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十二门论讲记 第四十四讲 观缘门-结齐诸法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无为法空

我们讲了有为法空,那么有有为法,有无为法,佛经上都是这么讲的,无为法空还是不空?所谓无为我们前面也解释了,就没有有为法之相,属于有为法所显示的有为无为是相对成立的,离有为法外并没有什么无为法可讲,既然说有为法毕竟空,那么无为法也就毕竟空了。

人我空

在蕴处界的基础上我们讲有我,凡夫俗子在所谓身体的精神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讲身体是我,感受是我,思想是我,那么这些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些都是有为法故,那么何况还有我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龙树菩萨说有为、无为空故,云何有我?

这里又从法空讲到了生(我)空

真实与蕴处界非一非异

当然学正法的听闻过如来藏的肯定会说,那么如来藏毕竟空不毕竟空呢?你要这么问,你就又把中观唯识搞成了两个东西了,龙树菩萨所讲的是烘云托月,不立阿赖耶识名而成阿赖耶识教,仔细体会我这句话就明白了,实话说我悟入不是通过中观,我是通过唯识悟入的(其实我是听菩萨明讲的,当时也是解悟,后来才是明确的找到的,所以我非常明确的可以告诉大家,佛教说的空不是世俗人说的空更不是情解思维所得空,也不是某些正法学人认为的离蕴处界之外还有个如来藏不能说蕴处界某部分是如来藏更不能说蕴处界全体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在蕴处界上离二空所显示的真实,这个真实是和蕴处界非一非异的,说非一是因为他有区别于蕴处界的自体性,说非异是因为他可以摄一切蕴处界法,蕴处界的一切法都是他的功能性的一部分,而要亲证他必须离二我,所谓人我和法我,因为不离二我就会落到蕴处界中去,要不就成为情解思维所得了,落到思量境界上去了,所以执二我就是执蕴处界真实就是遍计所执性,而否定蕴处界就是否定因缘果报成断灭空,这更是遍计所执,因此中观和唯识是一致的,唯识讲的本心就是中观说的离二我所显),我也不是自己参究的,可能多生多世熏习唯识的缘故,是读楞严经悟入的,但也是依唯识。我就是说真的悟入了,决定能够明白中观禅宗唯识之间的联系的,而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相干的,甚至认为是矛盾的东西。

非灭色而得空,是即色而即空

我再强调一遍,讲到这里因缘生万法被破尽了,我们并没有说这些东西是没有的,倘若说这些是没有,是假的,是断灭空无的,那么你又是依什么来建立假?建立空无呢?你不过也是依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说是没有的,是空无的,是假的嘛,对吧?那么既然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基础上来讲,就证明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因缘生的,是因缘生的就是无自性的),不然你又如何说是没有的?是空无的?是假的?既然存在,就不是假的,不是你认为的空,不是没有的啊!

我们讲毕竟空是非灭色而得空,是即色而即空!

门门明无生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讲了三门了,这三门主要是讲因缘的,先是总破,接着破因再次破缘,总而言之,龙树菩萨这本十二门论每一门,都是在明无生,其实每一门都可以由此通达实相,所以并不一定要设立十二门,有些利根的第一门讲完可能就言下顿悟了,但在末法时代这种情况我估计几乎没有,我没有学正法之前也读过十二门论中论等等,完全看不懂,学了正法也读了,还是似是而非,所以根器不同,佛菩萨的施教就不同,随其所应就建立多门,举要言之,就是希望众生不论利根钝根都能悟入,所以龙树菩萨就讲了一门又一门,总计就成了十二门

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

但即便是因材施教,龙树菩萨也依据圣教,佛陀所讲来施设的,并不是他想怎么样施设就怎么样施设,所以从整本十二门论来讲,先讲性空,所谓性就是自性,有为法皆空就是众缘所生法无自性毕竟空。讲完了性,接着就讲相空,然后还要讲用空。性,相,用这就是次第性,这个就是佛教鼎鼎有名的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不现观这个三三昧是谈不上学般若还是不学般若的。

总而言之这一门所谓第三门观缘门以及前面的观有果无果的真义就是讲,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没有自体的,因为一个东西存在,就必然是因缘生的,文中辩证,既不从因中来,也不离因而有,更不从缘中来,岂不是无所从来吗?既然无所从来,那么必然也是无所从去嘛!既然无来无去却执有来有去有自体这就是遍计所执,而观察下来譬如梦,幻,泡等,虽然恍惚是有实际却没有,这就是依他起性,在依他起上离执有自体(性)等缪见就是圆成实

观相门

我们开始讲观相门第四

释观相

是讲的能观之心,众生有心才可以观,未见石头可以观,所以观强调的是心,是说是所观之境,不论是桌子还是板凳还是电脑乃至张三李四,都是我们所观的境,而之所以我们有这个所观的境,是因为这些东西有相,所以相就是所观之境,这里讲门是说的通达的,能诠释的通过的教法,龙树菩萨为了让我们这些有心识的众生(没有法眼也就是没有成就无生法忍之前名,具备法眼成就无生法忍之后名,我们无正确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就称为含识众生,我们的八个识跟智目前还不沾边,连初品的转识成智都没有故),对于所观境有真实的认识(智,有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所谓无分别是依真如而具备的无分别智),所以就开此门,名为观相门。而讲到这里已经是第四门了,所以就是观相门第四

这个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来讲仅仅是有相的才称为相,要是无相的就非无相非有相。但广义来讲,一切法相不管有没有相,凡是能够被心识认识的都属于,比如说虚空,比如说心所相,心不相应行相(时间,势速,异生性,众同分等等)乃至涅槃,如实性这些都属于相。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