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五十一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好,我们前面大概的介绍了八识,当然不是我们这样点到为止的粗略大概的解释。真正讲起来就非常的宽广了,总而言之,第八识无覆无记性的,所谓无覆是说的无染污法遮盖的意思,第八识自身来说并没有我性,是完全的无我的,所谓我是错误的认为五蕴部分或者聚合是常恒,主宰,纯粹的主体。比如凡夫众生唯物论的认为这个身体(色蕴)是常恒的主体(我),死掉送火葬场啥也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他们就是认为身体是主体是我,送火葬场一烧就没有我了,他们所谓的常恒就是人生几十年。他们不考虑每一个人现见的出生就不同必然有因,他们不相信因果轮回,唯心论的也是一样的,认为有个灵魂就好像身心是个洞,灵魂是洞里的蛇一样的,洞垮掉了蛇爬走了。或者我是无常的,但上帝是常恒,主宰,纯粹的(大我,依大我的恩赐所以小我才能永恒,信者永生),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第七识俱生我执意识上有分别我执我执就是有覆,第八识自身是完全无覆的,他完全无执的,他是纯然的什么都不计较的,所以他是完全无我性的,前面七识造作善业,他很慈悲的显现天堂的境界,前面七识造作恶业,他很慈悲的送去地狱。他始终都那样无我,从来不计较,从来不思索有我无我的。在金刚经叫做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第八识不但纯然的无覆,无我性的,他还是无记性的!也就是说他没有善恶性可言,前面七识杀人放火,他就譬如杂货店卖刀具给他们(输出烦恼种子贪嗔痴,但张三杀人,不会把这刀判刑吧?),他们七识造善业,他就输出善法种子,就他自己来说是不会造作善恶业的,他一直在恒顺众生。在法华经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正因为他无覆无记性,完全无私的配合前面七识,从本以来就是如此,所以说凡夫众生造业受报,受报造业,类似果报的众生才能够在一起,比如地球的人类,互相来实现业报。

第七识有覆无记性有覆因为他恒审思量的关系,所谓恒是说只要没有入无余涅槃,他都存在的,是刹那刹那相续的存在,从今生到后世一直不断的,所谓审是对于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认识没有怀疑。思是造作的意思,量是量度,第七识一天到晚在思量个啥?就是把这个无覆无记性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当成自内我,从来不间断从来不怀疑,凡夫众生在天界,在人道,在三恶道都是如此的,哪怕自杀的人,他是希望逃离这个不可乐的境界,而不是说他无我了(倘若他无我了,他不看开了嘛,还自杀干嘛?他就是因为执我,我受不了这个欺负,受不了气所以才自杀的),他之所以不能无我,是因为他爱,乐,欣,喜阿赖耶识

第七识因为爱,乐,欣,喜阿赖耶识,导致他有痴,见,慢,爱四个心所,我们叫做四烦恼常俱,所以他是有覆的,有遍计所执的。但为什么又说第七识是无记性的心识呢?第七识俱生我执导致生下来的婴儿就晓得和兄弟抢奶吃,怎么可以说他是无记性的心识呢?我们讲从第七识的角度出发,我们说他自体是染污的,所以叫做有覆,单单讲第七识的自体俱生我执就是染污性的。但他自体染污,不能说他就是善,也不能说他就恶,因为他是恒内执我,对于外境不能详细分别没交涉的,所以他本身是无记性的心识,他在凡夫位不会主动于外去造作善恶业故是无记,他执着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的完全就是一种错误的执着而已,这个本身无所谓善恶性(世间的人都认为有我,可没有谁因为有我就去干杀盗淫妄的,有我不是杀盗淫妄的直接因,直接因是因为有我无明导致的贪嗔痴),他不过是一天到晚在物我法界里面的。

第七识他只是从无始以来一直执第八识为我,他本身是不能够对于现象界,也就是蕴处界详细分别的,他就没有办法和其他的有情众生发生交涉,不能发生交涉,那么他怎么造作善恶业呢?如何打人骂人?所以我们讲他是有覆无记性的一个心识。

第六识意识三性三量通三境。就是说具有善恶无记性,并且具有比量现量非量的认识。还有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而且第六识在三界出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到他的存在,之所以不说他是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因为第六识意识压根就不是个无记的心识(无记有两种,一种有覆,一种无覆,他不无记当然就不说)!烦恼肯定是有的,既然不说他无记,那么也没有必要讲有覆还是无覆了,无覆有覆是对于无记来讲的,而意识具有三性的,就不是个完全无记的心识。总而言之,第六识是凡夫造业最突出者,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同时他也是修行上最重要的下手处,闻思修离开第六识肯定是不行的。

前面五识属于对于当前境的认识,所以属于世俗现量属于性境,本来是没有所谓烦恼可说的,但是意识是他们的分别依缘,必须要意识加入进来才有他们的分别认识作用,就导致他们也有烦恼心所和善心所了,所以他们就有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种心所。你看那些伪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 “活佛”看到稍微有点姿色的,眼睛发直,这不就是眼识贪心所出现了嘛。

其他心所,我们暂且不解释,我们主要来解释一下五别境心所,也就是说欲,胜解,念,定,慧

这五个之所以叫做别境,别境是说的对于特别的境界才能够生起的五个心所,一般是说在意识上生起的,固然第七识也有慧心所,但是第七识的了别慧是很差劲的,不然也不会他来当根让意识来详细分别。

首先第一个我们叫做欲心所,所谓欲心所,对于某种特殊的境界现前,比如一大堆美金在面前,这当然很特别,你不是银行工作人员,一辈子也难得遇到几次百万千万美金在你面前的时候,对于这种境界希望得到故名欲,又或者说,工作没有干好,开会被批斗,这个境界非常不好,但肯定特别,对于这样不好的境界希望远离也属于是欲。不论是希望和合还是希望远离都属于是欲,欲心所一旦产生,主要的造作就是勤奋的,比如勤奋的赚钱勤奋的偷盗,比如想快一点的离开赶紧跑,也就是说欲心所的本质是和希望联系的,不管是希望逃离不可乐的境界,乃至学佛修行产生欲望,或者希望和美好的境界相依,比如和自己的伴侣,这都属于是欲,因为有欲所以有勤,所以我们讲欲心所于所乐合乐离乐不离合之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第二个别境心所是说的胜解所谓胜解是说的殊胜的理解,主要就是说对于这样的境界能够理解,而且理解下来的结果是能把握这个问题,是非常明确的理解,并且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分辨正确和错误。比如我们学习佛法,我们对于五别境,今晚上听我这样讲,你就得到了理解,并且对于这种理解你认为是正确的,这就叫做胜解,并不会明天遇到一个人说,哎呀,内院啊,我晓得啊,他乱讲的,你一听就又迷糊了。那就不是胜解了因为没有真实的理解,人家一说就退了,之所以如此不理解的根本原因是犹豫,胜解和犹豫是相对的,有犹豫就无胜解,有胜解对于这个问题就不会犹豫。所以我们说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第三个别境心所是,念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记忆,并且是牢牢的记忆,我们今天晚上讲了八识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的道理,你牢牢的记住了,五别境的道理牢牢的记住叫做心所产生作用,不会一两个星期甚至明天早上就忘记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一个人对于曾经学过的不忘记的关键是什么?是数数熏习!也就是说不能自认为记住了就不看不学了,要反复的学习反复的加深理解,其实所谓的学习本质就是熏习,是熏习在阿赖耶识中了,而要牢牢的熏习在阿赖耶识中就需要不断的多次的学习。这个就是念心所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第四个叫做心所,所谓定一般人会理解成为打坐,禅定。其实如我们前面反复强调,不仅仅是这样的,定在五别境中不侧重说的禅定,这里的定心所是对于所观境的专注,当然禅定也属于是专注,心一境性。禅定是狭义来讲,广义来说比如说看书非常的专注也属于定心所的作用,广义的定,广义上的定是遍九地的。狭义上的定,真正的定欲界境界是没有的,至少要初禅,初禅才有轻安相的关系,在专注的前提下产生智慧,或者得到某种境界,有人解释定心所是心得决定,其实从五别境来讲,心得决定应该是胜解心所。所以成唯识论讲定心所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第五个叫做心所,所谓慧是说的智慧,比如你在前面有念,有定的基础上,学习科学知识得到智慧,乃至学习佛法得到智慧,得到智慧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拣择,比如我断我见了,不论是谁的著作,我拿过来一看几句话,看几篇我就晓得他断没有断我见,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我有解脱道的慧,依这个慧我能够拣择错误正确的说法,对于解脱道的断我见没有疑惑,所以成唯识论讲慧心所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五别境心所有法在学佛上来说有一定的次第性,首先你我要有善法欲,渴望学佛,然后能够正确的理解经论,这就是胜解,胜解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在这一步是需要善知识的著作为帮助的,乃至听闻善知识讲法为基础,不然你如何理解呢?像我们今晚上讲这些,实话实说,你平时是怎么理解的?有胜解有理解的基础上才有记忆,为什么很多人记不住百法?记不住三性三无性?记不住经典讲的什么?关键原因你首先不理解,就心不决定,心不决定当然就没有记忆更谈不上。我早前也很喜欢百度,因为我也记不住,后来我基本上百度得少了,要表达某个意思,我可以直接背诵出来那段经文,因为我多多少少能够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记忆,有记忆的基础上你才能够专注,没有记忆就没有胜解,没有胜解久而久之你学佛的兴趣(欲)心所也就没有了,那么绝对不可能专注的,不专注还有个什么智慧?世间的学习也是一个道理。所以五别境心所是有次第性的。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