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中 第二十五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感恩地藏菩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
诸位菩萨新春吉祥(2021年大年初一),我们讲毗婆尸佛
,这里的毗婆尸就是胜观
的意思,你真要说佛教的所谓现观
就包括了无量无数的观行
,有地前
的观行,有登地菩萨
的观行,有小乘
的观行,有大乘
的观行,为什么观行如此重要?因为凡夫众生一直以来都没有离四相
,所谓我,人,众生,寿者,种种虚妄分别
导致错误认识胡乱造业,即便学佛得到一些知见,知见还是知见,并没有什么真切的受用
可言,要真切的受用必须要修观行
,修观行的目的就是由观行而深切实际实相
。由深切实相而断烦恼
,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无明,无知或者错知,所以观行很重要!比如小乘断我见,依所学正法而林间树下,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苦,空,无我就是事实,而学了佛法却没有相关的认识
,相关的抉择
产生,最重要是你没有修观行。当然这里所谓胜观最重要的是说的大乘观行
的意涵。
一般法师讲是把止观
放在一起讲的,之所以放在一起讲是因为有止才有如实观
故,一心为止,多心为观,所谓一心
就是缘一境
。所谓多心
是说的如理观察
,观照
,用现在的话说依据事实是如此就如此的思维抉择。首先我们也大概先来说说止
也就是心一境性
,没有心一境性,是妄想纷飞的,就必然观行不得力,好比说读书的时候不专心,那么考试就过不去,所以古来大德讲观都首先强调止(当然实际情况也有先讲观后讲止,还有止观同时讲的,这主要看学习的人的根性了,有些散乱重掉举重所以先给他讲止后讲观,有些烦恼轻微所以止观一起,有些心性调柔但无智慧,先讲观后讲止),合在一起讲就是止观
,止
强调是心一境性
,观
强调的是深切实际
,如无常就无常,无我就无我等,这两者是有内在的一致性的。止
也翻译为等
,为定
,主要是三种层次,分别是等引
,等至
,等持
。
第一是说的等引
,所谓等引梵语叫做三摩呬多
,就比如说我们观呼吸
,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吸气一二三四五,呼气六七八九十,这样逐渐的引发定的阶段,叫做三摩呬多
,也就是等引
,等是说的定,有些佛经翻译为等
没有翻译成为定。所谓等引
也就是说引发定
的阶段。其他的修定的方法也是如此的,比如无相念佛
,还在引发的阶段都是等引地
,或者叫做三摩呬多地。等引地主要方式就是找一个所缘境
,所缘境比如呼吸,比如佛号都可以,这个所缘境要是单一的,不能是反复变动的,之前有人还说看电视可以不可以修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电视剧是不断的变动的不是一境的,世俗说的专心和修定还不是一回事情,看电视可以专心但绝对不会成就定力。这个阶段很关键,因为不断的缘一境
要反复对治自己的散乱
和掉举
。
过等引地之后就进入等至位
,就是入定
,也称为奢摩他
,奢摩他就是止
,已经进入了定
的阶段了。就是说止息一切纷乱烦动的功夫,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家都是妄想纷飞的,比如大家注意自己的念头,想东想西是散乱,心情上低落或者兴奋不稳是掉举,散乱掉举很多是不是啊?通过等引进入等至位正定位
,这个时候妄想纷飞的烦动就没有了,我们讲奢摩他,奢摩他就是等至,是说的取静为行
,内心安宁祥和,离一切心的妄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平时妄想多(此处的妄想是说的心念的纷飞,一般佛教讲妄想是说的虚妄分别,执一切法离心而有,认为不是常就是断),这个时候妄想止息了,好比说一个人平时都背着百来斤行走,这个时候放下了就有轻安
,轻安对平时的粗重言,我们平时妄想太多,当然粗重嘛,你放下难道不轻安?所以我们讲奢摩他也就是等至位是必有轻安的,话说回来,在初禅以下没有真正的轻安,因为初禅以下
勉强称为定就是未到地定
,但未到地定过暗无所知
故当然没有轻安
,初禅位才有真正的轻安,所以四禅八定不包括欲界定
。当然我们往下了讲,我们没有成就禅定,但是妄想止息,是不是也轻松呢?只是此轻松非彼轻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初禅主要是依靠离欲发起,在具备未到地定的基础上厌离男女欲而发起,发起的阶段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一定是打坐中)。
因为有等至的关系所以才叫做心一境性
,但是等至位是没有办法修观行的,我们说等至位达到之后的等持位
,也就是三摩钵提
也称为三昧
,才能修观行,所谓一心为止,多心为观。一心
是说的等至位
,也就是奢摩他位
。多心为观,三摩钵提
或者叫做三昧
或者叫做等持位
,这个阶段保持相应的禅定的境界故名持,属于是定所以也叫做等,合起来等持位。定后能观照
,可观照能观照
故名三摩钵提
。有法师讲经没有搞清楚等引,等至,等持的区别,说什么定中观,定中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可言观的,实际言之唯等持位为观照位
,可修观行,但前提是你得有正知见,估计她也不会禅定,也没有禅定还说证得二禅,又是个大妄语的,我们这些人不大妄语,因为我不靠这个赚钱,完全是兴趣爱好而已。补充说一句,平常我们讲静虑,静虑也是说的等持位修观行的,乃至修神通全都是在等持位修,比如火观,水观,风观以及地观等,修某种观行就叫做某种三昧,三昧成就
就叫做观行成就
,在神通
来讲必须要修三昧,也就是必须要先成就等持位
,在三昧的基础上才能够转变四大
。
要证初禅才有二禅,三禅可言,但证初禅要在离五盖
,所谓五盖分别是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其中贪欲盖
的断除主要是修不净观
,不净观是内外修
,内修
是观察可爱的男人女人皮囊里面的心肝脾肺肾毫无可爱之处,与案板上的猪肉猪大肠没有区别,乃至种种寄生虫在其中游动等毫无可爱之处,外观
是各色年轻貌美之人将来必定是老,必定是死,尸体就有青淤相,烧煮相,火烧相等……当然这里有个问题,医生特别是主刀医生他们是常常见内身不净的,乃至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常常见到尸体的不可爱相,为啥他们就不能断贪欲特别是淫欲呢?这就譬如屠夫天天杀猪而不生起怜悯心一个道理,这对他们是工作,他们来做这个工作的目的就是手术成功或者是烧尸体的,他们不是来修观行的,出发点不同故,而我们这样的做目的就是为了修观行,目的决定结果。
第二嗔恚盖
的断除主要是修慈心观
,慈心观先观察自己亲爱之人比如爹妈儿女受欺负由此生同情怜悯,然后扩充到其他的人。惛沉睡眠盖
要多修习佛法
,多积累正知见
,很多人一看佛法著作就打瞌睡,就证明惛沉睡眠盖严重,业障重,所以要多学正法来对治,要培养自己在佛法上的兴趣,先让学佛的愿欲生起来,佛法的智慧光明生起自然离惛沉睡眠(在瑜伽师地论
中弥勒菩萨
说的光明想
是这个意思,不是凡夫法师说的想象什么光明)。掉举恶作盖
的断除要在少欲少求知足
,一句话要少事儿
,远离电视剧视频直播等使得心性上稳定。疑盖
的断除关键在于常常如理思考十因缘观和十二因缘观
,生起因果轮回决定是有
的正知见。所以建议修定之前还是先学习佛法正知见,然后常常作意修五停心观
,然后再修定。
诸经典讲等持位
,讲三昧为什么反复讲?因为等持位是修观行
也就是毗钵舍那
的重要前提,当然不是说一般的观行,没有禅定的观行受用很少很低。毗钵舍那主要是说的殊胜的观行之重要前提。还有一点因为三摩地,也就是三昧或者三摩钵提达到等持位
,心力上才能够平等住持,有这样的定力,才有堪能性
,譬如有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有不论什么难行的事都能行,真正难忍的事都能忍,其不能行不能忍者都是未曾修定,以定力是有堪能的。也就是说有禅定你才能够忍财色名食睡
,才能远离财色名食睡的贪爱
,乃至能忍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忍这些东西,或者说离这些东西,你在佛法上的观行,不论是不净观也好,还是四念处观也罢,你才能够得力。所以在佛法上禅定是过程,目的是毗钵舍那
,也就是观行,由观行才能断烦恼如贪嗔痴等。
你看真正成就无相念佛的人,是不是都很稳重呢?是的啊,这就是成就三昧
和没有成就的区别(末学就是相反的例子,脾气不太好,性障比较重,因为我禅定不行,多生多世都在智慧上修了,定上修得不好)。总而言之修禅定是必须的课程,早晚都要修,不过对于末法时代还是强调先熏习正法
,一来大家很忙讨生活不容易,福报都不怎么好,真叫你放下一切修禅定没有几人办得到。二来没有正见修禅定很危险的,很多人修禅定都是盲修瞎练的。有正见修禅定
就事半功倍
。三来你也可以修无相念佛
等动中定
。
好,我们大概讲了,等引,等至,等持位的差别。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讲讲佛法上最重要的观行,当然我不是说圣贤们,亲证的基础上智慧具足,福德具足产生的光影观,谷响观,如幻观那种(这些都属于证道上的三摩地),那种对我们来说太高太远。也不是说对于修止(我们是讲地藏经不是教导大家如何修定的),再次强调修定之前最好要修五停心观。你修禅定为啥修不好,除去没有正确的禅法知见,也就是说不懂怎么样调身调息调食调睡之外,很多人是没有先修五停心观
导致的,或者没有同时修五停心观,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情况不清楚,所以首先清楚自己是贪欲重?嗔恨重?不信因果(愚痴)重等之后,你要修定首先要修五停心观(你妄想多举要言之是因为贪等烦恼重),比如贪欲重的修不净观,嗔恨重的修慈悲观,愚痴不信因果报应的修因缘观,业障重的修念佛观,散乱掉举太重妄念纷飞的修安那般那也就是观呼吸或者正觉会的无相念佛都可以的。这五停心观我看了,当今佛教界讲得普遍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可以查阅学习的(他们关键是在初禅乃至四禅的境界相上错误蛮大的,所以末法时代不要说一般人连大法师他们大多没有禅定,何况教人禅定?导致很多人成了大妄语,说自己证到初禅乃至四禅了,如喇嘛教
的活佛
说有什么神通,他们根本没有禅定,讲禅定完全是胡说八道,怎么可能有神通?鬼通也许有而已,所以楞严经
说他们附身的鬼神厌离他们,他们就于王难不得自在
,鬼神离开,他一下子就像王林一样的成了普通人,怎么自在?所以反复强调最好还是有正知见)。
接下来我们讲毘鉢舍那
,大乘求证阿陀那识也就是如来藏最重要的六现观,分别是思现观
,信现观
,戒现观
,现观智谛现观
,现观边智谛现观
和究竟现观
这六种,为什么要讲这六种?因为这里是说毗婆尸佛所谓胜观佛,不亲证真如阿陀那识,怎么叫做胜呢?所以我们要讲这六种现观,其中我们还会讲到现观智谛现观的主要内涵也就是四谛十六行观
,以及四寻思
和四如实智
大概是怎么的一回事,我们一般讲闻,思,修所成慧大多是侧重在世间上的,比如听闻佛法
,如理思维如法修证
,大多是侧重在世间的,而这六现观
是把世间出世间结合
起来了,所以我们要讲。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和究竟现观已经属于出世间
了,在瑜伽师地论
中讲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三地的末尾,都讲了这六现观
,为此,我们讲六现观!
第一我们讲思现观
,就是说在闻思位
中,听闻正法或者说善知识的开示,比如太虚大师
或者平实导师
的开示,然后因为学习的关系,对于这个法有透彻的了解
,生起非常的法喜
,我们平时叫做法喜充满
,比如我前几天看太虚大师
讲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
,就是楞伽经的重要翻译版本,看到佛陀评论外道的那一段,我心里特别的欢喜,我想到一句话我不与世间争,世间与我争,真是这样啊,外道什么上帝啊,进化啊,根本无法证实的,而佛陀讲的这个本心是完全可以实证的,可外道拿着虚妄分别的唯心唯物上帝真主就要和讲真实法的佛陀来争!总而言之有真切的理解,并且生起了法喜才叫做有思所成慧
,似懂非懂的显然不会有什么法喜。又或者说在空闲的地方思维,曾经学过的正法,生起圆满无上的法喜也属于是思现观
(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愚痴,动不动就觉得有法喜,你有法喜你不会听不懂在说什么吧?那么好,来跟我们讲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好不好?都讲不出来就压根不懂,不懂有什么好喜的?这么个事情都要妄语。),再比如我今天看正觉
念诵金刚经
,我看到的感觉就是充满法喜,不是他们念诵我随喜,是晓得其中的意思而法喜。又或者说听法了解,没有一点疑惑,这样也算是思现观的。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