Skip to content

摄大乘论初分讲记 上

诸位菩萨早上好,今天是弥勒菩萨圣诞,又是大年初一,首先新的一年祝愿诸位菩萨道业增进,学法无碍,眷属圆满,圣财充满!@全体成员

南无圣弥勒菩萨摩诃萨!

敬礼慈尊!     摄大乘论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其重要性就在于这本论以前,虽然说唯识学是佛所讲,是三转法论的第三转(解深密经如是说),但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并没有侧重的宣讲,在无著菩萨以前龙树菩萨等主要是阐述的中观,唯识六经虽然也阐述唯识(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内院请弥勒来讲的,唯识六经的《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摩经》并没有翻译到中国来,另说亦未翻译到中国来的《厚严经》就是《密严经》,尽管如此但还是按照印度的习惯称为唯识六经,而把《瑜伽师地论》称为根本论),并没有作为特定的重点独立出来,正因为有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所以对于唯识的阐扬才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独立的重点,其后由《成唯识论》等集其大成。

关于作者无著菩萨摩诃萨,梵名Asanga 。音译为阿僧伽,公元三,四世纪人,他是北印度人,他们家有三兄弟,据传在他所出生的年代,大乘佛法已经很衰微了,也就说当时在印度大多都学的小乘,就即便学中观的很多人也领会错了中观的本意而成为了断灭空,就当时的情况虽然没有再过几百年出来伪佛教密宗,但大乘证悟的颇少,无著菩萨的母亲是大乘佛教徒,发愿护持大乘,弘扬大乘,后来生了三个孩子,老大就是无著菩萨,老二是世亲菩萨(也称为天亲菩萨),老三是狮子觉。三兄弟出家都是学的小乘,无著菩萨是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他对于说一切有部所讲的义理颇有疑惑,于是选择在深山隐居,感得住世的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亲自来给他讲法,但还有疑惑,并没有完全解决。

后来无著菩萨成就禅定神通,亲自到兜率天内院供奉弥勒菩萨,蒙弥勒菩萨开示而得悟入,由此重点弘扬大乘,并祈请弥勒菩萨来北印度示现讲《瑜伽师地论》,其后无著菩萨大慈大悲,先后讲了《金刚般若论》,《顺中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等,并且在他的引导下,其弟弟天亲菩萨后来也放弃了小乘,而重点弘扬大乘,著作颇多,为后世佛子留下了宝贵的法财。

《摄大乘论》是解释《阿毗达摩大乘经》的一个章节的,所以经典虽然没有传过来,我们今天阅读《摄大乘论》也可以了解经典的核心思想,这不能不说是无著菩萨悲愿所致!《摄大乘论》在我国有三个翻译的版本,佛陀扇多翻译的北魏版本,和南北朝后期陈朝真谛三藏翻译的版本,以及唐朝玄奘翻译的版本,在玄奘以前由于这个翻译事业的未成熟(比如印度的语法和汉语就不同),以及大多不是由证悟的人来讲解的缘故,产生了种种的歧义,讲摄大乘论的就分两派,所谓地论师和摄论师,依据菩提流志翻译的十地经来讲摄大乘论叫做地论师,依据佛陀扇多翻译的摄大乘论讲法的称为摄论师,两者之间颇多法义冲突,玄奘大师感于此,为了弘扬大法,九死一生,亲赴印度,重新翻译了摄大乘论,包括其他的《瑜伽师地论》等,由此学者有其准绳!伟哉,我大师!

菩萨造论,不是突然心血来潮,是有一定的缘故的,接下来这一段就讲了为什么要造这本摄大乘论。

原文: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解:就是说他造这本论是为了阐扬《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意涵,要阐述的关系所以有了这本《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是梵语有些人翻译为阿毗昙,阿毗达磨和阿毗昙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的无比法,怎么个无比法呢?什么叫做无比法呢?主要是有四个意思,就是说对法,数法,伏法和通法,必须符合这四个定义才能够叫做无比法,也就是这样才能够叫做阿毗达磨或者叫做阿毗昙。

对法就是讲,这个讲解必须要对向无住处涅槃,也就是说最起码学习这个法能够使得众生解脱的,使得众生能够证果的,这个是目的。如世间科哲数等显然不属于对法,就不是阿毗达磨。第二是说的数法,也就是说这本著作要用一一法数解释,并且解释得符合佛教,比如对于一真法界,二谛,三法印,四圣谛,五根五力,六度,七觉支,八正道等等法数,解释得符合佛教,符合正义,这起码要是开悟的人才能够如此的,至少要是证果的人才能够如理如实的解释。第三是说的伏法,也就是论据充分,格式庄严,逻辑严密,能破能立,任何外道的异论,比如进化论的,基督教的等等都能够被他的正见所摧伏。第四是说的通法,所谓通法就是说如果菩萨造论必须符合佛经,能够融贯佛经。不是一般人写个东西,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是始终符合经典始终一贯的,比如平X导师造论,始终围绕如来藏,围绕经典来讲。符合这四个定义才能够称为阿毗达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说的,阿毗达磨不是小乘的专有名词,实际上是大小乘正论的通名。因为大小乘凡是正法,学习的人都可以证果,所以都叫做阿毗达摩。这本摄大乘论就是阐述《阿毗达磨大乘经》这本经典的,但是这本经典很遗憾并没有翻译到中国来,不过无著菩萨这本论翻译过来了,我们由此也可以学习。薄伽梵的意思就是世尊,是梵语单词直接的音译,薄伽梵并不只世尊一种意涵,还包括了破四魔,尊贵等等意思,好比英文中的triumph,这个词很多种意思,包括了凯旋,心满意足,胜利,庆祝等等含义,薄伽梵也是一样的,有很多的意涵,所以保留了音译没有翻译成为汉语词汇,主要的意思就是世间出世间最尊贵者.....取其中最重要的意思世尊。所以有些经典翻译直接把这个词翻译为世尊,而在玄奘的翻译作品中大多是不翻,直接保留薄伽梵的原梵文音译的。

在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中有一个原则叫做五不翻,凡是属于这五种情况的就不翻译,直接把原来的梵文音译,什么叫做五不翻?第一是说的秘密的,其中有密义的,比如种种法义咒,种种总持的,念这些咒语有加持力的,比如大悲咒等。第二是说的上面说的薄伽梵这种,有很多意思的也就不用一个汉语词汇来替代而直接音译。第三是说的这个世界没有的,比如说阎浮提树,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世界有也就不翻译。第四是说的顺古不翻,比如玄奘菩萨以前,求那跋陀罗尊者,鸠摩罗什尊者等已经翻译已经定名的不翻,尊重古德故!比如“阿耨菩提”。第五,因为能够生善的缘故不翻译,比如般若,其实翻译过来很简单,就是智慧,但是智慧这个词不能让人心生尊贵想,生崇敬想,再说容易和世间智慧混淆,但般若是重点强调的出世间智慧,所以就保留般若而不翻译为智慧。

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这里是说无著菩萨自己,以及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地上菩萨们,所谓“善入大乘菩萨”必须是已经能够通达大乘佛法,起码要是初地以上菩萨,不然不能叫做善入大乘,唯有地上菩萨才能够称为善入大乘,如果像我们这种还在三贤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的菩萨们,显然不能够叫做善入大乘,更何况很多人连信位都没有满足呢,都不算三贤位的,更不能称自己是“善入大乘菩萨”。善入大乘的前提就在于通达如来藏妙法,并且有种种三昧神通乃至总持才能叫做善入大乘。

说到这里就要说点不开心的话,本来大过年的不应该说这些的(这本讲习是2020年春节讲的),如很多人依据楞严经说的,不说我真菩萨,真阿罗汉....诳惑世人......这里的经文是说的明确说我是观世音菩萨,我是文殊菩萨,我是谁谁,这样讲叫做说自己是真菩萨,真阿罗汉,这样是犯戒的,如那些西藏喇嘛教的“活佛们”,全部是楞严经说的魔!如果说自己具备某种能力,比如这里无著菩萨说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大菩萨,已能善入大乘(地上菩萨)。乃至六祖说,我于忍和尚(五祖)所言下顿悟,不是犯戒。对他们来说是如实语,是怎么样就怎么样,难道你要他们打妄语,说我没有开悟!?很多无知的人在网上诽谤平X导师说导师讲自己的证境是楞严经说的魔(导师可从来没有公开说过自己是某个大菩萨,某个阿罗汉),这些人自己文字障重也就罢了,还先入为主,诽谤圣贤,诚可哀悯!

为显大乘体大故说---------大乘,乘是运载的意思,我们有个目标,比如我们的目的要去北京,我们可以坐船,坐车,坐飞机,这个工具叫做乘,我们学佛,我们也有目的啊,比如解脱的目的,希望保持人身求天身的目的,比如成佛的目的,我们也需要借助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佛法,这个佛法就叫做“乘”。那么广义上讲就有五乘,分别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缘觉乘),大乘(佛乘),前面的人乘和天乘修行(五戒十善等)目的就是继续保持人身,将来有钱有健康或者将来升天,成为天人当然安乐自在,后面三种是出世间的,声闻和缘觉都属于是怎么样追求自我解脱生死轮回的,最后的大乘是怎么样成佛的修行法门,后面这三种唯有佛教有,所以也叫做三乘菩提,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你有相应的出世间的智慧才有相应的觉悟,前面两种外道也有,比如你好好学儒教忠孝礼仪仁智信,人天的果报应该还是可以的,人天乘是后面三乘的基础,所以佛教也讲人天乘的,人都做不好还能够是阿罗汉是佛?合起来叫做五乘佛法。

为显大乘体大故说---为什么叫做大乘呢?因为第一行大,三大阿僧迦劫自利利他,乃至成佛普度众生无有穷尽,第二果大,成佛,成就一切智智,法界海慧,尽善尽美,究极果位,没有任何成就比这个成就更大了。第三境大,以法界为所缘境,在无量无数的世界普度众生,智慧无有限量,大乘同时就包括了解脱道的法义,也包括了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慧福德的成就,当然很境界广大,这里论文说体,体是说的当体,比如火的当体就热,水的当体就是湿,大乘境,行,果都其大无边,阐述这个大乘的境,行,果就是阐述大乘的当体,所以这里叫做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显大乘体就是显示大乘的“境”“行”“果”。显大乘境行果就用以下十种殊胜来显,下面接着就讲十种殊胜。

摄大乘论讲记 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通俗的说就是讲,这本《阿毗达磨大乘经》意义很深邃,很幽远,很不容易让凡夫俗子们理解(菩萨讲法肯定是讲给凡夫听,不会是讲给菩萨自己听),已经多生多世追随过去佛,现在佛修行的已经是地上菩萨的我,也就是无著菩萨,为了显示大乘的广大行,广大境,广大果,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依据《阿毗达摩大乘经》造论来宣讲其中深邃的大乘理,把深奥的道理讲解给含识众生听闻,使得他们也能够证果。

佛讲的叫做经典,经是路径的意思,通过佛讲法众生听闻才能生起正见,才能解脱乃至成佛,所以依教奉行。但佛经的意涵是应机的,并不是每一个众生都是当机的,都能懂能融汇贯通,那么就需要菩萨来造论阐述佛经深邃的意涵,菩萨造的就叫做论,另外佛教有相关的戒律,对于戒律的总结就叫做律,合起来就称为经律论三藏。

怎么样的广大?怎么样的殊胜?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世尊讲授大乘有十种特别殊胜的道理,之所以殊胜是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都会讲到以下这十点。

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原文

解:这里出现了两个殊胜,殊胜殊胜,前面这个殊胜是说的诸佛菩萨,诸佛是人天至尊,是无上正等正觉者,是福德智慧没有任何人或者天人,阿罗汉乃至菩萨能超过的当然殊胜,由殊胜的佛陀来宣讲这十种道理阐述大乘的殊胜,这个道理当然很殊胜,大乘佛法不是你想学就学得了的,要有殊胜的佛陀来讲,往往数万亿年无佛出世,你想学你哪学呢?即便有佛菩萨宣说,比如两千五百年前释迦佛来宣说,可是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值遇正法?在这个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不是菩萨们不畏生死宣讲大乘,比如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提婆,玄奘,太虚大师,平X导师...来宣说,你如何学得了呢?很多人也讲他们讲的所谓佛法是正法,是不是佛法?是不是大乘?就要看具备不具备以下十种殊胜道理。

由殊胜的佛陀来宣讲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必然殊胜,人天至尊是最殊胜的,他宣讲的道理是如何成佛的道理,这个道理必然必然殊胜,所以这里用殊胜殊胜两个殊胜。

那么诸佛世尊讲大乘,这个大乘佛法到底殊胜在哪里?

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原文

十种殊胜,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这里说所知?比如我们看到这个桌子,桌子是所知,我们听到唱歌,歌声是所知,那么桌子是相,歌声是相,有相才能够被你的眼识,耳识所了知(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也是所知,所知包括能知故),这里讲所知依,依就是因,原因,你为什么能够了知?难道只是因为你有眼睛?眼睛是肉体!而你所了知到的是心!不然是桌子跑到你眼睛里面还是你眼睛里面本来有桌子?这里的所知依是说的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下文会讲到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切因缘所生的法之本因,根本因!一切存在都是缘生,缘生的法必然有本因(当然广义上也可以把因作为缘,事物的成就需要很多缘,其中最重要的缘我们归纳为因,也就是因缘),不然就会天上掉馅饼,石女生儿子,这不可能!正因为阿赖耶识为一切缘生的本因,所以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阿赖耶也就是根本依,真妄依也,也就是这里的所知依,大乘佛法讲这个,依这个如来藏,这个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真如,这个究竟第一义为根本,殊胜不殊胜?很殊胜,没有一个法可以超过这个法,当然很殊胜!

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所知相,相有三种,如果在八识正义的前提下讲是三种,相貌之相,比如你眼睛看到手机,手机肯定有个区别其他事物的相貌,不然你就把砖头当手机!鼻子闻到某种气味,气味肯定有相貌,不然就会兰花和狗屎搞不清楚,正因为眼耳鼻舌身所见的色声香味触都有相貌,所以才能有森罗万象哉!还有义相之相,实际上我们眼耳鼻舌身接触到色声香味触的时候,并没有建立名言,意识加入进来,意识才对于前面五识所了知的进行判断,哎呀,这个是狗屎的气味!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相貌之相了,属于义相之相了,已经在你的意识心上出现名言,出现分别了。除了这个相貌之相,义相之相,还有体相之相,是第七识末那识所专属的,第七识执第八,在第七心上所生起的就是体相之相,凡夫有时候会有一点了解,他们有时候会说到潜意识的,会说到直觉的,也属于这种。

三种相,相貌之相,义相之相,体相之相,不是科学家发明的,不是领袖恩赐的,不是上帝创造的,是众生无始以来就如此的,那么是怎么来的?是如来藏为因和合诸缘(条件)而来的,不同道的众生所产生的相是不同的,所谓猿行俊树,如履平地,龙游深渊,如行大道,我们行不行?当然不行,我们是人,因为不同的业种现行所以不同的法种现行(相就不同),而种子在那里?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

根据后文,这里的三相主要是阐述的后面三性,我为了后面具体的阐述三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和圆成实,我这里多讲一点。

也就是说所谓的相按照属性来分就是三种,如果三相的基础讲三性,首先是遍计所执性,比如凡夫众生们,他们相信唯物论,他们认为人就一辈子,死掉一了百了,断灭空无,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迷恋物质,看到人死掉两眼一蹬,两腿一伸就成一把灰了,既然如此那么肯定是有这个死亡的相所以他们才这样认为。乃至信仰上帝的,真主的,上帝创造你,上帝谁创造的?上帝不需要被创造自然而有,你为什么非要他创造不可?什么上帝创造万物这都是遍计所执。还有佛门外道种种“大师”说一念不生就是真如,如元音老人,净慧等不都这样说吗?意识生不生念头不都是意识吗?意识是生灭法,既不真也不如啊,凡夫众生有这种错误认识的来源,也就是遍计所执(义相之相)的来源就是相貌之相,这个错误的义相之相产生的根源是他们错误的理解了相貌之相,虚妄的错误的执着就是相,遍计所执相!

然后手机桌子是因缘所生法,一切存在都是缘生,所谓缘就是种种条件,比如手机要有科学家发明,软件工程师画板,要有晶体管,芯片,屏幕,半导体...要有很多的众多的条件(缘)才有手机的存在,这就是说手机是依他起,这里的他就是缘,就是条件,而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也是缘的一种,叫做四缘中的因缘,正因为一切存在是依他起性,所以才有相(相貌之相)被你使用被你认识(义相之相)。也就是说相貌之相上正确的认识也属于义相之相,错误的认识也属于义相之相,凡夫俗子就是错误的认识了相貌之相而产生了错误的义相之相,就成了遍计所执性了,而真实的相貌之相是依他起性的。

最后讲圆成实相(性),也就是如来藏是真实存在的,他也有相,什么相?无相之相!无真无倒,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垢无净,非相非非相,实相之相。这个相就是在相貌之相离错误的义相之相(遍计所执性)而显示的。

而这三种世间学说讲过吗?小乘佛法中讲过吗?没有!所以无著菩萨这里说,所知相殊胜殊胜语,这个只有大乘讲!

摄大乘论讲记 诸位菩萨午夜好,末学惭愧,一直有点事情,说好的过年期间每天讲摄大乘论,当然今天必不可少,还没有过十二点,我想还好,我们继续,感恩诸位菩萨。

昨天我们讲了什么叫做相,有相貌之相,义相之相,体相之相--这是按照前面七识所了别的对象来划分的,前面五识所了别的是相貌之相,第六识所了别是义相之相,第七识所了别的相是体相之相,按照凡夫圣者的境界来划分,就是三性,依他起是个平台,在依他起的基础上,凡夫所了别所认识的境界相就是遍计所执性,圣人所处的境界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说在依他起的基础上凡夫们起增益执,认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有上帝等,或者如密宗喇嘛教格鲁派等在相貌之相(依他起)上起损减执,他们认定一切都是虚无的,一切都是因缘生都是所谓的空,他们认为也没有阿赖耶识的,都是虚无的虚幻的,他们是断灭论,这些就是凡夫外道。他们归根结底是生生世世没有透彻的了解依他起(缘生法)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他们不是损减就是增益,之所以不能透彻的了知依他起,是因为他们没有亲证圆成实,就是说没有亲证诸法的本母本因,也就是如来藏,好比无头的苍蝇,没有办法。

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也就是说真正能够证入圆成实性的就是佛菩萨,唯有佛菩萨才可以证入,乃至小乘阿罗汉等不能证入,如过去的小乘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还认为极微真实有,这也是增益执,一切凡夫外道不入圆成实性必然有遍计所执,或者在依他起上增益或者损减。

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大乘佛法的修行非常的殊胜,大乘佛法讲什么呢?讲十度万行,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乃至成为大菩萨还要加修方便,力,智,愿波罗密,乃至色阴尽,受阴尽乃至识阴尽,乃至成就种种陀罗尼,总持,乃至我们讲五明,工巧明,医方明(这次如果你是五地菩萨,五地菩萨修五明,五地菩萨的医方明来讲世间没有他治不好的病,除业力已尽的,你如果是五地菩萨的话,冠状病毒不是很轻易就搞定了),还有种种三昧所谓法华三昧,海印三昧,楞严三昧,三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等等等等,这殊胜不殊胜?这个发菩提心之因所成的果,且不说成佛,就是成为大菩萨的果也是非常殊胜的。

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也就是说,但凡大乘佛法的修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每一地都有种种转进,比如七住位开悟,开悟之后逐渐的转依如来藏的无生性,然后逐渐的性障自然而然越来越薄,贪嗔痴越来越薄,并且还有转所得,所得的是智慧,一个阶位更比一个阶位高,还有转所舍,所舍的是粗重烦恼以及异生性,种种不好的东西,一般讲下地难知上地境,比如我们难以晓得天人的境界,但修行大乘佛法这样智慧越来越高,境界越来越妙,福德越来越圆满,种种阶次就有差别,一个境界更比一个境界高,不断的转进就不断的进步殊胜不殊胜?非常殊胜!

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戒律是迥异于小乘的,也跟世间戒条不同,我们是亲证如来藏的基础上,讲道共戒,也就是依据如来藏的本来无生,本来无得,而观一切世间所有毕竟空无所有!所谓同真际,等法性,摄心为戒!不取戒相。乃至一个犯戒的念头都没有,遑论犯戒?我们讲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修行不断的进步,断了异生性,就把犯戒的恶缘都断了,他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坏人坏事(除非要护法),他生于良善大富之家庭,既富且贵。二地菩萨因为犯戒的缘都断了,他不会生病,除非示现生病,没有不好的眷属(没有心地不好的亲戚朋友),不会贫穷,纵使悲愿生在贫贱之家,而不久家中财物充满,他当然不会因为无势力无财产而犯戒(比如去偷去骗人),所以二地菩萨是真正的持戒,修学大乘佛法方能真正持戒,犯戒的因犯戒的缘都会断,更何况菩萨戒等等善巧方便,非是小乘能行,更非世间外道可比。

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这里的心学就是说的定学,制心一处之学故名心学也,定的什么?定的就是诸位的意识和意根,那个意根一天到晚,你睡着了,他都在攀缘,比如做梦,即便你没有梦了,其实他也在攀缘,他没有睡觉还是不睡觉的,所以蚊子咬你,你还是会翻身。你这个意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纷飞,心猿意马,何曾有过心一境性呢?所以心学就是让这个心定下来,小乘固然有定,外道也有定,四禅八定是通外道的,但是他们知道啥是第七识?不知道的,遑论断除意根的我爱执藏性,所以他们纵使有定,如某外道成就非想非非想(三界最高禅定),因飞鸟扰乱,而起杀心,将来受非想非非想天果报尽下堕畜生道成为狸猫而多杀飞鸟,下堕地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断除第七识相应的我执的关系。但是大乘佛法不如是,是在亲证本来没有出定没有入定的如来藏的基础上,所谓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依如来藏而现观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为妙观察智,就没有这些过患,并且具备种种不可思议三昧。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原文)

这里说此中,此中是说的初地乃至十地所成就的智慧,不是说的初地以下所成就的智慧,根据前后文这本摄大乘主要是讲大乘殊胜的修行,而初地以下显然谈不上殊胜,初地如龙树菩萨那样才是通达位,高建法幢,破邪外小诸异论,智慧无碍,才能够叫做殊胜,所以这里此中必然是说的初地乃至十地所成就的智慧,这些大菩萨们乃至佛,智慧无量,破诸邪外,依不可思议智慧成不可思议妙德,当然是外道以及小乘是不具备的,所以殊胜。

初地通达百法明门,乃至二地万法明门,乃至三地亿法明门,任何一法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无不具知,这当然殊胜、非是外道小乘可以比的。

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就是说唯有大乘能够断除阿赖耶识中染污的种子以及烦恼现行,而小乘是谈不上断种子的,小乘佛法只能断烦恼现行,外道法门连现行都断不了。大乘不但可以断凡夫外道的分段生死,更能够断变异生死,让第八识种子转染成净,最终成就无住处涅槃,所以这句话“彼果断”最重要强调是断德,所谓佛果三德智德,恩德和断德三德之一的断德,断烦恼贪嗔痴等现行以及种子而生的妙德故名断德。

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学习大乘佛法,首先亲证阿赖耶识得到根本智,这个根本智是小乘阿罗汉都不具备的,其次依阿赖耶识现观万事万物的中道性,再次成就道种智,最终阿赖耶识转为无垢识,第八识具备慧心所而成大圆镜智,无所不知,这当然是非常殊胜的。

然后无著菩萨进行总结说-----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说大乘佛法有这十大殊胜,体现在那里呢?体现在经典中,经典就显示出来这十种殊胜,因为经典所讲的佛法具足这十种殊胜,所以大乘经典真是佛说,如果不是这样,难道还有人的智慧能超过佛?说得比佛还好?唯有佛讲法能够圆满具备这十种殊胜,没有任何人天乃至菩萨,阿罗汉能够讲得比佛还殊胜,而现在流传的真正的经典就能够显示这十种殊胜,这里说了诸佛,就是说佛佛道同,是佛都能够讲这十种殊胜,也就是说,殊胜殊胜的法只有大乘有,大乘的经典真是佛说(看来大乘非佛说这种邪见不是今天才有,实际上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有了,主要是佛灭之后大乘并没广弘,最开始广弘是小乘,是龙树菩萨时候才开始广弘大乘,小乘中有些未证果有邪见的,他们认为阿罗汉也是佛,当然被大乘菩萨破斥,他们反驳不了于是就说“大乘非佛说”)!

然后无著菩萨接着承上启下说---复次、云何能显?

上文无著菩萨说大乘经典真是佛说,因为具备这十种殊胜,可是很多小乘乃至外道就反问,你这么说是何道理?你得拿出来证据啊!你要说明你的看法,那么你的依据(教证和理证)是什么?不然怎么以理服人呢?所以无著菩萨接着说“复次、云何能显?”就是设问,然后自己回答,通过回答就列出来自己的教证和理证。为什么这样说的道理,设问之后引出他的回答,这个回答就包括他列举的教证和理证。   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惟大乘中处处见说。--原文

无著菩萨首先说,这十种殊胜在小乘的经典中,没有看到明确的说法,只是在大乘佛法中处处都是明讲,反复讲的,所以这十种殊胜属于大乘,只有大乘有!

当然在无著菩萨所处的相法时代的初期,他这样说,其实很多人就没法反驳了,因为他和他兄弟以前就是说一切有部的著名论师,小乘经典他和天亲菩萨是倒背如流的。他这样说小乘佛法没有讲这十种殊胜,其他人已经无法反驳了,因为小乘佛法在当时没有人造诣上比他和天亲菩萨更高!在末法时代就不同,名为学佛,很多人不讲道理,没理也要扯几分出来。他为了利益当时的学子以及后来的学子,所以他接着讲下文,摆出自己的证据。

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原文

首先,第一种殊胜如上说是所知依体,所知依体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在声闻教,也就是阿含等经典并没有明讲,但也隐覆讲过一些,比如杂阿含中讲“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比如杂阿含经又说,“齐识为语,齐识为应....不能过彼”,这里说的法性就是阿赖耶识的真如性,这里说的识就是阿赖耶识,但并没有明讲,为什么不明讲呢?佛不愿意让声闻人了解吗?不愿意让他们知道?当然不是,解深密经说过的‘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主要是这个法太殊胜,佛陀的用意很深,需要菩萨种姓才能够了知的,倘若是声闻种姓,他们只能够在前面六识上现观无常,苦,空,无我,就即便如此也可以断除我见我执了,为他们明讲,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疑惑,不但没法了知,反而会障碍他们求得解脱,所以不讲。

原文: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这三种自性,在声闻教中也没有明确的讲过,小乘固然是讲无我,所谓色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但关于断法执这部分并没有讲得很详细。就说遍计所执性,实际上包括了我执和法执(不断我执法执就会在产生前面说的增益和损减),而小乘是重点断我见我执,而不断法执的,这样就导致小乘一些部派佛教,如说一切有部就认为极微真实有,而非大乘这样断了法执,成就非灭色而得空,是即色而即空的般若智慧。

接着说“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这里讲唯识性,我前面也讲了还是说的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前面诸识是阿赖耶识所生的),相体, 体就是一般说的主体,根本的意思,一切存在的根本,生起的根本是什么?当然是阿赖耶识,那么怎么样亲证阿赖耶识,亲证如来藏(入所知相体)?在小乘佛法中并没有详细的讲述,在大乘佛法中就讲得非常多,讲闻思修大乘佛法,所谓文字般若,了解唯识性,然后修观照般若,也就是修习唯识性,乃至最终亲证成就实相般若(入所知相体),般若唯识只有大乘是明确的讲,而小乘并没有明确的讲,包括我们讲加行位的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等等,在小乘佛法中显然没有讲过的。

接着说“六波罗密多,说名彼入因果体。”也就是说亲证如来藏的基础上,亲证唯识性的基础上,修习唯识性,怎么个修习呢?就是修六度波罗密,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但你会说没有“入所知相体”也就是没有亲证阿赖耶识也可以修啊,修是可以但你是外门修,不是内门修,因为内门修涉及到一个转依真如性,这差别就大了。平常我们行来去止依的什么呢?不外乎就是说种种生灭相,而亲证如来藏之后,依如来藏的本来无生来规范我们的所思所行,这样的前提修六波罗蜜,是属于内门修六波罗蜜,内门修才能够成就极清净果也就是佛果,外门修是成不了的,如金刚经说“世尊无量世以前在燃灯佛说悟入之后才被受记”,没有悟入你就算修个无量阿僧伽劫修六度也成不了佛!所以若因,若果,皆是依入所知相体而修六度波罗密才能成殊胜的佛果,内门修六度为因成佛为果,所依是亲证阿赖耶识,当然是入因果体。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前面无著菩萨讲了大乘十种殊胜,这十种殊胜在大乘经典中处处都有讲到,而在小乘的经典中却没有,上文无著菩萨说大乘经典讲到诸法的根本识阿赖耶识,讲到了三种自性,讲到了唯识性相,讲内门修六波罗蜜,接着无著菩萨说“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大乘佛法非常详细的讲解了十地菩萨种种修行的差别,比如说初地菩萨成就何种智慧,成就何种功德,乃至十地菩萨如何如何修,成就何种智慧,何种功德,这样的十地每一地修行的内容,十地之间的差别小乘佛法没有讲到的,而唯有大乘佛法才有的。

接着无著菩萨说大乘经典有大乘的戒律,比如说菩萨戒律的十重四十八轻等,受持大乘有不共小乘的戒律,大乘戒律是佛陀专门为大乘所讲的,是菩萨不共声闻乘和缘觉乘的戒律。在大乘佛法中有种种三昧的成就,而这种种三昧在小乘经典中也是没有的,比如说海印三昧,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虚空藏三昧等等,这些三昧也是不共二乘的。在大乘佛法讲亲证如来藏得根本智,然后在蕴处界上观察一切法的中道性得后得智,入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成就一切种智,这在小乘佛法中也是没有重点讲述的,唯有在大乘佛法中处处见说。最终达成的结果,是断除所知障和烦恼障而成佛,小乘佛法只能够成阿罗汉,不能成佛,小乘佛法并不涉及到断除所知障等,只是断烦恼现行不断烦恼的种子,何况大乘佛法要断除所知障(断所知障而相应的烦恼叫做上烦恼,这个不导致生死,小乘不用断除),所以从大乘所断的烦恼所证的果智来讲远远殊胜于小乘。最后讲大乘所证的果,就是成佛,具足三身四智,不住生死,普度众生无有穷尽,不像小乘一样灰身灭智无余涅槃,更不是凡夫一样的,流转生死,而如何成佛,只有大乘经典才有讲,也只有大乘佛法才能成佛。

无著菩萨说---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 由这十种在大乘经典中处处说到的讲到的,我们理应知道,大乘佛法是不共小乘的,是远远殊胜于小乘佛法的,当然更是一切世间学问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原文)

在一切种殊胜美好庄严中,诸佛是最殊胜最圆满最庄严的,诸佛为了让一切菩萨都能够成佛的缘故所以讲大乘佛法,这个成佛的方法也就是大乘佛法唯有佛能说,除佛之外是没有谁能够说得了的,佛陀当然殊胜,所讲的法必然殊胜,能够依佛所讲的大乘佛法修行乃至成佛的菩萨也非常殊胜,所以我无著菩萨说有这十种殊胜。

最后,无著菩萨总结以上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因为这大乘佛法,只有大乘佛法,大乘经典讲到这十种殊胜,如我上面详细的分析,所以说,大乘经典,大乘佛法真是佛说!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原文)

接着无著菩萨承上启下的说,这里用了个反问,在文法上讲,在回答上,佛法上有多种文法,主要是四种,第一种是直接回答的,比如金刚经,须菩提问,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直接回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会觉得根本没有回答,其实已经回答了,开悟就懂了)。这样就叫做直答,直接回答。

第二种叫做分别答,非常简捷的,比如有人问佛,佛陀直接回答,是或者非,比如阿含中经典出现,外道问佛,佛直接回答,此是,此非,此是无记等等。

第三种叫做反问答,反问的目的就是对于问题进行定义,使得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规范,便于后面的解释,比如在楞严经中佛陀问阿难,如何是汝真心?在这里摄大乘论中无著菩萨这样反问就属于反问答,就这个问题进行定义规范,后面进行解释。

第四种叫做不答答,就是说为了让听者自悟,而不回答,比如在阿含中,有外道问佛,有亦不说,无亦不说,佛陀默然,让外道自悟,也有外道夹带恶见邪见故意来纠缠的,佛陀默然,使得外道不能得逞。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原文)

也就是采用四种回答的反问的回答方式说,什么缘故说这十种殊胜只有大乘佛法中讲呢?为什么说佛陀不在小乘佛法中讲呢?

前面引经据典的说明只有在大乘佛法中才讲到了这十种殊胜,当然听者会生起这个疑问,为什么只有在大乘佛法中讲呢?是何缘故佛陀专门在大乘佛法中说?无著菩萨当然是知道听者有这个疑问的,所以先用反问的形式规范这个问题,然后引出答案。

无著菩萨回答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这里的十处就是说的前面所讲的十种殊胜,这十种殊胜是最能够引发菩提果的引因,任何事情都要讲原因的,比如汽车能够跑是因为要加油,没有油跑不了,灯泡能够亮是因为有电,那么要成佛也得有原因,当然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就好像旋转的火轮也是因为我们不断的造有漏的染污业为因,不然我们咋会有生老病死呢?生死也需要有根本的动力啊,生死根本的动力就是业,业是因为无明,同样的要成佛也需要有根本动力,这十种殊胜就是成佛的根本动力,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等依之修学才能成佛,在这样一个目的下,这十种殊胜作为能引因来讲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这里用了个最能两个字,这句话是进行总答。

是善成立随顺无违-----这里无著菩萨说善成立,就是说的所解境,什么叫做所解境?就是大乘佛法所实证的内涵,这个实证的内涵不是空无的,不是什么都没有,是必定有证量的,所实证的决定性的有内容内涵的,就叫做所解境。就是十种殊胜说的所知依和所知相两分,依阿赖耶识如来藏建立三种自性(相),也就是唯识相和唯识性,所知依和所知相,随顺无违是讲的依唯识相性来修一切善法,就包括了依相性来修六波罗密多,乃至初地到十地的修行等等都是依唯识相和唯识性来修,无著菩萨这里的善成立,讲的善成立唯识相性,随顺无违就概括了大乘佛教的一切修行,不能违唯识相性。包括我们说戒律的,念佛的,参禅的,三昧的等等都是依唯识相性来建立的。

无违行,就是说这些依所解境而有的修行,都与佛说不相违反,也和真谛和世俗谛是不相违反的,什么叫做世俗谛?就是说的蕴处界等法,什么叫做真谛?就是说的如来藏第一义谛,不与二谛相违在法华经中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前一句是说的真谛的是法,这里的法就是说的如来藏,世间相是什么?所谓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管科学的,哲学的,都不离开蕴处界,蕴处界实质是无常,苦,空,无我,所以关于蕴处界的就叫做世俗谛,而如来藏第一义谛的是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来无去无动摇,真实如此,故名真谛,不相违当然就不违二谛,并且也不为二谛所阻碍,菩提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也就是说,菩萨的心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止无差别,根本无所得,无所得中炽然而得。心有所住则名非住,所以不止是与二谛不相违,更是不为二谛所阻碍,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无违。

接着无著菩萨说“为能证得一切智智”,这里的一切智智,是说的成佛,佛一切圆满,不需要再对治什么,不需要再学习什么,证得了一切存在的真实理,证得了如来藏真如的究竟真理,并且证得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所有的染污全部消灭,所有的殊胜的功德完全的显发,究竟离开一切障碍,故名一切智智,当然还没有成佛,方便讲开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叫做如理智,如来藏又称为一切存在的根本理体故,亲证如来藏之后依如来藏来如理的观照一切存在的生灭实际,性相体力等叫做如量智,方便说也叫做一切智智,但实际上一切智智这个词只能够是说的佛陀的智慧(唯有佛陀才圆满成就一切种智,他的第八识与二十一个心所有法相应,十地菩萨都没有的),因为佛陀究竟没有任何需要对治,而诸菩萨还有需要对治的内涵故(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是需要对治的)。

他这里说为能证得一切智智就包括了所断烦恼和所得果,有相应的智慧才能够断除相应的无明,好比你花4888去学开车,学会了你才能够断除对于开车这个事情的无知也就是无明,成佛的过程也是这样的,依宇宙人生的根本理体如来藏断除宇宙人生的任何疑惑,同时你也就具备了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这句话是包括了前面他说的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同时也包括了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的,断惑才能够证真故,证真有智慧生起同时就在断惑故。

摄大乘论讲记  己二 重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此说此余见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接下来是重颂,重颂属于十二部教中的十二种类,也称为十二分教,就是佛经的叙述方式和内容形式,比如我们讲有议论文,散文等等体裁,在佛陀所讲的经以及菩萨们所造的论中是这十二种体裁,故叫做十二分教。

第一种体裁叫做“契经”,又称长行,就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比如佛说某种教法,比如讲《大法鼓经》《楞伽经》《楞严经》等,这些经典的正文部分就叫做契经,是一种散文的结构。

第二种叫做重颂,就是在讲完契经之后的“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复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就是对于契经所说的进行总结,一般是四句六句,比如《楞严经》中佛说完一段法义,接着就是重颂总结“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是对前面说的法进行的总结类似诗歌,使得大家方便记忆。

第三种叫做“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比如法华经中佛陀对于诸大弟子的记别,比如记别阿难尊者多少劫以后成佛,佛土多大,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

第四种叫做“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不是重颂或者长行,故称孤起颂。整篇经文全部是四句到六句的,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宣说佛陀的教法,比如阿含经中的 「無上之導師,  住那伽山側,  千比丘眷屬,  奉事於如來。  大師廣說法,  清涼涅槃道,  專聽清白法,  正覺之所說。.....全文主要是依诗歌的形式来讲佛陀的教法的就叫做讽颂。

第五种叫做“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阿弥陀佛经中我们看到并没有人请法,属于佛陀自说,属于自说的形式,这本经对于众生很重要,是三根普被的。

第六种叫做,“因缘”,是记载佛陀教化的因缘。比如应该在某地说某法,比如食马麦的因缘如何,过去多少劫以前是何种因由,现在是这个情况,再比如毗琉璃王屠释种的前因到底是如何如何。

第七种叫做,“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佛经中都有大量的譬喻,有句话叫做“智者依譬喻得解”,有很多妙趣横生的譬喻,比如盲人摸象,对牛弹琴等等,本质就是譬喻,用譬喻的方式说明高深的佛理。

第八种文法叫做“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这个和前面的“因缘”不同,因缘侧重在某事为何出现,而本事主要是叙述佛以及弟子们的过去世,比如说某佛之后,某菩萨如何如何护持佛法...某菩萨岂人乎?今者我身是!

第九种叫做”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这主要是对于过去世佛陀的大悲行进行的叙说,比如割肉称鹰,舍身饲虎,为半句偈可以舍身饲罗刹等等。

第十种叫做“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广义来讲大乘佛法就属于方广,方是说的决定的,真理的,广是说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的,比如宣说八识心王,宣说真如,宣说宗门第一义等的经典如《楞严经》,《楞伽经》,《法华经》,《大般涅盘经》《大般若经》等等。

第十一种叫做“希法”(未曾有),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比如阿含经中记载宝手比丘,生来展开双手要什么有什么,后来出家立马成为阿罗汉,就属于非常稀有殊胜的事情。

第十二种叫做“论议”,这种体裁在菩萨们造的论上比较多,因为佛陀讲法非常深广深邃,一般人是很难看得懂的,所以需要菩萨们就某个部分,某部经进行详细的阐述其中微妙深邃的道理,比如摄大乘论是讲《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大智度论是讲《大般若经》的,讲解这些经典的论文就叫做论议....

古来的大德们根据这个十二分教写了一首偈,方便大家背诵了解     长行重颂并孤起,

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

方广论议及授记。

接着我们回到原文,是无著菩萨对于所说进行总结。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此说此余见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原文。

从所知依到彼果断及智,就是讲这十种殊胜的名,“最上乘摄是殊胜”,最上乘者当然是说的大乘,有说第一乘,说第一乘就是讲没有什么法能够超过的意思,有时候也说一乘,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些都讲的大乘,那么为什么说唯有一佛乘呢?因为这个大乘就包含了解脱道的意涵,当然也包括了人天善法的意涵了,怎么叫做包括了解脱道的意涵?解脱道是讲离贪爱为本,灭尽为究竟,了生死为因,而灭尽为究竟是说的无余涅槃,也就是如来藏不再出生蕴处界了,而真正宣说如来藏是大乘佛法,故大乘佛法显然包括小乘解脱道的,恰恰小乘是依大乘来建立的,小乘是修大乘的前方便。至于人天善法,就算不能实证如来藏常住不灭,但凡能够深信,也知道死去不是真正的死去还有本心不灭,那么自然深信因果,不疑三宝,什么人天善法又做不好呢?故唯有一佛乘是说的大乘。

今天早上有人闹场,我讲法一直有人闹场,我都习惯了,好在我不是管理就是群主,可以踢人,他首先没有读懂这本论的时代背景,是因为当时在公元三世纪就有人说大乘非佛说(主要是当时学小乘的,他们其中没有证果的一些人,认定佛陀就是阿罗汉的缘故,跟今天某些人想的是一样的),所以无著菩萨特别造论,说大乘真是佛语,并且用十种殊胜对比小乘,讲大乘真是佛说,这是一也,其二所谓的一乘,如法华经等讲一乘,非是在大小乘上别有一乘,实际所谓的一乘就是大乘,而你要明白为什么一乘就是讲的大乘,首先你要明白大小乘到底讲的什么,道理何在。

大乘又称为佛乘,佛为究竟的果位的缘故,也叫做菩萨乘,因为只有菩萨才求佛果的缘故,也叫做一乘,因为大乘包括了小乘以及人天善法种种修行故,实际上小乘只是因为佛陀体察这个世界五浊恶世,为了方便下劣众生得证小果而求升进,从整体一乘中所分析而出之易证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此世界就有大小乘的说法,如《维摩诘经》等所讲。

接着无著菩萨说--此说此余见不见,就是说非是小乘所讲,这个法不是给声闻人讲的,声闻人求阿罗汉果,利根的往往一世成办,还需要修什么呢?还需要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呢?真正声闻种性显然不需要学什么大乘,他自己也不想学,也没有兴趣,唯有菩萨们发四弘誓愿故求成佛,才学大乘,所以他这里讲“此说此余见不见”,就是说只有大乘佛法中有这十种殊胜。

“由此最胜菩提因”---接着无著菩萨再次强调,讲所知依,讲唯识性相,讲十地修行,讲内门修六波罗蜜,讲增上的戒定慧等为什么不在声闻小乘中说?是因为这十种殊胜的成佛的引因的缘故,由修这十处才能够成佛的缘故,小乘中不求成佛的,当然不说,如回小向大的即是菩萨。阐述之后,无著菩萨就结成,就是我前面讲12345,后面就用一句话总结"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这里涉及到两种文法。 在文法中有两种文法,一种叫做演绎文法,比如前面第一句是直奔主题,“诸行无常”直奔主题了,后面开始,讲为什么无常?因为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这样12345的进行演绎你的中心叫做演绎文法。

还有一种文法叫做归纳文法,什么叫做归纳文法?就是前面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12345,比如前面无著菩萨并没有讲大乘真是佛说,而是讲十种殊胜,在这里进行总结,进行总结“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我们以后讲法,也要擅用这两种文法。

接着无著菩萨说“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

接着用反问的形式来回答,还记得吗?诸位贤者?我们前面才讲了四种回答形式,温故而知新,就是直答,反问答,不答答(不回答),分别答,无著菩萨接着还是采用的反问答的形式,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要规范主题,使得听者始终围绕着他的主题来展开思维,来循序渐进的深入思维,所以他反复用反问答的形式。

这段话就是说,为什么要这样建立十种殊胜的次第性呢?为什么不可以先说增上戒定慧,或者先说彼果智,你要先说所知依?要再说所知相?再说性?然后再说修差别...最后说彼果智?这样的次第性是为什么呢?

讲摄大乘论讲到这里,诸位贤者发现没有,无著菩萨对于整个论文的结构是非常逻辑,非常巧妙的。

他首先讲大乘殊胜,读者肯定想,怎么殊胜呢?然后他讲有那些殊胜,具体十种,接着举证在小乘中并没有这十种殊胜的说法,那么读到这里,但凡讲道理的就清楚,的确小乘中没有或者有也是隐覆宣说,既然如此,读者当然会想到,为什么在小乘中不讲呢?他就又深一步,因为这个是给菩萨们讲的,当读者明白是给菩萨们讲的,就会想到,为什么要给菩萨这样讲呢?为何安排这样的次第性,先说所知依,再讲所知相....最后讲彼果智?于是他就讲这个十种殊胜的次第性.....

诸位贤者,大家看无著菩萨的论文的结构之严谨,言语之方便,他对于读者心理的把握,同时把自己要讲的循序渐进的讲出来,菩萨造论就是如此的构思精巧,逻辑严密。

摄大乘论讲记 好,接着我们讲摄大乘论,先看看无著菩萨的原文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

无著菩萨回答:  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密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

菩萨第一段是说的“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这就是说要解决任何事情我们先要把原因找到,比如前不久我那部老爷车坏掉了,我就去修车,是水箱的问题,修了没开几天又坏了,我找不到原因,又要用车,的确是蛮急的,后来我找到一个修车的老师傅,人家一检查就发现是以前修的时候,其中有一根弯管太靠近发动机的皮带了,导致磨损,最终把塑料的弯管给磨穿了,当然水一加进去就漏掉了,温度又上来了,可是我不知道原因啊,我当然修不了,所以我当然是与缘起不能善巧嘛!一切存在,今生后世,贫穷贵贱,战争瘟疫都是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在那里呢?是科学家发明的?伟人恩赐的?上帝创造的?当然不是!由先世或者善或者恶的造作,形成善恶业种子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由阿赖耶识来到今生(所谓去后先来做主公),形成今生种种贫穷贵贱,种种爱恨别离,种种是非人我.......故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中的种子叫做本因,所以阿赖耶识又称为一切种识,就因为是这样的,所以把所知依阿赖耶识排在十种殊胜的第一位。

当然凡夫众生不认为是这样,比如他们也讲因果,科学也讲因果,讲实验本身就是实验得出原因,不然做实验干什么?有实验结果才能知道原因,然后才提出各种理论来进行解决,科学的核心就在于实验(他们其实主要就现行法来找到促成此现行法的缘也就是条件,比如硝基苯通过实验在现行法上得出是硝酸加苯而产生的,硝酸和苯是缘不是因,不然古代也有煤炭为何不能提炼苯?阿赖耶识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恒转”,二是“共不共”,这两点的作用就涉及到历史的发展)。再说科学不能于缘起得善巧,因为科学也解决不了拼爹啊,生在富裕的家庭生在贫贱的家庭原因是为什么?为何疫情就来了?也就是说所谓业报是由业种产生的,而业种现行就有共业和别业,不明阿赖耶识如何明业种?不明业种又如何真正的于缘起而得善巧?所以真正的因并非靠世间科学实验能够得出的!真正的因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正因为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导致有无量无数的差别,所谓人生百态!

佛法是什么?如弥勒菩萨讲是真现实,在瑜伽师地论中,他老人家就讲了真现实的差别是如何如何,比如有世间集成真实,道理集成真实等等,而真实归根结底是说的阿赖耶识,观缘起则见法,所以无著菩萨这里把所知依也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作为第一个殊胜,只有大乘佛法讲得透彻讲得圆满,而大乘佛法是依八识心王,唯识相性来建立的,故第一个殊胜殊胜,就是讲阿赖耶识所知依殊胜殊胜分,接着他说“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

也就是说在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基础上,才能够透彻的了解森罗万象,因为你找到诸法本因,凡夫众生都是因为没有找到第八识,如外道等说什么上帝创造的,一些人说只要你努力就能如何如何,努力是缘不是因,很多人再努力也没有成马云(前首富),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起种种虚妄见,比如唯心论,唯物论,乃至婆罗门教,多神教等等等就是在没有找到真实的原因上面产生了增益执,有更愚痴的,如藏密格鲁派等,乃至虚无外道,拔无因果,认为一切断灭空无,不止拔无阿赖耶识,其实也拔一切世间存在,就是起损减执,总而言之不亲证这个阿赖耶识这个本因,就会不离增益和损减,所以这里无著菩萨说通达所知依的基础上,才会“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实证所知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能够离遍计所执。

所以他才会在所知依殊胜殊胜之后讲到所知相殊胜殊胜,接着说“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实证阿赖耶识之后,才能够明白并没有真实的外境存在的,凡夫认为有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实证阿赖耶识之后却发现这些所谓的外境不过是依阿赖耶识为本和合前面七识变现的相分,如梦并没有真实的外境,那么还有什么好贪爱的?逐渐就能从诸障(贪嗔痴等)而得解脱。

所知相是什么?前面讲过的,就是依他起性,所谓依他,这里的他就是缘就是条件,任何存在包括你我都需要四缘,因缘,所缘缘,等无间,增上缘,我们离自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为因缘,离父母为增上缘,但凡少一个我们可能存在吗?不可能,电脑离科学家,技术工人为增上缘,我们自种为因缘等,会存在吗?不可能,万事万物,但凡你看得见的,都叫做依他起性,凡夫在上面起增益执,认为是唯心,是唯物的,是一元论的,二元论的,这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或者拔因拔果,虚无断灭,起损减执(增益和损减统称为遍计所执),而要透彻如实了解依他起,就在于亲证圆成实性的阿赖耶识,诸法本母,本际,所以无著菩萨要把所知相殊胜殊胜排在所知依殊胜之后(其他地方讲的就是先得根本智实证阿赖耶识这个所知依,依第八阿赖耶识心体现观万事万物的中道性就称为得后得智,在这里称为入所知相),证阿赖耶识才能真实了知唯识相也就是依他起,于是就能从诸障而得解脱。

菩萨先实证圆成实性的阿赖耶识才能善了达依他起性,才能够真正的正修行,要亲证如来藏,才能够转依他的无生性,离世间性,非有性,非空性,非染非净,非来非去,非非有非非空,他非世间性那么就离世间贪爱,无生就无灭就本来如此,就真常唯心,非无常就绝对真实,非空非有就能成就世间一切法故,心体非染非净无所得故,有染才有净,本来无染,何曾有净?如何能净?这样就离世间两边了,离对待了,就心得解脱,乃至依如来藏,求证如来藏中所蕴含的一切种子,成立十地的修行,最终成就一切种智,所以无著菩萨接着说“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他说“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这里是个倒装句,要通达所知相,要实证所知依需要外门修六度波罗密,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修忍辱乃至六住修文字般若,七住位开悟实证所知依,一直到十回向位都在依如来藏圆满相见道,万事万物上现观中道性,圆满相见道就圆满后得智才能入初地,入初地称为通达所知相,所谓加行位是要入初地之前的修行,入初地之前还是依六度波罗密而修。

接着说“应更成满增上意乐”是地上菩萨内门修六波罗密(初地才是通达位,俱根本智和后得智故),初地内门修布施,二地内门修持戒,三地内门忍辱,四地内门修精进....乃至修般若,这里不是十住位菩萨所修的,十住位菩萨是外门修六波罗密,而这里的内门修六波罗密(般若经说地上菩萨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十胜行就是十波罗密,有些经典讲六波罗密是把后面四种摄在般若波罗密中,所谓十真如就是依第八识而成就的十种智慧),这个才叫真正的修波罗蜜,是通达位以上而修的,内门修六度波罗密才能上成满增上意乐,增上意乐的内涵就包括了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所以无著菩萨这里说“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

接着说“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也就是说十地菩萨修六波罗蜜,乃至后面修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方便,智波罗密等,道种智越来越圆满,福德越来越广大辗转增胜,一地的境界更比一地高,更是殊胜,然后才有十地菩萨的修差别的,境界的差别,证量的差别。乃至彼果断殊胜,断所知障(所知是境,断所知障是断对于境的无知,所知障的断除是建立在所知依阿赖耶识的基础上的,境因心有,所以断所知障必须是开悟才行,断对于境的无知名断所知障,所知越来越广大故)最后讲彼果智也就是成佛殊胜殊胜。这个次第性就有如此建立的必要,那么这个过程有多久呢?

他回答“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

也就是说要三大阿僧迦劫,这个时间怎么分呢?从初发心到十回向位满(成初地)为第一个阿僧迦劫,从初地到七地满地心(每一地有三心,入,住,满)为第二阿僧迦劫,从八地到成佛为第三大阿僧迦劫。

这样最终成佛,得圆满位。最终断除的一品无明在金刚道,也就是金刚喻定断除,在色究竟天大自在宫过金刚喻定就成佛了,然后就示现无量无数的应化身在无量无数的世界普度众生,过金刚喻定所应证的智慧同时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涅槃从断惑显故先,菩提因智满证故后也。所以无著菩萨把彼所断排在了彼果智前面了。

无著菩萨上面详细的解释了十种殊胜的安立次第之后,这里就是总结,这个论文的结构就是在每一段解释完毕之后都有相应的总结,每一段所侧重的解释是不同的,这一段十种殊胜的次第建立也有总结,整篇论文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条理性。如下“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关于这一段,他兄弟世亲菩萨的解释是说的(无著菩萨是哥哥,世亲菩萨是他亲弟弟,无著菩萨写了这一本摄大乘论,他弟弟就为他哥哥这本论写了注解)“若欲说缘起,即入阿赖耶识摄;乃至若欲说断及智,即入无住涅槃及三种佛身摄”,也就是说针对无著菩萨这段总结,说一切大乘皆得究竟,说正因为十种殊胜的次第是如此的建立,大乘佛法是讲这十种殊胜的,怎么样究竟成佛的,所以除大乘之外没有余乘,没有什么法能够超过大乘,故名最胜,世亲菩萨的补充说明,如果讲一切存在的本质,那么就是阿赖耶识也就如来藏摄尽,如果讲最终的修证结果,讲断除烦恼所得智,最终就是无住涅槃和三身四智,是故大乘最胜。

接下来进行第二个章节,分门别类的对于十种殊胜一一作出解释,并且摧邪显正,首先讲所知依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叫做初能变识,三能变这个是唯识的重要概念(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在唯识来讲都是由识变现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转现,一种是变化),初能变就是阿赖耶识,然后是第二能变意根末那识和第三能变前六识,识生起变现见分乃至相分,在唯识系统的讲就是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依识才有能见和所见故识名能变,如成唯识论广说。

所知依,我前面也讲了,阿赖耶识既是所知依,在五蕴论中称阿赖耶识为共依,因为前面诸识都需要阿赖耶识输出种子,阿赖耶识为依为持为建立前面诸识的根本,有识就有了别故,而能了所了别依第八阿赖耶识为本故名所知依。也就是说所知依这个词,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一切法的因依,贫穷贵贱,人生百态,花花草草不是科学家发明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都必须要有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作为因,而种子与阿赖耶非一非异,故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因依。

第二层意思就在于,阿赖耶识为一切存在的缘依,怎么又叫做缘依呢?所谓的缘就是条件,比如我们之所以出生在这个世界,是因为有阿赖耶识中自种存在(比如有成为人的种子)并且还要父母的条件,这个电脑之所以存在,是科学家发明,工人制造,我们购买,这些都是条件,那么这些条件,也就是缘从那里来的?天上掉下来的?上帝发明的?单单科学家就可以全部搞定?这些条件本质也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变现的,比如科学家要他的阿赖耶识中有这个种子,然后才有如此构思,然后才有发明,还要有时代具备的前提下,不断的发展,相关的晶体管,钢铁,稀土技术已经成熟,产业工人来制造,而这一切都是众生不断的熏习探索最终才会产生,所谓熏习非在别处,其实就是熏阿赖耶识而种子生现行法也,故阿赖耶识亦是一切存在的缘依,明乎此,所以阿赖耶识为一切存在的所知依。

初学唯识问题在于别人的生产(变现)怎么能说是你的阿赖耶识做为缘依?因为心外无境,但心外有心,一旦一个众生往生到这里来了,和这里的众生之阿赖耶识是互相为缘的,就涉及到共不共的问题,但他心变现也要自心托为本质尘,然后才能被我们认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现的。

有他经论说阿赖耶识为因缘依,在摄大乘论叫做所知依,这就是强调的角度不同,实际上是一回事情,强调角度不同,宽狭不同,名字也就不一样,但是一回事情,比如同一个名称,但不同的法,比如我们讲“意”有时候是说的意根,在有些地方说的其实是意识,也有同一个法,但名字不同的,比如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所知依等等其实都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名字和所知依,就这个法体来讲都是第八识,当然任何名词都有相应的界定,相应的尺度,比如张三,他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叫做张三,但是小孩的张三有个乳名叫做张小狗,你不能够说张三七八十岁还叫张小狗吧?张小狗并不通一切年龄阶段,而张三这个词的量度是通一切年龄阶段的,所知依这个词也是通第八识一切阶段,而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是染污的意思,只能够是二乘无学位(阿罗汉位)之前和七地满心菩萨以前可以使用,另阿陀那识的阿陀那翻译过来叫做执持,也是通用染污位和上位佛菩萨的,因为三身也必要第八识所执持故。总而言之,所知依这个词也是通一切位的。

好,我们接着进入无著菩萨的正文部分学习。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

也就是说无著菩萨在这一段开始就标出中心,前面我们讲了论文的两种文法大家还记得吗?所谓演绎文法和归纳文法,最开始的时候无著菩萨用的是归纳文法,先说12345,然后总结为大乘真是佛说!这里他用了演绎文法,先标出中心,所知依即阿赖耶识!然后进行演绎,所谓12345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讲的道理。

这里就是提纲揭领“即阿赖耶识”!说到这个阿赖耶识,在梵语讲,和另外一个梵语是相近的,就是和喜马拉雅山的梵语名词alaya是相近,印度农业发达,农业需要灌溉,需要水源,没有水这农业没法搞,雪山储藏有大量的水源,故雪山为能藏,这个阿赖耶识也是一样的道理,阿赖耶的从字面上的直接翻译就是能藏,也有染污的意思在里面,下面接着广作解释。

“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

因为这个本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在声闻藏也就是小乘佛法中说得很少乃至是隐覆宣说不显了,这些人对于大乘佛法也不了解,就反问无著菩萨,你说大小乘佛法讲阿赖耶识,你有什么证据?世尊(前面解释过,世尊是薄伽梵这个梵文的一种含义,世间出世间共当尊崇的意思,就是佛),世尊具体在大小乘经典中什么地方讲过阿赖耶识呢?这里也是用了四种回答的反问答,还记得四种回答的方式吗?记不得请翻阅前面的讲解。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上文说到,有人问,世尊具体在那部经典中说过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呢?

无著菩萨回答到“谓薄伽梵于阿毗达摩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也就是说世尊在《大乘阿毗达磨经》中具体的讲到了“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就是在讲阿赖耶识!

这段话里面有个伽陀,伽陀是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上面解释过的十二分教中是讽颂,还记得定义吗?就是说依诗歌的形式展现佛陀的教法叫做讽颂,十二分教包括了,长行,因缘,本事,方广等等,大家可以翻看前面的讲记进行了解,这里就不再繁述。

这段话就是讲,从无始劫以来,这个劫在佛教中是两种解释,一种是说的时间,比如一个太阳系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劫(但劫其实是有火劫,水劫,风劫的不同的,火劫是说的太阳系从生到灭的时间,而水劫是说的二禅天以及以下成住坏空的时间,风劫是三禅天也就是整个银河系成住坏空的时间),一个火劫具体有多久呢?在阿含经中佛说譬如有一个方圆几十公里的石头城,城中密密麻麻的石头房子,假如石头都不风化,每一百年有人从天上来,用绢布轻轻的擦拭一下石头,直到整个石头城全部擦完,一劫的时间就过去了,那么肯定是相当遥远的。其二这个劫是说的灾难,比如人类有瘟疫劫,刀兵劫,饥荒劫,每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大的灾难,就现在的瘟疫来说谈不上瘟疫劫,瘟疫劫也有大有小的,三灾主要是说的大的毁灭性的,比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那种。两者可以联系起来,一定时间出现灾难到下一个时间段出现灾难是有时间段的,故劫既是说的灾难也是说的时间。

无始时来界,这里的无始时就是说无始劫以来,也就是从无量遥远的过去以来,众生都是无始就存在的,无始以来没有解脱生死的众生就在六道轮回不断的流转,这么久远的时间以来之所以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流转,都是因为阿赖耶识中有种子的缘故,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又称为界,界在这里是说的限义,因义,因在阿赖耶识中存在,故名为种子,界就是种子,界做限义解,就是对于现行法来讲,比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各有差别,现行法的差别,有差别就是限义,人是人,鬼是鬼,那肯定有不同有限义,而有限义的根本原因是种子不同,这个现行法主要是因为阿赖耶识中相应的种子,所以才有了现行法,前面就这个道理讲了很多了。

无始时来界简单说,就是说因为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存在才有种子可说)无始就存在,所以才有了“一切法等依”,一切法我们可以把一切法作两种解释,其一是生灭杂染法,比如凡夫众生财色名食睡的贪爱乃至柴米油盐酱醋茶,贫穷贵贱等等,凡夫众生没有断除无明烦恼,那么相应的受用境界也全部是杂染的。其二是说的还灭清净法,比如前面说的依实证阿赖耶识来修六度波罗密等。就阿赖耶识这个称谓来说,当然是侧重在第一种生灭杂染法上的,前面也解释了阿赖耶含有染污的意思,但是清净法从那里来的?所谓众生修行,离杂染法才有清净法可说,有烦恼才会断除,有断除才会有方法,这个方法叫做清净法,所以清净法本身也不离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么这样解释也是说,杂染法的存在是依阿赖耶识为直接依,清净法的存在是依阿赖耶识为间接依,有处讲阿赖耶识也是清净法的直接依,因为纵使十地修行,七地满心以前,初地以上还是叫阿赖耶识,但七地以下诸菩萨已离烦恼现行,已修清净法,那么这样的情况下阿赖耶识就不是间接依而是直接依了。

所以这句“无始时来界”,界是种子的意思,就是讲阿赖耶识是一切存在的种子依,一切现行法不论是杂染法还是清净法必有种子故。后面一句“一切法等依”是讲的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依,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一切法,故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阿赖耶识又称为根本依,也就是说前一句主要是讲的因,后一句主要是讲的缘,合起来就明因缘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法之所以存在必须要阿赖耶识中有种子,不然就应该天上掉馅饼,石女生儿子,那么现行法上,比如说种种植物的存在,矿物的发现等等,需要不需要阿赖耶识变现?是必须要的,这其中涉及到自变和共变,外在山河大地是你的阿赖耶识与众生的阿赖耶识所共变的(我在前面也讲过阿赖耶识不止是因依还是缘依),依此外在的山河大地等导致你的业报实现,所以这两句就是明真实的因缘的!

接着说“由此有诸趣”趣是说的趣味,趣向的意思,造作了善恶报,没有断无明的众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随业受报,趣向某一种形类,成为某一种形类,这种种形类当然是千差万别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五种,所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讲六道就列入阿修罗,但是阿修罗是普遍存在其他道中的(地狱道没有),并不是有单独的,所以讲五趣就不用把阿修罗单独列出来,这种种形类是泾渭分明的有界限的,诸趣就点出来,并不是一种,是很多种,畜生道有多少种啊?所以这里用诸就是讲多的繁杂的,趣就通能所趣,比如投生到人道有人的能所,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识为能了),有人的吃喝拉撒种种受用(能了的了别对象故名所了),投生到畜生道,有畜生的昧略了知,有畜生的受用境界,为什么感这些果报呢?是因为有业嘛!为什么有这些业呢?是因为有惑,无知造作嘛,比如杀盗淫妄,比如信了喇嘛教密宗邪教等,那么为什么造业?是因为迷理无明!所谓迷理无明,根本原因就是在阿赖耶识这个问题上有疑惑,所谓迷异熟识,这是个前提,此基础上还有迷事无明。

也就是说凡夫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首先是迷理无明,他们不知不证如来藏也就是诸法的根本因阿赖耶识,所以就迷理,其次是迷事无明,比如投胎之后,形成种种果报的差别,有人富有,有人贫穷,有人智慧又有人愚蠢,有人和动物的差别等等,他们不知道这背后的真实原因,运作情况,总而言之这两种体现出来种种迷惑,形成种种异论比如唯物论的,唯心论的,基督教的,喇嘛教的,断灭论不信因果的,种种主义的....由这个原因,导致胡乱造作,于是颠倒生死,流转五趣六道没有出期。也就是三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全是因为阿赖耶识的缘故而有的,所以说是不是由此(迷理,迷事)有诸趣?

在其他经论中,也称迷理无明为迷异熟识,迷事无明为迷异熟报,如《瑜伽师地论》所讲。

最后一句“及涅槃证得”,涅槃有四种,所谓本来清净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处涅槃,这个涅槃实际上就是断惑而有的,所以断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才能够得无住处涅槃,所谓断除了我见,我执才能够得有余和无余,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最终也就是阿赖耶识不再出生蕴处界了,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所讲,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切众生皆有,只是不学佛是终究无法亲证的,那是不是说还灭一切生死,得一切清净,实证涅槃也必然是依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为本呢?众生所以流转生死本质是他们迷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为因为缘而生起的一切存在,众生要是不迷,勤修佛法,断除诸惑,实证阿赖耶识,不就不迷嘛,是不是就清净了呢?当然,所以最后说,及涅槃证得’能解脱能清净也是因为阿赖耶识!

摄大乘论讲记 接着我们看原文“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也就是说同样是在《大乘阿毗达磨经》中,佛陀继续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上面一段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并没有点出来第八识的名字,所以无著菩萨依据阿毗达磨经继续讲,在这本经中佛陀继续说了一首偈,就点出来第八识的名字就是阿赖耶,第一句由摄藏诸法,体现了阿赖耶识的藏义,藏什么呢?藏诸法的种子,种子如前面反复讲了就是界,功能差别,正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第八识的关系,每一个众生都是无始就在流转,导致贫穷贵贱,贤愚两分,这根本原因是因为种子不同导致的,所以孔夫子之所以能成孔夫子,而同时代其他人却成不了,因为“因”不一样的关系,一样米就养百样人。接着说,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

我们根据下文来看,这里的种子是主要侧重在杂染性的来说的(种子也有清净的比如无漏种子),所以在解释阿赖耶的名字的时候,第一是藏,前面也举出来了,好比雪山,第二是染污的,这里讲阿赖耶识,识就是心,心都有了别的功能,好比你的眼识也就是视觉能够见物,阿赖耶识也能了别,他的了别只是没有实证他,还不太清楚,但是他也能了别故名为识,识的体叫做心(阿赖耶识的了别境就是根身,器界和种子,但这种了别跟我们前面六识的了别是迥然不同的),比如我们讲八识心王,就心这个定义来说体上讲,比如我们讲水,水的体就是水,就作用而言就是湿性,心的体就是心,就作用来说叫做识。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就是讲这个心识能够集起一切法的种子,正因为他能够集起一切法的种子(藏),所以叫做阿赖耶,也叫做一切种子识,或者一切种识,这里接着讲胜者,真正的胜者是佛,没有比佛更胜的,超过佛的,胜过佛的。菩萨学佛,当然也称为胜者,就是这个阿赖耶识深邃的道理,不是对凡夫讲的,也不是对二乘讲,是专门对菩萨们讲的,讲给菩萨们听的,菩萨们既然学佛将来成佛,当然是胜者,所以《大乘阿毗达摩经》这段偈就是讲这个法专门讲给菩萨听的。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这里阿笈摩就是说的佛所说的,佛所印可的,这里不是说的现在讲的阿含经,因为阿含的本来意思就是至教,佛所说的才叫做至教,而至教当然不仅仅包括阿含经,凡是佛说的都叫做至教。

这下面就是讲的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和我爱执藏性。所藏的道理有二,其一是相对于能藏来讲,前面七识能够存在是因为阿赖耶识中各有自种所以才存在,而现行的七识之造作又熏习阿赖耶识成为种子,其二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现行而这个现行又把阿赖耶识给遮盖了,阿赖耶识被现行法所藏了,所以能藏和所藏其实是相对的。

首先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是说的一切有漏,漏就是烦恼的意思,凡夫众生都属于有漏,因为没有证果,凡夫众生的造作皆是有漏的,总也离不开财色名食睡的贪爱(而财色名食睡的贪爱是因为贪嗔痴的烦恼,烦恼就是漏),乃至求禅定境界,也是对于禅定境界的贪爱,凡是与贪爱相应,总是有漏的造作,凡是造作都会在阿赖耶识中形成相应的种子,比如说杀盗淫妄,杀盗淫妄做了,就会在阿赖耶识中形成种子,种子就会感果,将来受苦乐报,好比说树木开花结果,后来果实落谢,掉在泥土里,将来有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讲阿赖耶识的能藏性。最基本的要明白阿赖耶识有三性,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性。

当初造作的时候如果算是因性,那么我们讲因造作而导致阿赖耶识中受熏具备相应的种子就名果性,所以这里讲于此摄藏为果性故,也就是说这段话是就造作和阿赖耶识的关系来讲,造作为因,阿赖耶集起业种,藏种为果。

“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中既然有种子,就能形成将来的苦乐报,比如某人上一世作了恶,导致这辈子成为一条狗,上一世作恶是人,这辈子成为一条狗是狗,狗不是人,再说上一世这一世不是同一世,根本原因是因为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能从前生到后世,而当初的造作熏习在阿赖耶识成为种子,种子现行也叫做受报,成为了一条狗,一切有为有漏法(不包括无漏有为,无漏有为只感清净果)都是因为阿赖耶识中有相应的种子,这个就是讲阿赖耶识三性中的能藏的道理,这是就现行的诸法对阿赖耶识来讲,阿赖耶识当然为因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的亲因,本因,所以菩萨们讲如来藏为第一因就是从这个道理讲。

接着无著菩萨说--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这里为什么要加个或呢?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这样的(有情狭义来讲不包括佛,广义来讲也包括佛),因为这里是讲的第七识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所谓我爱执藏性,佛菩萨当然不会这样,当然断除俱生我执,所有这里用了个或诸有情,就是说有情识也就是有心的,但还没有成为七地菩萨还没有成阿罗汉的众生,植物当然没有心没有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心,故是无情,或者有情这里的情也是讲的情爱,贪爱,众生都有相应的贪爱,自杀的人要不贪爱自我,受了欺负他会想不开?摄藏,就是执藏,就是说第七识特别特别的爱这个第八识,爹妈妻儿没法比的那种爱,执就是说不愿意放舍,不愿意放下的意思,好比你拿着一块儿金砖,执,不愿意放下。

总而言之第七识依这个第八识的见分,认定决定爱这个第八识,依第八识为自内我体(大家认为有我根源就是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导致的),生生世世不愿意放舍,众生都这样,所以此识叫做阿赖耶,执藏第八识阿赖耶的第七识,此第七识因为执第八为我的关系,所以有四个特征我们叫做心所有法就是我痴(痴),我见(邪见),我慢,我爱(贪)故,所以阿赖耶识亦成染污了,依上就是解释阿赖耶识三性,所谓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性。

摄大乘论讲记 诸位菩萨吉祥,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无著菩萨接着说“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

上文我们讲了阿赖耶识的三藏,能藏,所藏,执藏性,正因为阿赖耶识具有这三性,所以叫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主要的意思就是藏,其中我爱执藏性的含义是比较狭窄的,能藏,所藏的道理非常宽广深邃的,我爱执藏只是针对第七识意根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而言,而能藏是说前面七识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中,由阿赖耶识种子起现行才有前面七识。所藏是说前面七识的造作形成种子都被阿赖耶识所保持含藏。

接着无著菩萨说亦名阿陀那识,阿陀那是梵语翻译过来叫做执持,怎么个执持呢?好比你手里拿着杯子,这样叫做持,如果不拿,哐当杯子就掉在地上摔碎了。

第八识我前面也讲了有很多的名字,他有很多的功能,从不同的功能我们称呼的名字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不用同一个名字,是为了显示他不同的功能特征,不用不同的名字无法显示不同的功能特征,就好比说我们说一个人,他对于他的子女叫做父亲,对自己的老婆叫做老公,对自己父母叫做儿子,对同事叫做张斌,为了显示不同的特征功能,所以有不同的名字,你总不能够对同事,对父母,对子女都叫“爸爸”吧?第八识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经上有很多的名字,比如如来藏,真如心,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所知依等等。

末法时代也就是现在很多人我慢恭高,自以为是的愚痴人看不懂佛经,乱说一气,什么真如不是阿赖耶识(真如这个词主要侧重在阿赖耶识所显性),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所知依不是第八识......一塌糊涂,不死矫乱!你老爸不是你老妈的老公?!你爷爷的儿子不是你的老爸?那他是谁啊!?

同理,在这里也是如此的,因为一切存在都要阿赖耶识源源不断的输出种子,存在既是被认识,所以阿赖耶识叫做所知依,能认识的对象就是所知,因为阿赖耶识俱有能藏诸法种子的特性故名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能够持根身,器界,种子不坏不散不失故名阿陀那识。

阿陀那就是持的意思,主要是持三方面的东西,第一是种子,种子如果不感果,那么因为有第八识阿陀那识持的特性的缘故,一直能够保存,所以佛陀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第二是说的持根身,根比如我们的身体等,当一旦投胎了,请问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在规划我们的模样?我们的模样是他们就好像捏橡皮泥一样的捏出来?当然不是,是阿陀那识具有这个持的特性,利用父母提供的营养使得胚胎发育,乃至长大一直到死亡。正因为有他的执持的特性,我们的身体才不会立即散坏掉了,一直会执持到我们这个业报身结束的时候,然后中阴身乃至下一世继续执持。

第三是器界,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乃至花花草草,都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执持,大家共同的业报导致各自的阿赖耶识共同持这个器界,也就是阿陀那识的“持”的特性,所以在虚空中住维持运作,当某一个时间这里的众生受业暂时完结,这个世界就会毁坏掉,称为世界末日,还没有到那一天之前,这些器世界的运作都是众生的第八识所持才能够如此。

阿赖耶识的所缘境就包括了根身,器界,种子,所谓自识缘境譬如是虫子缘壁一样的爬来爬去(每一个识都有缘虑的作用,但集起诸法种子的作用只有阿赖耶识有)。

综上所述,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叫做阿陀那识!

接着无著菩萨又说“ 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上面说阿笈摩也就是阿含,阿含是梵语其实就是至教,佛陀所讲不论大小乘都叫做至教,都叫做阿含,这里点出来又是具体在那一本经典讲第八识是阿陀那识呢?

无著菩萨说在解深密经佛金口宣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甚深细,这里用了个甚深,首先是把上位菩萨乃至佛陀除开,这句话是针对他们之外的一切众生,对这些众生来说第八识是相当深邃的不容易了知的,且不说对一般的人来讲,就是对所谓学佛的,在这个末法时代,有多少深信第八识是常住法?有多少人认定阿赖耶识真实是有?这个前提都达不到,他们如何可能入此堂奥?又如何证阿赖耶识所含藏的一切种子?这个阿赖耶识相关的法义太深,不容易了解的,很多自诩为开悟的大名声的学佛几十年的考察下来都悟错了。这里又说甚细,我们讲细就是说的不容易看见,比如草丛中掉了一根绣花针,这个绣花针太细了,我们不容易找出来,这就是说的凡夫人,即便二乘声闻缘觉,他们固然能够取无余涅槃,但是对于阿赖耶识也是不知不证的,不能亲证阿陀那识的真相的,这句话还是在讲第八识非声闻和凡夫能够学习的法,因为他的运作并不像人们能够了知的前面六识的运作一样的明显。

接着“一切种子如瀑流”一切种子,就是说这个第八识啊,他能够持一切众生造作之后的习气,习气也称为种子,成为种子将来遇到合适的缘,也就是条件(缘),种子就会现行,比如一个人作了恶,恶事做完,形成习气埋藏在他的第八识中,将来死掉了,投胎到非洲津巴布韦去受贫穷报,他将来津巴布韦的黑爸妈就是他这个习气种子现行的缘。这里又说如瀑流,就是说这个第八识非断非常,非断是说他的体是常住的,好比瀑流前流后流都水故,水体常住嘛!而瀑流喷涌,看起来是一块,实际是前熏后种,后种感果,刹那刹那无一刹那停止。

这句话重点强调了阿赖耶识的恒转,所谓恒是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所谓转是说的阿赖耶识不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未曾有一刹那断档,前灭后生无有停止。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接着说,这个阿赖耶识的法我不对声闻人讲,不对凡夫讲,为什么不对声闻人讲呢?为什么不对凡夫讲呢?因为对声闻人讲,他是决定声闻种姓,会认为这个第八识是所谓的我(真如即是不可执,这里的我是说的实体的个体的,而真如是本来远离空有的,空非世间的断灭空无,有也不是世间的有),本来能够断我见,断我执,反而断不了。如果对凡夫讲,凡夫不信因果报应,即便信的对于这个法都有种种虚妄错误的不正见邪见等(比如很多搞所谓研究的凡夫就说如来藏是外道神我),听到这个法更导致他们诽谤这个法,将来受三涂果报(地狱,饿鬼,畜生,用“涂”不用“途”因为三恶道又称为火涂,刀涂,血涂的关系)。

大家今天可能有人觉得这段话有点危言耸听了!你读经论,我一直反复强调要联系实际,今天多少人听佛说真如,也就是如来藏认为就是意识心一念不分别?认为就是专注当下?认为就是打坐的时候明明朗朗的意识境界?乃至喇嘛教密宗认为就是想象出来的所谓中脉?很多很多的,如元音老人,如南怀瑾,如索大吉,如......这些人不都这么讲吗?各个都是大妄语,随随便便举出来几十号有名有姓的,这些人就是执为我了,不是执为世间的空,就是执为世间的有。

乃至很多人听到佛讲第八识,说第八识是不存在的,比如密宗格鲁派等,他们认为什么都没有的,乃至我们讲所谓学南传的,也就是说学小乘的,说阿赖耶识是来源于外道神我论,是后期发展出来的,这都是执为我了,讲有是相对于空来讲,他们否定阿赖耶识的不也是相对于世间有(他们认为存在的前面六识)而讲阿赖耶识是无嘛!世间“有”即是我性,当然也是执为我了。他们听到这个法,就诽谤,诽谤将来就要遭受三涂果报!所谓火涂,刀涂,乃至血涂。

为他们好,是不是不应该给他们宣说这个大法呢?免得他们受三涂果报?不然慈悲又体现在何处?所以我们不应该给他们讲这个。

摄大乘论讲记 好,今天的确有点晚,末学惭愧,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这里接着说,为什么说第八识也叫做阿陀那识呢?前面我们讲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是因为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个特性,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藏染污的种子,故名阿赖耶识,这里叫做阿陀那识,阿陀那在梵语中叫做持,执持的意思,为什么要叫做阿陀那识呢,是个什么道理要叫做阿陀那识呢? 这里无著菩萨讲主要是从两个道理来讲,第一个道理是,一切有情的身根是因为阿陀那识所持,所以能够在业报实现的前提下不会立即败坏。第二个道理是在第一个道理的基础上,因为第八识能够持身不坏的缘故,所以他还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使得身体产生觉受,所谓“取所依”就是说阿陀那识因为持身根的缘故,使得四大所成的身根能够产生感受,依阿赖耶识所执持的身体于是产生觉受,故名“取所依”。因为这两个缘故,所以叫做持识,叫做阿陀那识。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正因为众生都有阿赖耶识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的关系,这个人是会死的,但这个第八识他本身是常住法,他能够从今生来到来生,根据业报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的身形,比如造了善业成为人,造了恶业成为狗,实际上没有妈妈爸爸在怀孕的时候天天在如捏橡皮泥一样的制造孩子,狗妈妈也没有这样的,而父母只是给胎儿的成长提供了营养条件,而利用这些营养的却是每一个众生自己专属的如来藏也就是阿陀那识。

很多愚昧无知的人,认为精子卵子就能生长,太愚痴的,如果是精子卵子就能够自行生长的话,为何不在母体父体内就生长?为何处女就不可以怀孕?为何没有男士怀孕的?既然不可以,就说明精子内没胎儿,卵子内也没有胎儿啊,既然精子内没有,卵子内没有,为何和合就有呢?两者都没有不应该和合就有,就好像你是个穷光蛋,他是个穷光蛋,你们两个人加一起就是百万富翁?!

哎呀,末法时代,去圣日遥,愚痴人太多了,还振振有词,觉得很有道理,没法子,看起来聪聪明明的人,怎么一到这个问题,就蠢得无可奈何了呢?这就是传说中的业障,导致他根本无法解脱更无法相应于实相,他们就只能不断的流转生死!但他还认为自己聪明得很,所以业力不可思议,这一点大家要相信,凡是这么说的,也不必跟他谈佛法,所谓对牛弹琴,有何意义哉?

话说回来,正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入住,配合父母的缘所谓营养,阿陀那识也就是第八识利用这些营养使得胚胎逐渐的发育,然后出胎,从婴儿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大学到老到死,阿陀那识就好像我们拿着一个杯子一样的,他运作这个四大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有了一个人,乃至一条狗,一只猪等等,六道众生身根以及受用是不同,但都需要阿陀那识的执持,乃至在他运作的条件下,四大得到合理的调配,使得一个人存在,并且不管是人是狗能够产生感受和觉察等心理特征。

在人而言,人生是建立在你有这个身体的基础上的,你没有这个身体谈什么人生呢?更何况往大了说,你有种种受用,比如你利用这个身体去做生意,去打工,赚钱,不管是粗茶淡饭还是醉生梦死,其实也是因为他的执持作用的。 为什么也是他的执持作用呢,?在无著菩萨的第二句“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比如你吃饭,你吃就是取,你去唱卡拉OK ,你听歌就是取,乃至你当大官,你要指点江山,还是取啊,取的核心是什么?是觉受,比如我吃,好吃不好吃,唱歌好听不好听,指点江山,所谓为国为民,乐意不乐意也是觉受,觉受是建立在我这个身体上的(一般人说的精神在这里就称为觉受),而阿陀那识执持这个身体,执为自体,好比我们拿这个水杯,和我们好像是一体,并且令生觉受,使得这个身体有感受,感觉。

什么叫做“一切自体取所依故”?也就是说一切自体倘若没有觉受,那就是玉米棒子,就是菠菜要不就是煤炭,正因为他不但能够使得这个自体存在,并且存在还长养,在这个基础上他还能够使得这个自体产生觉受,正因为有觉受,大家才知道这个东西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然后你才能够取,好听好吃的就占有,不好听不好吃的就排斥,才会有造作,又善恶业的造作又熏习阿陀那识产生善恶业种,于是下辈子遇到爹妈又形成不同的果报,这样才会流转六道.....所以才叫做取所依!他是我们有觉受的根本,故名取所依。他执根身,又是取所依,所以众生才流转六道如旋火轮,头出头没,沉沦苦海,懂了吧,有这两点所以叫做持识称为阿陀那识。

摄大乘论讲记 诸位菩萨好,我们接着讲解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

今天比较特殊,原来的主群被封了,大家都是知道的,其中原因就目前了解的情况多半是和现在的时局有所关系,我觉得很值得,因为我们这段时间的愿望是说的回向此次疫情嘛,诸佛在上,唯识群是一个从2012年一直以来宣传正法的群,也就是讲八识心王的宣传阵地,正因为他的存在,很多师兄师姐的付出,才使得很多人远离邪教藏密等,接受正法,金刚经说“若有人持此四句偈为他人说,胜三千大千七宝布施”想来此次疫情经过大家的回向,不久就会消散,所以我觉得值得的,没有因为我们破斥邪教被屡屡举报而闭群,没有因为其他原因而闭群,为这次回向闭群,怎么都是值得的,再说凡事有生终归有灭,作为一个网络群,有自己的中心,达成自己的愿望,那么灭也就无所谓了,十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我们依此迈向新的台阶,不论怎么样讲,都是好事情(这是2020年的事情,当初是因为李医生的事儿导致封群的,大概一个多月又给解封了,并且不久疫情的致死率就下降很多,后来被封那么久,聪明的人自然明白是为什么,你多考虑下上层就理解了,不然为啥那个会开过之后就解封了?但这归根结底也是共业)。

诸位的功德必将被铭记,不是刻写在石头上,因为再坚固的石头都有风化的一天,更不是很多人来赞美你,言语上不可能不朽,因为再美好的言语都有消散之时,毕竟物是人非。诸位的功德,这么多年宣传正法的功德,是刻写在诸位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阿陀那识上的,因为他的常住不灭,所以善恶有报,不差毫厘。真理永远都是真理,不因为千万乃至亿万愚痴人说不是就不是,不因为沧海桑田而改变,不因为兴衰更替而变异,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讲阿陀那识是持识,他也持诸位的功德的,未来定当功不唐捐!再次感恩一直以来在唯识群法布施的菩萨们。

好,我们回答摄大乘论原文。   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原文     这段话是无著菩萨对前面的进行的解说,为什么说阿陀那识能够执受一切色根呢?为什么说阿陀那识能够产生觉受呢?他这一段话就是进行解释的。    他说因为一个人乃至任一的众生,他们的形体包括眼耳鼻舌身等等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这个阿陀那识来持受所以才能够产生觉知的,一个人之所以存在其实并不是单单是因为他有身体,更重要是在有身体的基础上还有感知,觉受。否则就好像一个植物一样的,没有所谓的人生(很多愚痴人说植物有觉知,其实没有的,比如捕蝇草等是特殊的植物蛋白结构,网状结构,导致苍蝇撞击,有收缩性)。没有觉知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人生,正因为阿陀那识不但能够使得这个身体不断的成长,利用各种营养,身体长养,还能够在这个身体的基础上产生觉知,觉受,所以才有所谓的人生,才有所谓的活着。

如果你说无色界天的天人,他们没有身体,他们有没有觉知?也有的,比如说识无边处,空无边处,这些深定都有境界相的,既然有境界相就有意识,既然有意识必定有觉受的,不然又何来的空无边,识无边呢?然而这个生灭的意识心本质是依托阿陀那识为本,阿陀那识中相应的意识的种子才存在的,生灭的必然依不生灭的为本,好比阳光依太阳为本,乃至非想非非想中也有定境法尘,只是说他这个时候不反观自我的存在了,意识心不反观自己存在与否了,但还是有定境法尘,如无想天没有了意识,他还有色身啊,倘若没有阿陀那识他在四禅天的色身又如何保持?经典又说五百大劫从无想天陨落?另外每一个众生生此死彼,死彼生此,随着业力果报的缘故,而生生世世,在业力没有尽的情况下,没有谁的身体就无缘无故的散坏了,突然没有了,都是因为阿陀那识具有执持的能力,有这个功能,如果这个第八识离开了(他之所以离开和第七识意根有极大关系),如果第八识离开就是死尸,死尸没有觉受,不久也就臭了烂了,根本原因是第八识不再执持去下一世了,那么上一世的身体好比你的手不再握这个玻璃杯,哐当,杯子就碎了。

再比如说我们大家每天晚上都睡觉的,睡眠深层位没有梦了,但是你的身体还是在该长指甲长指甲,该长头发长头发,对不对?没有听说谁不敢睡觉,因为一睡觉,身体就不发育了!而这样的有条不紊的运作是因为有第八识阿陀那识在持身,这不是科学家发明的,不是领袖恩赐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你的第八识阿陀那识还没有离开,他在背后运作着!那么这里有个问题,人死掉了,他的阿陀那识已经没有持他的身体了,为何我们还看得到他的尸体呢?按理说,既然他的第八识已经离开了,就没有尸体了,就应该马上没有,那么追悼会怎么开呢?这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身体本身就是个业报,业报是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子,业种子现行还有余势,好比稻谷成为大米,被人吃掉稻壳还在,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没有,第二个原因,某些众生的尸体是其他众生的依报,比如鸡鸭猪等(只要往生到这里来,畜生道和人道的果报实现是互相的,这里涉及到共不共的问题)。

接着无著菩萨说“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这段话是解释前面的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这段话的,相续的意思就是说的有情,有些地方翻译为数取趣,比如说一个人死掉了,随业报的关系生为一只狗,这只狗死掉了,随先前的业报成为一只老虎,这样不断的在六道中流转,数数取不同的形类,不同的境遇,叫做数取趣,也叫做补特迦罗。“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就是说正因为有这个第八识阿陀那识的存在,所以有情众生的生死流转才能够成立,所以阿陀那识又称为相续生死识,正结生时,佛教不认为人或者众生会断灭的,一切众生都是没有停止的不断的流转的(解脱的声闻阿罗汉乃至佛菩萨等除外),就生死众生来说有生有,死有,中有,本有四个阶段,所谓中有,就是死掉了成为中阴身到投胎前的阶段,所谓死有就是正死位的阶段,所谓生有就是刚刚投胎的阶段,所谓本有就是说住胎到出生到老死的阶段。

他这里的正结生时,就是说从中有到生有这个阶段,就是说阿陀那识离开上辈子的身体,出生中阴身,中阴身入胎进入下辈子,当然是配合父精母血为胎儿,从这个时候阿陀那识就把这个胎儿摄为自体,就是这里的“取彼生故”,这个时候就开始阿含经说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了,和合运作起来了,执为自体,同安危了,同安危,执自体,同时就开始令生觉受了,所谓正报就是说身体等,正报是相对于依报来说的,阿陀那识在凡夫位是孱弱的无力的是随他自己埋藏的业种而受报的,那么就导致有相应的正报就有相应的依报(依报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阿陀那识变的),比如说生在黑非洲卢旺达,相应的吃喝拉撒教育等也就确定了,你又能如何?!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我们接着讲无著菩萨著的摄大乘论

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原文

所以综上所述,因为前面说的能够持身,以及能够令生觉受的缘故所以叫做阿陀那识。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说持身除非是死掉了,死掉了阿陀那识离开了,那么就持不了身了,但是这个令身觉受,活着的时候,比如打了麻药,睡眠深层位等情况下也没有觉受的,看不到了没感觉了(是因为意识断档,并不是阿赖耶识不持身了,阿赖耶识使得身体“令生觉受”要通过意识意根来体现),之所以把令身觉受在这里强调,第一是因为所谓身体的运作必须有认识能感受才有身体可说,第二是因为众生受生死果报,都是因为贪爱,而贪爱是因为你有觉受,你看得到美好的,吃得到美味的,感受得了细滑的,这些统统都是觉受,有觉受才会贪爱,有贪爱才会造作,而受果报,无有出期,所以这里同时也令生觉受,并不是说打了麻药,乃至无想定等情况下还有觉受。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

这里就是说,第八识不但有阿赖耶识,所知依,阿陀那识,如来藏等这些名字同时也称为“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尊也就是佛陀在经典中讲过,有心,意,识三法,世尊在经典中讲的心就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他这里没有特别的指出来到底是那部经典中说的,比如并没有如前面讲,“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是解深密经说的,这里之所以不点出来,到底是那部经典说的,是因为讲心,意,识三的经典太多了,对当时他所处的正法时代末期来说,不必要的,但凡读经典的大概都听过。

接着他说“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但凡是心都是识(就作用名识,就体名心),我前面也讲过好比水具有湿性,识就是分别,是心都能够分别,所以这里的此中实际上已经包括八个识了,那么八个识中的“意”究竟是哪一个识?这里的“意”根据佛经论典的解释只有两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就是说这个第一种对于“意”的解释,是与现心法作等无间隔之缘,也就是说这第一种“意”是说的第六识意识(八识都有等无间缘,只是这里强调“意”,第一种是说的意识)。

我们意识想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想到之后灭去能够为下一个问题做等类无间隔的缘,等的意思就是均等的,就是说的同类的,比如你看到这朵花,这个是眼识,下面看到一根草,这个也是眼识所见,都属于是色尘,现在想到的这个问题和下一个想到的问题都属于是法尘,就叫做均等,无间就是两者之间没有间隔,比如你意识想到这个问题,有这个念头,下一个念头和这个念头之间没有间隔,不是说突然有人给你一棒的特殊情况,我们都是讨论正常情况,当然末法时代世智辩聪的杠精太多,所以要特别提出来,就算一棍子打晕,打晕之前的“念”也做了后面“念”生起的等无间缘,两念之间有连接的相续的作用,这样叫做无间,合起来就叫做前面的识做后面的识等无间隔之缘,因为前面的必须要让开,避开,要灭去,后来的才得生,这样生灭的过程中间没有间隔。所以前面的做后面的等无间隔之缘。简称等无间缘(这里只是讨论一世来讲,下一世的意识这一世的意识是作不了等无间缘的,因为下一世的意识是崭新的意识,前面六识属于异熟生)。

为什么必须前面的过去乃至灭去,后面才能够生呢?因为一个地方只能够站一个位,在意识上来讲,你想到这个问题就不能同时想到另外个问题,两个念头是没有办法并行的(不信你试试!),所以唯有前面的灭去,后面的才能够生(佛陀除外,他一念能够俱知无量无数的事理),再比如说我们睡觉没有梦了,前面的意识已经灭了,当我们醒来的时候还记得昨天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前面的意识作我们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意识的等无间缘,乃至说有人证了无想天,他在人中成就无想定,他死掉之后往生无想天五百大劫,一大劫是亿万年的时间,这么久完全没有意识,后来定力失却,意根的“动性”产生效果,会产生“尔焰”,于是形成一刹那的意识,当这一刹那的意识产生,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陨落了,也是因为当初他入定的意识做了后面亿亿万万年之后生起的意识的等无间缘,这样就是说讲意识或者我们说前第六识为缘定名为“意”,俱舍论等都是这样讲的,这个是大小乘所共名。

总而言之,按照小乘的说法,所谓“意”是在第六识来讲,就是前面的意识为后面的意识作了等无间缘,所谓意就是前面的意识。但意识是前面五识也就是眼识乃至身识的了别依,没有意识参与眼识等的运作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小乘认为所谓“意”中心核心的道理就是讲的前面灭去的意识作现在意识的等无间缘,现在意识灭去为后来的意识作等无间缘,因为给现在当前的意识作了等无间缘所以灭去的意识叫做“意”(意识一刹那大概三分之一秒有九百次生灭,意识是生灭法)。

第二种“意”的解释,是大乘所特重的就是染污意,就是说第七识,在小乘中也讲过的,比如讲十八界,眼根乃至意根,佛还特别强调意根,非色,不可见,无对(杂阿含经),为什么说第七识意根是染污意?因为这个第七识与生俱来就有不是后来产生的(前面六识入胎就没了,下辈子是崭新的前面六识),此第七识“染污意”具有四大特征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这里的萨迦耶见,就是说的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因为有这个前提,所以认定有我,所以有我慢,这里的我慢不是一般人说的慢心深重的我慢,这里的我慢是与内的,第七识执第八识所产生的微细我慢,本来第八识是心不是我,第七识依第八起了带质境,好比说木桩的确是有,但是并不是人,第八识是真实是有,而不是我!并且第七识意根对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坚固的执着,贪爱不舍,就是这里的我爱。

不论是萨迦耶见还是我慢,还是我爱,都是因为迷理无明造成的愚昧无知而产生的,迷理无明大家还记得我前面讲的吗?就是没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导致的,第八识如来藏也称为理体故!你想,要是他亲证了第八识,第七识搞懂了第八识的真实相,会有萨迦耶见吗?好比人看清楚了面前就是个木桩,他会认为是人吗?萨迦耶见一旦去除,他还会有我慢?当然不会,因为无所凭借啊,他也不会有我爱了,第八识不是主体,因为他是非断非常的心识,而我们讲的“我”是说的单一的实体,第八识非空非有,非空是存在的,非有非世间有,而第七识依第八识见分认定为世间有,认定为单一的主体,认定为“我”岂不是带质境?当实证第八识的真实体性,而久久修习才发现他非空非有,非来非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常住,法尔如是还有什么好贪爱的呢?是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迷理无明导致的愚昧无知?而愚昧无知是什么?不就是痴嘛!

也就是说正因为这个第七识意根他有萨迦耶见,他有我慢,有我爱,有无明的缘故所以称为染污意,而前面五识的分别依是意识,而意识的根,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是意根第七识,第七识有痴,见,慢,爱,那么前面六识就都是染污的了。当然如果学习正法,逐渐的意识亲证第八识,意根转变,消灭了痴,见,慢,爱,是不是说前面六识都清净了呢?所以意根也称为染净依。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前面说了,有两种“意”,第一种其实就是讲的前面灭去的意识为现在意识的等无间缘,这样灭去的意识称为“意”(前面五识也有等无间缘)。第二种说的就是第七识意根,所谓染净依。

所以无著菩萨说“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也就是说,总结心,意,识三,都有了别性,所以都叫做识,识就是了别,意识和意根都能了别故都是识,那么所谓的“意”就有两种,一等无间缘(意),第二是四惑相应恒审思量的第七识,意在一切佛经中就这两种解释,没有其他的解释了。

这里说到“思量”思是造作的意思,量是量度,比如意识有贪嗔痴会驱使身业和语业为善恶性,这就是造作也就是“思”,思是五遍行心所是“造作决定”的意思,量度是“测量”“观察”的意思。八个心识都有思量性,但我们只是讲第七识“恒审思量”,因为前面六识审而不恒,第八识恒而不审。

讲第七识才是“恒审思量”,恒就是说不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是没有入无余涅槃,不论是死此生彼,还是生此死彼,只要这个众生还在三界中,这个意根都是存在的,并且永远不会断灭的能够从过去生到今生,从今生到未来生的,所以意根又称为“相续识”,而且时时刻刻都执第八为我故又名“现识”,也因为如此所以叫做恒,审是说的审查,审核,他在审查,审核个什么呢?在始终执着有我,在量度一个我,始终在这样的量度,比如在天人中,他的量度是个天人,天人就是我,成为一只狗,他在量度一只狗,狗就是我。这里加了一个思,这里的思不是思考的思,这里的思是造作的意思,决定的意思,比如中阴身的意识决定不投胎不行,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周期,越来越微弱了,意根以意识的决定而决定,投胎!比如,我要考北大,考清华?还是北大吧,意根决定,好,北大!做分析的是意识,下决定的永远都是意根。认定有我,坚持有我,决定有我,也是意根。

接下来无著菩萨具体的分析第七识意根,为什么不首先好好的分析一下第一种“意”?也就是前面讲的等无间缘?此念的前念,前念为后念的等无间缘的那个“意”?因为这个无著菩萨是公元三世纪的人,他写这一篇摄大乘论是为了破斥当时某些小乘的诽谤大乘非佛说,那个时候学小乘的跟现在学南传的是两码事,那个时候学佛的是正儿八经把经典多少是读了几遍的,所以没有必要去为他们分析第一种“意”具体是个什么意思,因为他们都知道"意”的解释的确是无著菩萨这种第一种解释,所以不用再去讲,再去举证,他们也不像今天这些慢心深重的非要胡搅蛮缠。所以没有必要解释第一种“意”是个什么意思。 所以接下来重点就是讲这些小乘人不是太了解的第二种“意”,也就是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的特性,接下来就是通过经论反复的推敲论证,论证的目的就是得出佛说的“心,意,识”三中的“意”不是说的第一种意,是说的第二种也就是第七识意根,有六种道理决定是讲的第二种意根!

无著菩萨首先说----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

这里又是演绎文法,看到了没有?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讲述,我前面讲过这种文法叫做演绎文法,他写这一篇摄大乘是把多种文法反复的运用的,对当时不信大乘的小乘人,他们只是知道有等无间意,怎么确定你这里是说的第七识意根呢? 是不是这样的呢?不能你说是就是啊,你是大菩萨,那也得讲道理啊!

于是无著菩萨讲他的理由,第一点“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

这是他的第一条理由,佛说,心,意,识三这里的意必然是说的意根的第一条理由,就是说这个不共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愚昧,世人往往觉得自己差不多就是佛了,聪明绝顶了,其实他们认为聪明的地方,恰好就是无知愚昧!比如我今天还在讲生老病死这么重大的问题,他们何曾想过如何解决?根源是什么?一天到晚所谓的聪明不外乎就是多给自己背点重担,财色名食睡嘛,都一样!这就是愚昧无知,作茧自缚。他们之所以这样根源是无明,无明有很多种分判,其中有不共无明。与前面六识相应的叫做共无明,单单与第六识相应的独头不共无明,和第七识相应的称为恒行不共无明。

这个不共无明有两种,一种叫做独头不共无明,就是说第六识意识中不与其他的心识共起的无明叫做独头不共无明,也就是说这个无明也就是愚昧无知是第六识意识专属的,第六识有这个无明,由这个无明导致邪见,而这个无明也好邪见也罢,其他的第八识,第七识乃至前面五识是没有这个无明的现行和生起的邪见的。

什么意思呢?我们所谓的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包括大随小随,但这种愚昧无知(独头不共无明)在意识起来了,如眼识乃至身识等是没有这个无明的现行的,比如相信进化论的,唯物论的,唯心论的邪见,某人认定进化论这种邪见是对的,是因为他愚昧无知(无明),他这种无知愚昧(无明)仅仅只是他的意识上有,其他心识是没有的。这就叫做意识上的独头不共无明。这种无知愚昧比如唯物论,进化论,人种论,基督教的等等只是存在他们的意识中(其他识并不这样),其他的心识在现行上并没有俱起这种无明故名独头不共无明!

第二种不共无明叫做恒行不共无明,意识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的,比如他们信仰进化论的,被人脑后一棍子,意识就没有就暂断了,还有个什么进化论不进化论呢?这个时候当然就没有了,所以独头不共无明正因为的第六识所专属,他实际是会暂断的,谈不上恒行,一切时皆有的,而不共无明在佛经中还有一种叫做恒行不共无明,怎么个恒行呢?就是说一切时间,空间,不管这个众生是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还是上天入地都有的,这种无明八识心王来讲,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肯定不恒行,都是会断的,第八识也不可能,因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本身只有五遍行心所,他虽然含藏烦恼种子,但他自己是不烦恼的很自在的,那么这个恒行不共无明只能是第七识意根!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前面的眼识乃至意识都是会断的,肯定不恒行,你觉得恒行,一针麻药可以解决你这个困惑!第八识阿赖耶识他本身是无覆无记性的,他是善恶业所熏的场所,如果第八识有恒行不共无明的话,那么他就不是无覆的了,他就成为有覆的了,他成为有覆的,谁愿意自己倒霉呢(因为他本身有属性,就不可能善恶无记照单全收嘛)!谁又会去投胎到贫贱的家庭呢?我们现见有人生来贫穷啊,对不对?前面讲第一种“意”,不论怎么样讲,都已经过去了,在现在来讲没有了,他怎么可能恒行?是不是这样呢?在佛教中处处讲有恒行不共无明,不是前面的第一种"意”不是前面六识,更不可能是第八识,那么不是意根第七识有是什么呢?总计就只有八个心识啊!所以必须有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并且恒行不共无明是他所专属!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昨天讲到了独头不共无明,还有恒行不共无明是第七识专属的,既然恒行不共无明是存在的,那么第七识必然存在!

所谓不共就是说的某个心识所独有的,只有他有,比如意识才有独头不共无明,除去意识其他的七个心识都没有,比如我前面举出来的某人有断灭论邪见,有进化论,唯物论,唯心论等等邪见,邪见就是因为无明,他这个无明是意识专属,只是意识上表现出来,其他的眼识耳识乃至意根,阿赖耶识没有表现就没有,故是不共,又是意识专属所以是独头,合起来叫做独头不共无明。而恒行不共无明是意根也就是末那识所专属,只要没有入无余涅槃,意根是相续常,生生世世都有,从来不断灭,故是恒行,这个意根相应的恒行不共无明就是意根的我痴。

这里无著菩萨说心,意,识三这里的意必定是意根第七识的第一个理由,如果不是意根,那么就不会存在恒行不共无明了,既然恒行不共无明客观存在,所以佛陀讲,心,意,识,三这里的意必定是意根!不会是意识,这里的识就是意识故,既然说是三个,那么这里的“意”只能是第七识意根。

接着无著菩萨讲心,意,识三这里的意必定是意根的第二个理由。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什么叫做五同法呢?就是讲的五识依五根才能够领受五境,比如说眼识也就是视觉必定是有眼根(眼睛等完好)才能够看到色尘(也就是物质物相),这个眼根是生起眼识的重要增上缘就叫做眼识的同法,这个眼识必须要眼睛眼球也就是眼根作为依,也就是俱有依才能看到色尘,耳识也就是听觉必须要耳根也就是耳朵作为依,作为俱有依才能够听到声音,乃至身识,必须要身体作为俱有依才能够感受到冷暖湿滑,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都有相应的根,根就是根依处,所谓根依处就是眼识乃至身识所产生处所,这一一处所是对应的关系,比如眼识对应的眼根,耳识对应的耳根.....不会出现耳根对应眼识的情况。而意识作为一种识别的现象主体,他的根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第七识意根,第六识就没有俱有依了,当然你会说是大脑,而大脑属于身根的一部分,属于身体的一部分,难道意识和身识是共同的俱有依?其实这么说也对也不对,站在欲界的前提下是对的,站在三界的前提下就不对的,因为还有无色界天根本没有身体,没有大脑,难道他们无意识?其实也有,不然无法成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境界,有境界肯定有领受的意识,但是我们这里主要是说意识独特的,所独立拥有的根必然是第七识意根!前面五识都有独立的,自己专属的根,耳根不能等于眼根,舌根不能等于鼻根,舌头不是鼻子,身根不能等于眼根,所以必然第六识也有自己专属的根,也就是说大脑显然不属于专属(大脑是身根的一部分,其实这个问题佛经早就讲过,谓眼根乃至鼻根等附属于身根),讲专属的那么必然是第七识意根为意识的根,第八识也不可能,因为第八识也属于前面诸识所共依的,不是专属。

前面我们讲过等无间意就是前面灭去的意识,其实前面灭去的眼识,乃至耳识等也属于后面的眼识乃至耳识之等无间缘,在意识上来讲是等无间意,等无间意难道不可以说是第六识的根?不可以!因为不俱有故,比如你视觉产生,眼识产生,你的眼睛眼球视网膜和视觉是同时存在的,你耳识听觉产生,这个听到声音的同时耳朵也是存在的,是俱有的(所以叫做俱有依),等无间意是已经没有了(前面意识称为第一种“意”,但不灭去后面的意识无法产生,所以才称为等无间缘),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可能做现行法(当前意识)的根?这不过失很大嘛(谁见过某人看东西的时候眼睛没有了?谁见过某人听声音,耳朵没有了)!必须有第七识意根才能没有过失,意根做为意识的根也是意识的俱有依,譬如视觉和眼根一样的必须同时存在的,所以第七识意根肯定存在的,他和意识同时存在,作为意识的根,不然意识没有根就不会存在,意识存在他的根就存在,所以第二个道理根据五同法上讲必定有意根末那识第七识做第六识意识的根!所以这里的心,意,识三的意必定说的是意根。

接着无著菩萨说出心,意,识三这里的意必定是意根的第三个理由。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什么叫做训释词?佛说的叫做训释词,训,自上而下,比如领导对我们讲话叫做训,释叫做解释,佛陀对我们进行训导,对法义进行总结解释叫做训释,不是谁讲话都可以叫做训释的,佛陀训释我们,训导我们,在很多经典佛金口讲“思量为意”,“恒审思量为意”,这是对我们的训释,比如密严经等就这样讲过,如果没有第七识,那么佛陀在讲什么“意”呢?如果是意识,意识一针麻药就暂断了,怎么会恒审思量,既然恒就不会断啊!如果是第八识,第八识佛的训释词不是这样讲的,比如他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从来也没有讲过第八识“恒审思量”....对吧?也不可以说是等无间意,就现法来说,等无间意已经不存在了,都不存在了还思量什么(前意识灭后后意识才能生,前意识都不存在还思量什么)?那么否定第七识意根存在的这些人,是啥意思呢?是在诽谤佛陀言不及义?戏论?平白无故的乱说一段话?所以必然有第七识意根才能够训释词无过,才能够符合佛陀的训释词嘛!

所以无著菩萨的第三个理由,就是“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佛陀既然讲过恒审思量为意,那么这里讲心,意,识三必然是说的意根,不然过失大了。

接着无著菩萨说第四个道理成立“心,意,识,三”这里的意,必然是说的意根。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有两种深定,所谓深定至少是四禅以上的定,我们当然还靠不上边,其一就是外道也有的无想定(现在估计没有外道有了,不过以前的外道有),和佛教圣者成就的灭受想定也就是灭尽定,针对这两种定,无著菩萨就说,如果没有这个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意根,那么这两种定必然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呢?因为无想定就是成就四禅的基础上灭掉了意识,五百大劫没有任何境界,没有任何心念的状态,这里面没有了意识,当然也没有意识的心所存在了,所以没有一个念头出现,故名无想。灭尽定是三乘圣位(外道永远不可能有的),也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地上菩萨乃至佛陀所成就的,这个定成就的时候,是一切染心都灭尽了。

所谓染心灭尽,就是说前面的六识全灭了,因为意根为第六识的根,第六识又是前面五识的分别依,意根为染,前面五识都染,所以入这个定,灭染心(灭掉了意根的受心所和想心所,意识当然更不可能有,所谓想是说的了知,意识产生的关键是意根的了知性,那么意根的受心所和想心所灭了,意识当然也没有了,我们讲贪嗔痴等现行最重要表现在意识和意根上,意识又是前面五识的分别依,意识灭了,前面五识也灭了,那么烦恼的现行就全灭了,外道即便是成就无想定也没有灭染心,根本原因是意根的受心所和想心所还存在,意根还有痴,见,慢,爱,而灭掉了意根的受心所和想心所,意根的痴,见,慢,爱等烦恼现行就被完全的降伏了,而这个只有佛教修行可以办到,所以外道再厉害都不是圣者),前面六识都灭,那么这样讲来,外道也成就是无想定,不也是这样吗?岂不是无想定和灭尽定毫无差别了?外道的无想定也是灭意识,所以前面五识俱灭啊!要是没有意根,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而经典都是讲灭尽定和无想定是不同的,再者在无著菩萨所处的那个正法时代的末期,也就是公元三世纪的印度,想来也有一些人成就了无想定乃至灭尽定,凡是成就这两种定的都一口同声说不同的!要是没有意根,岂不是经典乃至这些人都是乱说?!

实际上两种定真的不同,因为无想定只是灭掉了前面六识,并没有灭掉同样是染污的意根的(灭掉意根的受和想两个心所,痴见慢爱就不现行了),灭尽定没有佛教的修行是办不到的,只有佛教的修行才可以断除一念无明,当然三乘圣者是可以灭掉意根的,所以不同。如果意根是没有的,是不存在的,那么凡夫(证无想定的外道)圣人区别何在?岂不是凡圣相滥,成大过失了?所以无著菩萨的第四个道理依据无想定和灭尽定的不同,成立必然心,意,识三中的意是第七识末那识意根!

好,有点时间,我们继续讲摄大乘论。

上次讲到无著菩萨成立心,意,识三中的意决定是意根的第四个道理,如果没有意根,没有第七识那么无想定和灭尽定就没有区别了,因为都是要灭除意识的,而正因为有第七识的存在,无想定是没有办法灭除的,灭尽定灭除了第七识的受和想两个心所,故是有差别的。所以第七识必然存在。

这里多说几句,能灭掉意根的受心所和想心所就必然能够灭掉意根,能灭掉意根就可以入无余涅槃,无生则长生,也就是余第八识独存,第八识不再出生蕴处界了,再者无想定佛教也能证,但不会入无想天,这两种定都可以灭意识,灭了意识就没有任何痛苦。

接下来是无著菩萨成立有第七识的第五个决定道理。

原文---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前面是讲的无想定,这里是讲的无想天,在业来讲,凡是业都是能够在后面感果的,比如有人造了恶业,来生感果成为一条狗,有人造善业,来生感果成为天人,业就是作用,好比种子,种在土里,未来就开花结果,业有三种,根据属性来划分就是三种,好比我们讲甜菜种子,菠菜种子,白菜种子,虽然都是种子,但是未来开花结果收获不同,根据果报不同,所以有三种业,分别是善业,恶业,不动业,所谓不动业就是在人中的时候修禅定,并且成就禅定,他将来舍掉在人中的业报身之后,就会因为在人中成就禅定,而往生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因为常在定中故名不动业所成的果报。

有一种外道(当然佛教的修行者成就四禅必然也可以),他们在人中成就四禅之后,四禅是什么?是舍念清净地,这个呢,你要知道,人活着就是因为有身体,而身体存在是因为阿赖耶识运用各种食物维持这个身体的运作,有些人只是看到这一点,就知道要吃饭就是老病的因由,比如这次,倘若那些人不吃野味,我们干嘛在家待着啊?所以他们辟谷(辟谷也要减少淫欲的,肉食等助欲,而且也使得食欲增加),汉初张良等就是如此的,他们又发现这个虽然辟谷了,寿命延长了,可是还是会死啊,是什么原因呢?他们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彻底的离开了欲界的境界,离财色名食睡的贪爱,他们于是勤修禅定到达初禅,依次达到四禅,四禅灭掉了呼吸和心跳,寿命久存,当这些人达到了四禅,他们中有些人又观察来观察去,咦,我怎么还是会出定啊?仔细观察,原来我还有意识啊,于是他们灭掉了意识,成就了无想定,想是意识的心所,所谓了知性,当意识灭除,当然就无想,故名无想定(就不是南怀瑾,宣化等人乱讲的一念不生就无想定,连初禅都没有何来的无想定)!

他们在人中成就无想定,想永远不死,那是不可能的,死掉了才能往生无想天(成为无想天天人有五百大劫寿命,也就是这个太阳系成坏五百次那么久远),人的果报结束才会成就天人的果报,譬如开花才能结果。可是根据这个道理比那些冷冻人,比那些换脑刻写什么芯片的靠谱多了,比如张三丰未必成就无想定,人家也活了四五百年啊,辟谷肯定是做到了的。但是这个无想定本质是外道定,他灭掉了意识,什么修行都无从谈起了,就好像石头一样的,能够听闻佛法吗?能够普度众生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佛教徒尽管也可以证这个定,不可以住这个定,故名外道定,那么我们来说,他们在人中成就无想定,将来往生无想天,如果没有第七识意根,那么他们把前面六识都灭除了,阿赖耶识第八识本身是无覆无记性的(体非是染污性的),这样的情况下岂不是说他们在无想天五百大劫中和无余涅槃没有区别了?那么他们都是阿罗汉了?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佛陀说无想定是外道定啊?

而且外道如道教,婆罗门教等等没有看见谁可以断除俱生我执(断除俱生我执,就没有贪嗔痴等现行,所以阿罗汉虽然有习气但没有嗔心),外道中实无有阿罗汉啊,倘若有,不需要佛降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来讲怎么样解脱嘛。再说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谓的异生更不可能是圣人阿罗汉啊,如果没有第七识意根,无想定也好,无想天也罢,就成圣人境界了,就会有这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必然心,意,识,三中的意是意根第七识,他们这些外道没有断除意根相应的俱生我执,所以无想天也好,无想定也罢,都是外道定外道天,这样就没有过失了。

摄大乘论讲记 诸位菩萨好 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接下来是无著菩萨成立心,意,识三,这里的意必然是意根第七识的第六个理由。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也就是说,没有证到圣果的凡夫,所谓圣果当然是包括了小乘的四果乃至大乘七住位以上的果位,也就是开悟以上(实际上真正的圣果是说的小乘阿罗汉乃至大乘初地以上,其下的果位不能够叫做圣位),凡夫们之所以是凡夫是因为有我见,有我执的,不然就不是凡夫了,最重要我执是恒行的,倘若有一个时间段,他没有我执,岂不是说那个时间段成为圣人了?因为只有圣人才没有我执嘛!

凡夫在一切时,都有善,恶,无记三心的,比如有时候起了善心,看到这个人很可怜,起心动念想到去布施他一些钱财,乃至起个善心去帮助人,有时候起个恶心,偷人家,抢人家,乃至占点便宜,属于恶性的,有时候学习知识,技术方面的学习,乃至娱乐,就属于无记性的,如果没有意根,并且意根不是恒行染污的,在他们善,恶,无记的三种心态中,善性的毕竟是好的,你不能够说是染污的坏的恶的,无记的本身是没有善恶性才叫无记的,你不能够说读书写字是坏的恶的,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恶性的时候才有我执了,岂不是说凡夫一会儿是圣人一会儿是凡夫?这样还需要学佛干什么呢?也与圣教说凡夫恒行染污,未证圣果故是相违背的啊。如果成立有染污意,也就是有第七识意根,他是恒行染污的,那么就不会产生这个问题,凡夫纵使为善为无记性的造作因为未证圣果,没有断除意根相应的染污,所以还是凡夫!

所以这里就成立无著菩萨说心,意,识三中的意决定是意根的第六个道理,如果“心,意,识”三中的“意”不是说的意根就会出现善,不善,无记性相违,就有过失。

接着是重颂 “此中颂曰: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离染意无有,二三成相违;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

重颂我上次讲过,是佛经论的十二种文法,还有本事,因缘,长行,方广等,所谓重颂就是把前面说的进行总结,用几段类似诗歌的句子进行归纳总结。

也就是说心,意,识三中的意必定是意根末那识,主要是因为有六种道理,第一,如果意根不存在,恒行不共无明是不可能成立的。第二如果“心,意,识三”这里不是说的意根,那么无想定和灭尽定就没有了区别了,无想定就不应该说是外道定了。第三如果心,意,识三中的意不是说的意根第七识无想天中已经灭去了前面六识,就应该没有我执恒行了,成圣人了,实际上无想天是外道所入,非是佛教所提倡。第四,如果心,意,识中的意不是说的意根,五同法就无法成立,前面的眼耳鼻舌身都有自己专属的根,意识就没有专属的根了,意识不能成立,而现见皆有意识,故必然心,意,识中的意是说的意根。意根是意识的俱有依。第六,佛陀说的训释词无法成立,佛陀对于八识都有相关的训释词,如第八识阿陀那识甚深细...乃至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佛陀也讲过恒审思量,染污为意,不是说的第七识又是什么?

接下来是对于意根末那识,以及意根具有的无明进行一段解说。

无著菩萨说-“ 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这段话就是说,真义,就是说真实的法义,真实的法义就是讲的第一义谛,谛就是真实不变的道理,凡夫都是不证真实谛,所以才会流转生死,这里说真义心,心是说的能够证这个真实道理的智慧,也叫做无分别智(真如心远离空有,来去,生灭就无二边,实证第八识真如心故名证无分别智,也称为根本智),以及亲证实相后所具备的后得智等,为什么说凡夫都不容易亲证到真实义,也就是如来藏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个第七识意根,在一切时他都是有我执,有无明的,所谓恒行不共无明的,正因为第七识意根是恒行的,过去生,今生,来生他是相续常,不入无余涅槃是不断灭的,他又是染污的,俱无明的,他的存在导致众生无法亲证实相,常能为无分别智的生起作障碍(禅宗讲的目前无法,意在目前是一个道理)。

接着对于这个第七识意根再次进行说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这里就是介绍意根的一些特点,首先无著菩萨说,我们讲不论意识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造作,这个造作有属性,属性可以分为三种所谓善,恶,无记性的,这里无记性的造作可以分为两种无记,一种叫做无覆无记,纯粹的无记性的,比如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属于无覆无记性的,譬如太阳东升西落,纯粹无记,万物靠阳光才能生长,但阳光非善非恶,如来藏阿赖耶识的运作也是纯粹的无记性的,之所以叫做无覆是说他自体是没有染污可说的(是他埋藏的种子在凡夫位有染污性,他譬如仓库一样的,却无染污可讲),合起来就叫做无覆无记性。

还有一种无记叫做有覆无记性,就是说的这个意根,因为意根是染污的,正确的来讲,凡夫的科研,学习,读书写字固然是无记性的造作,但是统统都是有覆无记性(意根是染净依,意根没有断除染污,那么前面六识全部没有断除染污)。

无记性我们可以理解就是非善恶性的,那么在第七识意根来讲是无记性,他却是染污性的,为什么是染污性的呢?前面讲过的,没有证圣果的凡夫们的第七识,恒俱痴,见,慢,爱(都要加上“我”,因为意根的四烦恼是以恒执第八识为自内我而起的),也就是前面说的萨迦耶见,我慢,我爱(贪),无明(痴),既然执我,当然就是染污的,既然我们这么讲,他恒俱这四种烦恼,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都俱有,那就应该是不善性啊,怎么又说的无记呢?

无著菩萨回答说“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

为了解释意根虽然是染污的但是无记的,无著菩萨讲这个道理就举出例子,某人在人中成就了初禅乃至四禅,或者成就了无色界定,比如识无边,空无边等定,那么他将来在人中死掉了,就往生了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了,他们这些天人就没有贪嗔痴的烦恼了(在色界和无色界是没有贪嗔痴现行的)?其实还是有的,不然的话,他们不应该将来在色界天,无色界天过完了漫长的一生(动辄就是很多个大劫的寿命,一个大劫百亿乃至千亿年),后来当然是要下堕到人间或者其他道中的,他们到时候贪嗔痴等烦恼又会现行,比如某人过去世是色界天人,这辈子成为卖小菜的,你拿了他的小菜,不给他钱,你看看他嗔心现行不现行?

那么在色界天,无色界天境界中,的确是贪嗔痴没有现行,他们常在定中,为什么不现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常在定中,他们的烦恼,贪嗔痴的烦恼被奢摩他,也就是定力所压制住了,并不是他们没有贪嗔痴。跟欲界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同,我们没有定,更没有常在定中,我们都是一天到晚妄想纷飞的,自己贪嗔痴很重遇到不好的环境就会贪嗔痴现行,所以讲所谓有覆性,就是如色界天,无色界天这种情况,虽然在定中属于无记,但属于有覆还是有烦恼,这样就叫做有覆无记性。

第七识意根就属于有覆无记性,他的运作的确是无记性的和意识不同,意识是一天到晚一会儿善,一会儿恶,一会儿无记的。第七识是个哑巴,他的造作完全是无记,但俱四烦恼,譬如这个色界无色界天的情况,故是有覆性的,合起来就叫做有覆无记性的,然后无著菩萨又说“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就是解释第七识的无记性的,这个意根非常的微细,他随着前六识,前面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特别是意识有时候善有时候不善,意根跟在屁股后面默默的配合着,如果前面六识不善,比如有时候看到一堆钞票,想着怎么去偷,意根也是默默的配合,有时候看到一个孤儿怪可怜的,布施点钱,意根也是默默的配合,倘若意根不是无记性的,是本身有善恶性的属性的,那么他假如是善性的,就不会配合前面六识恶性的造作,前面六识的坑蒙拐骗就搞不成了!他如果是恶性的,就不会配合前面六识善行的造作,意识也就搞不成了,所以意根决定是无记性的!

我们这样分析下来,大家就懂了,他的确是无记性的,但他是有覆的,主要是因为他俱有痴,见,慢,爱这四种烦恼,所以叫做有覆,譬如无色界天,色界天的人有烦恼而被定力压制,意根虽然是有烦恼的,但他的特性是有覆无记性的,如果不是这样,佛陀说有覆无记性的心识,又是在讲什么心识呢?这里讲随逐,随逐两个意思,第一是说不论今生,来生,过去生,第七识末那识都是随阿赖耶识去到哪儿就到哪儿,阿赖耶识去色界天他就去色界天,阿赖耶识来人间他就来人间,同时他就被系缚在人间或者天界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尽管意根能够从过去生到现在生,但我们还是回忆不起过去世,连梦中都极少梦到过去世,一来被系缚在这里,二来他没有念心所,不能回忆)。第二层意思是说,意根默默的在后面配合意识等前面六识的造作。

好了,闲话表过,我们接着回到论文,就是通过我们今天上午的论证,符合无著菩萨的论文的讲述,我们知道,意根的确是无记性的,那么如生如法师那样讲,意根要吃豆腐,意根要这样要那样,对不对?肯定不对啊,不符合圣教量,意根是有覆无记性,意根要这样要那样岂不是说意根有善恶性?对不对?她这样说很显然是违反圣教量的啊,不是说我们卖面粉见不得卖石灰的,所谓同行是冤家,是她本来就没有讲对,误导众生嘛!

再说我跟她也不同行,她是出家的,我在家,没有任何冲突,只是我了解她有相关的说法,她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意根有思心所,能造作决定,意识也有思心所,能造作决定,思心所是五遍行心所之一,五遍行心所的特征是遍一切地,遍一切心,遍一切性,遍一切时,八个心识都有思心所的,意根因为是恒内执阿赖耶识为我,所以对于外境就没有办法详细分别,他通常情况下以意识的决定而决定,所以吃豆腐吃青菜肯定意识先决定(意识才有于外的明了分别),意根根据意识的决定而决定,绝不会意根想吃豆腐青菜,他连豆腐青菜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某些特殊情况下,他会和意识的决定相反,比如赌博,吸毒,抽烟,这个时候意识知道这样不好,想戒毒,戒赌,而意根并不知道什么是赌,什么是毒,但因为长期赌博吸毒产生习气在阿赖耶识中,意根就根据阿赖耶识中的习气拒绝意识的决定,导致继续赌博,继续吸毒,在现代心理学叫做潜意识,其实没有潜意识这就是意根的造作决定导致的,而这种造作决定完全是根据习气习惯来的,并不能证明意根有于外的明了分别作用,否则为何称为“潜意识”呢?

接着无著菩萨说“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也就是说接下来解释心,意,识当中的心,我们一般讲心,一般人是说的心脏,这个肉团心叫做心,或者我们说我们这个能思考,能想象的意识叫做心,因为能够思考,能够想象,能够了知,按照佛法说来,视觉乃至触觉也就是眼识乃至身识无不叫做心,倘若不叫作心,是桌子跑你眼睛乃至大脑中来,还是你大脑眼睛中本身有桌子呢?正因为是心有缘虑作用,所以才有你看见,也就是说眼根缘色尘而从阿赖耶识中生视觉(眼识),乃至意根缘法尘而从阿赖耶识中生意识,眼识乃至意识生之后对于这个色尘乃至法尘有了知作用故名虑,虑就是分别了知的意思,也就是说前面七识都可以叫做缘虑心,第七识也缘虑,他缘第八识,而认定有我,对不对?所有心都有缘虑作用,乃至阿赖耶识亦缘根身,器界,种子。

我们讲缘虑为心,第八识也有缘虑,甚至就不单单说是心王本身了,就包括心所也有缘虑作用,比如贪嗔痴等生起,都缘相应的对象的,对于这个对象有人说(虑),何尝不是缘虑呢?所以佛教讲缘虑是包括了心王以及心所的,但是这里的心,意,识三中的意我们知道是第七识意根,识我们知道是说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前面六识,那么既然说,这里心,意,识是并列的说,并列的讲,识既然已经说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了,意已经是说第七识意根了,没有道理这里的心还是说的前面七识,还是在强调心的缘虑性,是心都缘虑啊,都是识啊,那么既然心,意,识是并列的讲,并且说了是三个,必然这里的心是有所特指,就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什么这里讲心,意,识要把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排在最前面?单单说他是心呢?心是中心的,重要的,根本的才叫做心,好比我们讲五脏六腑,最重要是什么器官,是心脏,他一下子不跳了,其他器官都会停止,我们就死掉了。

心脏有这么伟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讲内脏器官要把心脏排在第一位,我们讲心识也是因为阿赖耶识有伟大的作用,区别于其他心识,其他心识没有独特的作用,什么作用?能够集起诸法种子!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造作都能够被他所集起成为种子,或者叫做熏习成为种子,在未来成为现行,比如某人杀盗淫妄,好比种地,他在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大地上面种了这个种子,杀盗淫妄的种子,不是好种子,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未来下地狱了,现行了每天千刀万剐。这里面什么最重要?当然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嘛,因为地狱身和他的人身是不同,今生不同未来生,而之所以他有如此惨痛的报应,还是因为他当初造杀盗淫妄这些恶业被他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所“集起”成为业种子,种在心地上了,所以过一段时间(来生)就开花结果了(也有现世报的),就倒大霉了嘛,对不对?

从阿赖耶识的种子生现行来讲,有异时而熟,譬如春种秋收。有异类而熟,造作有善恶性,但果报是无记性,比如造作善业将来得富裕报,造作恶业将来得贫穷报,造业有善恶性,但穷人和富人这个身份完全是无记的,你不能说穷人就是坏人,果报都是无记性的,而造作才有善恶性所以异类。有变异而熟,譬如稻谷种子种下去,会发芽,抽茎,稻花会结果,这就是变异。

前面六识有集起的作用吗?答案是没有,因为每天晚上你睡着了也没有梦,意识就断了,这六识心本身就不常住,他怎么集起?不常住的心识就算能集起也会断灭啊,第七识我上面讲过了是有覆无记性的,覆是因为有痴,见,慢,爱的,不利己的,他干嘛集起?谁假如知道这个种子是恶性的业种子,保存了,将来现行是要倒大霉的,扔还来不及呢,对不对?所以八个心识中唯有无覆无记性的阿赖耶识是有集起作用的,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佛陀说特名为心!所以六祖也说“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心地必然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可为心地了!

当然如果你不相信因果报应,因果轮回就当我没说,退群,我当没有看见,你现见有人生来贫贱,有人生来富贵,必然有作用导致他如此,好比汽车之所以跑是因为有汽油的燃烧作用,现象界既然如此,这个作用不会在妈妈的肚子里面造的,那么必然有上一世!既然有上一世,上一世是上一世的身心,这辈子是这辈子的身心,这个“作用”是怎么到这一世来的呢?必然有个常住本心,有集起作用,他把上一世所作的集起成为附属于他的业种子,也就是业种带到这辈子来了,这一点很重要的,你不相信这一点,基本上这个佛法没法学了,哪个聪明人会为了无益的事情而勤奋学习,枕戈待旦?!

所以无著菩萨这里强调“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能够集起前面六识造作所形成的种子,导致未来源源不断的输出,这样一进一出,进出往往不同时,所谓有异时,异处,异类而熟的情况,这三种后面还会讲到,也就是说能积集者是前面七识,是能熏故,能熏阿赖耶识故。所积集,被积集是第八识,是所熏故,所以由此种子,意及识转,总的来说,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特名为心,好比人的心脏,砰砰的跳,血液不断的循环,身体得到运作,生死轮回无有止熄,故心,意,识,三中的心必然是指的阿赖耶识!

很多经典讲到阿赖耶识就讲“恒转”,很多人误会了这两个字,特别是那些业障深重的,恒就是说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的,不常住怎么叫做恒?“转”就是讲阿赖耶识中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样不断的如瀑流一般的,所以经典讲“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望似平静,其实刹那生灭不停。

接下来,我们的无著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从圣教量的角度也就是经典的角度来讲第八识阿赖耶识,这后面主要都是问答的形式来进行,之所以要采用这样的形式主要是要规范问题,我一直在说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接着说,有人问,在小乘的经典中,就是这的声闻教中,也有说到心,提到心的地方很多啊,为什么在小乘的经典中,说到心,往往不是讲的阿赖耶识呢?不但没有提到阿赖耶识,甚至也没有提到第八识的另外几个名字,比如阿陀那识,所知依,如来藏呢?

无著菩萨回答,因为不论是阿赖耶识还是阿陀那识,所要讲的内涵实在是非常深奥,比如阿赖耶识的三藏,阿陀那识的执持,都俱有非常广大的内涵,是非常深细的境界,不是说一般人能理解的,当然凡夫我们不讲的了,因果轮回都未必信的,他信什么阿赖耶识不阿赖耶识。就小乘人,专门学解脱道的都是很难理解的,那么你这样说,人家肯定反问啊,你凭什么这么说啊?于是回答,因为定性声闻,就决定取无余涅槃的,所谓定性声闻,他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普度众生,他觉得一生又一生生老病死很多苦难,很厌烦了,他的目的就是赶紧解脱,至于众生生死不生死,他没有兴趣了解更没有兴趣使得他们解脱,他们这些决定入无余涅槃的就称为定性声闻,他们能够缘四圣谛等,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在现行界,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观无常,苦,空,无我断除我见断我执,亲证人无我而解脱,愿望实现就够了,对他们来说就可以了。

他们既然是这个目的,在现象界观察无常,苦,空,无我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谓断除八十八见思惑(就是五利使和五钝使匹配三界九有就称为八十八见思惑,之所以有这么多是因为色界无色界的惑跟欲界不同,但可以人中成就色界定,无色界定来断除),成须陀洹是断三缚结,斯那含是薄贪嗔痴,然后阿那含断五下分结,阿罗汉断五上分结,这样就可以了啊,他也不愿意普度众生,对于宇宙人生的究极真理,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所蕴含的一切种子以及现行的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对他们来讲,即便知道,即便了解,有啥意义?丝毫没有意义啊,因为他们决定这辈子结束,就入无余涅槃,而他现在所学的,所观的就已经可以达到他这个目的了,对他们讲阿赖耶识什么的,没有用处,并且还增加他的烦恼,是不是这样呢?

另外解脱道的智慧劣(相对大乘菩萨劣,相对凡夫外道那是高不可及,解脱道入无余涅槃就不再转世了,就长生不老,离诸苦恼,由解脱道的智慧达到解脱的结果,故名解脱十智,包括尽智,无生智等,但这个智慧相对于大乘属于劣),他们的观行只能在前面六识上的观行,而不论是色界天境界还是无色界天境界(遑论欲界),贪爱的现行都是在前面六识的,他们用不着去证真如心,自己也证不了。所以佛陀在小乘法中隐覆宣说阿赖耶识即可,等他们成就解脱道果位,智慧生起来,再方便导引进入大乘修学。

这里无著菩萨讲到一切境,一切境就是所知相,普通人来讲叫做宇宙人生,凡是能够被你认识的都叫做境,也叫做一切相,凡是被认识都有相故,不管是相貌之相,还是体相之相,还是义相之相都有相,乃至兔角龟毛都有相,属于义相之相。一切境智,就是对于一切存在,一切被认识的能认识的(能认识的心识也是被认识的对象)。能够恰如其分的了知(凡夫也能认识,但是他们不是在上面起增益执就是起了损减执,都不是恰如其分,都是错误的认识,如进化论,基督教等等),恰如其分的透彻的了知故名为智,这里的智所依所缘都叫做处。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昨天讲到为什么在讲小乘佛法的时候很少提到这个阿赖耶识?我们说到这个一切境,也就是所知相,一切境智就是缘一切相之智,这个智所依所缘皆名为处,为什么皆名为处呢?比如你眼睛看到手机,眼根(眼睛)属于一处,眼识属于一处,手机属于一处,眼睛不能等于是手机,手机不等于是眼识,各有各的处所,故名为处。这里的一切境智是对于事物的真实的透彻的了知,所了知的就是所依所缘,所依比如眼根,眼识当然是有处,所缘被认识的对象被看见的也有处,所以皆名为处,一切境智就是对于一切处的彻底的正确的了知,故名为智。

声闻人的目的就是无余涅槃解脱生老病死,而达到这个目的并不需要对于一切存在如何生,如何住,如何异变,如何灭有透彻的绝对真实的了知,因为不涉及到真实法,就讲小乘的法义的前提下一切存在,在现象界来说,都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我如是,彼亦如是,张三如此,李四也如此,你有怨嗔会苦,求不得苦,生老病死苦,人家也有的,并不是说你有,人家就没有的。至于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生的,这个业怎么来到这辈子的,到底这个宇宙人生,有多少种存在?任何一种存在的性,相,力,体,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各种逻辑,各种文法,各种学术透彻了知,这些不能成就也根本不影响他解脱,他要做的单单就是无常,苦,空,无我的现观,而这个现象界无常,苦,空,无我的现观显然并不需要对于一切存在透彻的了知,也就是成就一切智才能够办到。

是不是这样?当今末法时代的很多大师,很多不得了的佛教居士,很多认定阿罗汉就是佛的人,他们咋就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也根本不懂解脱道,你想解脱道的本质是什么?不外乎三点,所谓了生死为因,离贪爱为本,灭尽为究竟。你能够在现象界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观察无常,苦,空,无我,乃至下界缘上界(成就禅定的基础上)断五下,五上分结,对于三界深生厌离心,就可以办到了(还需要信有本际“本际就是阿赖耶识心体”不灭这个前提,才能远离内外恐怖,佛世佛讲本际不灭,修解脱道的人当然是深信,现在不行,所以现在要广弘大乘,一定要更多的人实证阿赖耶识,佛法才能存续)!解脱道的人需要搞懂所谓的百法明门?所谓的三性三无性?干嘛要搞懂一切存在的性,相,力,体,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呢?就求个解脱果来讲,其实不必要的。

就解脱道也讲认识与存在,但都是紧紧围绕着解脱的目的,并没有深入的讲述实相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目的不同,他们的目的就是解脱,而实现解脱这个目的并不需要成就一切智智。不讲一切法的根本心阿赖耶识,只是让他们知道无余涅槃有本际不灭(阿含经),就可以了。而菩萨就不是这样了,因为菩萨的发心是为了利他,既然要利他,既然要成佛,你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深法不懂,浅法也不懂,五明也没有,相关的无量三昧也没有,意生身也没有(这些都必须在开悟的基础上成就大乘根本定,也就是实证阿赖耶识的自住境界的基础上才有),没有的话怎么弄啊?

菩萨的最终目的不是无余涅槃是无住处涅槃,也就是成佛,佛者觉也,所谓成就一切种智,断除所知障以及烦恼障。关于所知障记住“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所知障不同烦恼障,烦恼障在阿赖耶识中有种子,也叫做随眠,也称为习气。所知障完完全全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无知(于境的无知),这个无知障碍成佛,为什么会无知?因为没有接触过,比如没有开悟就没办法触及到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对于这些当然就无知,这种无知就障碍成就一切智智,也就是成佛,所以所知障没有种子。而烦恼障中的贪嗔痴的“痴”一念无明是有种子的,比如唯物论两千五百年前叫做顺世外道,你想啊,要是有人两千五百年来当了两三次人,那么就有两三次会遇到“人就这么一辈子,人死如灯灭”的邪见,他肯定有熏习的,所以烦恼障的贪嗔痴的“痴”才有种子,所知障都没有接触过,怎么可能有种子?完全是对于境界的无知而导致不能成佛。

所知障没有种子(经论讲“所知障种”是说的名言习气和二取习气假名为“所知障种”),而所谓的宇宙人生是什么呢?不外乎就是认识与存在,存在才能够被认识,而认识离不开存在(即便你说兔角龟毛,现实中没有,但你既然说得出来,也存在你的意识上,你的想象上的),所谓存在与认识其实都离不开阿赖耶识为基础上的种生现,现生种,那么菩萨要成就一切种智,需要不需要讲解阿赖耶识呢?如果不对菩萨们讲阿赖耶识又怎么成就一切种智呢?

所以在声闻乘,小乘来说,即便不讲阿赖耶识也没有关系,不明讲也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在现存的阿含经典中看到少有讲到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等名词,因为对于这个的无知(这种无知已经属于所知障了,小乘不用断除所知障的)并不妨碍他们解脱,而在大乘佛法中却处处讲,常常讲,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然后无著菩萨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也就是说不讲阿赖耶识会有两大问题,不是说并不能,比如般若经中讲阿赖耶识名词的地方也不多,但般若讲过“非心心”“无心相心”“真如心”等名词(如心经不叫做空经,目的是所谓空相存性),其实般若就是通过遣除遍计所执来显示第一义心阿赖耶识的,只是心体离言(离言自性)所以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未建立阿赖耶识等诸多名词(通教菩萨就是得根本智和后得智,通过般若悟得离言自性也就是阿赖耶识心体的,但他们没有建立阿赖耶识名词,比如三论宗就是如此)。

就末法时代来说这样很难,关键就是两点,第一点,没有把阿赖耶识首先提出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首先讲第八识心体常住不灭,非常非无常,体是真常,而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没有这样讲的情况下,修法空的人,多数人都会执空为究竟,比如现在漫山遍野说什么一切皆空啊,无因无果不就是这些人吗?前两天还有人看到群里菩萨随喜赞叹而生嫉妒嗔恨的,还振振有词的说什么一切皆空,既然一切皆空你们为什么要赞叹?不但拔无第一义谛实有,拔无第一义心如来藏,还拔一切因果报应!不要说成佛了,下地狱到是有眉目了!

第二个原因,阿赖耶识也就的第八识如来藏是一切众生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因,根本动力,是有漏众生,漏就是烦恼,是烦恼众生之所以产生的因由,而成佛成就一切智智的前提,立阿赖耶识教才能断除一切烦恼得究竟果位,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要去讨伐贼人,我们首先要知道贼人在何处,我们才能讨伐,同样的道理,不立阿赖耶识教,成立八识正义,这个业种是从过去世飞到现在的?还是跑到现在的?就成了无稽之谈了!不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到知因而克果呢?谈什么断除所知障相应的上烦恼呢?不知有阿赖耶识,否定阿赖耶识第八识的这些人,埋没自己的佛性而狂妄的的这儿空那儿空,真的空得了?他们四处乱讲,就好像庸医一样的,除了医死人,还能怎么样?除了治死自己的法身慧命,还能够怎么样呢?正因既然是迷惑的,还谈什么果位呢(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而且他们也成不了解脱道的果位,因为解脱道也必须深信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无,是有本际存在,是清凉,安隐,寂灭,真实的)?

所以真正修菩萨行,真正愿意成佛的大心菩萨们,必须通达如来藏藏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再重点重复一遍,般若经其实就是讲实证阿赖耶识心体的经典,之所以没有提到阿赖耶识,如来藏的名词,是因为众生往往大多数是执有(执空的人还是执有,他们讲断灭空也是相对于有这个桌子,板凳,人,我,众生来讲这些是空,所以是执有而成空,不是本来中道),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凡夫们,般若经是破他们的一切相而显空,所谓中道第一义如来藏,这种手法叫做烘云托月,就我自己来说,我都是看龙树菩萨的十二门论才有所感悟的,他也没有提到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等名词,但是末法时代这样不行了,学般若一定要配合八识正义来方能实证。

摄大乘论 好的,我们接着讲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 原文--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也就是说前面是无著菩萨讲为什么声闻乘也就是小乘中不明讲阿赖耶识的道理。这里是无著菩萨引用当时也就是公元三世纪的印度的经典,他指出所流行的小乘经典中有讲阿赖耶识的证据,当时的印度,坦率的说,没有我们现在的情况这么复杂,诽谤大乘的单单就是一些学小乘佛法的,也没有所谓的砖家,比如季羡林这种诽谤佛教的,也没有所谓的藏密喇嘛教侵蚀佛教,所以他为了树立大乘,完全用不着PS导师,太虚大师那么辛苦,要左右出击,他的所谓的教化的对象,需要摧邪显正的对象,单单就只是公元三世纪出现的诽谤大乘的所谓的小乘人而已,所以他的举证就是通过讲解解脱的经典的举证,证明小乘经典也有讲阿赖耶识。

所以大家学佛要讲道理要讲事实,事实就是不论是公元一世纪的龙树菩萨(后来密宗外道附会说他开铁塔取出密教经典,根本是查无实据,龙树是一世纪的人,怎么可能在八世纪去开什么铁塔),至少我们现存的他写的论典,中论,十二门论等等没有阐述所谓“密法”的。公元三世纪的无著菩萨,根据他讲的摄大乘论等等,也没有阐述什么密法,他弟弟天亲菩萨也没有相关的著作,为什么这么好的“密法”他们都不阐述(再早的八地菩萨马鸣菩萨的著作有关密法的更是没有)?他们是啥意思,不愿意众生更快成佛?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密法!

也就是说在正法时代末期,在相法时代初期的印度还没有所谓密宗,密宗是后来产生的,不然他们为什么不大弘特弘?他们如此大慈大悲,没有道理嘛,唯一的解释是,密宗是后来产生的。

也就是说,就无著菩萨的时代来讲,大乘佛法的威胁只有一种就是某些学小乘的诽谤大乘非佛说,他为了建立大乘真是佛说,所以才写了这部摄大乘论,他的时代如果有所谓的密宗,他也应该写一本破密论嘛,问题是当时真没有的!所以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主要就是反驳某些小乘人诽谤大乘(当然现在也有,还越来越多,还有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惑乱众生,几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谓这里真的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就他当时的情况,他讲了阐述八识正义,于是讲过为什么不在小乘经典中明讲阿赖耶识之后,就从小乘经典中找一些证据,证明在小乘经典中的确是也有阿赖耶识相关的讲述的,只是没有重点的讲。

“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原文

也就是说他讲,这个阿赖耶识第八识,在小乘佛法中,佛是没有重点讲的,之所以没有反复讲重点讲的道理如前面所说,但实际上佛已经为小乘人隐覆宣说了,而某部分人自己不知不明,所以无著菩萨再次引用小乘经典的原文来说明,这里讲复次,就是说,有的!小乘经典中有讲阿赖耶识的!接着就是举证。

就是说在增一阿含经中,当时小乘人集结的阿含经有四部,分别是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和增一阿含,最开始是杂阿含,都是比较短小的经文,后来颂出来这些短小的经文,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不止这么短小,当时我也在场,佛陀还说了其他的一些,于是大家又集结,就成为了中阿含,还有一些人又提出,不止这样,当时我也在的,于是又在中阿含的基础上增加,就成为了长阿含,颂出长阿含之后,还有的人提出,佛陀还讲过一些别的法,这里既然已经有杂,中,长了,你不可能说再命名为长长阿含吧?于是呢,就标为增一阿含(就是在已经集结的基础上的增加)。

然而在佛灭度一两百年的时间内,最初的学小乘的上座部又分为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其中上座部在佛灭度三百年之后,又分裂成为了雪山部和说一切有部,他们所读诵的经典也是有细微的地方的区别的(因为集结的人是不同的,流传下来往往一部经就有不同的版本),无著菩萨因为他最初是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所以他这里是举出说一切有部的增一阿含,我们现存的阿含是公元四世纪求那跋陀罗尊者翻译的杂阿含,僧伽提婆翻译的增一阿含,求那跋陀罗尊者和僧伽提婆是本上座部的,说到这里,就再说下南传现在流传的阿含经,是公元五世纪之后从本上座部分裂出来的雪山部,雪山部又分裂成为赤铜碟部的觉音论师翻译的。

无著菩萨举证阿含有讲阿赖耶识,他说在“说一切有部”的增一阿含中有一段话,叫做“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你现在在我们看到的增一阿含中估计是查不到这段话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增一阿含是公元三世纪的僧伽提婆翻译的,他虽然也是说一切有部出家的,他属于“说一切有部”的一个分支,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也有很多类似的佛语,此处就不再展开了,我们就单单来解释这一段话“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这段话肯定是在公元三世纪的不论是任何一个部派(小乘佛教在佛灭度之后分成很多个部派)的经典中都有的,不然也不可能流传于世的。

这里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这是从三世的角度来说的,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来讲的,就是说这个生死凡夫们,众生们在三世流传,过去死掉,投胎,现在活着,未来死掉,又投胎,到未来世,都是有阿赖耶识为他们所爱的对象的,其实就是讲第七识末那识的我爱执藏性,首先总标,世间众生爱阿赖耶,就是讲我爱执藏性,在这个前提下,所以他们对于活着才有所谓爱我(哪怕就是自杀的人,他也是因为“我”受不了侮辱,“我”受不了酷刑而自杀),比如这次疫情,大家之所以怕,本质是怕死,为什么怕死?因为活着才有“我”嘛,有“我”我才爱我嘛,扩而大之,才爱我的老婆我的孩子!而“我”的本质是什么?是因为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由有“我”故,“我”存在故,他们才爱我爱自己,倘若大家现在就去死,我们的爱就没有了,去死我们肯定不欢乐啊!因为没有“我爱”了,我不存在了(凡夫认为人死如灯灭)还爱什么?而我们之所以爱是因为活着,而这种爱就是因为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导致的,所以众生爱阿赖耶。

所谓乐阿赖耶识是讲的现在,当前的境界,可乐的财色名食睡从哪儿来的?上帝给我们创造的?伟人恩赐我们的?自然产生的?当然不是啊!其本质不外乎都是我们自己努力而来的,可有些东西自己努力就能有吗?你努力为什么没有成为李嘉诚?其实现在不管是可乐的境界还是不可乐的境界本质也是阿赖耶识这个前提下和合诸缘而来,归根结底还是阿赖耶识为因亦为缘而变现的,只是其中与其他众生的阿赖耶识有共不共的问题,众生有可乐境界当然才乐,而这个乐是说的现在,现在的乐也是由阿赖耶识以及其中种子而来,故“众生乐阿赖耶”。

接着又讲欣阿赖耶,为什么不说乐要说欣?这里是说的过去,凡夫对于过去所作有欣,比如将要死的时候,善人之死,这个时候他会想到之前种种善行,我过去做过种种福德,问心无愧,我将要往生善道,对于过去的事情欣慰故名欣。再比如有些人看到现在时局艰难,想到还好,我十年前开始做生意,现在有这么多钱,所以我不怕,我很欣慰,为自己过去努力过欣慰,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欣慰,乃至很多人觉得把子女养活大了,很欣慰,我前段时间遇到玩游戏的,他们为自己以前玩过某某游戏感到很欣慰(还有这种人!)。甚至为自己过去世做过的善业导致现在的善报而欣慰,而这本质还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啊,因为阿赖耶识能够集起过去的善业种导致现在或者未来的善报,此善报成立,所以过去所作才值得欣慰,不然的话又拿什么去欣慰啊?

接着说喜阿赖耶,喜就是对于未来的,比如某人作了好事,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期待,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未来善报必然会实现,他当然很喜悦,乃至一般人投资了一个很有前途的事业,想到未来一定会赚一大笔钱,他难道不喜悦啊?肯定喜悦啊,而之所以未来有这些好事,不外乎是阿赖耶识能够持种,种子能够生现行而来,对不对?当然投资也不一定有回报(这个能不能赚钱也是多方面的原因的),也可能亏个底朝天,但既然投资他肯定是认为有回报的,而这个回报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阿赖耶识的前提下有异时而熟的特征,阿赖耶识有这个异熟性于是众生才喜阿赖耶识,要是没有这个异熟性,譬如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你播种的时候有什么好喜的?

所以爱乐欣喜就是这样的都不离开阿赖耶识,故名“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那么这里为什么又说“为断如是阿赖耶故”是何道理?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要断呢?

因为这里的爱乐欣喜都是贪着性的,比如在欲界的爱乐欣喜是相对于财色名食睡的获得,没人给你钱,你乐什么呢?对未来,对过去都是如此的,都是贪着性的,我们群大家真的听我讲佛法的话,就明白贪爱是生死的根本,是不能解脱的关键因素!是系缚众生六道轮回不得解脱的关键!

正因为贪着是生死的根本,所谓贪就是渴望拥有,所谓着就是不愿放弃,贪着的前提下那么就一直沉沦苦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有边际,有些聪明的人就要探讨,他们或者成就禅定看到自己的过去世,认为确实很苦,一不小心当狗,一不小心作恶下地狱,一会儿当天人又下堕,有些人逻辑推断必然有上一世(看到这儿有棵白菜,那么必然三五月前有人在这儿播白菜种,人生亦如是,生来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命运,怎么可能没有过去世的“播种”?),我这辈子生老病死,我上辈子肯定也如此,下辈子必然如此,就想解决这个问题,想解决想来想去不得要领,磕磕碰碰很多世,最后终于遇到佛陀了,佛陀告诉他们四圣谛,告诉他们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最终他们就明白之所以不能解脱的关键是无明和贪爱,而“无明”佛陀已经为他们去除(断三缚结),那么怎么样断贪爱呢?也就是断除第七识对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我爱执藏性呢?于是继续从佛学习“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也就是说为了断除爱阿赖耶识,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的缘故,为了断除贪爱的缘故,遇到佛出世讲真正能够解脱的正法,他们就非常的恭敬,认认真真的听,认认真真的学习(因为佛不出世没有地方讲这个,这种事情生生世世不是那么容易遇到的),当然要认认真真,成就闻所成慧,听闻了之后还要认认真真的思考整理系统化,成就思慧,成就思慧之后,还要法随法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要实践,实证,生起胜抉择分,故名修慧,当他们实证之后,真心实意的赞叹如来,这样真正能够解脱的法,唯有世尊出世,才能够听闻啊,才能够学习啊。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上次说到无著菩萨讲“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讲解完这一段话,因为当时印度在公元三世纪主要是部派佛教时期(佛灭之后不久小乘佛教就分裂了形成很多法义有差别的部派),他这段话就是引证说一切有部的《如来出现四德经》,举证说一切有部的经文之后,他又接着举证了大众部的经文,佛灭度之后初一百年只有上座部,在大概佛灭度一百年的时候,从上座部分出了大众部,这两个部派都属于是小乘佛教,当时的大乘佛教并没有广大的弘扬,所以主流是小乘佛法,而大众部之所以分出也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种说法是大众部这些人认为阿罗汉不是佛(其中颇多大乘佛教相似的观点),并且因为十事非法的事情在戒律的问题上和上座部一些人产生了分歧,于是分裂出来成为了大众部。第二种说法是说大众部对于解脱道上的法义和上座部产生了分歧(不是戒律的问题也不是对于大乘佛法的看法),而独立的分出,并且受到当时国王的支持,大概就有万人之众。

大众部分出之后也有相应的解脱道的经典,那么你肯定会有一点疑惑,为什么上座部也有经典,大众部也有呢?经典还有一些差异?因为实际情况是,当时集结了经典之后,古时候又没有印刷术,就是各自背诵,各自保留,所以往往同样一部经,却有大同小异的很多版本,无著菩萨当然对于各种部派佛教的解脱道的经典都是非常熟悉的,他就说在大众部流传的相关经典中,讲解脱道的经典中就有“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也是说到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这里的密意不是秘密的,更不是密宗,这里的密意是说的不了义的,所谓了义的就是说讲得非常透彻的,圆满的,非是密意的(密意也叫作对机的说法,不属于究竟了义普适的才叫做密意),比如大乘佛教讲阿赖耶识,如楞伽经等那么讲如何如何,这就是普适的了义的。他说大众部的经典说“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也是说的阿赖耶识。

“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这段话就是说,这个阿赖耶识叫做根本识,为什么叫做根本识呢?因为其他的识都是依靠他才能够成立,才能够存在的,就好像一颗大树,枝叶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茂盛,是因为这颗大树有庞大的根系,同样的前面七识,眼耳鼻舌身意识乃至第七识意根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运作也是因为有这个第八识。为什么确定只能够是第八识呢?因为前面六识都是无常的存在(第七识是相续常,但他也不是独立的存在,也需要阿赖耶识为根本依),前面诸识时有时无,时有时无好比一颗大树的枝叶,秋天到了就凋零了,春天又发芽,不可能是根本识,第七识虽然是常住的,但他是有覆无记性的,既然本身有属性(痴见慢爱)就不会是根本,如我前面所说,所以大众部的经典讲到这个根本识必然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接着无著菩萨又说到小乘部派佛教之一的化地部,这个化地部是怎么来的呢?佛灭之后小乘佛教陆陆续续在印度总计分了二十部,他是其中之一,最初从上座部分出大众部,本来的上座部后来又分出了说一切有部(未断法执的关系认定极微真实有,故名说一切有),当时的上座部迁移到了更北边尼泊尔附近,尼泊尔附近是雪山,就改名成为了雪山部,原有的上座部就没有了。又过了两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了化地部,为什么这个部派要叫做“化地部”呢?根据世友尊者的《异部宗轮论》这本书的记载,说当时有个国王舍弃王位出家,他主要教化的区域就是他以前自己的领土,所以从他学的叫做化地部学人,这一部派的观点和大乘佛教也有很多的类似之处,无著菩萨说这个化地部中也有经典说到“穷生死蕴”这个词。

这里同样说到密意,也就是说属于非普适的,非圆满的了义的提到阿赖耶识,不是究竟彻底的说,是浅显的说到有“穷生死蕴”真实的存在,这里的“穷”就是尽头的,至于“生死”,凡夫众生没有亲证三乘无学果,也就是说没有成就阿罗汉果,或者辟支佛果,或者成佛,每一世的身体以及精神全是有生死的(身心就是五蕴,没有证果每一世的身心当然是“生蕴”,无法解脱必然有不断的生,然后不断的死故,故名生死),也就是说皆在生死轮回中流转,既然流转,不论是做人做神仙,还是做狗做猫,都有相应的五蕴,比如人有人的样子人的思想,狗猫有狗猫的样子狗猫的思想,一生又一生身心是不同的,纵使为人,上辈子的张三和这辈子的李四也是不同的。

当然成为阿罗汉,辟支佛,佛陀就没有生蕴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可以入无余涅槃解脱生死,佛菩萨早已经具足解脱的能力,只是不住于涅槃而普度众生,是随众生得度的因缘到这里示现的,不是我们这样是因为业报的关系不得不来生生死死),因为已经解脱的关系,如果没有证果就这样不断的轮回每一生都有不同的身心,所以叫做生死蕴,化地部认为有三种蕴,第一种叫做一念倾蕴,就是每一个刹那都有生死,比如你一个念头,也有念头生,念头存在,变异,念头灭去的过程。第二种叫做一期生蕴,比如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只鸡从鸡蛋到小鸡到公鸡到被宰杀,叫做一期生蕴,就是一般人说的一辈子的身心。他们根据经典认定还有第三种,叫做“穷生死蕴”!

那么第三种“穷生死蕴”根据化地部的经典所讲,必然是阿赖耶识不可!为什么呢?他这个穷生死蕴,就是说但凡不解脱生生世世不论是当人当狗,这个“法”都是和生生世世的五蕴和合流转的,五蕴每一生都不一样,但是这个“法”却是常住的,常存的,和每一世的五蕴都在一起的,故名“穷”,穷就是尽,这个法是一直不断灭的,故名“穷生死蕴”,既然如此,我们讲前面六识都是生灭的,这辈子的眼耳鼻舌身是这辈子的,下辈子是不同的身心五蕴,肯定和上一世六识不一样的,意识也只能够存在一辈子的,假如这一世的意识能去到下辈子,岂不是大家都记得前世?第七识意根的确是相续常的,但第七识,如果修解脱道的,他亲证了二果,三果,他也断除第七识相应的染污。至少是一部分的,可他并没有成阿罗汉,还是有相应的五蕴,比如三果名为不来,实际上是到五不还天,五不还天不也有相应的五蕴嘛(还是要这个阿赖耶识来出生五不还天的五蕴身的,也就是说但凡在三界中必然有这个第八识和合五蕴身心一起运作)。所以这里讲到穷生死蕴必然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无著菩萨接着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就是说,当然有的人会提出来无色界天的情况,或者无想天的情况,实际上无色界天只是断除了色蕴,并没有断除精神的部分,也就是说没有断除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他还有精神的部分的。至于无想天,固然断除了精神的部分,在五百大劫中,一个念头都没有,因为他把意识给断除了,但是他还有色蕴的,比如你要去到四禅天,你会看到有些天人在极为壮观宫殿中打坐,一动不动的,当你往生四禅天是这样,即便你五衰现前,快要下堕,你跑去看还是这样,这些人,害怕断灭空无(他们不相信有相续常的意根和心体常住的阿赖耶识),所以灭精神不灭身体,身体还在的,故名无想天,非是离四禅天之外别有一天。

那么很显然“化地部”说的,穷生死蕴不是说的无色界天的情况更不是说的无想天的情况,因为他们那种情况也不穷,比如从那里下堕了,成为人类了,他人类的五蕴不也起来了吗?如果无色界天,无想天没有这个“穷生死蕴”,那么不应该后来成为人类,人类的身体精神又出现了,所以他们还是不穷,要知道他们断除色蕴也好,断除意识也罢,只是断的现行,非是断除的阿赖耶识中的出生在六道其他地方的身心的种子!不然不应该再次出生为人类,还有人类的身心,能够再次成为人类是因为他们有人类相应的种子没有断,那么种子是功能差别,有成为人的功能,好比你有绘画的功能技术,这个技术是依什么而有,是依你而有的!种子既然在,并没有断,那么保持这个种子的识,必然不会断,离人无所谓技能的!

除去阿赖耶识并没有其他的识能够持种啊,前看六识是有间断的,第七识是本身有属性的有覆的,所以必然化地部说能够生生世世和不同的五蕴在一起,并且能够出生不同的五蕴的“穷生死蕴”必然就是阿赖耶识了!

讲这些也就是说,在小乘解脱道的经典中的确是讲过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不是完全就没有讲,只是说很多人没有明了这个事实而已。

摄大乘论讲记

好,大概还是来说说部派佛教的问题(诸菩萨的论经常提到部派佛教,以及引用经典也有不同的部派佛教的经典,所以有必要讲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们讲主要取材世友尊者的《异部宗轮论》以及其他的著作),佛灭度之后,大家就开始集结经典,当时的印度因为并没有完全的统一,也有类似我国的各地方的方言,他的文字很多样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梵文,梵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属于书面用语,有记载以来,大概是公元前14世纪,也就是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了,而南传一直所标榜的巴利文,属于是地方方言,巴利文和梵文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一个类似我们讲的文言文,一个类似白话文。现在南传所谓的巴利文实际上是公元五世纪南印度赤铜碟部(雪山部在南印度的一个分支)的觉音论师,就是《清净道论》的那个作者,按照斯里兰卡字母重新编写的,严格说来并不算是原来的巴利文(《清净道论》不建议大家看,这本论是有问题的)。

正因为文字的多样性,所以佛灭度之后,大家开始集结经典(根据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记载,佛世的时候就有人讲法的时候做记录了),目前主流的意见是认为有七叶窟内的经典集结,是学习解脱道的五六百人,其中以迦叶尊者为首所集结的,也有窟外的万人大集结,说是富楼那尊者带领下的集结,如真谛三藏说是广慧菩萨传法菩萨所集结的,这样很多人的集结记载,就用的贝叶,是一种植物根据特殊处理可以在上面写字,并且能长期保存,类似我们国家的竹简,因为当时听佛讲法的人很多,有大众的集结,也有个人的集结,就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经典,有私人收藏的,有皇家收藏的,有部派佛教团体收藏的,比如传到中国来之后,一部阿含经,就有竺法兰翻译的版本,有求那跋陀罗翻译的版本,其中大同小异,之所以会不同,是他们出于不同的部派,是根据不同的人收藏的来进行翻译的。

佛灭度之后,首先广传的是小乘佛教,之所以会首先广传小乘佛教这个如我以前讲过的,是印度的环境国民性导致的,印度是热带亚热带气候,不到中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养活了中国这么多人口,根本原因是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普遍一年三熟,一块地一年可以收割三次稻谷!天灾人祸很少,粮食充足,所以不大需要人家的帮助,像中国土地不肥沃,天灾人祸又多,就需要互相帮助,古德就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印度不需要这样,所以佛陀在世,威德广大,大乘广弘,佛陀灭度,印度人的特性就是求自我的解脱,所以刚开始是小乘兴盛,大乘并不兴盛,但也有流传,不然大众部不会对上座部的说法,如阿罗汉是佛不是佛产生不同意见。

小乘广弘,最开始只有一个上座部(当时大小乘并没有分开,此上座部也学大乘佛法的,只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学小乘的,大乘真正广弘是后来公元一世纪的龙树菩萨了),大概在佛灭一百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时候),一些人对于上座部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中间还闹出一个十事非法的事情,上座部严格认为这十件事情是犯戒的,而很多人又有不同的意见,于是脱离僧团,还有个大天五事的事情(大天认为阿罗汉不是佛,阿罗汉还有习气没有了却....),大概有一万多人拥护大天等,无忧王(北印度的国王)赞同这些人的主张,后来单独成立了大众部,那么就有两个部派了,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到了后来两百年的时候,大众部内又因为各种对于解脱道法义的理解不同,又分了三个部派出来,分别是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

这样在佛灭两百年的时候有五个部派,分别是一上座部,二大众部,三、一说部,四、说出世部,五、鸡胤部,一说部为什么要分出来呢?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假名,没有实体,而大众部认为有实体的存在,出世部认为世间法都是假名,而出世间法才有真实,与“大众部”和“说一部”都不同,鸡胤部梵语憍矩胝部,憍矩胝是个人的姓,他这一部的法主姓“憍矩胝”,所以就按照他的姓来立名,叫做鸡胤部,这一派只讲经典不讲戒律,这一点原来的大众部和分出的说一部以及说出世部没法接受,所以他们单独成立了一部。

同时这三部分出来之后,又过了两百年,原来的大众部又分出来一部叫做多闻部,说有一个人叫做“祀皮衣”,说这个人是个阿罗汉,佛世的时候在大山里面入定,两百年出定,说了很多深法,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信的人就拥护他从原有的大众部中分出来成立了多闻部,在其后又有一些人认为世间出世间中皆有少法,一部分法义是假其他是真,和本大众部的认识又产生了矛盾,这一派就从大众部出来,叫做说假部。

又过了两百年,说有一个外道,后来不学外道法了,在大众部中出家,非常多闻聪慧,他在制多山住从他学的很多,于是从他学习的拥护他为法主的就叫“制多山部”,后来又从大众部中分出了“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主要的分歧如世友尊者所讲,还是因为对以前的大天五事的不同理解导致的。

摄大乘论讲记

佛灭一百年的时候,我前面讲了,从上座部中分裂出来大众部,之所以分裂是因为这部分人不承认上座部中某部分人的言论,这部分人不认为阿罗汉也是佛,他们认为另外有成佛的方法(大乘佛法),实际上上座部本身是迦叶尊者所传的,就上座部的长老们来讲,当然也不承认阿罗汉就是佛,迦叶尊者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佛,但是他们的弟子中有些人这样说这样讲,又不是佛陀在世,大家都听佛的,于是流传出来,就受到一部分相信大乘佛法的人的反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天菩萨,他说了五事,其中就说到阿罗汉不是佛,阿罗汉还有余习(烦恼习气)未断等,承认他说法的就和上座部分裂,叫做大众部。

大概又过了三百年,原来的上座部又开始分裂分成了两部(我们前面讲的主要侧重在后来大众部的分裂),一部叫做“说一切有部”,一部就是原来的上座部,后来改名字叫做“雪山部”,这两部在佛教历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影响了后来的佛教发展,比如在中国翻译佛经的,求那跋陀罗,乃至世尊的远侄儿翻译《华严经》的佛驮跋陀罗,翻译《增一阿含经》的释迦族后裔僧伽提婆等都属于是以前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的(无著菩萨和他的弟弟天亲菩萨以前也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的),而南传的觉音论师,他是雪山部后来的分支南印度赤铜碟部的。

为什么到三百年的时候上座部又分裂了呢?当时有一个叫做迦多尼衍子的,他写了本论叫做《大毗婆沙论》,这本论相当重要,现在都有流传(玄奘菩萨翻译的),他不承认大天五事,他认为极微真实有,只是没有“我”,后来他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继承他的说法,认为有为无为一切法都有实体,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物质分析到极微不可再分(类似我们讲的原子分子不可分,他们说的极微比现在的原子分子都还小),他们极微是一切存在的本源,而且他们在辩论当时婆罗门教,耆那教等等外道上非常有逻辑,非常厉害,无人能挡。所以信奉的人很多,他们本来是在上座部中的,但他们讲法是先讲论(特别注重法主迦多尼衍子的著作),后讲经,再讲律。这个跟上座部就产生了冲突,如我上面讲上座部长老是承认大天五事的,也就是承认阿罗汉不是佛的,只是他们的弟子不这样承认,所以才导致大众部分裂出去,而且根据迦叶尊者的教导,应该是先讲经,再讲戒律,再讲论,所以就产生了分歧,本来的上座部是修解脱道的,本身也不愿意跟他们反复辩论,于是就迁移到了尼泊尔附近的雪山下,就叫做雪山部。

也就是说到佛灭四百年的时候,就没有所谓本来的上座部了,本来的上座部因为信奉的人少,而且迁移到深山中叫做雪山部了。再后来,又过了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又分裂出来了“犊子部”,再后来从犊子部分裂了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这个犊子部他就好像从大众部分别出来的“鸡嬴部”一样的,是按照导师也就是法主的姓来命名的,印度人的姓有些很特别,比如舍利弗,实际是一种鸟的名字,这位导师是姓叫做"犊子”,真谛三藏翻译为住子部,不管是叫犊子还是叫“住子”反正都是他的姓。这一部最特别的理论在于,他们认定有我的,佛教都讲无我,在小乘这么多派别里面独独他们是讲有我的!所以被后来的学佛人认为他们是附佛外道,至于到底怎么回事情,我们现在资料欠缺,也不太清楚。

说一切有部分出来这个犊子部,这犊子部后来又分裂了,分裂出来四部,分别是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这个“法上部”认为他们的法是一切法中最好的,故名法上部。这个“贤胄部”,是说的他们认为他们都是正儿八经的阿罗汉的嫡系,所谓贤就是圣贤,胄指苗裔,后裔的意思。“正量部”,量就是尺度,正量正确无误的判断衡量,就是他们认为他们的法义,是判断正邪的唯一标准,所以叫做正量。密林山是一座山,因为他们的法主在这座山讲法,并且居住在这座山,所以他们叫做密林山部。

这四部主要的学习,就是学习舍利弗尊者写的《舍利弗阿毗昙》,也就是舍利弗尊者所著的论典,《舍利弗阿毗达磨》现在是叫这个名字,这四部解释的义理互相是不同的,但都和本来是犊子部是不同的,所以都分裂出来了。

再后来又过了三百年,从原来的说一切有部又分裂出来了一部也叫做“化地部”,和再早两三百多年前从大众部中分裂出来的化地部是一样的名字,据说也是一位国王出家,不过他主要弘扬的是的原来的“说一切有部”的义理,而并不是大众部的,后来从这个化地部中又分出来一部叫做“法藏部”,这个法藏部认为他们的根本导师是目键连尊者,他们法藏有五种,分别是一、经,二、律,三、论,四、明咒,五、菩萨。和化地部不同“说一切有”是强调极微真实有,类似现在的原子论,这个化地部也有说一切有的理论在里面,从说一切有部分裂出来的化地部是不强调持咒的,而继续分的法藏部强调持咒,所以就和原来的化地部分裂了,称为法藏部。

在这个三百年的最后(大概是公元四五世纪左右),原来的说一切有部又分出来两部,分别叫做“饮光部”和“经量部”,这个饮光部也叫做善岁部,饮光是按照他们导师的姓,法主的姓来命名的,饮光梵语叫做迦叶波,善岁就是说这位导师很小的时候就有极高的智慧,讲话就很有水平,很有哲理,故名善岁,总而言之,这位法主是很小就有很大的名气,所以叫做善岁部,也因为他姓迦叶波,迦叶波就是饮光,所以这一部叫做饮光部。

同时还从原有的说一切有部分裂出来了一部叫做经量部,按照玄奘和窥基大师的讲述,他们说这一部只信经典,依经典为一切的衡量,不信论典和戒律,凡是他们讲法,都只是讲经典,依经为准,所以在当时的印度称他们为经部师,因为他们这样,所以叫做经量部。按照玄奘大师的记载,说他们也认同大乘的本识种子说,不过他们认为种子不变,从现在世转到后世,所以也叫做“说转部”者,他们说自己的师承是阿难尊者,因为师承是阿难尊者,而当初是阿难集结的经典,富兰那尊者集结的论典,优婆离集结的戒律,他们师承阿难,他们既然是专门讲经不讲论也不怎么讲戒律,所以他们依阿难尊者为师(遥尊,毕竟公元四五世离阿难陀的时代已经很远了)。

也就是说按照世友尊者(他本人也是原说一切有部的)的讲述,到了公元二世纪之后小乘陆陆续续的分裂,但溯源来讲都是从最早的上座部和大众部分裂出去的,总计分为了二十部,论云:“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九个加十一个不就是二十个,这就是小乘佛教的部派史。我们讲菩萨们的论会经常提到这些部派,所以这里先讲讲。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大概讲了下部派佛教的分裂史,接着回到摄大乘论的原文。

无著菩萨的原文--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经过前面的反复举证,通过教证和理证,讲所知依,讲阿陀那识,讲心,意,识三者中的心必定是阿赖耶识,这个是理证。接着举证在小乘各部派佛教所流传的小乘经典中也有说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教证,先是理证然后是教证,最后总结成“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这里的性不是我们一般讲的属性性别的意思,这里的性是说的真实的,不变的,究竟的。我们一般讲一切生灭的存在,之所以叫做无自性,是因为都是因缘和合的,本无今有的,比如我们说这个手机,手机上世纪五六十年是没有的,后来各种制造手机的条件满足,于是才有手机出现,所以手机就是无自性。再次从手机来讲是多种条件合成的,比如是显示屏,主板,晶体管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所谓手机实际上是这一堆零件,并没有手机这个东西,这一堆零件所组成的"手机”也是无常的存在,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最终彻底坏灭。我们人也是一样,从身体来讲是心肝脾肺肾的组合,从心理来说是几个心识互相的配合,离开这些“零件”并没有人,而且心脏不是肝脏,肝脏不是肾脏,你说心脏是我,那么肝脏是不是?你说组合是我,既然是组合那么就是各个不同,既然是各个不同那么只有假名“我”而无实际我,就不真实!

也就是说好比稻草人一样的,实际上没有稻草人,你看到的就是一堆稻草,我们人也是一样,你看到的就是各种器官肌肉皮肤的综合产物,你不能够说某一根稻草叫做稻草人,同理你也不能够说某一个器官叫做人,如果你说一堆稻草叫做稻草人,一堆器官叫做人,这个说法只是一个假说,假立的说法,因为没有实质,任一的稻草,任一的器官也是多种条件组成的,这些再组合起来当然更不可能成为某个主体了,好比说每一根稻草中没有稻草人,一堆稻草难道就有稻草人?每一根里面没有,综合在一起绝对没有,这样叫做无自性!因缘所生法统统都是这样的,只是凡夫众生习以为常,遍计所执,认为有而已。

而这里说性,说阿赖耶识为性,是说的第八识心体是常住的,并且非是其他的“零件”所组成的,故名为性,实性,真性,自性(在太虚大师的著作中就称为“真常唯心”)。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我们接着讲,所以因缘所生法叫做生空无性,无自性,也就是说凡是你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不论是天体那么大乃至毫毛那么小的东西都是其他的条件组成的,比如原子,原子本质也是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甚至电子,原子核都还可以再分,没有一毫毛的四分之一那么一个东西,他不可再分,他是独立的主体,他不需要其他的东西来组成他!故名无自性。

大多数人不清楚生空无性,第一是没有人给他们正确的解释,一些人只是提到了相续假,和合假,对待假,而这三种假都是建立我说的这个前提下的,都是因缘和合才有的。另外他们所谓的因缘和合,他们老师教他们所谓的因缘法就不对的,不对在那里?因为他们否定了第八识如来藏为一切存在的根本因!你要知道,固然一切存在都是无自性的,所以无自性相,刹那变异,但是都有幻用,比如手机有手机的幻用,和桌子板凳是不同的,没有看到谁可以用手机来当桌子。水火,水是因缘和合,火也是,但是火就要烧手,水就要淹死人,都有幻用,为什么有幻用?因为如来藏为因!为依!为持!为建立!到底怎么个持?怎么个建立?涉及到密义就不展开了。

总而言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因缘所生法不能自己生自己,好比我们是爹妈生。但不会是只靠爹就可以生,更不会只靠妈就能生,既然单独的条件都不能生,那么凑合在一起也不能生的(比如人一定有中阴身投胎,绝对不会是无心识的精子卵子凑在一起就成为有思想的人)。更不会无因生(需要阿赖耶识为因亦为缘)。是故知无生,在阿赖耶识的前提下看待一切法如梦亦如幻,虽有亦非真。

不过正因为无自性所以本空,可是本空却有幻用,所以不空。所以叫做非空非不空,但是这个是在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前提下才有的,不是科学家发明的,不是爹妈给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摄大乘论讲记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原文

好,我们前面讲解了那么多,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世间法上来讲,的确是没有自性的,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无常变化的并没有一个主体实体的存在,更没有一个标准来讲某物必然永久是某物,或者他是离开条件而存在的某物,某物就是条件的组合,条件也是其他条件组成的,所以没有自性。

但有的地方也说火有火的自性,水有水的自性,这里的“自性”跟前面的自性是不同的,这里的自性是说的,比如火的燥热性,水具有湿性,乃至手机具有手持通讯性,区别于其他有自己的特点特征,以及相应的用处叫做“自性”,这里的自性并不是说常恒不变,只是对其他成立“自”,如我前面所讲的。

那么就第一种自性来讲,有没有一个存在是永远存在,永远不变的呢?聪明人会想到虚空,虚空过去是那样,现在还是那样,但虚空是因为有物质有一定的体积质量,我们说没有物质的地方叫做虚空,是相对待而有的,所以也不能够说永远不变。

真正的永远不变的是阿赖耶识心体,也就是如来藏,你想,他是能够持业种的,所以生生世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且看苍天饶过谁?善恶果报从来都是如此的,既然因果报应是如此,那么持这个业种的必然是不变的,如果他变化了,岂不是因果也要紊乱了吗?通过前面无著菩萨的讲解我们也知道他是所知依,生生世世都有所知,哪怕成为细菌也有极为简略的所知,而所知境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他外变器界,内变根身,没有他就没有所知。 他是阿赖耶识,具有三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第七执第八为自内我,凡夫众生生生世世都如此。

他是阿陀那识,生生世世必然需要他来持根身,器界,种子,倘若他是变化的,今生能藏,未来世不能藏,或者他过去生能持根身,现在不能持,好比一个人今生做人,来生做狗,都需要他来持这个人身或者狗身,倘若不能持了,还有六道轮回的存在吗?还有所谓的世间可得吗?

你想,人为什么是无自性,是无常?是因为人人都有少年,青年,老年,死亡的过程,就这个变动的过程我们说是无常。而阿赖耶识来讲,众生生此死彼,死彼生此,今生美国人,来生中国人,或者造了恶业,成为峨眉山的一只猴子,这不都在体现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我爱执藏吗?不都在体现他是所知依吗?不都在体现他能持生生世世的身心吗?他的功能并没有变化,如果变化了,这辈子能藏,所藏,下辈子老了不能藏,或者不能持,因果又如何实现?岂不是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所以通过无著菩萨的讲述大家就明白,阿赖耶识心体(就种子来讲,其实无所谓常还是无常,因为种子是功能差别)。所以真常唯心才是实义。

其实成佛了,也是因为第八识有自性,体是真常,所以成佛并不是成为另外一个人,还是因地广修十度万行,达到果地万德具备,成就福慧两足尊,唯一的不同只是染污的种子断除了,第八识俱足清净种子不再变异。

种子和阿赖耶识非一非异,不能完全说是一回事情,比如你有绘画的技能,有弹琴的技能,这个技能不能完全就等于你,技能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你还是你,所以第八识是常住的,真常唯心的,

纵使入无余涅槃了,第八识心体也是不灭的,不然经典说无余涅槃是“真实,清凉,安隐”又如何谈起呢?很多人误会了经论的话,比如唯识三十颂说第八识阿罗汉位舍,他们认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就是断灭空无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跟佛修行,才几年时间就证到阿罗汉位,又修行几十年,讲法几十年,没有阿赖耶识持身是如何做到的?需知阿罗汉位舍是舍弃的第八识相应的染污的现行,不是舍的心体。

所以无著菩萨这里说---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也就是说第八识才是真正的自性,唯有他是真正有自性,正因为他有自性,所在在凡夫来讲善恶到头终有报(所谓生活工作的本质就是受报,凡夫众生就是过去世的一个异熟报),在修行来讲,我们这么深更半夜还在讨论讲解佛法学习佛法最终功不唐捐。

我为什么就这一段要反复说明?因为现在末法时代否定第八识的太多了,说什么第八识是没有的啊,是为了诱导外道方便建立的,什么是变化的啊,太多了。所以就这两天反复讲蕴处界无自性到今天讲阿赖耶识有自性,这个太重要了,直接涉及到因果报应的成立与否,直接涉及到修行的根本正见!

无著菩萨讲那么多,所知依的道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的道理,第八识叫做阿陀那识的道理,第八识是佛陀说的心,意,识中的心的道理,而且还摘录了说一切有部的,化地部等部派佛教解脱道经典讲阿赖耶识的经文,最终就是成立阿赖耶识有自性!真常唯心,常住不灭,所以他说“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大王路,一切法的根本,好比皇帝所行的道路是中心,一个国家的领土,人民,资源都围绕着皇帝君主来建立。

关于心,意,识三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其实前面也讲过,按照无著菩萨的正理来讲,心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说的第七识意根,识是说的前面六识也就是识蕴,也就是说平实导师之前讲阿赖耶识以及意根不算在识蕴中的,平实导师所讲是符合大乘正理的,和无著菩萨是一致的。因为这里无著菩萨用这么多的教证和理证就是成立心,意,识三是有区别的,显然他不认同第七和第八摄在识蕴!

当今末法时代普遍错缪,如慧律法师等动辄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这是错误的说法!第七和第八迥异于前面六识,意识是意识,意根是意根,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但在小乘佛法中是隐覆宣说第七,第八的,小乘佛法不了义的说法是把第七,第八摄在识蕴中的,比如玄奘菩萨翻译的《瑜伽师地论释》其中最胜子菩萨就说“在随机教,七八二识摄入识蕴”,既然是随机教当然是不了义的说法,平实导师批判安慧论师,说他把第七第八摄入识蕴是错误的,也是说安慧打着大乘论师的旗号实质是小乘人,并非否定小乘有把第七第八摄入识蕴这回事情。

这里再说一句,我以前多次在原唯识群讲过的(后来菩萨保佑,又给我们解封了),佛教说的执,不是一般法师,一般人讲的那个意思,他们说你还记得某件事啊,你还坚定的干这事?你执着啊!不是这个意思!更不是那些人胡说的,你看经典你学佛你执着啊!什么都不学,那不就是文盲吗?佛教是让大家当文盲?末法时代真是让人无可奈何,这些奇谈怪论真是匪夷所思,佛教的执着是说错误的认识,也就是不了其幻,执以为真。比如人有贪嗔痴,他为什么贪嗔痴?他错误的认为(执着)有我(我是没有的是如幻的,而认定有我就是执),倘若不是这样,他咋不为非洲冈比亚的黑兄弟贪嗔痴呢?因为黑兄弟不是我嘛(也不是我所有,不是他爸也不是他儿子),对不对?实际上有五蕴而无我,而无主体,所以佛教的破执着是破除错误的认识,进一步断除贪爱,最低是这样,并不是让人老年痴呆,更不是让人当文盲。

这里无著菩萨继续破执,因为他是公元三世纪的人,当时有小乘的诽谤大乘,这些小乘人不认可前面无著菩萨说的心,意,识三中的心是说的阿赖耶识,不认可无著菩萨解释化地部中的穷生死蕴是阿黎耶识,他们有执着,也就是有对于相关的经文错误的认识。

然后他说--“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也就是说,有一些小乘的论师他们看到无著菩萨这样解释就反驳说,佛陀在经典中讲,心,意,识三,的确是讲过很多次,他们认为讲心,意,识三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名称,但是说的同一个法,大乘不应该强词夺理,说这三个里面的心必定是说的阿赖耶识!

无著菩萨继续解释,小乘论师说三个名词是指的同一个东西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不能成立呢?因为意佛陀多次强调“意”具有思量性,所谓思就是造作,决定,所谓量就是量度,佛陀多次强调“意”是恒审思量,前面六识固然也有思心所,也有量,但不恒嘛,明显前面六识是会暂断的,意显然不会是前面六识,而且讲十八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称为三科),把第七识意根是划分在六根中的,还讲过多次意根,“是心,无对,不可见(阿含)”。而识在小乘经典中多次说是前面六识,比如眼色因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识在小乘都是说的前面六识,既然意和识在经典中是分开讲的,就不是指的同一个,那么必然讲心,意,识中的心和后面的,意,识是决定有区别的。

当然在大乘的一些论典中讲心,意,识,比如天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中讲”心意识了”,为什么这里是同一个呢?最重要是因为“心意识了”这最后一个“了”,这里的了是了别的意思,阿赖耶识,意根也就是末那识,前面六识之所以叫做识那么都能“了”,如前面说的识是分别,了别的意思,是心都能分别了别故名识,如我们前面讲都能缘虑,只是所了别的范围对象不同,所以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论讲四法为一法(从都能了别来讲是同样的,是心都能了别故,那么心意识了就是一法),而佛陀在经典中讲心,意,识三是根据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功用,各有不同的定义的,这个前提下当然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识是前面六识,不然的话,不直接说一个词(比如天亲菩萨说“心意识了”),建立三个词干嘛?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今天有两件事情让我蛮意外的,其一是原唯识群被解禁了(2020年一月份被禁的,三月份被解开的),实话说,我们群一直以来也就是讲传统文化,不该讲,不该说的,一直也是管理得比较严格,以后还会一如既往的继续严格。第二有一位师兄,我把昨天讲课的内容发给他,他一直认为一切都是虚无,我发给他,他二话不说,退群了,所以好多事情不是我们愿意付出人家就接受的,我想之所以没有出现很多人退,估计到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有善根,是很多人根本不看法布施,或者认为不屑于看,不过这个没有关系,但凡还有一个人看,就要继续下去,实际上可不止一个人,起码也有五个人。就算一个人都没有,自娱自乐也可以。其实我觉得说得真的还可以的,可以看看,认真思考一下的。

我们接着昨天的讲,原文-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

也就是说,在小乘经典中有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有一些学小乘的认为这段话其中的阿赖耶不是大乘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说的五取蕴,为什么他们认为是五取蕴呢?要解释五取蕴首先要搞懂五蕴。蕴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我前面也反复讲过了,就是聚集的意思,比如色蕴,比如手机,是晶体管,显示屏,主板等组成的就是聚集(蕴)。比如受蕴,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触生受,比如说眼根对色尘,比如我们看到美景,生起愉快的感受,是眼根色尘生眼识(视觉),感受(眼识的受心所的作用)才产生(一般人比较愚痴,他们会认为是眼睛眼球有感受,眼睛眼球是肉体组织,肉体离开心识不论是人肉还是猪肉都没有什么区别,再说受有三种,分别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倘若感受是眼睛产生的,肉体就是肉体,那么乐受过后,后来苦受又是从何而来的?)。

乃至我们说想蕴,想是名言分齐,也就是了知,总的说来都是前面六识和合色声香味触法的前提下而有的,比如说眼睛(眼根)接触手机于是眼识产生,眼识对于手机起了知(眼识存在才有眼识的想心所产生作用),进行界定这个是手机(想蕴也就是想心所的作用),想蕴也是和合而有,也有六种,分别是眼识对色尘而起了知建立名言分齐乃至意识对法尘而起了知,于是产生了某种概念认识叫做想。

行蕴,行就是说的造作的,我们有了知,接着就有或者善的或者恶的或者非善非恶的造作,比如布施是善的造作,比如杀盗淫妄是恶的造作,还有读书写字吃饭穿衣玩手机是非善非恶的造作,行蕴也是多种条件和合的产物。意识是前面诸识的分别依,当前面诸识认识到认识对象之后,意识就进行分别,或者善心所的发动产生善的意业,或者贪嗔痴的或者无记性的意业就产生了,然后由意识驱动身体语言去造作善恶或者无记业,所以一般人认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有我是错误的,行蕴是多法和合而有的,无主体,无自性的。

还有识蕴,比如眼识是眼根色尘为缘生眼识,乃至意识是意根法尘为缘生意识,也属于是多种条件和合才有的,所谓识蕴就是认识本身的存在,前面六识既然存在,我们说六识的存在就是识蕴(所谓蕴是聚集的,是条件产生的)。

在经典中关于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前面色蕴是属于物质的,比如我们看到手机飞鸟,手机飞鸟是物质的就是色法,乃至我们的身体也属于是色法,属于是色蕴。

后面受,想,行,识是属于心理上的,比如我们眼根接触物质从阿赖耶识中产生眼识,眼识有受心所,美丽的景象生起愉快的感受,恶劣的景象生起苦的感受的,乃至说我们嗅觉上,鼻根接触臭味而生鼻识,鼻识有受心所生起苦的感受,闻到香味生起乐的感受,或者空气就是不苦不乐的,相应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有相应的感受,所以叫做六受身, 为什么要叫做身呢?因为必定是眼接触色尘才有乐或者苦或者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个感受都是三法和合才有的(根尘触三法和合而生眼识),故名为身,身就是萨迦耶的意思,聚合的意思,所以有六受身。

乃至我们说想蕴,也有六想身,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于是有眼识乃至意识(是同时发动的),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产生了知以及建立名言分齐(想心所属于心识的心所有法,当然是三法和合,根尘触而生识的前提下才有想的,所以想心所必定是因缘和合,是无自性的,无主体的),那么依六识就有六种,所以叫做六想身。

乃至说行蕴,也就是思心所,思在佛教叫做造作决定,我们对于认识的对象有了了知,感受就有造作,造作也是有六种,比如眼的造作,耳的造作(听还是不听)...乃至身的造作,意识的造作,这些造作(思心所)是建立在六识的基础上的,而识是三法和合而有(萨迦耶),所以行蕴是因缘和合,那么也有六种故名六思身。

还有识蕴,眼耳鼻舌身意配合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认识本身故名识,认识的产生如前面反复说的是根尘和合而生识,这也是因缘和合,故名六识身(萨迦耶,聚合)。所以世间人说我能认识证明有我是错误的,前面六识都是因缘和合,无自性,无主体的,譬如茭芦,譬如芭蕉。

也就是说经典讲到五蕴,就会提到这个六识身,六想身,六思身,六受身,为什么没有六色身?因为色蕴是属于物质的,物质作为唯一的对象(在唯识叫做因为业报的实现有相似境界相,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一个肩膀扛脑袋,不可能有六种(而讲六识身是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每一个识都有想心所乃至受心所,当然就有六种)。在色法上来讲无非就是显色,形色和表色,其实只有显色。你看到这个华为手机,我也看到华为手机,不可能有六种,六个不同的手机。乃至你听到黄鹂鸟叫,我也听到,不可能谁听到六只鸟叫。

其他的受,想,行,识都有相应的六种,比如视觉的感受,听觉的感受,乃至意识的感受当然就有六种,就是六受身。想也有六种,所以叫做六想身,识也有六种,所以叫做六识身,造作(行蕴)也有六种(前面六识都有思心所,都能造作决定),所以讲六思身。也就是说在精神上来讲,对应的都有六种,所以有六识身,六受身,六思身,六想身,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这里说到五取蕴不说五蕴,多了一个取又是个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取就是说的贪爱,比如说有人看到美女,起了贪爱,虽然美女未必理他,他一没钱,二长得丑,但是他对于美色起了贪爱就叫做取,那么就叫做色取蕴,或者相反对于不可乐的景象产生嗔恨心(贪爱不得才会嗔),这个嗔恨心源于色尘故亦名色取蕴,总而言之在现在,在过去,在未来的色尘产生“取”贪嗔痴以及随烦恼生起等都属于色取蕴。

乃至他听到美丽的歌声,听到人家赞美他的话,觉得夸我夸得好舒服啊!起了贪爱,洋洋自得就叫做受取蕴(或者与此相反对于不可乐的声尘等境界产生嗔恨,嗔恨来源于贪爱不得,以及随烦恼生起等)。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的,故名受取蕴。

乃至对于现在的了知,过去的回忆,未来的想象的,沾沾自喜,比如我现在买了一个股票,未来是大涨特涨,这些都属于想取蕴,有贪爱,他不贪爱,他沾沾自喜干嘛?乃至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不可乐境而起嗔,或者贪嗔痴起来而生起随烦恼如“忿、覆、悭、嫉、恼”故名想取蕴。

还有行取蕴,比如密宗外道男女双修,性交就属于行蕴,他们在上面起了贪爱,一日不作一日不舒服,就是行取蕴。或者打游戏,打篮球,游山玩水都是在行蕴上起了贪爱故名行取蕴。相反的对于不可乐的境界,比如别人骂我,我要骂回去,这当然是行是造作就属于贪嗔痴(包含随烦恼)的造作,首先肯定是因为贪爱不得而造作故名行取蕴,现在,未来,过去都是如此故名行取蕴。

还有识取蕴,识取蕴是总的来说的,比如色取蕴爱乐美色产生贪嗔痴等,而识跟着贪欲生嗔恨生随烦恼生,随顺于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等贪爱生故名识取蕴,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境界(包括色受想行)不顺我意而生嗔(或者顺我意而起贪),是先有色受想行,于是识蕴随顺故名识取蕴,种种计执。

在五蕴上加一个“取”是因为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乃至二十个随烦恼,上首烦恼都是“贪爱”,没有贪爱就没有其他的烦恼,比如嗔等肯定是贪而不得才嗔,比如慢,深层我慢是因为第七识贪爱阿赖耶,所以取蕴就强调的是对于五蕴上的贪爱,本来五蕴没有过错,在上面贪爱造业就是轮回生死的因由,取未来三界有(生)故名五取蕴。

这里就有小乘的人反驳无著菩萨对于解脱道经典中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解释为阿赖耶识,他们认为无著菩萨的解释是不对的,小乘的理由就是这里的阿赖耶不是你大乘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这里的阿赖耶是说的五取蕴,初听他这样解释也很对,众生在生死中流转,谁不喜欢快乐的感受?现在喜欢有人夸咱们,过去也喜欢,未来当然喜欢,对不对?现在干一番大事业得名利现在快乐,未来干一番大事业得名利由衷喜悦,过去也干一番大事业已得名利现在欣慰,所谓的五取蕴,所谓美色悦耳之声,乃至温柔乡,谁不喜欢?你不喜欢?喜欢才取啊,现在也取,过去也取,未来也取。对啊!众生现在,过去,未来都爱,乐,欣,喜五取蕴啊,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所谓的阿赖耶其实是五取蕴的另外个名字,根本不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初听起来,小乘说的很有道理,现在学小乘的是不会讲这么有道理的话,无著菩萨没有马上反驳,而是集中三个有代表性的反驳,这个只是其中之一,他是把三种说法集中在一起反驳,我们接着看。

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 -原文

还有一些学小乘的认为这里的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不是你大乘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他们跟前面的小乘认识不一样,他们认为这里的阿赖耶是说的贪心相俱的乐受,这里说的贪心相俱的乐受比前面说“阿赖耶”是五取蕴更加的逻辑严密,五取蕴不一定就得到,比如我上面举出的那个男子爱美女,美女可能一脸不屑(因为那个男子又穷又丑),他根本没有得到,只是他心理上起了贪念与色法相应故名色取蕴,也有造作比如追求,但没有得到。这里这个学小乘的更进步了,他认为要是贪不到,还爱,乐,欣,喜个什么呢?所以他认为这里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是说的贪而得之,贪某物某事而拥有某物某事当然有“贪俱乐受”。比如说喜欢某个美女,美女就给他当小三了,买了某个股票,大涨了,投资某个生意大赚了,过去升官发财,现在升官发财,未来升官发财,那么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未来,不都有乐受吗?贪什么得什么,故名贪俱乐受,这样难道不爱,乐,欣,喜吗?难道不是快乐的感受?你无著菩萨凭什么一定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呢?

看看人家这个反驳,你不得不佩服,人家说的初听起来多么有道理,一般人简直没法反驳了!可是他们遇到的是无著菩萨,就不是那么个样了。

“ 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

---还有一些学小乘认为这里所谓的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不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这里的“阿赖耶”是萨迦耶就是身见,身见就是认取五蕴中某部分为我,比如说凡夫众生认定身体是我,看到身体最终都会进火葬场,所以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成多分断灭论(如某些学伪佛教密宗格鲁派的连现在世都否定叫做全分断灭论)。认身体为我,故名我见(我见就是萨迦耶见,萨迦耶是聚合聚集的意思,譬如身体是心肝脾肺肾等聚合而有,而认为是一个主体“我”,就叫做身见,身就是萨迦耶的意思,也叫做我见)。

还有比如某些大师认为识蕴特别是意识一念不生就是真如,这个是认取意识为身(意识也是三法和合而有,所谓根尘触,也是萨迦耶),也就是为我,故名我见,总而言之我见都是在五蕴上认定某部分为身为主体有自性而来的,执我而起的邪见,他们认为这里的爱,乐,欣,喜阿赖耶,众生流转六道,谁不爱我,自杀的都爱我啊,倘若不是我受了欺负,遇到不好的环境受不了,他会自杀?过去爱乐欣喜我,现在爱乐欣喜我,未来爱乐欣喜我,没有我,好比为别人赚钱,替人家做嫁衣裳真是一大悲事,人都利己啊,利己才爱乐欣喜嘛!所以他们认为这里的阿赖耶他们认为是说的我见,并不是说的第八识。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昨天晚上说了几个基本概念,可能很多人还不能理解,所以再讲讲,也就是说五蕴,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就是聚合的,好比说一大捆稻草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稻草人,物质也就是色蕴都是聚合的,比如手机,显示屏,主板等聚合在一起(乃至原子分子都是聚合的,可再分就必然是聚合而有,原子如此何况我们这个人身?),后面的精神方面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故名五蕴。 那么什么叫做五取蕴,就是说对于色,受,想,行,识上面起了贪爱(嗔恨是因为贪而不得,不是离贪还有嗔恨),比如一个美女,明明是四大和合的,心肝脾肺肾皮肤等聚合的,好比稻草人,而你我起了贪爱,贪爱这个色蕴(美女)有爱就叫做取,故名色取蕴,乃至贪爱快乐的感受,贪爱过去未来现在的了知(想),贪爱种种造作(行取蕴).....这样就叫做五取蕴了。

还有我们讲了六受身,比如眼见色生受,比如眼见恶劣的景象生苦受,美丽的景象生乐受,耳朵听到悦耳的音乐而乐受,刺耳的难受,故名耳根触声尘而生耳识,耳识有相应的苦乐无记受,乃至还有意识相应的三种受,就有六种,故名六受身。说六想身,比如想到自己过去做过的事情很欣慰,现在的事情很激扬,未来的事情很澎湃..有眼耳鼻舌身意,因为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了知,故能想,所以叫做六想身。还有六思身,思就是造作,六个识都能造作故名六思身。还有六识身,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够认识,故名六识身。

之所以没有所谓六色身,还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诸根接触到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眼识乃至意识,认识产生的初一刹那并没有种种看法思想也没有感受,都是直接的了知,属于直接的对于色法的认识,这种认识本没有好恶可说,实际上属于世俗现量,也没有名言建立,谈不上有取有贪爱,所以没有六色身的说法。

后面其他的心所加入进来,比如受心所,产生苦受乐受无记受。想心所,建立名言分齐,真美!真丑!然后有决定造作(思心所),才有行动,行蕴,避开还是接近,这个时候才有了造作。所以有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识身,就是这个道理。

小乘不认同佛说的,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第八识,他们有的认为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五取蕴,众生爱美色,爱快乐的感受,爱造作(凡夫天天不就说只要他努力就能如何嘛),爱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过去也爱,现在也爱,未来当然爱,他们认为五取蕴是这里的阿赖耶,乃至说贪爱成就,能爱能得所谓心想事成,贪俱乐受是这里的阿赖耶,还有说我见,谁不爱我?过去现在未来谁都利己,我见是这里的阿赖耶,三个代表性的反驳无著菩萨说的这里的阿赖耶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这些说法不逻辑吗?相当逻辑,不但相当,简直给力!你没法反驳,其实他们这么说实际上也是执着,错误的认识执而不舍,坚持认定故名执着,因为这样说表面看是有理有据,实际上不但违背现量也违背比量,不但违背大乘的经典,其实也违背小乘的经典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这么说,在真正的菩萨,真正的佛教徒面前是有天大的漏洞的。所以无著菩萨反驳他们的说法接着讲。         云何最胜? 声闻乘教安立道理,果有何咎?大乘教法道理,云何最胜?

他们就是说,到底对不对呢? 这些人说的道理,错在那里?我为什么要说大乘的道理,认定这里的阿赖耶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真实的究竟的道理呢?

无著菩萨首先反驳第一种认为佛说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是说的五取蕴的。

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原文

第一种执“爱乐欣喜阿赖耶”中阿赖耶识为五取蕴的小乘人这样讲,这个说法在人中天人中在善道中,固然是看不出来把这里的阿赖耶解释为五取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是人谁不爱财色名食睡?现在爱乐欣喜,未来更爱乐欣喜,对不对?岂不是爱阿赖耶识,乐阿赖耶吗?那么难道六道只有人道和天道?我们现见不还有畜生道嘛!其实还有饿鬼道,还有地狱道,假如往生到地狱道的众生,地狱大地狱十八,小地狱无数,十八分别是八寒八热加上游增和孤独,这个地方一点也不好,比如刀剑地狱,一天被无数的刀剑砍杀,看到一棵树去躲避一下,刚在树下,树叶就变成刀剑,立马身体就成为筛子了,这里的众生,有一个会贪着这样的感受(受)?这样的物质(色)?这样的了知(想)?没有一个地狱众生对于这样的处境,这样的五蕴,过去爱乐现在爱乐还希望自己未来继续爱乐的!

地狱根本就没有爱乐的五取蕴,哪儿没有美人美酒,没有高官厚禄,没有香车美女,那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甚可怖畏的,惨不忍睹的,如果这里的阿赖耶解释为五取蕴,难道地狱众生不符合佛说的“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地狱也有五蕴啊,但没有众生爱乐欣喜啊,虽有五蕴但一向是苦故!众生深心不取故!再说地狱众生既然不符合,为何佛当时讲这句话不说地狱众生除外?

所以第一个反驳无著菩萨的小乘人,他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有些地方说不通的,当然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不相信有地狱的,我们知道有活取熊胆的所谓医药公司,养那个黑熊,从小在熊的胆囊插个管子,喂养黑熊的目的就是活取胆汁,一天来一回,黑熊当然是疼得撕心裂肺的,这样的五蕴,黑熊难道不是众生,它会爱乐欣喜吗?会今天爱,明天爱?大后天更爱吗?当然不会啊!所以第一种小乘论师说,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是五取蕴显然是说不通的!是错误的说法。

接着无著菩萨破斥第二种说经典讲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是说的贪俱乐受。 “ 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首先说这种说法也不对的,就是说假如有人证得了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他为什么会舍念清净?因为他在三禅(离喜妙乐)的乐中感觉还是无常,所谓这里的厌逆,就是对于三禅之乐受的厌逆,他观察三禅境界这个乐受是无常,所以舍三禅境界证四禅。四禅就毫无乐受可言了,完完全全是无苦无乐的清净觉受,这个人他舍三禅得四禅,四禅乃至以上的无色定完全没有乐受,他不是众生吗?他还是众生啊,对不对?那么他现在不苦不乐,还有个什么乐受?还有什么因贪而得之的乐受?还有什么因为贪得到,比如贪财而得财的快乐可言?他贪四禅,得到的四禅境界,舍念清净,完全不快乐,完全没有乐受,完全就是无苦无乐的清净觉受啊!

所以这个小乘论师说的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贪俱乐受,毫无道理可言!得四禅的众生那也是众生,不但说四禅没有贪俱乐受,乃至无色界天更没有,完全就是精神的存在,他贪什么?还有个什么乐受?他们不是众生?按照小乘论师的观点,经典的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贪俱乐受,难道他们不爱乐欣喜阿赖耶?在三禅进入四禅,希望进入的人,其实他们之所以希望进入四禅,最关键要他们厌离三禅的乐受,要观三禅的乐受,如刺,是苦,是障,他们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渴望贪俱乐受了,何况已经得到四禅乃至以上禅定的人呢?所以这位小乘论师反驳无著菩萨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

当然我们也没有得三禅,更没有得四禅,我们说一个通俗的例子,睡觉。睡觉在无梦无想的时候,啥也不知道了,其实就是无苦无乐,梦太多即便是美梦也没人喜欢,在无梦无想的时候完全就是一无所知(当正因为这样才是深层睡眠,才对身体有好处),就没有什么好贪,更没有什么好乐的,你如果说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贪俱乐受,那么很多人爱睡觉,可是无梦无想并没有什么乐受可言,根本没有什么爱乐可言,对不对?但无梦无想的状态那也是众生啊,难道说就不是众生了?所以第二个小乘论师说,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贪俱乐受是不对的,是没有道理的。

接着无著菩萨破斥第三个小乘论师 “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原文

第三个反驳无著菩萨的小乘论师说经典讲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就是我见,我就是主体见,认定有个能造作的主体,众生都利己,利己就是利我,现在是这样,过去也这样,未来还这样,所以他认为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就是我见的意思,那么我们就要说,我们都是学佛的,谁不想证果?最低层次的果位就是须陀洹,须陀洹是怎么来的?是断我见,也就是断身见而得须陀洹,那么大家讨厌不讨厌我见啊!肯定讨厌啊,不讨厌学佛干什么?我记得以前有段时间,佛教界大家相互打招呼,都不敢说“我.........”一般都说"我们”,怕人家说,原来你还有我啊!

那么我们如此讨厌我见,巴不得赶紧断除我见,对不对?如果这第三个小乘论师说的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我见,我们不爱乐啊(尽管我们没有成须陀洹,但既然学佛肯定不爱乐我见)!我一点都不爱乐,你爱乐啊?你不怕人家说你还有我啊?虽然说大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我见,具体如何断,可是真没有学佛的爱乐的(具备起码正见的学佛的,现在末法时代凄惨得很,很多所谓学佛的就认为烧香拜佛就是学佛,压根不知道学佛最起码的目的是断我见成须陀洹),所以第三个小乘论师说经典讲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是我见一点道理都没有,既然学佛,我们也是众生,我们就不爱乐啊!

无著菩萨这里的反驳非常逻辑,在因明学上来讲(因明分三支结构,分别是宗,因,喻来成立观点,开导学人,进行辩论),小乘论师是典型的在因支上违背“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比如说爱乐欣喜阿赖耶的阿赖耶是五取蕴的,在人中天中这个观点可以成立,在地狱没法成立,就有漏洞,就违背遍是宗法性,因支是来成立宗支的,因支有漏洞就成立不了宗(己方观点)。

摄大乘论讲记

上面无著菩萨反驳了小乘的三种反驳,然后这里就是伸张正义,也就是总结呈词,显示大乘对于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解释为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佛陀的意思,才是最殊胜的解释,为什么这么说呢?

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然于藏识我爱随缚。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

也就是说这里显示大乘认定佛陀说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最好的最圆满的真实的解释、上面小乘论师的解释,一者把阿赖耶解释为五取蕴,显然不对,因为恶道众生不爱他们的五蕴故,自然就没有取,因为取者是贪爱故,地狱众生那里有贪爱地狱境界的呢?二者解释为贪俱乐受,然而四禅天等众生完全是无苦无乐,毫无乐受,而四禅之所以成就的关键是厌逆三禅的贪俱乐受,彼等众生谈什么爱乐欣喜贪俱乐受?三者小乘论师解释为我见,而学佛之人,即便没有断除我见,可是无人爱乐我见故,所以皆不应理!

他这里说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这个是总标,显示下面三段话的道理所在,我们大乘说佛陀讲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阿赖耶识,因为前面也讲了阿赖耶识是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意根所执着所放舍不下的自内我!无著菩萨前面就是这样解释的,还解释了我爱执藏性,那些往生恶趣的众生,比如在地狱中的,乃至被活取熊胆的黑熊,乃至说自杀的人,他们真的是愿意放舍所谓的自我?其实不是,地狱众生也好,被活取熊胆的黑熊也罢,还是自杀的人他们的根本原因是对于他们所处的境界希望舍弃,舍离,而不是要舍弃自我。

地狱众生是希望往生善道,并不是希望自己灰灰烟灭,黑熊是希望离开这样的苦痛在大自然中奔跑,自杀的人是对于现在的境界“我”受不了,渴望解脱当前境界。没有谁是希望放弃自内我的(就算有神经病真的要放弃自我,他的第七识也不会放弃,所以未证圣果的凡夫们,在中阴身决定投胎,投胎方能维持自我的存在故),也就是说是渴望对于苦的依正二报求舍离的,但是他们的第七识还是放不下我,不然自杀的人不应该我受了侮辱,而受不了,所以自杀嘛(假如好端端的也没见他们自杀啊),不然黑熊放出笼子,不应该还在森山中奔跑嘛。

而之所以放不下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第七识自内的对于第八识的我爱执藏性,因为业报的关系,第八识出现在任何一道中,第七识都有这种我爱执藏性的,第七识也就被系缚在那里了,这种我爱执藏性,不因为他如何卑贱苦难而改变,也不因为他如何高贵舒适而改变,是随逐随缚,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念离开过这种自内的执着,所以哪怕是婴儿生下来就有和兄弟姐妹抢奶头的动机,尽管没有人教他,但与生俱来就有。

所以即便是恶道的众生,即便是再怎么样卑贱的苦难的生命,他们有这种我爱执藏性,也就有了渴望,如何能够让我离开这可怕的可厌的环境,怎么样才能够让我长期的受可爱的环境呢?如彼自杀等人,何尝不是对于可怕可厌的环境的一种舍离,他们是认为自杀一了百了,死亡这种事情他们认为相对于现在的苦难是可爱的嘛!是自我的解脱!所以必然是这些有情众生厌离的目前的恶劣的环境(苦的五蕴),由自内我故(第七执第八)渴望“我”离恶劣的环境,并不是厌离第八识阿赖耶识,正因为第七对于第八识的恒内执我,有痴,见,慢,爱,所以佛陀说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必然是说的阿赖耶识,就没有什么过失了。

然后无著菩萨接着讲,乃至我们讲生在四禅天,他们那些天人无苦无乐(舍受),之所以能够得四禅,是因为对于三禅的乐受起了厌离心了,他们观察三禅境界之乐(这个乐可不是人间的乐能比的,人间的乐是于外得财色名食睡而有的,这种三禅的乐是由内而发的非人间的粗浅乐可以比),是粗,是鄙,是无常,所以放舍三禅求四禅,最终得到四禅的无苦无乐的境界,当然就没有乐受,根本不存在贪俱乐受,所以小乘说佛陀讲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贪俱乐受是显然不对的,但是四禅天的人并没有断除第七识对于自己的阿赖耶识的执藏性,如果他们放弃了,这些人不就入无余涅槃了嘛,怎么可能四禅天寿命结束又下堕?能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毕竟得有某种动力的,好比汽车之所以能够开,是因为加了汽油,而彼等四禅灭生人世乃至其他道中,毕竟也有动力,这个动力最关键还是因为第七识恒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故(业力的建立也是依此为基础的)。

所以无著菩萨说“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接着说“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也就是说学佛之人,还没有证最低的果位也就是断我见以前,但也是深信无我的,倘若不是这样,那么也不可能是真正学佛之人的,他们是厌离我见的,没人愿意对人讲自己有喜欢我见的。所以第三个小乘论师说佛陀讲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是说的我见,当然不对,这些人一点都不爱我见,但不爱归不爱,那是意识也就是第六识的正见,不是第七识的我爱执藏,没有加功用行,没有深观三转十二行(依四圣谛来修的)就没有断除我执,第七识依然是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比如三果也就是阿那含以下,还没有真正入生空观,听到打雷的声音,还是有所畏惧,在四果阿罗汉虽有习气种子未灭,但是这样的粗浅的现行已经没有了,已断除第七识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故,虽然彼等未必实证第八识。所以未证圣果虽然信解无我,然而还是有第七识我爱随逐,并由此第七之我爱执藏,导致于现在,过去,未来有乐,欣,喜。这样讲,就没有什么过失了。

总而言之没有证圣果的凡夫们,是决定有第七对第八的我爱执藏性的,不因为在色界,无色界天还是在地狱有任何的区别,所以佛陀讲“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这里的阿赖耶决定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然后无著菩萨就总结他说“ 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就是这样的缘故,由我上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所以佛陀在阿含等经典讲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中的阿赖耶必然是说的阿赖耶识,这样没有任何过失,而且符合正理,符合佛说。 然后结前生后。

这里为了引出下文接着说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

就是说无著菩萨上面讲了第八识叫做心,叫做所知依,叫做阿赖耶识,叫做阿陀那识,已经解释了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名字,那么既然已经立名了,那么凡是有名,必然有相,不论是相貌之相,还是义相之相,还是体相之相,总是有相的,比如我们说到小狗,亲眼见到叫做相貌之相,意识想象叫做义相之相,直觉认识叫做体相之相(体相之相主要是讲第七执第八为自内我,而在自心上所起之相,此相属于带质境),那么阿赖耶识如何安立相呢?他的相又是什么呢?

摄大乘论讲记

诸位菩萨晚上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讲记,的确太晚了,俗事太多,人又懈怠,唯有忏悔。讲之前,说点题外话,说这个香港福慧精舍,福慧精舍本身我不是太了解,好像是结缘一些佛法书籍并且也提供一部分场所用于念佛的地方,说这个在他们的场所查到了病毒(这个是2020年初的事情),网上乱七八糟各种说法都有,主要就是说,要信科学,信佛没用之类的(他们认为学佛就有佛菩萨保佑就不会得病),我看到这则新闻,就好像什么东西卡在喉咙不吐不快,其实这不单单是他们无知,佛法不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你想,要是人人信因果,人人努力传播因果的正见,会有人去吃野生动物吗(当时是说那石正LI的实验室流出来的....现在不敢提这事儿了)?不吃,怎么来这一场让人不快的事情?还波及如此多的人?还连累了这个福慧精舍,众生无知,从来不认为佛法是建立在心灵上的法幢,而认定就是烧香拜佛的形式(当然我不是说这个形式不好,我是说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点佛法,搞清楚佛法是干什么的),倘若没有心灵的建立,要形式何用?这就是末法时代,外表是很庄严,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在心灵上真正的建立伟岸的不朽的丰碑!

好,我们接着说,无著菩萨讲了第八识的名,然后又讲到第八识的相如何安立,第八识是怎么个相呢?当然一般学禅宗的会说无形无相,无形无相不也是相吗?这里的相是说的通过何种的表达来让学人能够认识他,能够了解他。前面说名,只是这个名为什么要这样名,比如张三,为什么要叫做张三,因为他老爸姓张,他排行老三所以叫做张三。他又叫做三哥,因为弟妹叫他三哥,他又叫“爸爸”,他子女叫他爸爸。这里的相是说的张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长什么样,会那些技能,我们如何在茫茫人海中,依这样的关于他的“相”的描述介绍,认识到他是张三,故名建立相。

无著菩萨说“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依前面所讲真正要说安立这个名,我们现在根据无著菩萨的讲述知道是四种,比如讲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所以叫做阿赖耶识,讲能持根身,器界,种子所以叫做阿陀那识,讲集起所以叫做"心”,讲他是一切所知能知的根本所以叫做所知依,这就是一个心有四个名了,然而实际上他还有无量无数的功德,无量无数的功能,好比千手观世音菩萨,真的只有一千只手?实际上是不可穷尽,所谓千手,千是概数,表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有很多种方便,到底多少种?就不是我们能够知道的了,唯有佛陀能够俱知,阿赖耶识第八识到底有多少种功能?多少种异门相?有多少名?也就只有佛陀能够俱知了!但是我们可以简略的讲,也就是说我们讲他最主要的,好比讲观世音菩萨,主要的是慈能拔苦,悲能与乐,予以苍生智慧!

阿赖耶识也有三个主要的相,第一是安立他的自相,就是说我们根据他的特性来用语言讲述他的自体相,他的主要的特点,他有这个特点其他的心识没有这个特点故名自体相。第二种安立因相,也就是说这个第八识作为一切存在一切认识的因,安立此识为诸法生起的根本因,故名因相。三者,我们讲安立果相,也就是现前的诸位看得到的一切存在的现行,是多种缘也就是条件凭借阿赖耶识所藏之业种所引起的异熟果(阿赖耶识为因亦为缘,固然有其他众生之心识所变,但也需要自阿赖耶识托为本质才能为自己受用),这就是果相。

接着他说,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就是说为什么要这样讲是他的自相,是一句总语。所谓安立自相,也就是说前面七识的一切杂染品类的造作都能够熏习到第八识,比如某人造作某种善业,造作某种恶业,不离身口意的造作,身口意的造作或者善或者恶或者无记就是前面七识的杂染品类,当造作的时候就同时熏习到第八识中了,如拍手就有声响,站在太阳下面动身就有影随,并不是造作之后才熏习,是在造作的同时就熏习了第八识,所以佛陀讲,如响应声,就是这个道理。

在阿赖耶识来讲,前面七识造作了,就导致他自己形成了这种熏习,也就是说形成了潜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潜在的功能,平时是看不出来的,好比的风云,晴空万里,你看得出来那里有风?那里有云?但是天气变化,过段时间,风云际会,就打雷闪电,当熏习的时候也是如此,你看不出来的,乃至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如行善的可能都忘记了,作恶的也记不起来了,甚至都是隔世了,遇到合适的条件就汹涌澎湃,譬如风云际会,形成种种爱恨别离,所谓的命运!

所谓的命运也好,科技也罢,乱世治世,花花草草,所谓森罗万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阿赖耶识能够持种,所持之种是因为当初所造作的杂染品类之熏习,能熏的是前面七识,身口意的造作熏习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形成了现行,相似的现行,你有我有大家有,叫做共业,只有你有人家没有叫做别业。托尔斯泰不是说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人间所谓的快乐不外乎就是财色名食睡的满足所以都相似,而不幸不外乎就是财色名食睡的不满足,而怎么样不满足却是千奇百怪的,根本原因是善业都是所舍而得,而恶业的造作却是各种花样都有。

前面七识做为能熏,阿赖耶识做为所熏,阿赖耶识把这个所谓的业种摄持不失,能熏的前面七识都是生灭的,乃至第七识是相似相续,叫做相续识,他(第七识)也需要第八识源源不断的输出种子才能存在,就好像一个影像一样的,需要不断的放映,他不可能持种,前面六识更不可能了,都是会暂断的。受熏,持种,我们讲这两个意思就显示了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能藏义,有些地方讲叫第八识为所熏法,也叫做所藏义,那么综合来说,所熏,能藏,所藏,这就是第八识的自体相,在有漏凡夫来说,一切善恶无记业的造作叫做杂染品法,阿赖耶识受种种杂染品法的熏习而形成种子,种子被阿赖耶识所藏,这就是阿赖耶识的特性特相,其他的识都没有此相,故名第八识的自体相。

我前面是不是讲过什么叫做法?法的定义就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好比桌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有自性,他的自性是区别与板凳,手机,电脑而来,与其他不同,他这个区别就是他的自性,阿赖耶识的自性所谓的自相也是区别于其他,好比桌子四条腿,当然也有三条的,可供我们放花瓶等,可供聚餐,故名桌子,这些区别与其他的特性故名自性,自相,阿赖耶识区别与其他,他能受熏,他是所熏的对象,有藏诸法种子的特性,这就是他区别与其他的特性,此“特性”叫做他的自相。

也就是说什么是阿赖耶识的自相?所谓自相好比一个人有多高,多少斤,叫做自相,这个自相是区别与其他人的,阿赖耶识的自相也是区别于其他的心识的特点特征,比如眼识能看故名眼识自相,耳识能听故名耳识自相,乃至意识能够想象推理故名意识自相,阿赖耶识的自相区别于他们就在于他能够受熏,前面七识所作熏习他,导致他产生了相应的潜在的功能,也就是持种,其他的心识都不是这样,所以这个受熏持种就是阿赖耶识的自相,只有他有,故名他的自相。

无著菩萨接着说,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他前面不是说三相嘛,这里讲因相,是说因相的法体,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所摄持的一切种子,种子就是一切存在的法体,比如某人造了升天的业(一辈子行十善业),这个业熏习到阿赖耶中成为未来升天的业种子,将来他升天了成为天人就有依正二报,正报就是天人的身体,依报就是好吃好喝好玩,还有五百天女来伺候他。好比说一个桉树的种子,很小,几乎看不到,埋在土里,将来成为一颗桉树,枝繁叶茂根系庞大。就这个种子来说,熏习在阿赖耶识中,他和阿赖耶识非一非异,种子在阿赖耶中不可以说有善恶性,就种子本身来讲是无记性的,只是当初造作的身口意行有善恶性,未来受报有苦乐,但还在种子的时候是无记性的,这点很重要,这样我们就说阿赖耶识为一切现行的杂染品类,苦乐报的生因,这样就是安立阿赖耶识的因相。

无著菩萨说“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这里讲阿赖耶识的因相,一切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这颗白菜现前有,他的因就是白菜种子。再比如某人生来贫贱,某人一辈子辛苦赚不到钱,甚至连老婆都讨不到,某人前半生受苦后半生享福,乃至某众生当猫狗,某个时候众生有共业大家都受疫情的影响,某个时候科技发展大都有相应的科技产品使用,之所以如此都是有原因。

而这个原因,在佛教叫做业种或者叫做法种(如谷麦等种非真种子,真种子是在阿赖耶识中的),不是爹妈给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领袖恩赐的,不是自然产生的。都是过去世所作熏习到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阿赖耶识来到今生配合今生的缘,也就是条件,或者叫做环境而产生的(但这个环境是往生到这里的众生的阿赖耶识所共变的,还是依阿赖耶识以及种子为因,既然是共变就包括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我们叫做历史发展),而这个业种,这个法种只能够是阿赖耶识有,别处是没有的,其他心识不论是眼识乃至眼根还是意识等等都不能做现行法的因,只有阿赖耶识以及种子是现行法(现前法)的因,能生前面七识乃至无量的缘,这个特点特征唯有第八识有,这就是阿赖耶识的因相。

接着无著菩萨又说“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就是说,果相就是异熟果,上次有个群友问我,为什么善种生善报,恶种生恶报?为什么善种就不生恶报呢?因为白菜种子只能够结白菜,油菜种子只能生油菜,这个在佛教叫做法住,世间叫做法尔如是,也就是说这个法的存在,本来如此,从古到今到未来都如此,没有改变就叫做法住,是法住法位,唯有佛能够穷尽一切因果,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那么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成熟,于是有一切世间所谓的现行,好比我们三月种菠菜种子,六月收割,菠菜就是异熟果,异熟果就是果相,阿赖耶识因为有自相是所熏故,因为有因相为一切现行法之因故,所以能够于三界内,变现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境遇,看起来相似相续,刹那生灭,但是总的来说,一切存在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由阿赖耶识变现的,这就是阿赖耶识的果相。

既然讲到这里了,涉及到熏习了,那么是不是应该讲讲什么叫做熏习?所以无著菩萨说“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

也就是说什么叫做熏习?什么东西能熏习?什么东西被熏习?好比我们写字,手是能写,纸是所写,用手写字,故名能写所写。这个熏习,你既然说到熏习,那么怎么个熏习呢?到底熏习个什么呢?过程如何?好比手写字,谁在写?写的什么?是如何写上去的呢?

无著菩萨当然要回答的,就说“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这里讲所诠,就是讲的熏习,也就是讲的什么东西可以是所熏,什么东西是能熏,前提条件是什么,好比手写字,什么东西可以写,什么东西能写,能写所写的前提是什么。在玄奘菩萨的成唯识论所熏有四种义,必须具备这四种义才叫做所熏,能熏也必须有四个条件具备四义才是能熏。所谓彼法就是阿赖耶识,依阿赖耶识前面七识才能存在。

所谓俱生俱灭,就是说,要能熏所熏必须在一起,也就是说要有熏习这个客观事实成立,必须要阿赖耶识和前面七识是在一起和合运作的,这句话就已经否定了很多法师讲的只有一个阿赖耶识了,如果只有一个,请问和你的身心是和合还是不和合?如果是和,那么就必然不会是同一个,因为你有你的身心,我有我的嘛(我们身心是不同的,跟你和就不能跟我和)!如果不和合,就不在一起,好比手和纸不在一起,如何能够写字?所以这里讲谓依彼法俱生俱灭,彼法就是说的阿赖耶识,俱生俱灭就是前面六识乃至第七识(相续识)。

接着他说“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也就是说熏习的前提,必须是彼法也就是阿黎耶识和前面七识是同时同处,好比手在纸张上写字一样的道理,必须同时同处,并且你有你的阿黎耶识,我有我的(绝对不可能是同一个,或者大家共用一个),这里说到彼因性,就是说这个前面七识是阿赖耶识之所以受熏的因,好比手写字,手是纸张出现文字之因,然后总结这个前提,是谓所诠(前提),也就是说符合这个前提(能熏的七识和阿赖耶识在一起,并且能熏的前面七识是生灭法),才能够谈到熏习。

又说俱生俱灭者,所谓前面七识造作善恶无记业等,阿赖耶识受熏俱备种子为所熏法,前面七识生灭故才能造作善恶无记业为能熏法,俱生俱灭者,所谓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也!非是说阿赖耶识心体非常住也,阿赖耶识心体必是常住故方能与前面七识和合而转(前面七识会灭,但种子依心体常住之阿赖耶识为本故能去到未来,直到现行方能了却),也就是说按照这个道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为俱生俱灭。

接着他就这个道理引用了一个譬喻“如苣蕂中有华熏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他说苣蕂就是中国说的胡麻,过去制造香油,不是现在的化工香油,在过去没有香水一般都用香油,去哪儿参加会议,宴会什么的,往往都要在身上涂点香油,现在叫做香水,用水做介质,过去是用油,用得比较多是就苣蕂,也就是胡麻油,怎么来制造这个香油呢?比如用胡麻油去泡这个玫瑰花,过一段时间玫瑰枯萎了,就把玫瑰捞出来,然后把枯萎的玫瑰榨干和里面的油一起包装,就得到了香油,这个胡麻油就有了玫瑰的香味。这里胡麻也就是苣蕂是所熏,玫瑰是能熏。玫瑰的香味熏习了本来没有香味的苣蕂也就是胡麻油了,胡麻油成了有玫瑰气味的香油了。

在这个过程中,正因为玫瑰是刹那刹那在胡麻油中俱生俱灭的,而这个油相对来说的常住的,所以最终玫瑰枯萎,剩下了玫瑰油,也就是有香味的胡麻油。倘若不是这样,这个玫瑰一直不枯萎不溶解,请问那里来的香油?这个比喻也就是说,此胡麻油最终有了玫瑰的香味是现行熏习成为了种子,被胡麻油(阿赖耶识)所埋藏了,最终有人参加宴会,涂了香油,大家嗅到这个玫瑰香就是种生了果,就是种子生了现行了。

用这个譬喻也是讲能熏所熏的道理,我们也知道玫瑰花(前面七识,主要是前面六识,因为第七恒内执我,对于现前法没有明了分别故)是生灭的,第八识是常住的(心体是常住的,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一直是刹那变化的,所以不生灭和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除第八识之外没有所熏,前面七识是生灭性的好比玫瑰花迟早是枯萎的不能是所熏(就是讲我们大家都有心体常住的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和前面七识和合而转),前面七识(最重要是前面六识,因为第七识是恒内执我,于外没有明了分别故)只能是能熏。但是这个只是譬喻,实际上胡麻油有香气,香气不能更生(这里的更生二字是出生的意思,不过更生能够呼应前面的而不用出生,而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有种子生种子的情况,比如某些人做了小恶业,之后没有忏悔得大恶果),无著菩萨这个譬喻是一分为喻,不属于全分喻。

接着他说“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

在无著菩萨的公元三世纪,小乘佛法很流行,经常讲教导小乘修观行,叫他们观察刚刚起贪的时候,比如贪某一美女之美色,或者一帅哥,刚刚接触美女而起贪的时候,其实贪心并不强烈,而是后来反复的加重,比如爱一个美女,刚开始只是觉得她不错,后来横看竖看越来越好,乃至赛貂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贪是刹那刹那的转深转重到最终不可自拔的。嗔也是如此,刚开始遇到恶劣的境界被人骂,初一刹那,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嗔心,只是觉得对方说话难听,后来越想越气,越来越嗔。

既然是这样遇到境界心理上贪嗔越来越重,越来越深的,那么前贪后贪都是贪,或者都是嗔,是生灭法,那么也都是能熏,既然都是贪,贪与贪性质都一样,而且前贪不能等于后贪,前一心念不能等于后一心念,前念灭才有后念生故,前面比较轻的贪心过去才有后面比较重的贪心起来,要是没有所熏的阿赖耶识不断的输出前面熏习产生的贪嗔种子,现行法上贪嗔怎么会越来越重呢?所以现行法上能够贪嗔越来越重,必然知道贪嗔的现行(前面七识导致的现行)和第八识是俱生俱灭,是同时同处的!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接着无著菩萨说“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前面已经讲了一个譬喻一个事证解释什么叫做熏习,第一个譬喻是说的好比苣蕂也就是胡麻油中浸泡了玫瑰花瓣,后来玫瑰花瓣枯萎了,胡麻油就成为玫瑰香油,乃至人们涂了这个油,就有玫瑰的香气散发出来(玫瑰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前面七识和第八识和合在一起运作,前面七识特别是前面六识好比玫瑰花,一辈子终究要结束,前面七识的造作(玫瑰花)熏习在第八识(胡麻油)中,形成了来生的果报(香气的散发),这是第一个比喻,证明前面七识是依不生灭的第八识为所熏,前面七识俱生俱灭(和不生灭的第八俱,他们是生灭的,非第八生灭,依第八所以有生灭故名俱生俱灭)。

第二个事证是讲观行,对一个目标,刚开始贪初生,或者嗔初生,并没有很强烈,而后来越来越强烈,这就是说依不生灭的阿赖耶识体为依,导致贪嗔俱生俱灭,越来越强烈。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接着说第三个情况,解释第八识和前面七识俱生俱灭,比如说读书,不一定学佛,学佛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要学习,学习的时候,我们产生了认识或者叫做念头,比如背诵英语,或者朗读,或者写作,我们写作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的,我们读书也是一个字的念,乃至一段话一段话的朗诵,对不对?后面的朗诵写作之内容和前面不同,要是同就没法写没法念了,这样才有我们心理的认识理解生起,而认识理解也是前念灭去后念生起才能够不断的学习的,所谓生灭的。既然前面灭去了没有了,我们就学了就等于白学!但实际上,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朗诵,不断的写作,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因为前念虽然灭去,但记忆还存在,所谓的记忆实际上就是第八识受熏而产生的,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记忆,第八识不断的受熏,这样就叫做依第八俱生俱灭而成熏习(前面六识的学习是一个生灭变化的过程),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叫做持法者,就是所熏法,而我们不断的学习就是能熏法,能熏法依所熏俱生俱灭而成熏习,所以有学习一说。

当然现在是末法时代,唯物论坚持说大脑能记忆,大脑能观察思维整理,如果大脑能记忆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脑细胞是会不断的老化死亡的,那么在人的老年大多数正常人为何还记得青年甚至少年时候的情景?如果是大脑能记忆,那么就不应该有人到老年还记得孩童时候的事情啊!

无著菩萨讲了一个譬喻,两个事证,前面胡麻油制造香油那个叫做譬喻,后面这两个都是大家可以现观的,不是譬喻是事证,当然有些人不认为是事证,他们认为这是肉体的大脑的功能,那么本质就是不信因果,觉得一个人出生在某种家庭,人和人的智慧贫贱的差距是或然率了,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说了,我们讲法是讲给佛教徒听的。佛教徒既然信因果,大概是不会认为大脑能够储藏记忆的,储藏业种的(更何况上辈子的大脑根本来不了这辈子,早就成了一把灰了),如实的讲是阿赖耶识导致有记忆这回事情产生。

接着他说,他总结说“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也就是说,由我上面说的这些道理,那么就应该明白所谓的熏习就是这样,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熏)与能熏的前面七识的关系,也可以说和大家身口意的造作(身口就包括了前面五,这里的意对应第六和第七,这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所谓能熏所熏的关系就是这样!

我们既然讲到了熏习,熏习最重要的概念是说的种子,既然说到种子那么种子是个什么道理呢?总得讲讲吧?

于是无著菩萨说: “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

这里无著菩萨还是先设问,就是讲阿赖耶识中既然有这种种子,也就是潜在的功能差别,那么这些种子能够生种种将来的命运,贫贱,际遇,身形,乃至思想,贤愚,种种色法,心法,心所法,还有六道的众生的种种形类,畜生道就得多少种啊!那么这些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是好像水果店里面一个一个的框子中的樱桃,苹果,橘子一样的分门别类的储藏?还是说就好像大的罐子一样的稻谷种子,油菜种子,胡麻种子装在一起没有差别的储藏呢?

如果说有差别的储藏,那么很显然就有了差别,比如这个框子装的苹果,那个框子装的橘子,当然苹果不是橘子,人的善恶业种也是有差别的,既然是分门别类的储藏,那么第八识不应该说是无覆无记性的,至少说某个部分是善的(装的善的业种),某个部分是恶(装的恶的业种)的才对(比如一间仓库某个地方储藏苹果,某个地方是橘子)!

如果没有差别的就好像大罐子装了油菜种子,胡麻种子装一起,那么表面看来差不多大的,形状也一样,既然如此,他又是怎么样把善恶业的种子进行挑选,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时机下实现恶报,实现善报的呢?总不能够是还有人专门来拣选的吧?这样两种说法都是有过失的啊。

这样问的人,是没有明白种子本身是第八识的功能差别,他是认为种子就好像苹果,橘子一样是实在的物质的东西,所以才这样问,当然这个是无著菩萨故意的设问,他是三地满心菩萨摩诃萨(他肯定有神通的,不然怎么去忉利天,所以他是四禅八定俱足的三地满心菩萨),他知道讲到这里一般学人会怎么样想,所以故意设问,然后解释。

无著菩萨回答就说“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也就是说种子和阿赖耶识非一非异的,不是说这些种子除第八识之外还有个什么自体可言,不是说我们把芝麻种子和油菜种子放在个罐子里面,当然芝麻跟油菜种子和罐子不是一个东西,不是这样!这个种子本身就是第八识的一种功能差别,好比说一个人有绘画的技能,打球的技能,有读书的技能,有修车的技能,这个技能本质就附属于这个人,就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功能,不是离这个人别有的具体的东西叫做“技能”,所以不能够说种子和第八识是不同的,是异的,所以他这里讲“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

那么既然这里说到“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第八识)住”一般人肯定就会想到,既然如此那就不异,就是一回事情!但实际情况是,第八识和这个种子他又并不是一回事情的!毕竟来说,造恶业熏习到第八识中恶业种导致未来成为一只狗,善业种导致未来成为天人,这个狗不是天人,狗都不是人,你能够说狗是人?恶业种和阿赖耶识肯定是不同的啊,也和其中的善业种是不同的啊,既然如此凭什么说是不异的呢?里面的种子尚且不同,何况种子和第八阿赖耶识呢?所以不应该说不异!再说种子有时候是可以整治的,可以治断的,比如说修习佛法,地上菩萨就可以断除贪嗔痴的种子,然而终究是无法断除阿赖耶识心体,只是成佛的时候,因为染污种子尽断内外俱净,成为无垢识,但还是因地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好比一人从无知的小学生成为大学教授,还是一个人啊,断除小学生的无知成为大学生并不是断除了这个人,所以种子有多种,但阿赖耶识心体只有一种,这怎么能说阿赖耶识和种子是同?当然是不同,不应该说种子与第八识不异!

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既不能说其中种子和阿赖耶识是不同,种子者,功能差别也!也不能说种子和阿赖耶识同,因为种子有多种类别故,某些种子可治断故,而阿赖耶识心体常一故,那么应该怎么说?无著菩萨就说,实际上应该说种子和第八识非一非异才对。

接着显示正理“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既然不能够说是异也能够说不异,既然如此,到底应该怎么说?应该说众生本来就是无始就存在的,阿赖耶识当然也是无始就存在的(恰恰是因为第八识心体常住受熏持种所以众生才无始流转),阿赖耶识与众生生生世世的前面七识相续(这辈子到下辈子因为阿赖耶识持种所以成立三世因果,故名相续,一生又一生故名相续),阿赖耶识和每一生的五蕴俱和而转,无始以来就有熏习产生就有种子,阿赖耶识中本有(无始就有)能生诸类杂染品法的功能差别,我们说这个功能差别叫做一切种子,种子就是功能差别,所以这个第八识也叫做一切种子识,本身就不可以施设说阿赖耶识和种子是一还是异(无始以来就如此的,好比某人生下来就有胎记,能说这个胎记和某人是一是异?),何况能够说种子是一还是异呢?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昨天晚上重点讲了种子和阿赖耶识的关系,今天我们接着讲。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也就是说在上面大家还记得,我们讲过的,众生身口意的善恶业的造作,并不是说造作之后隔一段时间才熏习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是造作的当下就同时有了熏习,所以无著菩萨反复在强调依彼法(阿赖耶识)所以才有了俱生俱灭,前面七识和第八识俱生俱灭(前面七识依第八识才能存在当然俱生俱灭),正因为有第八识和合而转,所以才有了世间的生灭,也就是说熏习实际上是同时的,要是不同时,比如能熏前面七识灭之后,所熏阿赖耶识才受熏,就不能够叫做俱嘛!但是这个道理在小乘佛法中是不许的,因为这样讲前面七识的造作当下就熏习了,那么前面造作为因,如果当下就有熏习岂不是说当下就有果了(阿赖耶识受熏就是前面七识造作的果)?那么不就是在讲因果同时而有嘛,在小乘佛法解释因果是不准这样讲的,是说不通的。

为什么小乘不准许因果同时呢?因为在世间法上来讲因果都是异时的,比如我们讲某个人造了恶业,他来生受报成为一条哈巴狗,他是今生作恶来生受报,是不同时的。再譬如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年三月份种菠菜种子,也要到今年八月份才吃得上菠菜,自古以来,没有看到谁现种现收的,小乘都是在现象界来观察,当然必然如此,理应如此,很多凡夫当然没有小乘这种认识,他们看到有人一辈子善良,结果却遭了恶报,有人一辈子恶棍一个,结果却屡屡遇到好运,财产越来越多,官越来越大,于是诽谤因果,其实最主要是不懂因果不同时这个道理导致的!固然某人这辈子善良,但是他上辈子善良吗?这辈子譬如今年三月份所吃的大米是去年种植收割的稻谷嘛,这辈子的善行好事,却是来生或者晚年才能够享用的了,所以因果不同时。

现象界来说是绝对没有现种现收的道理的,所以不可能说因果同时,你能够找到某张老三王老五他种地是现种现收?都是此时下种未来收获好不好?而这里讲到身口意的造作熏习进入如来藏却是同时的,不然不应该叫做俱生俱灭(俱就是同时),对不对?那么小乘肯定要反驳,要反问了啊,你无著菩萨所倡导的大乘,说俱生俱灭,造作和受熏是同时产生的,岂不是说造作是因为阿赖耶识输出种子,而造作的当下阿赖耶识又受熏形成种子,这不是在讲前面七识和第八识更互为因,并且亦互为果?你这样讲岂不是在讲因果同时嘛,你这样是违背现象界的,你这样讲的道理是什么,如何可见呢?

然后无著菩萨说,智者依譬喻得解,有智慧的人,对于深奥的道理,固然你还没有实证,不过你可以通过我的譬喻得到理解,于是无著菩萨讲了个譬喻。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就好像煤油灯,现在年轻人很少见过,或者叫做油灯,油灯就是里面有根粗线,我们叫做灯草,别的省份叫什么我不知道,反正四川叫做灯草,这个灯草就是这里的“炷”,把这个灯草(灯芯)多半浸泡在煤油或者桐油中,只是露出一点头,然后点燃,就叫做油灯。也就是说好比这样的油灯,能够生火焰,火焰能够照明,炷就是火焰的生因,油灯要是没有这个灯草(炷)怎么会有火呢?如果没有“炷”桐油根本点不燃,煤油一下子就烧光了,之所以能够燃很久,关键是因为有灯芯(炷)的多部分浸泡在油料中,所以才能持续的燃烧,烧很久。所以炷(灯芯)是火焰的生因。

也就是譬如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他能够出生一切现行(前面七识),在你的背后默默的配合你的善的造作,乃至恶的造作,乃至不善不恶无记性的造作,那么阿赖耶识譬如这个灯芯点燃能够照明,但是灯芯点燃之后,就有火焰,火焰也在燃烧这个炷(灯芯),灯芯在燃烧就有火焰(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火焰同时也是在燃烧灯芯(现行熏种子),这两者是不是同时的?必须同时!所以灯芯是火焰的生因,火焰也同时是灯芯(炷)的燃因,这两者是完全同时,要是不同时,没法照明了!

也就是说就好像众生种种善恶业的造作同时就熏习了阿赖耶识使得阿赖耶识具有善恶业的业种,为熏因也(这里的熏因是指现行法,现行法就是熏因,没有现行法,阿赖耶识怎么会受熏?),阿赖耶识又为生因譬如炷,同时也被熏,譬如炷。那么阿赖耶识与诸现行法俱生俱灭的道理就是这样,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阿赖耶识种子出生现行法,现行法又熏习阿赖耶识是同时的。这个情况不属于种地一样的异时,是譬如油灯的“炷”和火焰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这样才能俱生俱灭。如果不是俱生俱灭那么就譬如玫瑰花不在胡麻油中,终究就不会有玫瑰油,正因为俱生俱灭,譬如油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于是熏习成立。

接着无著菩萨讲了第二个譬喻

“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芦苇大家见过吧,你要是把这一根芦苇单独的立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一根芦苇是立不起来的,就算立起来,一股清风也就倒下了,那么我们割一把芦苇,扎成一束,是不是就可以立起来了?我早些年在新疆的时候,有那种专门割芦苇的,我看他们就是割好之后,很多根扎成一束,一束一束的排列在岸边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一束中有很多根芦苇,它们可以互相的依持,一束中一根根芦苇之间的依持是不是同时的?要是不同时显然没法互相依持,正因为是同时互待的,所以才能够不倒下嘛,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和现行法也是如此,是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时候阿赖耶识生诸现行法,诸现行法也在熏习阿赖耶识,就这样成立了所谓的众生的善恶果报,乃至身体,命运等等。但是这里是一分譬喻,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恒常存在的,而诸种子乃至现行是生灭变动的,和一束芦苇中的芦苇皆是芦苇又不同了,不过这里是取少分譬喻,主要是说明能熏所熏互为因果。

接着无著菩萨讲了这两个譬喻,就把阿赖耶识与现行法之间,种子与现行法之间是因果同时的道理作个总结。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就是说根据前面两个譬喻,就要明白这个阿赖耶识受熏持种和众生种种造作是互相为因果,是因果同时的,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是众生种种造作,种种受用等的因,同时众生造作了善恶业等又熏习了阿赖耶识,使阿赖耶识中有那种种子(因)了,众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命运,环境,智慧,形体等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的现行,也就是说现行的诸法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因)的果,众生在这样的形体,受用,命运,环境的前提下又造作,导致阿赖耶识又受熏,就产生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这个种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然产生的,不是伟人恩赐的,其实也是众生种种造作的果,互为因果,就是这个道理。

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就前面七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是俱生俱灭,是同时的,但种子熏习进阿赖耶识中,特别是业种子什么时候现行,却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的特征,因为需要待缘!而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虽然也是因缘,却是同时产生的,小乘只是在现象界的观察,他们不涉及到根本心阿赖耶识的运作,所以用现象界的异时来反驳大乘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的俱生俱灭。

接着他说“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就是说这样讲才是真正的因果!我们前面解释的因果不同时的,乃至有些讲业感缘起,六大缘起等,实际上种子之所以种下去要等几个月收获,是因为要时节,雨水等条件,时节,雨水是缘,种玉米现在种要五个月后才收获,主要是因为收获需要缘也就是条件,所以会异时,会变异,比如玉米种子成为玉米杆子,就属于变异。乃至某人这辈子善良却有不幸,也是因为上辈子的恶业在上辈子没有满足条件所以没有现行为恶报,这辈子的缘也就是条件满足了,所以他就倒霉了!而这辈子的善行却要下辈子才条件满足才能够实现(当然也可能这辈子就现行成为现世报,那也是造作和收获不同时,因为收获需要缘的缘故),但这是缘也就是条件,这个条件的满足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非是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样同时发生的。

真实的情况是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并且还是同时(俱生俱灭)产生的,为什么这样才是真实的情况?因为不论是现行还是种子都是依阿赖耶识为本的,并不是离阿赖耶识之外还有个什么种子现行可说可讲。但能熏所熏是同时发生和后来业种遇到合适的缘现行是异时的并不矛盾,因为异时的原因是讲的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行需要缘,而我们讲能熏所熏是讲的现行法在现行的当下又熏习产生了种子,并不是说种子现行就不需要缘,需要缘就需要待缘就需要时间,而不管将来怎么现行,在将来现行的基础上某些种子就又熏习了阿赖耶识产生了自类种子,众生又在已经现行的基础上造了业,于是又产生了种子。所以恰恰是因为现行熏习阿赖耶识产生了种子,恰恰是因为俱生俱灭熏习成立,才有后来的异时现行的产生。 没有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和他所生的前面七识的俱生俱灭这个条件就没有种子,没有种子后来遇到合适的缘而现行的存在又从何谈起呢?所以俱生俱灭是因缘果报的前提条件,恰恰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条件所以才有异时而熟。

我们讲现象界的从因到果需要缘,这些缘分为四种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因缘。一般唯识家都强调种子生现行,但其实有四种情况,其中现行和种子,种子和种子,现行和现行,种子和现行的关系,实际上不可以都叫做因缘。

那么我们来讲种子和现行之间是不是因缘呢?这个就涉及得比较深了,有四种情况大家要晓得,第一种,种生现是因缘,就是这里讲阿赖耶识的种子生万法,比如某人上辈子造恶业导致这辈子受恶报,种子现行了才叫做受恶报,好比成为一条狗了,上辈子造了主要的业重大的业比如诽谤因果,这辈子成为一条狗,就是当初诽谤因果熏习产生了业种,当初诽谤的现行使得阿赖耶识被熏形成业种,在当初这个能熏所熏是同时的,而后来这个当狗的业种遇到合适的缘,比如它上辈子死掉了,这辈子遇到狗爸狗妈就成了狗,这是由上辈子熏习产生的业种遇到合适的缘产生的果,业种(因)和合缘(狗爸狗妈)产生的果(现行成了癞皮狗),所以决定是因缘。

第二种是现生种我们讲是因缘,比如说众生种种善恶业的造作熏习第八识阿赖耶识,使得阿赖耶识有了相应的种子,比如造恶业使得阿赖耶识中有恶业相应的业种,这样也是因缘,造作为因,阿赖耶识中有这样的恶业种就是结果,那么这样也是因缘。

第三种叫做种生种为因缘,什么叫做种生种呢?粗略的说种子生种子,我以前说过,比如某人小恶业,但是他没有忏悔,阿赖耶识本身有自心流注(没有现行就是缺缘所以还没有现行,比如很多人诽谤地藏经,他们现在还没有下地狱,是因为他这辈子的业报还没有结束,目前还是个人,下地狱的缘还没有充分满足的缘故,人死掉也是下地狱的缘满足的条件之一,但即便如此,并不是说这个恶业种在第八识中不存在,其实是存在的还在第八识中不断的流注的),正因为有自心流注这个情况就会导致众生将来小恶业受大苦恼(因为不断的在阿赖耶识中流注,此种子势能就越来越强大的缘故,将来遇到缘而现行就非常重),其实很多人所作未必是大恶业,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能作多大的恶业?但是很多这辈子结束难逃三恶道了,跟他们不学正法,不忏悔,有自心流注有很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阿赖耶识中有自能熏法熏后到没有现行以前,在这个中间,从这个恶业熏习到阿赖耶识中开始,到没有现行之间,有自心流注,这个不管是善业也好恶业也罢,种子还是在刹那生灭的,自类相续的,并且无对治还会增长广大,这就是种生种!又说无始以来本来具有的无漏种子,也就是说将来能够学佛,能够证果的种子,在没有入见道位以前,其实也在阿赖耶识中刹那生灭的,也是自类相续,自心流注的。

第四种,叫做现生现非因缘,比如说突然一个熊孩子扔一块石头砸到楼下的车,车窗被砸坏了,这个叫做现行生现行,某人心血来潮,用共享单车飙车被车撞了,这个叫做现行生现行,未必是因缘,是他自己临时起意造作导致的结果,当然并不是离阿赖耶识而别有所谓造作,而是说依阿赖耶识中其他种子比如名言种子等为本,他的造作导致了造作结果,而不是他有恶业种导致产生的结果。所以有些人问某人向天扔石头,傻呆呆的站在哪儿不动被砸个鼻青脸肿,这是什么业种导致的?这不是业种导致的,这是蠢(痴种子)导致的!

其次比如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前念属于现行法,不管心法还是心所法对后面的一念心法还是心所法也好,是等无间缘,不能说前面的是因,后面是果,前面心念作后面心念的缘,前念灭后念方生属于现生现,再比如物质的,心理的为认识的对象,对认识的主体心来讲,叫做所缘缘,也不能够叫做因缘,因缘只能够是种生现,现生种,种生种才叫做因缘,除去这三种,对于现行法来讲,能够使得现行法成立,或者违背现行法成立的,都叫做增上缘,也属于现生现。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又到了我们讲摄大乘论的时候了,首先各位菩萨晚上好,阿弥陀佛!

前面无著菩萨讲了阿赖耶识和现行法之间熏习的道理是同时同处的(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是俱生俱灭的,互为因果的),讲了真实的因缘是什么,如何和小乘的因果异时不同,而其实是一致的其中的道理,又讲了种生种,种生现,现生种为因缘,现生现不为因缘的道理,总而言之都是围绕着熏习来展开的,既然讲明白了熏习的道理,接下来讲种现隐显,也就是说种子是如何现行的。

无著菩萨说“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无著菩萨说,现行法熏习了阿赖耶识,使得阿赖耶识具备了相应的种子,比如说某人为善,善法同时就熏习了阿赖耶识使得阿赖耶识具有这样善业的种子,但是阿赖耶识本身是无形无相的,这个业种好比说天空的云气也是无形无相的,既然如此不论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在没有现行以前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从形态上来看善恶的业种没有任何的差别,如果有差别诸位应该可以看到某个人他身上有善的未现行的业种或者恶的未现行的业种,而实际看不到,也就是说在种子来讲是无差别的所以叫做隐,而现行了,有没有差别?差别很大的!有的人后来成为了亿万富翁,有的人后来一贫如洗,这大家都看得到的,所以现行就是显,我们这里就讲讲种现隐显的道理。

能熏法,比如大家身口意的造作,也就是前面七识的造作叫做能熏法,所熏法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前面反复讲的。依彼法(阿赖耶识)前面七识俱生俱灭,也就是说在阿赖耶识表面生生灭灭,好比我们依地球生活,地球没有生灭,我们依地球(俱)生,依地球(俱)灭。前面七识不断的造作不断的俱生俱灭,导致阿赖耶识受熏,形成种子,这个种子本身是无形无相的,性类在阿赖耶识中也是没有差别的,形象也是没有区别的,因为根本没有形象的,但是一旦现行了,体性差别就很大,比如说两人在人中都造恶业,但是恶业也有很多品类的不同,加上其他条件的影响,导致一人下一世成为蚂蚁,一人下一世成为牛,当然就有别异,按照一般的逻辑来讲,好比种子,我收获玉米,我当初肯定种的玉米,我收获花生,当初必然种植的花生,果既然有异,怎么作为因的种子却没有差别呢?玉米种和花生种不同啊,这又是个什么道理呢?

接着是无著菩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他是这么说的

“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缬(xie)就是说有花纹的丝织品,古时候丝织品是一种奢侈品,用种种机器乃至人工把丝织品纺织成为一件丝绸的衣服或者裤子叫做缬衣,当然都是白色的一件又一件的,根本看不来这件丝绸衣服和别的丝绸衣服有什么不同的,把这些白色的丝绸裤子衣服扔到染缸中去,进行染色,染完之后,晾晒起来,我们就看出来这些衣服裤子的纹理是各个的不同了。

缬(xie)也就是制作这个丝绸衣服的时候,绣上去各种图案,这个图案在没有染色之前是看不出来有各种纹理,好比说我们讲人和人的造作,当然是不同的,有好人有坏人,就算一个公认的好人,大多也不会一辈子只干一件好事,或者从来不做一件坏事,所以每一个人都是非一品类的,就是说能熏的身口意等,善恶是非常明显的区别的,好比工人,工人在这个丝织品上绣上什么图案,他自己总是清楚的,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凡夫众生往往认恶为善,比如学喇嘛教密宗的,觉得自己男女双修是在做大善事(其实是下大地狱的大恶业),他们认为自己能男女双修差不多都是佛了,他自己做事情,他的如来藏是原原本本的受熏的,不因为他怎么界定这个是善是恶就有区别。就即便他后来忘记跟明妃双修过了,但他的如来藏也会原原本本的保持这个业种的,譬如我们很多事情忘记了,但某些情况又会突然记起来。

显而易见,任何事情不因为凡夫说是善就是善,凡夫说是恶就是恶,不论善恶都要从结果来看,如果未来是恶报当初的造作就是恶业,如果未来是善报当初造作就是善业。但不论怎么样,但凡是做了,每一个众生的阿赖耶识就会原原本本如实的受熏,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众生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就非常的驳杂,无始以来每一个众生造作了各色各样的善恶无记业故,有些已经现行,有些还没有现行。

那么很显然每一个众生在造作的时候每一个业是有区别的,导致善报的业和恶报的业是不同,无记性的科技绘画等业又和善恶业不同。也就是说作为能熏的时候都有差别的,造作的时候(纺织的时候,在丝织品上绣图案是不同的)都有差别,但这个业被熏习到阿赖耶识上成为业种,还没有现行之前,业种和业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无形无相的。比如这个丝绸衣服还没有染之前,是看不出来什么图案的,一件一件都是白白的。

是不是这样?还没有染色之前就比喻说种子还没有现行的时候,好比没有染色的丝织品一样的,都是白白的,其中的纹理你根本看不出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说,你身上有善的种子?他身上有恶的业种?你看到了?所以在种子没有现行的时候都好像一件件(还没有染色)的丝织品,虽然有纹理,但是看不出来的,而需要把这些衣服裤子扔到染缸里面去,然后晾出来,于是就清楚的呈现了花纹了,比喻就是这个第八识中的种子现行了,一条流浪狗全身生疮还被车碾成了残疾,大家不就很清楚很明白的看到了吗?也就是说这个衣服为什么染色晾晒之后为什么会呈现种种图案,是因为在没有染色之前,纺织工人已经在上面绣好了花纹了。

一切存在也是这样的,众生造作的时候已经有不同的造作了,或者善或者恶的造作了,熏习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虽然在种子的情况下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现行了,就成了很明显的差别,不同的形类,乃至人类同一个地球不同的命运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然后无著菩萨就这个问题,种子状态无差别,而现行有差别的问题进行总结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阿赖耶识中种子生起种种诸法存在的道理,生起每一个人不同的命运,境遇,家庭乃至贫穷贵贱,美貌丑陋等等的道理,也是这样的,过去世的造作,或者善或者恶或者无记的造作,熏习到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在阿赖耶识中来讲,实在是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我们不能够说善的业种好比玉米种子,恶的业种好比花生种子,或者好比是苹果橘子那样需要分门别类的储藏,实际上根本没有形象,善恶业种在阿赖耶识中根本无差别,无形象那里来的差别?但缘也就是条件满足了(比如上辈子造了恶业,上辈子人报结束,这辈子要成为狗,跟它有缘的狗爸狗妈又配种了,这些都是缘),现行了那么贫穷贵贱,命运不同,境遇不同,爹妈不同等等显而易见!好比丝织品投到染缸中,晾晒起来,种种纹理图案显而易见的。就出现无量无数的差别诸法了,乃至种种样貌,种种命运,种种境遇,种种苦难,种种享乐,千差万别。

无著菩萨讲这个譬喻也属于是一分譬喻,实际上阿赖耶识中种子现行的道理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的,他是慈悲为怀,把深法往低了讲。因为涉及到依他起也就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的本质就是唯识相,凡夫众生虽然生在其中,但并不了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亲证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少分都不知道,他们如世间科学哲学等也就是在现行法上作世间道理的推理或者观察,而这个法到底是怎么来的?比如人活着每天都在生长,到底是怎么样的力量维持着有条不紊的运作的?他们只是知道各种氨基酸,蛋白质,但如何恰如其分的?这涉及到背后的东西就太磅礴了,非常深细,所以这个譬喻只能够是少分譬喻,是无著菩萨,大士大慈大悲,怜悯众生的无知,所以用世间的这个譬喻来少分的说明。

总而言之公元三世纪的时候,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某些论师认为大乘讲阿赖耶识受熏产生种子,这个种子既然是不同的,那么譬如橘子苹果那么就不可能放在一起,他们用这一点反驳大乘是不成立的,无著菩萨的解释是说种子无形无相,譬如缬(xie)衣一个道理,绣的时候图案不同(造作善恶业等杂染品法不同),是一件衣服的时候看不出来不同的图案(譬如不同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染色之后图案出现(譬如种子现行)。所以不存在小乘说的需要分门别类储藏的情况。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诸位菩萨晚上好,又到了我们讲摄大乘论的时候了。

前面无著菩萨为我们解释了,种子无形无相而如何出生有形有相的世间的道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种子与阿赖耶识熏习的道理,种子与世间法之间的关系,世间法如何产生的关系,现在继续讲缘起,缘起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任何事情都要讲缘起,比如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要望闻问切,西医要查血查尿查各种指标之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要明白缘起,也就是说,这个病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倘若不明缘起,不知道这个病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来的,后面的治疗工作就没有办法展开了。佛教也是这样,我们说要断贪嗔痴,断无明,我们说要成佛,如果不把这个贪嗔痴,这个无明产生的根源说清楚,如何断除呢?又如何解脱乃至成佛呢?所以说佛教的理论中心在于缘起!

首先无著菩萨说“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也就是说,因缘(因缘就是缘起,缘起就是因缘)生起的义涵,虽然说上面也讲了一些,但是是比较简略的,下面就要接着详细的讲述,这里说如是缘起,就是称赞大乘讲缘起是非常深细的,如是缘起,一是说上面所讲的阿赖耶识以及种子的道理是大乘殊胜小乘的地方,二是说下面要讲的也是非常殊胜的,于大乘中,当然是说只有大乘佛法中才有的,极细,不是一般的细,细故不容易看见,比如绣花针掉到草丛中不容易察觉,也就是缘起的道理凡夫与小乘等不容易了知,甚深,就是说这个缘起非一般智慧能够测量的,能够把握的。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这里是总标,有两种缘起,一种是分别自性缘起,一种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说缘起的道理,不同的角度讲得非常多,比如业感缘起,真如缘起等,有很多种,今天讲的话,就约为两种,一是分别自性缘起,那么这里就说到自性,什么叫做自性?

前面也讲了很多了,就是一一法的体性,比如手机就有手机的特点特性,区别于其他,比如区别与电脑,桌子,板凳,手机有特点特性,有独特的功能,综合来说叫做体性,也叫做自性,并不是说手机就不无常,就不是因缘和合,是手机有区别于其他的特点,要是没有区别,你咋不用铁锅来当手机?因为有区别,所以有特性,区别就是特性,特性就是区别于其他,特性就是自性,不是第八识那个自性(禅宗讲第八识的自性是说的圆成实性,这个只有他有),第八识当然还有区别与其他,比如能够集起诸法种子,其他的心识都不行,禅宗讲自性也更侧重在第八识是根本心识常住的特点上,其他如手机都不常住,故无自性,唯第八识有自性,去年还是前年,一个学正法的师兄因为太虚大师说板凳等有自性还跟我扯了半天,他就楞是没有搞明白,此自性非彼自性!那么每一件存在的事物,都有区别与其他的特性,特点,要是没有区别,比如手机跟铁锅板凳没区别,你又怎么确定它是手机呢?正因为事事物物都有区别,所以有特性,有自性,这样讲自性就是讲区别。

那么这种区别,比如说任一的存在,比如手机有五种相,不止手机,是任何一种存在,都有五种相,第一种叫做自相,比如我们说手机,虽然都是手机,但是有华为手机,苹果手机等的区别,虽然都是华为手机,但是有型号的差别,虽然同一型号,但是有新旧差别....每一个存在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的独特的特征特性,这就是自相。第二叫做共相,也就是一切存在,一一存在的共同相,比如手机,不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华为手机,还是我前段时间才买的红辣椒手机,我给老爸买了一部,太次了,总而言之,都是手机这个叫做共相。第三种叫做差别相,前面讲自相,就已经多少提到了,一一法的差别是因为有对待的,差别相就是对待相。但自相主要是针对自体而言,差别主要是针对其他而言。

第四种叫做因相,比如这个手机是众多的缘也就是条件才能够产生的,比如需要铸模公司吧,农民不种地,工人没饭吃,那有力气给你制造手机呢?需要学校吧,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需要软件工程师,需要硬件工程师来画板....还需要阿赖耶识为因(之所以现在能够用手机就是共业的缘故,共业非是离众生阿赖耶识种子之外而有,实际是大家各变相似而有所谓共业),可以归纳为需要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加上人工来成立一切存在,这就叫做因相,说因相,其实已经把这个因缘合在一起说了。第五叫做果相,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成就相,圆满相,比如说有种种的缘也就是条件,最终成为了一部部手机,包括大德你,看我写的这篇摄大乘论讲记所使用的手机,这样就是果相。果相是针对因相来讲,万事万物必有因相方有果相,有果相必有因相。

在华严宗的解释中就是总别同异成坏叫做六相观,也是依据这五种相来建立的,任何有为的存在都有这五种相,所以都可以叫做有自性,这个不止是说有区别于其他的体征所以叫做自性了,真实的来讲是有这五种相所以叫做自性。那么这个自性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阿赖耶识中功能差别的种子的势力,不论是手机也好,电脑也好,桌子板凳美女帅哥等等,总而言之离不开你的十八界,所谓眼耳鼻舌身意乃至色声香味触法,眼识乃至意识,总名十八界,界就是功能差别,倘若离开,请问,假如离开你的眼识也就是视觉所见,离开你的耳识听觉等,离开意识,你的主观认识,哪儿来的手机?十八界无一不是阿赖耶识的功能差别所成,故说,所谓一切法的自性,本质就是阿赖耶识中功能差别种子之势力也!

当然你会说人类社会发展几百万年(其实以前也有文明,后来战争等情况消亡了,过几千年沧海桑田什么痕迹都消磨了),这么多林林种种的事物,而且有些事物没有了,后来又出现了新的事物,都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现行?当然都是,但还有前面七识的配合,比如我们讲色法分为显色,形色和表色,其实只有一种显色,前面六识(第七是恒内执我的)在因缘变的基础上加上了分别变,于是产生了种种新的界定,由基本的就产生了繁复的变化。

所谓分别自性缘起,就是讲一切存在必须要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存在方能缘起,方能存在,正因为阿赖耶识中有一切存在的种子(因缘变的种子,比如水就是湿性,火就是燥性的,分别变是依因缘变为本,增加上去的,于是世界就纷繁起来,但分别变以第六识为本,第六识亦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生故,所谓分别变还是依阿赖耶识中种子为本,比如发明创造等还是依因缘变的实感境为基础的)。因为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故所以有十八界,正因为有十八界,所以你才能够分别,也就是说建立在阿赖耶识这个大前提下,有一切种子,所谓万物位焉,天地育焉,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有他你才能分别,故名分别自性缘起!

第二种缘起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爱非爱,就是说的异熟果。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 “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爱非爱就是说的异熟果,有可爱的,有不可爱的,可爱的比如某人生在富裕的家庭,比如王思聪(前首富儿子)那种人,当然可爱不止是说生在富裕的家庭,比如有人前世上半生不肯布施,下半生布施导致这辈子上半生是贫贱的果报,下半生成富豪,上半生是不可爱的异熟果,下半生是可爱的异熟果,乃至说财色名食睡的获得都叫做可爱异熟果,凡是资产智慧等等得满足都是可爱的异熟果,还有成为天人的可爱异熟。所谓不可爱异熟果就很清楚了,比如在人中生在贫贱的家庭,一辈子累死累活也就混个温饱,还有成为畜生道的,成为地狱众生的极不可爱异熟果,在果报这个前提下,当然有可爱有不可爱故名爱非爱,因为是先前的业,或者善或者恶的业,导致今生或者未来产生可爱不可爱的境遇,故名异熟。好比种子,播种和收割不同时,故名异熟,果相对因来讲果。

仔细来分别能够产生爱非爱的差别,实际上就是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其中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说的过去世,识缘名色一直到取缘有是说的现在世,有缘生老病死是说的未来世。

一个众生过去没有断除无明的关系,种种造作形成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中,导致阿赖耶识入胎配合父母的缘而有身心,有六根就有六入,比如眼入色尘乃至意入法尘,有六入就有感受,有感受就对于可爱的感受喜爱,有今生的所爱,因为爱所以有造作,有造作就有业(十二因缘中的“有”三界有,就是讲的业),导致未来生继续受生老病死的果报。

如果是依善行来造作,则是可爱的异熟,如果是不善行造作,则是不可爱的异熟,当然这个摄大乘论是极为深的论著,一般人看到这里大概是不信的,很多人现见好些人有福报,但是为富不仁,好些人贫贱,但是品行高洁,讲过多次了,这个因果是建立在三世上的(其实不相信三世因果的人不建议学佛,迟早要诽谤佛法),他今生是个恶棍,不代表他过去生是,但是一般人又认为,有品格的连续性(在唯识叫做等流习气,上辈子性格温和这辈子性格也温和),其实没有断除烦恼的凡夫们尽管上辈子为善,这辈子成为有权有势的人,他没有断除烦恼,没有断除我见我执就有贪嗔痴慢疑等,导致他这辈子因为富贵的缘故(慢和痴的关系),往往会视其他人刍狗不如,要维护自己的权力钱财故,也会造作种种恶业(比如古来皇帝都好杀人,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下辈子就会受恶报,假如投胎到贫贱的家庭,反而因为无权力无钱财等为贫瘠,多生多世温和的性格又出现了。

也就是说异生位,一般的凡夫没有离开异生的可能的,比如堕落到三恶道故名异生,在异生位来讲(所谓异生的另外个称谓叫做“异形”,比如畜生道的动物乱七八糟的样子,饿鬼道,地狱道的形体也是乱七八糟的,长得像坛子的,像刷子的都有,这就是“异形”,而人和天人形态都是一个肩膀扛脑袋,没有断除无明的凡夫就是异生,将来受“异形”生故),实际上并不存在说一定的上辈子是好人这辈子一定也是的可能,异生就是说没有断除烦恼,没有断除无明的众生,有在恶道流转的潜在势力存在的,故名异生,根本没办法把握自己决定人道,天道生,故名异生。真正能够把握一定人道,天道生起码要证须陀洹果的才行,其他的不论是再怎么样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皇帝,思想家,宗教家都是一样的,只要不断我见而有贪嗔痴,必定有可能因为维护权力钱财或者贫贱而杀盗淫妄的缘故,在某一生作恶,而下恶道,故名异生。

这里说二种缘起,第二种缘起讲十二因缘小乘也讲的,十二因缘属于大小乘的通名,第一种缘起只有大乘有,就是分别自性缘起,因为大乘才明确的讲第七和第八识。第二种缘起小乘也有的,如果按照后面讲的三种习气来说(名言习气,我执习气和有支习气),第一种缘起主要是讲的名言习气,所谓名言就是分别的意思,是识都能分别,之所以前面七识能分别能认识,是因为第八识中有名言习气的种子,有名言习气故凡夫在上面建立我与我所(我执取,名言取就叫做二取习气,名言在先,二取在后),有二取当然包含了我执习气。第二种爱非爱缘起,主要就是有支习气,所谓有支比如你在人间就有人间的有,所谓的境界形体,在天界,在畜生道都有相应的环境,境界,形体,受用,思想等故名有。

接着是无著菩萨释义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这里说此中,就是说这两种缘起的本质,都是依据阿赖耶识中功能差别也就是种子才能够有的,正因为阿赖耶识中有这些种子,所以导致一切存在分类差别产生了,就叫做分别自性缘起,如我上面已经讲了,总也不离开十八界的。也就是说之所以有手机,有电脑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因为你我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应的种子为因(并不是说有个手机种子,是有色法的种子,比如四大地水火风,以及显色的青黄赤白,意识在这些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于是有手机,有因缘变所以有分别变,再比如心所有法小随中随烦恼,阿赖耶识中并没有这些种子,有的是贪嗔痴慢疑等,这些随烦恼都属于是根本烦恼的分类或者流类。所以也没有个手机种子,手机就是显色以及四大等加上科学家的创造以及人工而有)。

这两种缘起侧重在名言习气和有支习气,在共业上来讲,大家都有那种名言习气的因现行,大家才能够互相学习,积累知识,有聪慧的人发明手机,大家就能相互学习掌握手机的使用,倘若某人没有和大家相似的业种现行,就不可能学会使用手机的(比如他是天人,和我们不相似的因现行,他没有人类的名言习气现行,并且他生来就有五通,要手机干嘛?),分别自性是建立有名言习气产生的基础上的,而名言习气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这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的角度去讲,分别自性缘起。

又说到十二因缘的缘起,比如某人生在某种善道,比如成为人,人道有种种美食,他有福报当然有钱,那么就有种种电子产品,电影等享乐(古代就有八抬大轿等),这些算是可爱异熟果,他因为有阿赖耶识的缘故,有名言习气现行的缘故,能够掌握这些知识(比如使用手机和电脑),故名分别可爱异熟果种种自体,叫做分别爱缘起。

如果某众生出生在恶趣,比如成为一头猪,它同样会认识会学习吃猪食,并且它对于屠夫的宰割也是真实的现量的痛苦感受(下堕地狱和饿鬼道是记得上辈子在人道的情况的,只是人道和畜生道是记不得的,但即便下堕畜生道被宰杀的痛苦不会少人道一分),那么这头猪这位众生,是能分别不可爱异熟的种种自体,叫做分别非爱缘起,和前面的分别爱(可爱异熟果)缘起合起来叫做分别爱非爱缘起。这是从造作得果报也就是三世因果的角度去讲缘起。

接着无著菩萨破斥邪迷,因为这个法不是菩萨讲给自己听的,是讲给凡夫我们这些人听的,我们这些人当然在深法上有迷惑,为什么会有这些迷呢?这些迷惑跟这两种缘起是个什么关系呢?

无著菩萨说“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    这里说于阿赖耶识中是承接的上面的文段,启下面的文段,说若愚第一缘起,也就是不知不证这个分别自性缘起的话,于是就有种种邪见,邪见包括哪些呢?

“或有分别自性为因”,这里的自性不是佛教说的自性,是说的婆罗门教数论派(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之一),他们讲二十五谛,这二十五谛包括了身体的,精神的,男女二根的,地水火风的总计是二十五种,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可以概括为这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是有两种本元所生的,一种叫做自性,一种叫做神我,神我每一个众生都有,各个是不同的,自性是外在的遍一切处的,自性本身有三德,分别是喜,忧,暗,当自性没有和神我和合,三德是平均的。与神我和合,因为神我的要求,自性的三德不平均,于是就产生了二十三谛,就是一切宇宙的万有,简单说他们认为万有之因就是自性,神我就是受用,因为我有需求,所以自性变现我所需要的东西,他们这种外道论的根源就是不明白第一种缘起,也就是分别自性缘起,他们不明白阿赖耶识是心体是常住的,众生是无始轮回的,实际上是种生现,现熏种所以才有世间的。而不是一个外在的所谓自性和内在的神我和合于是产生一切存在的。

第二种邪执叫做宿作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这主要是当时的苦行外道和邪命外道,这些外道认为既然众生都是大梵天创造的,大梵天真实创造世间,他总得在某个时候开始创造的吧,比如八百万亿年前,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断的造生死的因而受苦,如果我在这辈子把该受的苦难都受了,当然也就解脱了嘛!你叫我行什么善,积累什么智慧,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即便行善我过去世的宿作恶因还在啊,唯有不断的受苦,自我折磨不断的加大自虐的程度,才能够把这些宿作的恶因全部消灭,我就解脱了,现在印度也多得不得了,起码几百万,比如投灰的,用火炭烫自己舌头的,打根木桩在恒河中单脚独立一天不吃不喝的,前段时间我还看了报道,说有个苦行外道,几十年举右手,吃饭睡觉不放下的...

第一种外道论其实和中国道教的论点比较一致,所谓道对应数论的自性(遍一切处),自我修行就合于道(自性和神我合),如婆罗门教三大派之中的毗湿奴派和湿婆派讲“梵我一如”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性力派是藏密的祖师爷,讲男女双修才是梵我一如,而湿婆派等更强调祭祀万能和苦行解脱才能梵我一如),包括数论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们的自性是什么,道教讲道,道是什么呢?当然道教没有直接讲有我,不过根据《道德经》的表述肯定是有我的,比如其中讲“吾之患者唯吾有身”,吾不就是我吗?所以道教的理论和数论派是有一致性的。

第二种宿作外道,中国也很多的,比如宿命论的,我记得鲁迅写的《祥林嫂》其中祥林嫂就捐了个木头人到寺庙里面去代替自己受罪,这个跟宿作外道是一个道理,还有伪佛教密宗喇嘛教讲他们的“圣人”米勒日巴“尊者”给他师父修了房子又推倒然后又重新修,苦累又不洗澡营养不良导致腰部都生蛆了,说这样可以消业障。这些人都是不明白第一种分别自性缘起。他们不明白种子在阿赖耶识中,要起对治法,要修清净法和善法而对治,不是一味的受苦,一味的自我折磨是解脱不了的,也消不了什么业障。苦行非道,释迦牟尼佛早就这样讲过的。

第三种“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因为不知不证分别自性缘起而有的外道论是说的大自在天,信奉大自在天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大自在天创造的(现在基督教就是这样的),固然说苦行外道承认梵天造物,但是他们认为自己受苦能解脱,而信奉大自在天的是认为没有什么解脱的可能,你唯有去给大自在天当奴仆(信者永生),因为你是他创造的,根本没有解脱一说,比如现在的基督教,伊斯兰等等,就是这种,如愚痴人或者叫做别有用心的如南怀瑾净空法师辈,还说什么世间的其他宗教都有证悟,不知道他们到底读过《摄大乘论》没有,在摄大乘来说,这种计上帝计大自在天等属于邪执,当然是不了分别自性缘起的凡夫所认为的(其实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的著作也多破大自在天这种邪说)。

第四种“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有些外道认为真的有我,他们认为这个“我”是万物的因,比如释印广等人说,世界是你一念变现的嘛,这种多多少少都是认为意识为我,主观为我,由我变现世界,本质就是我见!这样说是有很多邪谬的,古印度的外道哲学家可不会这么愚痴,他们也知道意识是会暂断的,于是这些外道论师为了防止人家来反驳(说意识是生灭法),他们有说这个我大小不定的,有说这个我和身心是一致的,有说不一致的,有说不即不离的,《成唯识论》对于这些错误的观点有详细的破斥,大家有空可以看看。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这些外道不了依阿赖耶识为本有分别自性缘起。

第五种外道“或有分别无因无缘”,他们讲没有因缘生(因为他们不证阿赖耶识,不承认阿赖耶识去后先来做主公,那么这辈子这个人生在贫贱家庭是他倒霉,生在富裕的家庭是他走运,人人不同的出生就好像是用棍子搅动泥浆,泥点绽到哪儿是哪儿),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然生的,如现在铺天盖地的唯物论(学正法的我都遇到过也讲什么自然生的),唯物论本身不叫做全分拔因缘,他们认同的因缘是说的今生的,比如你读小学是中学的因,有个好老师是缘,所以他们不是全分拔因缘,他们只是不相信三世因果,也就是迷分别自性缘起。唯物论叫做多分拔因缘论,他拔过去世和未来世,而现在世就这么几十年,当然是多分拔因缘论。

这里无著菩萨只讲了五种,实际上迷分别自性缘起的邪执很多的,典型的还比如密宗的格鲁派(藏密三大派)否定第八识第七识,还有个什么缘起?他们说什么一切皆空属于全分断灭论(全分拔因缘论),有人质疑他们是断灭论,他们就说什么中脉明点是如来藏又成了非因计因论。

进化论的也属于迷于分别自性缘起,他们不知道万事万物都是依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而有的,他们认为只要是时间够长猴子能变人(但现在DNA的分析在国外又逐渐否定了这一点,因为猴子和人的基因是不同的,只是国内少谈这种矛盾之处),再说我们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母鸡可以下鸭蛋,纵使有人类繁育的品种比如吉娃娃狗那也是狗不是鸡啊!

还有很多很多邪见,真实讲来这些统统都是迷于分别自性缘起导致的邪见!

摄大乘论讲记 诸位菩萨晚上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昨天我们讲了迷分别自性缘起就会出现林林种种的邪见,或者叫做邪执,这里再说一次,执着在一般人来说是认定某事坚持不懈怠的去干去做,佛教的执着是说的错误的认识,邪就是不正,不正是说的错误的认识叫做邪,对于邪见坚持不舍就叫做执,由错误的认识产生错误的行为就会下堕三恶道。那么要是迷爱非爱缘起又有那些邪执呢?

无著菩萨说“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

也就是说如果对于爱非爱缘起(这也是建立在分别自性缘起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阿赖耶识受熏持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十二因缘的道理不明白,不清楚,不知不证的话,就会认为有实在的我存在,又认为我为受者,我为作者,如我前面讲的,十二因缘是三世因果,过去世的无明造作,阿赖耶识受熏埋藏了相应的业种,因为有业种的关系阿赖耶识入胎,形成了今生的身心,今生的身心接触了万事万物,对于喜爱的事物产生了爱,对于不喜爱的产生了舍或者嗔,由爱而有造作,阿赖耶识又受熏习产生未来世的业种(有)导致未来世的生老病死,流转六道。

这里面并没有一个我的,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质性的东西,比如上辈子造了恶业,这辈子成为了一条狗,不过就是业报的实现,当初造作恶业的张三这辈子成为一条狗了,狗不是人,张三不死这条狗是怎么来的?既然张三已经死掉了,当然这条狗不是张三,所以没有“我”是作者也没有“我”是受者,但又非无造作因缘等有因缘法,倘若张三不造恶业,这条狗是这么来的?必定是张三造作了恶业所以这辈子才成为一条狗的。所以上辈子的五蕴并没有来到这辈子受报,这辈子是这辈子的五蕴,无我故缘生,缘生故无我,这就是补特伽罗无我性。

再譬如说放火,在山上从这个位置放一把火,火一直烧,烧到十几里外,十几里外的火并不是你当初放的那把火了,而又不离开你当初放的那把火,没有你当初的扔的烟头那么一丁点火,怎么会烧掉这么大的一座山?但后来的山火却不是你当初放的烟头的火了。

这不过就是阿赖耶识持种导致的因缘果报而已,而阿赖耶识是心不是物质的,他也不过是集起诸法种子,种子配合缘而有今生的身心,譬如说稻草人,稻草人的本质其实是一堆稻草,并不是个人,人也是如此,前世今生未来世,不过就是因缘果报的展现,真的没有一个主体叫做我。即便是阿赖耶识或者是意根能够去到下一世,但阿赖耶识只有五遍行心所,是没有美丑好恶的分别的(需要五别境心所才能分别,而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虽然有个受心所,但即便在地狱在天界都是不苦不乐受。如意根第七识可以去下一世,但他只有一个粗略慧,又是恒内执我的,所以也没有办法分别美丑好恶。

能去未来世的却不是感知苦乐报的,去不了的却是当初造作的,而受报的却是未来世的身心,但没有当初的造作怎么会有未来世的身心?所以虽然无“我”却果报不失。

十二因缘也是如此,今生不是过去生了,未来生也不是今生,这不过就是依阿赖耶识为本的相续,人们在先业的基础上继续造作导致未来继续受报,譬如说放火烧山的道理一样的,今生不是过去生,此中真的没有什么不变的本质存在,今生叫张三,过去生叫做李四,不是同一个人,不过就是业报的延续,犹如放火烧山,因缘和合,其性本空,所以讲爱非爱缘起,就决定没有我,如果有就是不变,而你能够在你的身心内找到一毫毛的东西是上一世的?当然学正法的说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相应唯舍受,又是无覆无记性,譬如虚空一般的,他如何受报呢?

也就说讲十二因缘讲爱非爱缘起就是讲无我,今生之所以有,是因为上一世无明造作,来生之所以有,是因为今生无明有爱(嗔心杀人放火是因为爱而不得,比如别人骂你,你嗔心起来,是因为你有我爱我慢的缘故,爱我而不得被人骂,所以你要反击),由爱而造作导致有未来生,如果有“我”就不需要造作而有身心,既然是由无明造作而有,那么必然无“我”,譬如说电影要不断的放映,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放映,一个镜头接着下一个镜头于是才有了影像,然后才有电影被你看到,电影上的人物都是假的,而人生也是如此,是你自己无明造作,就好像电影放映一样的,不断的造作不断的受报,其实也是假的,如电影一样的,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人。

凡夫不了解这个爱非爱缘起的道理,就譬如认定电影是真实有的,认定真的有个我,有个“我”就认为“我”在受苦乐报,其实有苦乐,有造作却没有我,如果有我,我是说的真实,真则不变,实则不虚,怎么会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变化啊,变化就不真实,由生老病死而有苦乐,有苦乐就没有我啊(有变化才有苦乐),所以无受者啊!更无作者了,不管你想怎么作,比如打球,写作等等,都要很多的条件促成才有,这个造作的过程是因缘和合是无常,在这个前提下,你才可以打球写作乃至凡夫们才可以作恶,既然如此就不真,不真也不实,所以无作者。

在无著菩萨的时代,认定有我的我为受者,我为作者的是婆罗门教哲学派别胜论师,分别我为受者的是胜论师以及数论师(昨天讲过了,他们认为有神我和自性,神我发出需求就好像打电话叫外卖一样的,自性就产生了神我的受用),数论只是说神我是受者,他们所谓遍一切处的自性才是作者。

胜论外道不同,他们认为有我,我能作也能受,在成唯识论中关于他们的邪见论述相当多,大家可以看看,就今天来说计有我计有作者,有受者的太多了,几乎每个人都这样认为的,除去极少部分我们这种人之外(当然断灭论的所谓学密宗的学伪佛法的本质是断灭论,谈不上离我离我所,断灭论是认为啥也别学了,修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切皆空,比这些计我计作者受者更邪得厉害),在今天哲学上来讲,比如说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计意识为我(思想是寻伺心所,是意识的心所有法),乃至佛门外道如元音慧律等人,也是计意识为作者为受者,比如他们认为一念不生就是真如,他们的真如考察起来就是凡夫的“我”,所谓认取五蕴中一部分为常,一,主。一般人是计身体为作者为受者....总而言之都是迷于爱非爱缘起等。

讲爱非爱缘起就是讲在阿赖耶识的前提下之十二因缘,讲十二因缘就是讲无作者无受者而因果不失,那么迷爱非爱缘起就是迷十二因缘,迷十二因缘就是迷补特伽罗无我性,当今南传很多人否定第七,第八识,他们也讲十二因缘,真不知道他们的十二因缘是怎么讲得通的!

“识缘名色”中的识即是阿赖耶识,因为这辈子的身根等是在色法中的,而识就包括了前面六识,而这里“识缘名色”,此识是和名色对举的,那么这里的识肯定是“名色”也就是五蕴外的一个识,不是说的阿赖耶识又是说的什么?他们否定阿赖耶识如何解释得通呢?有些人解释“识缘名色”这里的识是过去世的五取蕴,过去世都不存在了!何来的过去世的五取蕴?前面已广破了,所以南传现在解释十二因缘怎么都解释不通的。

然后无著菩萨对于这些邪执的人作了一个总结性譬喻;

“ 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石山。”

这两种缘起的道理都是非常深细的,这些人他们又没有学佛,或者学佛又学不到正法,即便接触到又诽谤(邪执,坚持自己的邪见是对的),就依自己少分的片面的对于现象界的摸索,就认定全体所有都是如此,还必须如此,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的道理,一大伙盲人,国王叫他们过来触摸大象,问他们大象是怎么样的?他们有的摸到大象的鼻子,说大象是一根犁柄(牛耕田人在后握着的犁头的把手),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说就大象就像是擀面棒,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大象就好像是簸箕,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脚,说大象就是臼,jiu,就好像过去舂米用的大木桩子,有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背部,他们说大象就像是一座石山.....,诸异生辈,种种邪执,亦复如是!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都讲进化论,而实际上进化论有没有进化呢?答案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因为涉及到跨物种了,我们没有见过鸡下鸭蛋,或者鸭子下鸡蛋,就我自己知道的猫培养成为折耳猫,可是折耳猫也是猫,并不是狗,现实是没有任何一种物种可以变为其他的物种!那么达尔文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达尔文他做了一些研究,他发现某些大陆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某部分被分割成为小岛,后来地壳运动,小岛离陆地非常远,根本飞不到陆地,于是这个小岛上的鸟儿就退化了翅膀,因为有翅膀也没有用,飞不到大陆去,于是长出了很强壮的脚,他认为这样就是进化的明证,可还是鸟啊,鸵鸟不是鸟?这个是阿赖耶识的大种性自性导致的,根据环境的变化会使得身体出现变化,比如某些动物在极为黑暗的环境,视觉退化而嗅觉逐渐发达,他这样就是典型的盲人摸象,以片面的现象界观察来讲必然如此,就是执着,就是邪执。

最后无著菩萨作了总结

“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总而言之,不了解不知不证这两种缘起,无始以来众生就是如此,于是无始以来就被无明笼罩,无明就是无知,在这个关键点上众生无始以来就无知。我以前在知乎回答一个人的提问就这样说的,这里无著菩萨也是说的无明就是无知,譬如天生的盲人一样的对于实相无知就是无明,当时那个问题有二十多个答案,我就说全部错了,一个对于无明的解释都没有对的,无明不能说从哪儿来,无明就是无知,譬如婴儿没有学习,他当然无知嘛,还有个什么从哪儿来,我说他们全错,他们还很生气,觉得我太狂太自以为是,末法时代,他们邪见深重,还不准人讲正见了!

不了解这两种缘起,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的,有些外道就计自性是作者(数论派,道教等),有些就计宿作为因的(所谓宿命论),有些计上帝为因的(大自在天出生万物),有些计有真实的我为因的(就是一般人说的灵魂),有些说无因无缘的(唯物论属于多分断灭论,他们不否定今生,他们只是否定过去生和未来生,所以他们认为生来贫富是没有原因的,而藏密格鲁派等说一切皆空,连今生都否定,属于全分断灭论,学佛人应该知道遍计所执性是空是没有的,但依他起是因缘所生是幻有,幻有也是有,圆成实性是真实有,决定有,此即阿赖耶识心体),我为作者(比如释印广说的“世界是你一念变现的”这是典型的搞不清楚分别变和因缘变),我为受者(基督教的信者永生,只有当上帝的奴仆此生死掉才能永远享福)。这些邪见归根结底,这么多的邪见,都是因为不知不证不了,阿赖耶识的自性(能熏),因性(因为能熏故有种子,种子仗缘能出生万法)和果性(世间万法就是依阿赖耶识为因的果相)等而产生的!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前面讲了两种缘起,这里无著菩萨就因缘果报和阿赖耶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也就是说就能熏和所熏进一步的界定。

“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这就是说阿赖耶识的特性,特点,总的来说就是依阿赖耶识以及其中的种子能成立一切世间,一切世间相对于阿赖耶识来讲就属于果性,比如上一世的造作导致成为人,此生这个人的环境受用身心相对于上一世的造作就属于异熟果性,而之所以有人类的环境受用身心这样的异熟果是因为阿赖耶识中有这样的种子,种子就属于因性,所以合起来果性与因性就属于阿赖耶识的特点特征也就是他的自性,为什么要讲此识,就是这个阿赖耶识呢?就是因为“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之所以“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因为三界不论是我们这里(欲界)还是色界,乃至还是无色界都是因为阿赖耶识有这种因性和果性的关系所以才有的,其他的现象界的身体乃至前面六识都是间断的(无色界无身体但有意识),间断的显然没有办法从一生到下一生(下一世我们就是不同的身体不同的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可以从一生到下一生,但是他不能持种(是有覆无记性的关系),并且是相续识(依阿赖耶识才能存在),所以唯有阿赖耶识能够成立三界一切自体,就是说胎卵湿化,乃至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这些能够出现出生皆是阿赖耶识的因性和果性所导致。

接着无著菩萨讲种子的特征,种子的特点

“此中五颂: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第一句话是说,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就是说外在的,我们说玉米的种子,稻谷的种子,菠菜的种子,属于一般世俗讲的种子,内是说的阿赖耶识中内在的功能差别,一切存在之所以产生的法种(业种是包括在法种中的)。“不明了”是说外种,比如说世间的种子菠菜种子,稻谷种子是非善非恶,哪怕就是毒药的种子,你要看怎么用,也不一定就是恶的,谈不上善恶性的。外种不是内种,凡夫不了解这是两回事情,他们听佛菩萨讲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就想象成为稻谷种子,玉米种子一样的,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于二”就是内种子,就是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造作的时候却有善恶性或者无记性的,将来现行了也有可爱或者不可爱的差别。唯世俗,就是说外在的我们讲菠菜种子,稻谷种子,实际上并不是种子,只是说世俗的人按照世俗的想法去妄计的,假立种子的名义,比如菠菜种子,油菜种子,实际上对人来说是菠菜,是油菜,对天人也是吗?对饿鬼道的也是吗?他们所见和我们不同,遑论有什么菠菜,油菜可言。

再说了,如果人类有共业,比如饥荒劫,哪儿来的种子(植物种子都没有,没有吃的,人类有大饥荒劫和小饥荒劫,小饥荒劫一般六七十年人类社会某局部会发生,大饥荒劫全人类都没有吃的),而之所以产生饥荒劫是因为当时人类普遍有导致饥荒劫出现的阿赖耶识中的业种,这个业种现行就是共业产生的。所以实际上来讲,真正的种子是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差别,世俗的菠菜种子,油菜种子还是依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而得建立,而得存在,所以胜义的角度来讲,真正来说是内种才为真实,所谓命中只有半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而之所以命中只有,实际是阿赖耶识中业种导致的(比如过去世有恶业,那么今生有不可爱异熟果,这个业种现行就会成为其他可爱异熟果现行的逆增上缘,就怎么努力也赚不到钱)。

所以对世俗种子来说,阿赖耶识中的法种为胜义,世俗的菠菜种子,玉米种子只是假立。但是对阿赖耶识的体也就是真如来讲,种子又不属于胜义,因为第八识体是常住,而种子有改异故(这又是一个极甚深的知识点,我们就不展开了),总而言之,外种油菜种子等唯是世俗。

接着讲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就是讲种子的定义,比如手机,我们要给他下个定义,移动手持通讯设备,其实就说了四个或者三个定义来成立手机了,移动是区别于座机,手持的区别于固定电话,通讯区别于其他电子设备,对不对?种子的定义也有六种分别就是,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决定,待众缘,和唯能引自果。

第一个定义叫做刹那灭,也就是说这个种子现行,刹那刹那才生就灭(勉强解释,就譬如流水一样的流出来,它又流回去了,然后又流出来),种子是有功用的,比如说我们的念头,不断的涌现,实际上就是自类种子不断的现行,不断的现行就不断的灭去,这样就是刹那灭,乃至眼识属于现行,也包括视觉(眼识)等一刹那(三分之一秒)皆是如弥勒菩萨说有九百次生灭,这也是种子现行,现行灭,灭了又现行不断的涌现,于是才产生了我们的视觉,听觉,意识等感知。

种子就是这样的刹那刹那才生既灭,但有功用的,使得我们能认识,那么也就是说,种子就区别于第八识体真如了,区别于无为法了(真如是形容词是形容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如既然是形容词当然不能生万法,但种子会现行的是有功用),所以平实导师说第八识是有为无为和合(无为是阿赖耶识心体,有为是种子),就是这个道理,体是无为性的,但是种子是刹那刹那,才生既灭,正因为才生即灭,所以我们才能看能听(要是生了不灭世界就静止了),因此才叫做有功用的(如业种现行就使得我们生老病死,死掉了这个业种就失去效用了,也就是一期果报结束了,没死之前也是刹那生灭的)。

第二个定义叫做“俱有”,就是说种子和现行果,是同时俱有和合的,才叫做种子。比如说我们视觉(眼识)的产生,视觉属于现行果,种子和这个现行果是同时在运作的,并不是说视觉产生,而种子没有运作,是种子在不断运作,视觉(眼识)于是才不断的产生,他们两者是和合在一起的,乃至身识,意识等亦复如是。这样就否定了小乘说的前面的念作后面的念的种子的可能性(阿含中也讲过种子,但小乘认为没有第八识,所以他们认为种子是前面的念),但前面念和后面念头并不是俱有的,前面念头已经灭了后面的念才能生,所以前面的念只能够作后面念的等无间缘,而必定不会是因缘,不会是种子。也排除了上帝创造人类,因为上帝和我们的眼识乃至意识等并不和合,也就排除了这些外道论了。

有些人可能要说灵魂难道不是和眼耳鼻舌身意“俱有”的?首先没有灵魂,我前面讲过认为有灵魂就是认定五蕴中有部分是常,一,主就是我见!另外种子是真实有,倘若没有种子今晚你眠熟无梦,意识断档,明天是怎么又有意识呢?明天的意识还是依阿赖耶识意识的自种子现行流注产生的,所以你记得晚上的梦。

第三个定义叫做恒随转,就是说这个种子,一旦熏习在阿赖耶识中,没有现行之前,会在阿赖耶识中长时的一类相续一直到现行。比如某人造了恶业,形成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中,这个种子要是没有遇到缘(当然也有很快遇到缘的成为现世报的),在阿赖耶识中要长期存在,一直到现行,不能说这个种子中途突然变质了,但凡是种子都被阿赖耶识所保持,并且在没有现行以前是没有变质的可能的,所以佛陀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合时,果报还自受!不是一类相续一直到现行,而是中途会没有了会变质,就不是种子。这样也就是说前面六识的现行容易断,比如去不了下一世,第七识也有改异,所以现行的七识不是种子,前面七识也是阿赖耶识中自类种子现行方能存在的。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如地上菩萨断除习气,习气不也是种子吗?第一地上菩萨断除习气必须要历缘对境才能够断除的,所以多在人间住世,这样十八界具足,方能断除习气。第二说,习气实际上并不完全等于就是业种,习气也叫做随眠,严格说来是潜藏在第八识中的随眠,也就是贪嗔痴等烦恼种子,这和业种等是有区别的。

总而言之,种子在还没有现行之前,是在阿赖耶识中有一个种子生种子的过程的,就叫做恒随转,随阿赖耶识而转故。

第四个定义叫做决定,也就是说当初造作的时候,比如造作善业,只能形成善业相应的业种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或者当初造作恶业,只能形成恶业相应的业种在第八识中,或者说语数外史地生科学等的熏习,只能产生无记性的种子,佛法的熏习产生清净法的种子。

也就是说造作和熏习产生的种子是定向的,善行的只能够熏习产生将来受可爱异熟报的种子,恶性的只能够产生将来受不可爱异熟报的种子,工巧的只能够产生工巧的种子,异类的情况是不可能的,譬如种瓜只能得瓜,种豆只能得豆,如果种瓜却得豆都就叫做异类,再比如善恶是异类,绝对没有恶的熏习产生善的业种之可能的,这样叫做决定。

第五个定义叫做待众缘,也就是说这个种子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就能够生起的,必须要等待外在的条件满足,条件就是缘,所以叫做待众缘,也就是说种子并不是一切时都可以生,什么时候生,要看条件,比如某个坏蛋作了恶,有恶的种子,比如这次南京那个二十八年前的杀学生案件(这是2020年的事情),这次就破了,现在DNA技术成熟,再加上那个罪犯的一个亲戚因为某种原因被查到DNA和二十八年前的罪犯相同,于是罪犯被抓。种子也是如此,必须待众缘,条件满足才可以成立才可以现行(这就是平常人说的“正义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的道理)。

所以你有福报,你在家里睡大觉也还是穷光蛋,你还是得努力才行,努力满足福报实现的缘,才能实现福报,但是多大的福报,那要看你善业的种子有没有,殊胜不殊胜了,我们不是否定努力,我们是说能不能富贵要看有没有善业种,有善业种要努力的满足善业种现行的缘,这样善报才会更快实现。总而言之,法不孤起,仗缘而生。这样就排除了自然外道等说法了,自然外道认为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还喜欢动不动就说什么“道法自然”,其实我发觉道教是个综合体,其中有自性见外道如数论派的东西,又有自然外道的东西,又加上一些另外的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很多佛门外道法师比如释万行那种,讲什么到野外所谓自然中去接收能量,也属于是自然外道)。

第六个种子的定义叫做唯能引自果,前面说“决定”是说的善行的造作在当初只能够熏习成为善性的业种等,恶性的造作只能熏习产生恶性的业种,无记的只能熏习产生无记的业种。

这里叫做唯能引自果,也就是说在现行法,在种子现行来讲,物质(色法)的种子只能够引物质(色法)的现行,感受的种子只能引感受现行,比如某人上辈子高傲,导致这辈子个子矮小,相貌丑陋。色法的种子只能够引色法的种子,心法的种子只能够引心法的种子,比如眼识的种子只能够生眼识,耳识的种子只能够生耳识也就是听觉,意识的种子只能生意识的现行,意根的种子只能生意根的现行,身根的种子只能生身根的现行。一类种子只能够引一类现行,善性的业种只能够引可爱的异熟果,恶性的业种只能够现行是不可爱的可怕的悲惨的异熟果,这样叫做唯能引自果,是从种子现行的角度去讲的,这样就排除了某些外道讲一因有多果了,乃至说心色能够互相为种子的邪见了。

异类相望只能够作某种子生某种现行的引因(使得此现行增上),比如说平常喜欢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谓大人物之前都受过苦,比如朱元璋之前讨饭没有吃的,后来当了皇帝,他讨饭没有吃的是过去世恶业导致的现行果,他当皇帝是过去世善业导致的可爱异熟果,但正因为他之前流浪过受过不可爱的异熟果,所以他才能够对于元朝末期底层人民的生活真实的了解,并且对于社会矛盾有深入的研究,这些最终促使他当皇帝的善业种现行,并非恶业的种子生善报的现行,而是恶业导致的苦楚成为了善业现行的缘,就是增上缘!所以异类的在现行法上可以作引因。

所以我们讲平常人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苦是成为人上人的因,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在佛法上讲不通的,成为人上人是因为过去世有善业熏习在阿赖耶识成为善业种(要是没有善业种,一辈子过得比黄莲都苦也成不了人上人),而吃苦是因为过去世有恶业不得不吃苦,但这个吃苦(恶业种子现行)为善业种(如果阿赖耶识中有的话)实现善报创造了条件(善报满足的缘),异类只能是引因不是生因,这就是从能熏的叫做讲,种子唯能引自果,善业熏习的种子只会产生可爱异熟,恶业熏习的种子只会产生不可爱异熟。

那么我们又说回来,什么叫做手机呢?诸位菩萨?移动,手持,通讯设备叫做手机!那么什么叫做种子呢?阿赖耶识中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并且具有六种特征-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叫做种子!

摄大乘论讲记 大家晚上好,昨天我们讲了种子的定义,就是说阿赖耶识中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并且具备六个定义,决定,恒随转,待缘,唯能引自果,刹那灭,俱有。 今天晚上我们接着讲阿赖耶识之所以是所熏的理由,主要就是四个,如无著菩萨说。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就是说讲熏习,那么被熏的阿赖耶识具有这四个特点特征才能够受熏,分别就是坚,无记,可熏和与能熏相应。

首先能熏的阿赖耶识必须是坚固性的,就是说是常住的,不常住就不坚,这里讲到第一个特征就是坚,梵语叫做那罗延,也叫做金刚,因为此,金刚经等以喻立名,金刚经本身是讲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的总相智以及别相智的,以喻立名所以叫做金刚经,当然,你会说,哎呀,你扯淡,金刚经五千多字,那里写了阿赖耶识四个字?那么金刚经说“若受持此经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此经”是什么,真的就是文字的经典?如果是文字的经典,如来又说我无所说?如果不是文字的经典你就是谤经(因为你是说经典非佛说))!需要知道佛陀说法从来不会言不及义,但有所说都有深义,所谓常住金刚那罗延,离体是坚住性的阿赖耶识无别所指也!

首先这个被熏的,所熏的必须体是坚住性的,是常住的,如果他不是常住的,不是坚住性的是无常的,就譬如流水,譬如风等,一阵清风吹过,还有个什么气味?颜料放进流水中不一会儿不也没有了嘛!再譬如身心就是无常,无常就不常住,不常住当然无法持种,无法受熏,善恶因果六道轮回就无法成立了,所以所熏被熏的对象必须是坚住性的,是常住的不断的非无常的。

并且还不能够是不可以被熏习的,这样就排除了前面七识了,前面六识不常住没法受熏。但是这里的坚是说的恒常,并不是说坚密,所谓坚密是说的钻石一样,有很强的密度,也没有办法受熏,而第八识体是常住,却非钻石一样的坚密,他是可以受熏的,所以在成论说非常非无常,非无常是说的体是常住,非常是说非坚密性,所谓性非坚密不是说第八识体非常住,而是说第八阿赖耶识可受熏。

所以我前面也讲过了,阿赖耶识特别要强调是两点,第一是恒转,第二是共不共,共不共是相对于其他的众生之阿赖耶识互相为缘来讲,恒转,恒是讲的阿赖耶识心体,转是讲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所以阿赖耶识非常非无常。

“无记”就是讲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的,就是说这个第八识是平等性的,体非是善恶性的(有覆是讲的虽然造作是无记但有贪嗔痴等覆盖,比如第七识就是有覆无记性),对于第八识体来讲,与一切存在都不违逆,完全是中性的,众生造作恶业,善业,无记业,不动业,怎么造作他就怎么受熏,他完完全全是没有意见的,这样就排除了佛的第八识是完全善性(佛陀的第八识与十一善心所相应是善性的)这种情况,正因为完全善性(佛陀的第八识),所以无法受熏了,成佛就再也不会成凡夫了。

接着说“可熏”,就是说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自体是完全自在的,如果不自在的,会受到其他影响的,比如我们这样会受到领导的管制,会受到家人的制约就不自在,而第八识是完全自在的,都没有这些制约,那么他就可以如实的如量的真实的接纳任何的熏习,并且如上面所说,性非坚密,能容习气才能是所熏,这样就排除了识所显性真如,实际上真如是第八识所显现的特性非自在。以及心所法了,心所法都不自在,有心识出现才有心识的助伴也就是心所出现,所以心所不自在,前面七识也不自在,必依第八方能生故(当然你会说第七和第八互相为根,第八这样说来岂不自在?问题就在于是第八生第七,非是第七生第八,两者相较,当然第八为自在!)。

通过这段话,大家明白心经上面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说的什么了吧?是说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的菩萨们,当然包括观世音菩萨。自在是说的每一个众生皆有的阿赖耶识。

然后说,“与能熏相应”,相应就是和合,就是说这个第八识要和所熏的法同时同处,上面也讲过很多次了(俱生俱灭),能熏的是前面七识,是众生的身口意,我想起来以前在某论坛破斥什么普德,他们非要说第八识和身口意不是和合在一起,不和合在一起怎么熏习呢?好比玫瑰在农场,胡麻油在他家里,两者不和合,如何胡麻油会有玫瑰的味道?彼等愚痴人也!还有人称他为菩萨,为他诽谤平实导师叫好,真是匪夷所思!

最后无著菩萨说,所熏非异此,就是说所熏的对象必须符合这四个条件,这四个定义,倘若不符合这里的坚,无记,可熏和与能熏相应这四个条件就不是所熏,那么考察下来的结果,唯有阿赖耶识符合,故阿赖耶识是所熏也。

上面讲了所熏的阿赖耶识具有这四义,接着我们再次归纳总结能熏和所熏的定义

就能熏来讲有四义。

第一能熏的必须有生灭,就是说能熏的必须是生灭性的,非常的,如果能熏的是常住的,好比玫瑰浸泡在胡麻油中不坏不腐,那么胡麻油也不会有玫瑰的味道,正因为七转识是有生灭所以成就熏习。

第二是有胜用,今天早上有个同修还问过了,对一个不信佛的念阿弥陀佛,他的第八识中有没有熏习?实际上可能没有,因为他不信佛,你又仅仅念了一两声,无胜用,无势力,就无法成就熏习。前面七识特别是前面六识的造作粗显,比如杀盗淫妄贪嗔痴等很粗显(第七识的造作也深细,但第七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我们一般才将第七合在前面六识一起说),所以有胜用为能熏法。

第三有增减,就是说能熏的不但有胜用并且还有增减,有变化的,才能够是能熏法,导致所熏法阿赖耶识受熏习,比如前面七识现行之后是不断的变化的,不断的增减的,如凡夫前面六识的造作是不断变化的,或者善或者恶或者无记的,如果一直就是那样,就无变化也不能成就熏习,比如佛果纯粹的善法为究竟善,就无增减,无变化,所以佛的第八识不受熏。

当然有杠精会说,那要是一直恶了,某个大恶众生一直恶呢?首先哪怕就是希特勒有一次看见一只蝴蝶翅膀受伤都会黯然神伤,其次一直恶的众生在地狱,地狱无法造作恶行,也是有增减有变化的,所以不可能有一直恶的众生(在一辈子来讲可能有人恶了几十年,但也就几十年不会再久了,下一世在地狱故)。

  1. 能熏必须和所熏和合而转,也就是说前面七识和第八识同时同处,不即不离才能够成就能熏。

那么这四种配合上所熏四义,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总共就是八义,合起来叫做熏习八义。这是佛教讲因果轮回的重要概念(因果轮回不是佛教发明的,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古书上就有讲,比如说大禹的父亲鲧下一世成为了黄熊,固然都有讲,但佛教才揭示了因果轮回真实的道理)。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

前面讲过种子的定义,能熏所熏八义,这里就开始破除邪执,大家看基本上每段正义讲完之后,无著菩萨都要破邪执,邪执有外道的邪执,也有小乘的邪执,也有打着大乘旗号结果是相似佛法的伪出家人的邪执(比如喇嘛教的)。无著菩萨可显然没有无原则“僧赞僧”。

前几天有位同修问过我的,问“说四众过”和摧邪显正的区别在那里?说四众过是说的不论是僧人还是居士,这些人身口意的言行之过失,比如说某出家人拿寺庙的东西去给俗家用,某出家人开法拉利,某居士骂人等等,这个身口意的言行(你觉得不妥就离他远点),你去说给其他人听去大为宣传,叫做说四众过!没有这么回事情叫做无根诽谤,大罪过,有这么回事叫做有根诽谤,也是罪过。为什么有这么回事情也是罪过?因为他是出家人他是佛教居士,你这么说,给那些不学佛的人怎么看待佛教呢?他们这些无知凡夫就会添油加醋,以此来诽谤佛法,导致更多的人不学佛或者一起诽谤,现在末法时代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这些事情我们不要掺和(当然藏密喇嘛教是四皈依根本不是僧,不算出家人,不在此列)。

但佛陀在《大般涅槃经》等明确讲过,但凡是坏法者,就要努力破斥,不但没有罪过还有无量功德,因为佛教的根本在于佛法,佛法要是错误了,被表相佛法,被相似佛法取代了,佛法不存在了,佛教就灭亡了!如公元八世纪的印度佛教就是被婆罗门教侵蚀,当时少有人证悟,一些人为了维持供养就把婆罗门教的咒语,仪轨弄到佛教中来说是佛教的(他们又错误的理解中观,讲什么一切皆空),印度人也不傻,既然学佛和学婆罗门教是一样的,干嘛受什么三皈依学什么佛?于是佛教就灭亡了(很多无知的说是阿拉伯人的关系,他们砸了寺庙,那么婆罗门教没有被砸?耆那教没有被砸?耆那教的规模比当时佛教小得多,人家现在都还在印度好好的啊!)。

所以无著菩萨,玄奘菩萨等,你看他们讲过人家的身口意的问题没有?从来没有,而破斥邪执却是他们一贯的原则,下面这段话就开始破斥当时包括某些小乘人的邪执了。

无著菩萨说“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

这段话就是破斥小乘的,当时的小乘人认为,其实现在很多人也有类似的邪执,听菩萨讲有熏习义,凡夫之人不承认,他们认为是大脑储藏记忆,他们这样说明明白白不是告诉大家死掉一了百了嘛,因果轮回怎么成立呢?当初的小乘可想得比较深入,所以他们也是承认熏习的,并且不认为大脑储藏记忆的,因为他们也认同因果轮回(要是没有因果轮回,是大脑储藏记忆的话,世间就不会有天才了,可人家莫扎特的确六岁就会谱曲了),他们只承认有前面六识,不许有第七识和第八识,他们又承认有熏习,所以就会自相矛盾。无著菩萨就开始破斥(双方辩论必须有共许,也就是你承认某事,我也承认,这里的共许,就是都承认有熏习,都承认有因果轮回,所以我一直强调不相信因果轮回不要学佛,讲啥他也不会听的,大家没有基本共识的缘故)。

如果没有共许,比如我们相信有因果轮回,对方不相信,那么就没法辩论没法跟他解释了,正因为有共许所以才可以跟他讲法,这里也是如此,小乘承认熏习,那么无著菩萨就这个前提,反驳他们没有第七识第八识的邪执。

第一句话叫做“六识无相应”,就是说前面六转识,眼耳鼻舌身意是不能成就熏习的道理的,为什么呢?无相应!如果是只有前面六识谁熏习谁呢?如果说是心所熏习心王,比如说贪嗔痴心所为能熏,意识为所熏,但是意识每天晚上眠熟无梦就暂断了,要是打麻药也暂断了,那么熏习产生的种子不就没有了?既然没有了,你们学解脱道不就白学了嘛,譬如裤兜出现漏洞,裤兜里面的钞票不就掉了吗?你就算后来补好裤兜,可钱没有了,也就是说第二天起来就搞不清楚什么是四圣谛,什么是十智,什么是见思惑了啊!所以这个说法本质是有过失的啊!

如果六识之间互熏,比如眼识熏耳识,耳识熏鼻识....但是六识都各自有各自的所依根,视觉的所依根是眼睛,听觉的所依根是耳朵,对吧?而且我们要说,眼耳鼻舌身意所缘的境界还不同的,比如眼识是观察色尘的,耳识是听声音的,鼻识是辨别气味的....意识是辨别法尘的,可以缘过去未来现在的法尘的,都是有区别的,所缘境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作意的对象也是完全不同的,完全可以不俱起的,比如意识起,你睡觉你眼识未必起嘛,有时候鼻塞了鼻识不起,可是不影响你视觉(眼识)的存在,既然不俱起,你小乘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互熏,怎么熏呢?两者并不是一定是同时存在的,有一方有多方可能在某些时候根本就没有,既然能熏所熏少一方,这本来就是有两者和合才可以有的熏习,少一方怎么熏习呢?谁熏习谁?

小乘论师面对这样的反驳当然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他们又说,六识的熏习是前面的念熏习后面的念,比如你意识想到某个问题接着想到下一个问题,是前面的念作为能熏,后面的念作为所熏,但是我们要讲,前面念要是不过去,后面念是怎么产生的?你可以同时想两个问题?起两个念头?要不你试试?这不可能嘛,无著菩萨反驳说“二念不俱有”,也就是说前面的念和后面的念根本不是俱时而有的,前面念没有了,才有后面的念的,两者就没有同时的运作,好比玫瑰花和胡麻油根本没有在一起,怎么熏习呢?

小乘论师听到无著菩萨这样的反驳,于是又找理由来成立他们的说法,他们怎么说呢?虽然的确是前后不同,前念不是后念,并且也的确是所缘境等不同,但都是识,你总不能说眼识和耳识乃至意识,其中有不是识的吧?因为都是识就是同类所以能够互相熏习。

无著菩萨反驳到“类例余成失”,就是说如果你们这样讲的话,那么应该是以此类推,应该是同类都可以的,不能说只能这样的同类才可以,其他同类不可以嘛(好比都是钱,人民币可以用,美元就不能用?当然可以)!那么识既然是同类,根也同类啊,你不能够说眼根,耳根,身根等其中有不是根的道理嘛(都是肉体组织),前面五色根和第六意根同样是根(都是根),那么就应该互相熏习,五蕴色,受,想,行,识蕴都是蕴,应该也可以互相熏习,都同类嘛!乃至广说有为法(有为法也有净秽,比如美食和大便,但都是有为法一类,大便就会熏美食?那么有吃美食等于吃大便?),无为法,有漏无漏,圣人凡夫皆可互熏(比如大家都是凡夫是一类,人家是博士也可以熏习你,你是文盲也可以熏习博士,导致他也成为文盲),但凡是同类都可以熏习,如果这样,还有什么因果啊?还有什么差别啊!成大邪见!而你们这些小乘人不准这样说,那你们为什么说都是识就可以互相熏习?所以你们的说法都是有过失的,唯有真实存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所熏,才是真实的道理(因为第八是前面七识的共依)。

破执之后,无著菩萨进行补充说明引因的道理,生因我们前面讲了,主要两种缘起,种子等,熏习等,这里讲引因。

“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

前面讲了二因,这里讲引因,明尚有引因也,什么叫做引因?就是说间隔相望有引远残果之因,并不是直接而产生的正果,是正果之后间接产生的残果,导致这种残果存在的叫做引因。

摄大乘论讲记 好,又到了我们讲摄大乘论的时间了,一天过得好快,看,白无常走了,黑无常又来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我们也要如此,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何不炳烛乎?!

“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

前面讲两种缘起,讲种子的定义具有刹那灭,恒随转.唯能引自果...讲能熏四义,所熏四义等等都是在讲生因,这里开始讲引因。什么叫做引因呢?就是有间隔的有引起残留果的因,并不是说的直接的有生正果的因,比如说稻谷种子种在土地里面,后来稻谷收割了,稻谷叫做正果,但是除稻谷之外,收割之后,田地里面还有稻秆,这个稻秆就叫做残果,是正果所残留的,那么生起这个残果的因就叫做引因。

为什么无著菩萨要在这里强调残果之因?因为他要成立“万法唯识,心外无境”,所谓唯识就是说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识所变现的,并没有个身心世界可言,皆是识故,那么既然如此,一个人的身心是他自己的识变现的,他死掉了,按理说阿赖耶识已经离开,为何还有尸体呢?尸体的存在就是残果,生起这个残果,是当初种子现行而导致的,所以当初的种子不但有生因还会产生引因。故有尸体的存在并不能否定万法唯识这个前提。

这里无著菩萨说,此中外内种子,各有能生和能引的两因,种子并不是只做生因,还做引因的,比如外在的种子,如我上面的举例,稻谷种子种下去,正果是稻谷(稻谷种子为生引),稻秆就是稻谷种子所生残果(稻谷种子为引因),乃至麦种播种后来收割麦子,麦子是麦种的正果,麦秆是麦种的残果,麦种也是麦秆的引因(能引),同样的道理,某人造了某种业,导致他这辈子寿命八十,死掉之后还有尸体,尸体就算被焚烧,那也有骨灰,这个寿命叫做人报的业种之正果,包括他受命八十所有的身体以及心理的集合,死掉了还有尸体就叫做残果,当初那个人道的业种同时也是这个残果的引因!

如果只有生因,那么就应该说稻谷收割之后,没有稻秆,人死之后,没有尸体,而实际上不是这样,是因为这外在的稻谷和内在的阿赖耶识中业种并不是一下子就好像吹灯一样的灭去,实际上还有余势力,比如说倒一杯开水,开水从水瓶中倒在茶杯里面,温度是徐徐的降下来的,并不是说立马就成为凉水了。阿赖耶识中种子变现,成为现行,然后逐渐灭去,也还是有余势力的,这个余势力就是残果的引因,也就是说令所引自体,在后面渐渐灭尽。

所以综上所述,大家就要知道,不论是外在的谷麦种子还是内在的阿赖耶识所持的业种等,皆能为远残果作引因,我记得几年前吧,有人在本群对唯识提出质疑,他的质疑就是说既然人死掉了,阿赖耶识离开了,想来第八识没有持身,那么怎么会有尸体?这里无著菩萨的回答就是说,固然阿赖耶识已经离开,但是他活着的时候是阿赖耶识中业种导致他寿命身心的正果,这个业种实现他寿命八十,这个业种导致的残果却不是一下子就灭掉的,是徐徐的,有个电影不是叫做清风徐来嘛,是徐徐的灭去的,所以还有残果,也就是说还有尸体,内种如此,外在的世俗讲的谷子麦子等种子也是如此,并非是收割稻谷之后没有稻秆。

当然这里有人会问,那么要是恐龙化石呢?恐龙是六千多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也是它们阿赖耶识的种子的远残果?当然是的,只是众生之间是互相为缘的,有些众生的身根是其他众生依报,譬如地球一样的,地球都几十亿年了,只要往生到这儿来就会共同享有这个地球(恐龙的尸体成为化石就成为了其他众生的依报了)。

那么我们根据无著菩萨的这段话,总结引因就有三义,分别就是第一,不即断灭,种子现行产生的果结束了,不是马上就没有了,因为还有余势力存在。第二不待余灭,因为正果已经没有了,所以在残果来说就是如此,不需要其他的条件再让他灭,有尸体就是死了(正果已经结束),既然死了不会再死一次。第三,不会再生新果,好比稻秆不可能再长出来谷子了,尸体出现了,也不会再活。也就是说好比射箭一样的道理,我们拉满弓,弓箭飞出去,冲上天(就是生因),好比这个人活了八十年,但是终究要掉下来,那个掉下来也不是马上就在地面,是有过程的,也就是说刹那刹那从最高的位置落下来这样就是引因所导致的。总而言之引因就是生因的残存势力。

接着无著菩萨就内外种的区别进行总结,他说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

这里就是详细的解释内外两种的不同,就是说为了显示内种,就是阿赖耶识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是真正的种子,并不是如外在的谷子麦种一样的假名种子(是根据人的业报来成立的,天人地狱等即无稻谷等诸种子可言),又为了显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生所显的因果条件,非如外在的种子的如谷子麦种一样或者能生或者不能生(比如旱灾水灾不就生不了),所以我无著菩萨再说这首颂告诉大家它们的区别。

“外或无熏习”,第一颂就是讲或不定的,不一定的,就是说外在的种子,如谷子麦子等,这个种子需要不需要熏习?或者有或者没有的,比如说胡麻油可以受到玫瑰的熏习成为玫瑰油,可以说有熏习,但是我们讲用牛粪当肥料来种植玫瑰,玫瑰难道有牛屎味?就没有熏习嘛,所以他这里说,外或无熏习。

那么接着他说“非内种应知”,内种也就是阿赖耶识中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绝对是有熏习,决定有熏习,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会是科学家发明的,不会是上帝创造的,不是自然产生的,都是现行熏种子而来的.....所以内种业种都是前世造作熏阿赖耶识而得现在果,必有熏习,所以他这里说非内种应知,内种必然是熏习产生故。

说到这里我插几句,之前好些业余唯识家闹哄哄的讲“所知障有种子”,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所知障要开悟才能够相应(遇到),也就是说首先要亲证阿赖耶识,亲证之后在这个前提下才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清楚不了解的知识,那么在没有开悟以前接触不到的这些的,都没有接触过怎么会有种子?彼等诸人是看见论典讲“所知障种”就认为有所知障种,是典型的依文解意。《瑜伽师地论》讲所知障种是依名言种子和二取习气来讲的,开悟的菩萨们对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未能圆满亲证故,所以在这个法上也有虚妄分别,未离二取,于是依名言种子和二取习气假立所知障种。业余唯识家们搞不清楚这一点,说什么“所知障种”,显然违反无著菩萨以及诸大乘经所讲,种子必有熏习(没有开悟都遇不着,怎么会有熏习,何来所知障种?)。

但是无漏种子讲本有,虽然无漏种子,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义有多种含义,其一是讲的众生皆有的觉性,因为都有心识当然就能觉,其二是讲的阿赖耶识,其三是讲的无漏种子,其四是讲的真如,其五是讲的离言法性....就无漏种子而言也定有熏习,因为众生无始就在六道轮回,就无始而言讲本有,不是无漏种子就不需要熏习产生,是遥远的过去世熏习产生的),皆可成佛,可是不熏习,这个无漏种子没法成长,没法壮大,必须要学习佛法,戒定慧闻思修才会让这个无漏种子生长壮大。所以还是要熏习啊。

所以说,内种必然有熏习,外种有没有看情况,不一定的,所以内种不同外种,阿赖耶识中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也就是内种不同外在的谷子麦种等!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说内种一定要熏习呢?要是不熏习为什么不可以有呢?我们回答说,就说我们学佛的,如果不读诵经典,不从善知识学习,不如理作意,不法随法行,也就是如果不闻思修,难道说能够证得初地?如龙树菩萨一样的建立正义,破斥群邪?难道能够成佛?没有道理!有因才有果,假如无因无果愚夫蠢妇就会是佛陀,阿罗汉就会变成了异生,天上就会掉馅饼,就菩萨来讲不说无著菩萨这样的摩诃萨,我们深更半夜还在讲摄大乘,我们有毛病啊?没有熏习,这一切不就无意义了嘛,所以内种定有熏习,我们才功不唐捐嘛,不同外在的谷麦种!

接着无著菩萨说“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就是说外在的种子作不作不一定有一致性的,比如诗歌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他们是养蚕人吗?并没有养蚕啊,对不对?所以作的未必穿得起绫罗绸缎,不作的也许穿的是绫罗绸缎。

内种就绝对不是这样的,只要是自己作,然后自己的阿赖耶识必有熏习,虽爹妈儿女没有办法帮你作,既然有熏习就必然有种子,种子遇缘就会现行,就只能够是自作自受!再比如说,有时候年景不好,种植了稻谷麦子却未必收得了都长稗子了,谁会种稗子啊?结果年景的关系,水土不好,不勤劳作,种了稻谷却大多是稗子,而内种绝对没有这种事情,如果内种同外种,那么不修善也可以生天乃至成佛,行善反而有可能下地狱,就成过失了,所以内种定不同外种子,无著菩萨说应知内种外种有分成(有分成就是的确说,有大部分的,有决定的不同的地方)相违也!相违就是不同的意思。

摄大乘论讲记 诸位菩萨晚上好,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今天看起来还不算太晚。 “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就是说外种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种子,比如稻谷种子大麦种子,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种子,真实的情况是,这些种子的存在,谷子麦子种子的存在是因为有内种,也就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存在现行才有的,不然的话,如果是真实的种子(谷子麦子种子),你修十善,将来成为天人,你需要吃馒头吃米饭?你饮甘露好不好!只是说人类畜生道的才需要这些,而天人,饿鬼道,地狱道就没有这个谷子麦子种子的存在,因为根本不需要,而之所以成为天人还是因为阿赖耶识中业种法种现行了,什么样的身心对应什么样的业报嘛,我们是人才有这样的馒头米饭的依报嘛。

如果有人问,外种如谷子麦子种子和内种也就是阿赖耶识中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既然都是种子,既然都是种子,谷子种子收稻谷,麦子种子收麦子,也是功能差别啊(谷子有收稻谷的功能),你善种生可爱的业报,恶种生可怕悲惨的业报,不也是功能差别嘛,为什么两种却是不同的啊?我们这么回答,外面的主要是依增上缘,比如肥料,阳光,雨水等等,然后加上时节就成熟,这并不是因缘,如果是因缘,因缘就是说有因必然有果,可是农民种田,有好的肥料,阳光,雨水也未必有果啊,育种不行,时节不对,天灾人祸,不就没有收成嘛,而内种,阿赖耶识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但有业种,虽然隔千年万年,遇缘就会现行,再者我们讲眼睛是视觉也就是眼识的增上缘,假说为视觉是眼识种,实际上不是的,倘若是的话,人都是会死的,这辈子是盲人难道下辈子也是?

所以我们讲真正的种子是阿赖耶识由于熏习的关系,导致产生的亲能生一切存在的功能差别,只是说这个种子既然存在了,什么时候现行,要看缘也就是条件,比如某人造了恶业,这辈子应该贫贱,那么他这辈子先死掉了,这辈子的业报结束(种子现行结束),就投胎到贫贱的父母家中,实现他贫贱的业报,法不孤起,仗缘而生,总而言之,一个人没有学佛,没有忏悔,这个恶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凡夫俗子都认为自己躲得掉,实际上且看苍天饶过谁,躲不掉的,这个外种如谷子麦子种子成熟不成熟,却不一定,所以综合来说,外种并不是真实的种子,真正的种子是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差别,必现行故。

接着我们的无著菩萨摩诃萨开始讲这个第八识和其他的前面的诸识之间的关系,如我们为了讲第八识的因性和果性,差不多讲了半个月,又是破邪执,又是分别熏习的道理,种子的道理,然后讲引因等,总而言之都是围绕着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中种子来讲,当然种子也摄属于阿赖耶识,那么实际上并不止阿赖耶识一个识啊,那么这个阿赖耶识和前面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他们之间是个啥关系呢?

无著菩萨接着讲“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说伽陀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就是说,复次,就是我们继续说,到这里能受用者就是总说,受者识,阿赖耶识源源不断的输出种子,导致前面七识现行,前面七识不就是受用者?不就是受者识嘛,一个人上辈子造了人的业,这辈子是人的果报,导致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人的受用,比如吃米饭面条,思想也是人的思想,是不是这样?所以受用者是通前面第七识的,但是第七识末那识本身是有覆无记性,他只有五别境中有一个粗劣慧,他是不会仔细分别好坏的,谈不上是俱分受用者,所以这里受用者主要是讲的前面六识,你过得好不好,你总是知道吧,这个知道就是因为你有前面六识,识者分别也,有分别你才知道,知道就在受用,第七识受用不明显,所以这里主要是说前六。

无著菩萨又说诸趣,分别是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之所以阿修罗不算一趣,是因为他是普遍存在其他道(不含地狱道)中的,并没有和前面五趣一样泾渭分明,人中有修罗,天中也有,鬼道也有的...所以在这个角度不需要别出。一切自体比如说,你这辈子成为人,人不同狗猫,人这一类有区别于其他的区别,所以才叫人类,叫做人就有人的区别故名自体,一切六道众生都有区别,区别就是自体,一切存在有自体的根源都是第八识的异熟果(因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无量无数的诸法种子,种子现行就是异熟果),而但凡是众生都俱有或者不完全俱有八识(比如天生的盲人就少一个眼识),前面六识就是受用识,既然在六道中受生当然就有受用识,为了阐述这个受用识和第八识之间的互相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无著菩萨就引了经典为证进行说明。

“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这里说到这个中边分别论,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辩中边论》,这本论玄奘菩萨翻译过,在民国的时候法尊法师受太虚大师的指派,又从藏文中翻译过,总而言之这本论主要是弥勒菩萨大慈大悲,为末法时代众生讲什么叫做中道,又解释什么是边见,邪见,这些边见,邪见为何不是中道的道理,所以叫做《辩中边论》,分别就是辩,中就是伽陀,也就是颂,颂文就是讲什么是中道。《太虚大师全集》中有的,我也看过,讲得很好。

弥勒菩萨在辩中边论说“‘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第一就是讲的阿赖耶识,四缘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第一就是讲因缘,一则名缘识就是讲的因缘识,也就是讲的阿赖耶识(种子是附属于阿赖耶识的),第二名受者就是讲的诸转识,也就是前面七识,或者说的六识,因为这前面七识才叫做受者识,接着说“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受用主要是讲的受心所,能受所受,都是受蕴心所有法,这里的“分别”是说的想蕴,对于这个东西分别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属于想蕴,想是明了分别故,推,是行蕴的心所有法。受,想,行,是说的前面六识明显的特征,后面就是讲的心所“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既然有心所那么肯定有心王,心所必依心王起故,很显然是讲的前面六识。这里重点在第二句“第二名受者”,我们对于事物有真切的感受,有明了的分别,有认识就是靠前面的六识,也就是无著菩萨引证弥勒菩萨的著作再次强调前面诸识为受者识,正因为有阿赖耶识这个因缘识所以才有前面七识(特别强调前面六识为受者识)。

为了继续证明根本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和前面七识互相为因缘的关系,所以无著菩萨接着引阿毗达磨大乘经的颂文,也就是伽陀,这个颂文出处在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如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说伽陀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诸法的含义就是说,前面七识乃至前面七识的心所所缘的一切存在,比如眼识所看的花花草草等等,耳识所听的高低音符等,这些之所以产生,根本原因是因为有阿赖耶识所摄藏的诸法种子存在。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又到我们讲摄大乘的时间了,我们接着讲

如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说伽陀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为了证明根本识和转识互相为因缘的理由,所以接着引证阿毗达磨大乘经的颂文,这里说诸法,就是说前面六识以及相应的心所,以及所分别的对象如色声香味触法等,这些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阿赖耶识中有相应的种子,正因为有他们相应的种子,比如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耳识有耳识的种子,乃至色尘的种子,声尘的种子等等(如色尘等在唯识是眼识乃至意识等的相分,但根是根的种子现行,识是识的种子现行,尘是尘的种子现行),所以这些才能够存在,这就是讲阿赖耶识是诸法的因缘。而种子与藏识非一非异,是阿赖耶识所摄藏(这段话是说阿赖耶识是前面诸识的根本依所以叫做摄藏),所以藏识就是这一切存在的亲因缘,

“识于法亦尔”就是说阿赖耶识种子流注产生前面七识,前面诸识产生了,并且诸种子现行还能够作后面所生之识的增上缘。也就是说就阿赖耶识和种子非一非异的角度来讲,其中种子不但可以作现行法之因,现行法还可以使得另外的种子现行,这样就是为增上缘就叫做“识于法亦尔”。

在天亲菩萨的摄大乘论释中,他说由于前面转识的善业造作,也就是善恶业力的关系,能够熏习阿赖耶识,令这个众生未来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这样也叫做诸法摄藏,这个业种使得这个众生,因为以前造了很多恶,某恶业现行导致受恶报,比如某恶业现行成为贫穷人,这个贫穷是识所变现的(境界等是识的相分,不过我是反复强调是需要缘的,比如贫穷的父母),识变现了贫穷,使得其他的恶业现行受恶报,不但贫穷还得不治之症,因为没有钱,为了治病还被人割了肾....这就是前面恶业现行为后面恶业现行做了增上缘。

某人善业现行,成为富豪,富豪是识所变现,种子现行,这个识所变现又为其他的善业现行创造条件,成为富豪中的富豪,岂不是说种子现行互相作增上缘吗?在我们当今叫做马太效应,当今经济学界对于这样现行叫做马太效应,其实这个本质就是种子互相作增上缘,如《瑜伽师地论》所说,也就是说,对于一切存在和阿赖耶识的关系,这里是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的因缘,有阿赖耶识中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所以有十八界。二种是说的增上缘。

当然有时候恶业种现行也会为善业种现行作增上缘的,比如朱元璋的案例,倘若他没有早年流浪的经历,如何接触得到当时社会的真实面?如果了解元朝的真实情况?他后来又怎么会当皇帝呢?所以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

再比如世间一种发明创造能够产生另外一种发明创造,比如1902年,一个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就发展出来手机,最终就有我们使用的手机,这也是诸种子可以互相为增上缘的明证(当然你会说后面智能手机是乔布斯发明的,可不是斯塔布菲尔德发明的,但众生阿赖耶识是互相为缘的,并且投胎到这里就有历史的延续性,所以还是为增上缘的明证)。

我之所以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种子现行可以为其他种子现行的增上缘,是因为长久以来大家都强调因缘,对于这一点强调得少,我也是不久之前才搞清楚的,原来《瑜伽师地论》也就是弥勒菩萨早就讲过。 虽然说根据《瑜伽师地论》以及天亲菩萨的《摄大乘论释》等对于这段经文,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因缘,二是诸种子可以相互为增上缘),但主要的还是说做因缘,因为因缘义是根本义,没有阿赖耶识中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又何来说做增上缘?所以其中要点还是讲因缘,而增上缘次之。

接着说,更互为果性,就是说一切存在是因为阿赖耶识中有相应的种子,也就是种子所产生的果体性,种子现行所以有种种境界,于是众生以此为基础不断的造作而由造作又熏习产生了种子,比如说手机电脑桌子等是因为阿赖耶识中有相应的种子(比如阿赖耶识中有四大的种子,有青黄赤白等显色的种子,人类以此为基础创造发明手机,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的本质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一种延伸,是不离人的十八界的),到了某个历史阶段,有人发明,工人制造,大家使用,是不是说手机电脑桌子是阿赖耶识中种子所生的果体性?倘若不是人,是猪,这个种子没法现行,不就使用不了嘛。

然后反过来讲,这个种子之所以有,还是因为大家不断的熏习而产生的,比如手机电脑人们能够制造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自己不断的学习,积累知识,互相学习,不断改良而有的,要是没有种子怎么会有记忆?没有记忆谈什么创造?而记忆是种子的体现(念心所),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中种子是诸法所熏的果体性,现行是种子的果体性,种子其实也是现行的果体性。这就是讲现行和种子是互为因果的。

所以大乘阿毗达磨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那么接着说亦常为因性,又是个什么道理呢?也就是说种子为一切诸法产生的本因,贫穷贵贱不是没有来由,是因为他有那个种子,当然你会说我贫穷我奋斗,不是有很多人奋斗成为富人吗?其实是很很多人奋斗也没有成为富人,奋斗只是富贵的条件,好比雨水肥料,固然不可缺少,但没有种子,那就只有认命!所以种子为诸法之生因性。一切诸法产生了之后,凡夫在上面不断的造作,有富裕行布施,有富裕为富不仁,有贫穷而品行高洁,有贫穷而男盗女娼等等造作,又熏习阿赖耶识产生未来的种子,故诸法为种子的熏因性,这里佛陀用了个更互,更互其实就是“常”恒常,众生流转生死,恒常如此的意思,当然在成唯识论中还有广解,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就不展开了。

因为前面无著菩萨所引证的两段经文,经过解释大家也就明白了,已经谈到了四缘了,也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了,所以这里有必要对于四缘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菩萨说法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的,基本上是娓娓道来,思维严密,结构整齐。绝对不会前言不搭后语,这个文法,这个水准,显然密宗喇嘛教那些脑满肠肥的“上师”“活佛”是不可能有的。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两种缘起,一种分别自性缘起,一种爱非爱缘起,第一种分别缘起已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是四缘中的因缘的,那么在第二种爱非爱缘起中,那么这个本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和前面六转识在爱非爱缘起这个前提下,在四缘中,属于什么样的缘呢?

无著菩萨直接回答“是增上缘”,是四答中的直接答。

在爱非爱缘起这个大前提下,本识和前面的诸转识是增上缘的关系(当然是在分别自性缘起这个基础上,只不过讲爱非爱是侧重在本识为前面诸转识的增上缘来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无明,众生有一念无明有无始无明,也就是说有萨迦耶见有三界爱,没有证真如等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无知,因为无知就有四倒,无常执常(唯物论也是这样,不然他们七八十岁还在造业为什么呢?他们内心是认为自己还有所谓漫长的未来就是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有四倒就造业,造业就受报,六道轮回如旋转的火轮无有止息。

爱非爱缘起讲什么的?讲十二因缘,无明就是造作的增上缘,行缘识,识缘名色,也是作增上缘,他不无明他会胡乱造作?他不无明,他会四倒?会流转生死?因为他无明他造作导致不断受报,一生又一生本识和前面转识两两相望,本识不断的出生前面的七转识,受苦乐报,让这个生死不断的进行下去,就做增上缘!就好像汽车不断的给它加油,汽油是汽车能跑的增上缘。

我们先搞清楚了在爱非爱缘起这个大前提下,本识是做前面诸识的增上缘的。

那么问“如是六识,几缘所生?”

这个前面六识,除开因缘,因缘我们都知道,分别自性缘起,阿赖耶识中种子为因,所以叫做因缘,那么除去这个因缘,还需要其他的什么缘呢?

摄大乘论讲记 好,我们接着开始讲摄大乘论 “如是六识,几缘所生”?

就这个六转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舌身和意识,这六识除去因缘,那么还需要几种助缘才能够生起呢?六转识都是因缘和合,因我们讲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缘就是说的条件,那么除去种子还需要那些条件才能够生起呢?

回答 “增上、所缘、等无间缘。”

也就是说,除去因缘还需要三种助缘,首先视觉要产生必须要视觉所依的根,也就是外在的浮根尘眼睛和内在的负责视觉的净色根完好,这个根是眼识能生起所需要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所以是属于亲顺能生之增上缘。乃至耳识最重要的增上缘是耳根,我们讲舌识能生最重要的增上缘是舌根,最后意识能生最亲顺的,最主要的缘,除开因缘之外是意识的根也就是意根,根就是六转识所产生的增上缘。但讲根依处是讲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包括意根,意根没有处,意根是心法故。

视觉产生了,也就是眼识产生了,就能够看到物体,就好像镜子,但凡是镜子都能照物,物相被镜子所映射,正因为镜子能够呈像,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面镜子,前面六转识都能呈相,比如眼识所呈的相是物相,耳识所呈是声相,乃至意识产生所呈现是法相,相本身就和识是一体的,离识无相,离相就无识,识所缘的就是六尘相,就是六尘,好比镜子不能呈现就不是镜子,识之所以为识皆可呈相故!所以六尘就是前面六转识的所缘的对象,也就是六转识的相分,譬如镜子里面的影像和镜面是非一非异的关系。因为有这些尘相所以有六识成立,故六尘(相分,境界)为六识的所缘缘。

只是前面七识都是生灭的,在唯识来讲是没有外境的,这表面看和主观唯心论是相似的(主观唯心论说世界是主观一念变现的),但主观唯心论认为世界人物是心变现的(他们认为佛教的唯心也是这个意思),就是他们认为是前面六识变现的(他们没有实证第七和第八),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生灭的必然依其他不生灭的为依,为持,为建立的根本,我们前面也讲过了七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六识的相分也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现行的,只是阿赖耶识的变现为本质相分,六识自识所起的相分为影像相分,也就是所谓的看见的,听见的,接触的,依托阿赖耶识为本质了,并没有真实的外境,所谓外境是依托阿赖耶识而有的,所以阿赖耶识在这个角度为外识,所变现的为本质尘。

六转识产生之后是刹那刹那的变动的,我们看到这个桌子,当你说桌子两个字的时候,并不是你初看的识了,是刹那刹那的变动的,好比是电影一秒钟有二十四个格子(电影停下就叫做定格),你看起来是没有瑕疵没有间隔,实际上有间隔的,而且如眼识乃至意识一刹那有九百次生灭,既然生灭的,前面要是不灭,后面怎么生?后面不就生不了嘛,就好像是一个单行道,前面的车子不挪开,后面车子没有办法向前移动,必须要前面车子挪开后面才能够进前,前面的识灭去,让出位置,后面的识才能够显现,前面的识好比前面的车子为后面的识后面的车子作开导,所以我们讲六转识自类谢灭,前刹那谢灭为后刹那的开导识,开导识就是等无间缘。

正因为前面识的灭去为后面识的生起做了开导依,看起来就没有间隔,譬如流水看起来就是一个整体,如果不是这样不就卡住了嘛!就有间隔了,正因为前面为后面作开导,所以看起来就没有间隔,前面心识就属于后面自类心识的等无间缘,于是才有大家看起来存在的眼识,耳识,意识,意根等的存在(所以好些大法师真的很愚痴,居然说意识一念不生就是真如,意识是生灭的,既不真也不如)。

如其他心所(心识都有心所,心所是心识的助伴,心起心所必起故),比如作意心所等,属于增上缘摄,因为识产生了就有接触(触心所)有作意心所,有感受(受心所)等心所依阿赖耶识为本流注种子出现,比如你看到(触心所的作用)某个帅哥,你注意他(作意心所的作用),你觉得他帅(受心所的作用),你的识才会在这个目标反复的作用,所以心所是增上缘摄,心所是识产生的增上缘。总而言之除去因缘,就有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三种。

“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那么我们这样讲下来就有三种缘起了,分别就是第一我们讲的阿赖耶识亲能生诸法的功能差别,也就是种子生现行,正因为阿赖耶识中有诸识相应的种子,所以才有诸识,有诸识你才能分别,分别这个是大米那个是白菜,就是第一种讲分别自性缘起、第二种就一个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六道轮回,也就是十二因缘,我们讲爱非爱缘起,爱就是可爱异熟果,非爱就倒霉走霉运不可爱的异熟果(三恶道),可爱不可爱的境界乃至根身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爱非爱缘起。第三种,我们刚刚讲了,就是六转识或者说七转识和阿赖耶识的关系,前面六识为受用者,怎么个受用?受用是怎么产生的?怎么缘起的?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道理,那么就是第三种缘起,也就是受者识和因缘识的互相因果性才有所谓缘起。

有些必具有四缘方能生起,比如心法,心所法,心法,心所法必俱四缘方生,分别是等无间缘,因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完全满足才会产生,比如眼识产生,必须要有阿赖耶识中眼识的种子为因就是因缘,前眼识灭为后眼识生的等无间缘,眼识产生就能看到物体,物体物相就为眼识所缘故名所缘缘,那么其他的心所等,眼根等就是眼识的增上缘,所以心所(心所是心识的助伴)和心识必有四缘,耳识,鼻识,舌识,甚至意根(意根一般讲三缘是不包括等无间缘的情况),乃至阿赖耶识在三界中出现亦需四缘。

我们来说单单讲这个手机,不是识是色法,他具有几缘?只有两缘,一是增上缘,二是因缘,首先大家有共同的业报可以受用这个东西,业报本质是阿赖耶识中的业种所产生的,所以是因缘,不然没有这个共业,好比山里面的猴子到是用不了的。还有比如手机要时代发展到现在,要科学家,人类中有聪慧者来发明创造,有工人来制造,有农民种地来服务工人等,有人来销售,这些统统都是增上缘,所以外在的如手机等只有两缘,增上缘和因缘。

在无著菩萨的弟弟天亲菩萨写的摄大乘论释中,也详细的解释了,无著菩萨这里说穷生死就是说的自性缘起,为什么这里又要叫做穷生死呢?因为了知就是识,哪怕成为细菌,极昧略了知,它也有心识,哪怕是无想天,他至少还有第七和第八识,还是有识啊,而识之所以产生因为阿赖耶识持种,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穷生死呼应前面说的穷生死蕴,穷生死就是分别自性缘起,爱非爱就是爱非爱缘起。接着讲能受用,就是受用识缘起,后面讲俱有四缘,心心所肯定是都有四缘,色法不一定具有四缘,如我前面的分析。

这四缘中最重要的是因缘,无著菩萨前面也反复讲了,我们也依据他的说法反复的讲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增上缘,跟一切存在之所以生起有很大的关系,重大的关系,比如手机,要是时代不发展到现在,要是没有人发明......就不会有手机(我前面也讲过不同的种子可以互相为增上缘),我们是学佛的不应该看穿越剧,那是凡夫愚痴人的妄想。但是增上缘有两种一种叫做顺增上缘,比如科学家发明,顺这个物质的产生,一种叫做逆增上缘,是阻止这个或者减缓这个种子现行的,比如说本来今年过完年你要被任命为大区经理,而偏偏要在家中给人类做贡献(当时封控没有结束),这档子事导致你今年升官遇到障碍,这档子事也是增上缘,是逆增上缘,如等无间和所缘缘只有心法和心所俱有,这点要注意的。 通过我们前面的讲述大家也就明白这里的重点了,实际上并没有外境存在,就拿心识产生来讲,其中因缘是阿赖耶识中自类的种子,而所缘缘是心识的相分,增上缘是已经灭去的自类心识为现在的心识产生之开导依,而增上缘是讲的心所有法,乃至其他不同类的种子。

唯识无境是唯识学极为重要的概念,学唯识的目的就是远离能取所取而亲证中道,乃至离二我,所谓人我和法我,证二空,人我空和法我空。当然在平实导师的著作中讲有外相分和内相分,但导师的著作也没有说过有真实的外境,所谓外相分据我考证就是前面讲过的本质相分,所谓内相分就是影像相分。所以内相分和外相分并不是导师发明的,唯识也是这么讲的,只是名词不一样。

另外一切众生皆有阿赖耶识,不是你有我就没有的,固然唯识无境,心外无物,但心外有心,也就是你的阿赖耶识之外还有别人的阿赖耶识(其实讲之外有就极为不专业,因为阿赖耶识是互相摄入互相为缘的),正因为我们都是人所以变现的相分大致相同,就导致你看到这棵树我也看见了,并且我们还能够交流,所以佛教的唯心和唯心主义的唯心是完全是两码事。

摄大乘论讲记 好,又到了我们讲摄大乘论的时间了,一天到晚,不瞒大家说,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一切的不快,此时此刻,绝对是烟消云散的。 感恩弥勒菩萨 感恩无著菩萨

无著菩萨说”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

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有这些名称,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穷生死蕴等等,有种种殊胜的功能,能藏,所藏,持身等等,虽然我们前面讲了很多,并且也引证了好些经典,不论是大乘的还是小乘部派佛教的,证明真实是有的,但是又怎么来说这些名,这些相一定就是说的第八识呢?为什么就不可以说是前面的六识?如现在很多表面是佛教法师其实质是附佛外道的说的一念不生就是真如,或者活在当下,或者前念后念中间,或者台上师父念法的一念心你听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如.....为什么他们说得是意识或者意识的表现,又或者是前面五识是第八识都不对呢?为什么阿赖耶识决定是有呢?前面虽然讲了第八识的名,第八识的相,你怎么证明第八识真实是有呢?所以接着讲下面的五义,推出正理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其实也是进一步反驳诽谤阿赖耶识非真实有)。

前面主要是引经据典在教证方面来讲阿赖耶识决定是有,接下来是事实来讲决定是有,也就是通过理证证明。

首先我们讲第一点,无著菩萨说 “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就是说如果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话,就没有任何的杂染法和清净法的存在,前面我们说阿赖耶识出生这些法,那么为什么说阿赖耶识出生这些法呢?所以这一句是一句总说,下面的段落进行详细的分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杂染的意思就是说杂乱不纯的,染污的就不清净,不干净,好比一件衣服上面有污垢,就是杂染的,和衣服本来的色调是不搭配的,就是不纯,是污垢就是说不净,烦恼的意思就是说,烦恼扰害的,比如贪嗔痴出现了,我们的心理就不寂静了,比如贪出现了,我要得到那笔钱,心理是躁动的,扰动的,专门想着怎么样把那笔钱搞到手,嗔是怒火中烧的,痴是迷信的,不正知的,总而言之肯定是不寂静,肯定是扰动不停,并且由贪嗔痴的关系自害害他。烦恼就是污垢,而心性是本静的,当然和本静是相反的,故说是杂染的。

并且烦恼本身是扰动的扰害的,所以叫做烦恼杂染。简单说第一种烦恼杂染又分两类,一类是说的自性杂染,就是说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心所有法,本质就是烦扰恼害的,比如贪嗔痴出来了,你心理上能寂静啊?看到美色,你要是起欲心,你能寂静?而贪欲就是贪心所的作用,嗔痴也是一样的,乃至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愤愤不平的,恨得牙痒,害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道提心吊胆...乃至中随烦恼,大随烦恼,无一不是本质就烦扰恼害的,所以这些起现行了就叫做自性杂染,本质就是杂染的。

二类叫做相应杂染,什么叫做相应杂染呢?就是说和烦恼心所,比如说和贪嗔痴一起运作的心王或者心所,这些心王或者心所自体或者是善的或者是无记性的,本身来讲是非烦恼性的,就是因为跟烦恼心所在一起运作的关系,也成了烦恼杂染了,比如我们讲五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这五个心所,本身是非善非恶的,要是跟贪嗔痴和合运作,他们也成为了杂染的了!比如说某人希望好好工作挣钱,对钱有欲,欲本身非善非恶,可是贪世间财色名食睡就成了杂染的了。再比如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属于无记法,但跟烦恼心所如贪嗔痴等和合运作,也就成了杂染了,所谓相应杂染了。因为此世间所谓的慈善家等尽管做慈善属于是善,但他们没有断除贪嗔痴,当然也是杂染,属于相应杂染。

也就是说镜子的自体是非常明净的,但和尘垢在一起,比如扔到垃圾堆里面去,那么久而久之也就不能映射物相了,脏了,就算能映射物相也是脏兮兮的,这就叫做相应杂染(镜子的明洁被染污了,譬如凡夫没有断除无明,那么就没有断除贪嗔痴,那么种种善行也是杂染的),这两种都叫做烦恼杂染。按照心王心所的角度去讲,就有两种杂染,一种是自性杂染,一种是相应杂染。

第二种是业杂染,业就是造作,比如造作善恶业等等,这里主要是说的一般凡夫众生造杂染业,非是说的修清净业(比如念佛,比如开悟的菩萨们修的善行属于清净业,凡夫的善行未断无明烦恼,所以属于上面讲的相应杂染),业的本质是行蕴所摄,在百法中叫做思心所,百法中的思不是说的思考,是说的决定,造作的意思,八个心识都有思心所。由思心所的运作,所以造作身语意的动作,所以称为业也就是竭摩,这些造作是因为无明,因为贪嗔痴等烦恼而造作,不是平白无故的,所以就是杂染,比如造恶业,因为贪嗔痴所以造杀盗淫妄的恶业,因为贪,贪名利,所以捐助,造有漏的善业,不论是怎么造作,乃至说贪神通的,贪禅定境界的,未断无明烦恼而修禅定业,都是杂染性的,不离三界生死的,所以这些造作,统统叫做杂染业。

第三种叫做生杂染,就是说由于业杂染所感召的异熟果,造作之后形成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未来遇缘就形成各种各样的异熟报(比如穷富,比如猪狗,饿鬼等),这些异熟果报就叫做生杂染,比如造有漏善业将来感召成为皇帝,总统,总裁,富二代,官二代,乃至成为天人,实质讲还是无常性,是苦性,是无我性,是空的,总也离不开生老病死,等而下子,平头老百姓遇到和平年代过几天安稳日子,遇到战争饥荒年代那可就惨了,乃至恶业感召,成为先天残疾,成为畜生道的,地狱道的等,所谓生杂染在人间叫做三教九流,广大的说叫做六道众生,都是生杂染。

异熟果报来讲不属于是善还是恶,你不能够说那个穷苦人,那个非洲人就是恶吧,生杂染是就现行果不离无常,苦,空,无我来讲的,不论是皇帝还是乞丐都是如此,就这个异熟果来讲都是无记性的,就这个异熟果报实质是无常,苦,空,无我来讲,就这个异熟果报是业杂染,烦恼杂染所造就故,是生杂染。

而之所以有生杂染,无常,苦,空,无我的六道众生,是因为我们这些众生在过去世造作了业杂染,而业杂染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烦恼杂染!烦恼杂染又分两类,自性杂染和相应杂染如前面所讲,由烦恼杂染所以造业,造业就属于业杂染,由业杂染所以有生杂染,在人中就成为三教九流中的某一类,成为某一类之后,未断无明烦恼,不断的增长贪嗔痴,富贵的人想长久的保持自己的富贵,维护自己的富贵,如秦始皇不就是求长生不老吗?丝毫不考虑三千童男童女的死活求什么仙丹而造业杂染,下焉者因为贫穷的关系而杀盗淫妄,即便有所谓好好生活的,一辈子也不造善也不为恶的,但是未断无明烦恼,即便一辈子做事规规矩矩下辈子继续当人,或者这辈子是大善人,但未断无明烦恼,下一世是天人,天福享尽,最终也会流转六道,或者地狱,或者畜生道,成就生杂染!

这里还是要重点再说下,这本《摄大乘论》我是按照太虚大师的《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来讲的,这是一本非常深奥的论(正确的说是给开悟的菩萨们看的),就没有过多的照顾到初学,比如我也没有重点解释什么是心所有法,如果每一个名词都专门解释的话篇幅的确有限,力有不逮!但一些基本的和世俗的说法不一样的地方,我是认为看官您肯定是清楚的,比如佛教的执着的意思不同世俗所谓的执着,再比如烦恼这个词儿,世俗的人一般是认为心底郁闷,不舒服不爽过得不好叫做烦恼,而佛教的烦恼是说的贪嗔痴慢疑邪见等根本烦恼以及二十个随烦恼,也就是说佛教的烦恼强调的是心理上的有害份子。

所以三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实际上是流转的,是动态的,由烦恼杂染必定有业杂染和生杂染,在凡夫来讲,有生杂染必定会滋长烦恼杂染和业杂染(比如穷的关系而杀盗淫妄,比如富贵为了维护富贵而动不动就杀人,我前面也讲了,中国到今天有422位皇帝,基本上都喜欢杀人,之所以要杀人也就是为了维护统治和权威,独裁者另算),由业杂染的关系将来必定生杂染,所以众生就是杂染众生...

这三杂染在其他的经论中就叫做惑,业,苦,其中烦恼杂染就是惑,因为有惑所以造业,因为造业熏习在心体常住的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此业种子驱动阿赖耶识入胎,下一世的身心形成,就不离生老病死,所以是苦,就是惑业苦,无明缘行,行缘识是属于惑,过去世的惑,导致现在世,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乃至取缘有,就是现在世的造作,就有“有”,所谓这里的有就是三界有,这一世的杂染业导致阿赖耶识具有未来受生在三界中的“有”,未来世继续生老病死无量大苦,就是“苦”。所以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就对应惑业苦是流转的,也对应十二因缘,真正展开讲,一晚上讲不完。

这里无著菩萨说世间清净,是说的造禅定业,在佛法来讲外道修禅定也不清净的,因为外道没有断除烦恼杂染,断烦恼杂染必学佛方能断故,他修禅定不过是暂时禅定成就,用定力压制住贪嗔痴等,使得这些烦恼不现行,但出定就会有,他将来往生色界无色界天去躲清静而已,还是会下堕的。

佛教也讲四禅八定,就四禅八定来讲这个是通外道的(也就外道也有,也修得了),这样讲叫做世间清净,也就是说修禅定业属于世间清净,禅定成就就暂时把欲界,我们这里的财色名食睡等贪爱杂染给降伏了,你成就初禅,被人家骗了钱,老婆跑了,你一点不在意的,因为你欲界的杂染已经降伏,虽然非是永久降伏,至少是暂时的,所以初禅等相对于能断欲界杂染故是世间清净,综合这两个意思,世间就是说的有漏法,清净就是说是善性的,相对于凡夫们压根没有断除欲界染污,都在欲界浪生浪死,你修禅定能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即便不是佛教的,起码比较欲界贪欲界财色名食睡的凡夫们清净啊!故名世间清净。

摄大乘论讲记 好的,光阴如梭,眨眼而过,又到了晚上,我们接着讲摄大乘论,从大年初一弥勒菩萨圣诞讲到现在,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没有阻止继续下去,这肯定有佛菩萨的加持,估摸着还得讲下去,至少要把第一部分讲完(当时2020年我先世恶业遇缘成了不可爱异熟果,生活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不过后来都好了)。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昨天晚上我们讲了烦恼杂染,烦恼杂染有两种,所谓自性杂染和相应杂染,加上业杂染,生杂染分别对应惑业苦,也讲了世间清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那么这里接着说出世间清净,怎么个出世间呢?世间是因为有三杂染所以才叫做世间,三杂染的根本是说的烦恼杂染,烦恼杂染的实质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无知,就是愚昧,一切众生都有这种愚昧,不是说只有张三有,李四他没有,是都有,有无明所以心理上才有贪嗔痴等诸烦恼,不论你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的,而断除这种无明,这种愚昧无知只能学佛,而学佛就有两条道路,一者是解脱道,二者佛菩提道,也可以称为三乘,分别是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前面两种侧重在解脱道,后面讲佛菩提道,不管怎么样说,这两条道路或者三乘涉及到了断除无明断除三杂染,而一切世间的学说没有涉及到,所以这三乘又称为三乘菩提,菩提就是觉悟,断掉愚昧(无明)才有觉悟。

所以要讲众生的愚蠢真是匪夷所思,且不说不学佛的,当今末法时代很多打着学佛的旗号的搞什么环保菩提,搞什么菩提夏令营,搞什么活在当下....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兄台!真的啊,觉悟个什么?觉悟的内涵就是断除无明,断除无明才能断除三杂染,你搞这些事情跟断除无明有啥关系?断除无明要靠闻思修嘛!可能三杂染是什么都没弄懂的对吧?也叫做菩提!真是气得人肚子痛。也就是说出世间清净,是相对于三乘菩提来说的,并不是世间人搞七搞八搞得了的,这里无著菩萨讲这么大段话,就是说三染二净,因果报应之所以成立的基石,我们讲这个大厦能够修建,就是因为有地基,三染二净就是佛法这座恢弘的大厦的基石(三染就是众生,众生有惑,业,苦所以叫做杂染众生,二净是说的解脱道和佛菩提道的证果者),不然三染二净不成立还学佛干什么呢?如果三染二净不成立,就总拔染净,无因无果,成大邪见了!所以学佛之人应该共同承认有三染二净,正因为三染二净成立,所以必然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染净所依,如下广述。

首先无著菩萨说“云何烦恼杂染不成?”

就是说如果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话,为什么三杂染中的第一个也就是烦恼杂染就是没有的。

然后无著菩萨回答“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说没有第八识就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因为既然讲熏习,必然是有能熏所熏的,如果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假如以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或者我们说忿恨覆等随烦恼为能熏的一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识,六识为所熏的一方,来说这样的熏习。也就是说贪嗔痴等造作熏习的前面六识,前面六识作所熏的一方,就是说贪嗔痴的种子假如是摄藏在六识中的,这样讲的话,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六识身并不是能够成为所熏的,并不是能够持种的识!所熏的定义我们前面讲过的,大家还记得吗?熏习八义,所熏有四义是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必须具备这四个定义才是所熏,前面六识首先不常住就不是坚(比如麻醉了就暂断了),其次也不是无记,如意识有时候善有时恶,再其次也不俱起,有时候鼻塞鼻识不起,更不可熏(可熏是说的自在的,而前面六识是需要其他条件才能够存在的,显然不自在,而不是第八识心体一样本来自在的,非是其他条件产生的),不符合这四个定义,怎么能够说贪嗔痴等心所作能熏,六识作所熏法呢?

六识既然无法持种,不能持贪嗔痴的种子,那么今生后世哪儿来的贪嗔痴的现行?那么一切烦恼种子习气随眠既然不成立,则现行界来说就没有贪嗔痴,而事实上明明有啊(凡夫众生生生世世都有贪嗔痴现行,纵使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也仅仅只是定力压制而不现行罢了),所以我们讲,如果按照前面的说法,六识心所作能熏(贪嗔痴等烦恼属于心所有法),六识心王作所熏是不对的,所以说,烦恼杂染不成也。烦恼杂染不成显然违背事实!

这里讲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依止,比如说贪嗔等心所现行了才有覆恨等随烦恼心所,隐藏自己内心的意思才能贪,因为嗔而想打击报复别人才会恨,你总不能够说骗子都是明明白白讲实话的?像缅北诈骗的都说高福利高工资,所谓骗人就是覆心所的表征,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百法中没有一个妄语心所,妄语是贪,覆,痴等心所的综合作用,如杀是嗔,恨,忿,害等现行导致的,这些都是烦恼心所产生的身语的造作),所以覆是隐藏内心真实意思是依贪嗔等而有的,故名随根本烦恼而有的烦恼。

随烦恼之所以叫做随烦恼,随有三个意思,其一是说的随性,就是说这些烦恼和前面的根本烦恼性质是一样的,比如忿恨覆等烦恼属于和嗔心所性质一样的类似的,覆心所,悭心所和贪心所又是性质类似的,这就是随性的。 第二是随体,是属于根本烦恼的分位,比如嗔起来了,然后才有忿,才有恼,才有害等,忿,恼等是前面根本烦恼嗔演变的分位,由嗔心所不断的增强而显现的,所以随的第二层意思随体就是随根本烦恼之体,具体的说就是随染,随增,如天亲菩萨的俱舍论所讲。

第三层意思是随身,这里是说六识身,身我今天才讲了,是聚集的意思,好比稻草人是稻草聚集在一起,前面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都是多种条件和合而产生的,比如眼识产生要九缘,故名眼识身乃至意识也是如此,所以叫做六识身,但六识是各个而起,比如眼识视觉起不起不妨碍耳识起,所以六识之间叫做各个而起,但眼识必定和同时而起的眼识的相应心所和合在一起,看起来是一个整体,眼识起和眼识的作意,触,受,想,思等心所和合在一起,使得你能见,和合为一个整体,为一聚,就叫做身。另眼识起必眼识的心所起,所以在百法中叫做“与此相应故”,相应的意思就是讲和合在一起不舍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