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十二门论讲记 第八讲 论文结构总述 四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从第十门开始主要是破斥真实的有(能作),众生因为无明的关系就认为万事万物有个作者,这个作者或者是或者是上帝真主,或者是自然,或者是伟人,或者是神我作,或者如唯物论认为有个奇点开始作,这万事万物前前是无始的,后后是无终,无始无终就没有作者的,因为你说有作者,那么作者又是谁为作者呢?所以在这一品中破大自在天为作者。在第十一门中继续破作者,观察万事万物一切法上并没有前后,也没有同时,也就是说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可讲的,那么先因后果先果后因因果同时都是不可成立的,何来的作者可言(有作者就证明有先后,无先后当然无作者可言)?一切法毕竟无生故。到了第十二门,最终就讲观生门,一切存在毕竟不可得,也就是说毕竟空寂,求一个实体是不存在的,忍可无生法性,了达诸法如幻本来中道。总而言之,十二门教的次第上,龙树菩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比如他是总观因缘,然后观因,然后观缘,是有一个渐进的,先后次第的。

宗论与释论

菩萨造论有两种,一种是宗论,就是核心的,其他的论都以此为核心展开的,这一本《十二门论》以及《中论》就属于是宗论,是龙树菩萨中观思想的核心,重点在于宣讲大乘般若,所谓无生法忍的,这种宗论是菩萨修行所得广宣自宗的。其他的论比如《大智度论》 《十住毗婆沙》属于是释论,是属于解释经典的,比如《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十住毗婆沙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这种就属于是释论,专门解说佛经的。比如天亲菩萨《唯识三十颂》也属于是宗论,他写的《十地经论》属于是释论,也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在印度本来还有龙树菩萨造的《大无畏论》也属于是宗论,据说很长,不但是宣说中道并且还广破当时种种外道邪说,很遗憾这一本没有翻译到中国来。

《大无畏论》 《中论》 《十二门论》龙树菩萨的这三本宗论来讲,其中大无畏论是篇幅最大的,其次是中论,中论不广也不略,篇幅最小的是这本《十二门论》,其中大无畏论和中论都有相当的篇幅广破邪外的,发狮子吼的(到了这个末法时代,居然很多法师说什么破斥邪说的人自己就是邪人,那么龙树无著菩萨玄奘破斥邪外,都有相关著作,难道他们都是邪人?这些人真是无明深重啊,若不摧邪,如何显正?)。在十二门论中虽然在观作者门破斥大自在天创世的邪说,但总的说来《十二门论》主要是申正,也就是申扬大乘佛法,发无得正观的,所以这本跟其他龙树菩萨的著作还不同,每一门只是标注没有标注或者是,而在《中论》中就有标注或者是,在中论是先树立正见,然后破斥邪外的。

偈颂

过去菩萨们造论,比如无著菩萨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天亲菩萨等他们是先造偈颂,类似诗歌一样的,比如龙树菩萨大圣说空法,为离诸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这就是偈颂,有些偈颂很长如《唯识三十颂》就有三十颂,造了偈颂之后就造长行,所谓长行是专门来解释偈颂的,至于这个长行是不是自己来写?这个不一定的,比如天亲《唯识三十颂》,他造了之后就往生兜率天了,后来造长行解释的是十大论师,如护法菩萨难陀安慧等诸人,再后来玄奘菩萨集合十大论师的长行为《成唯识论》,那么在这本《十二门论》中我们非常肯定的说,偈颂肯定是龙树菩萨造的,各个翻译版本都是这样讲的,那么长行也就是对于这本十二门论的解释是不是龙树菩萨?过去有人认为长行不是龙树菩萨造的,或者是他的弟子提婆菩萨造的,后来隋代的三论宗祖师吉藏法师判断十二门论偈及长行均为龙树一人所造。我们分析这本论的偈颂和长行也完全可以判断都是龙树菩萨造的,因为在过去长行是其他人造的都要标注的,乃至天亲菩萨为他哥哥无著菩萨《摄大乘论》造释,他也是标注了是他造的,而在这本《十二门论》则有我愍此等欲令开悟是故我今但解释空等,所以非常确定这本《十二门论》不论是偈颂还是解释偈颂的长行都是龙树菩萨造的,而非是提婆菩萨等弟子所造长行。

经与论

佛典中讲十二分教,本来就有论这种形式,所谓这种形式不但佛弟子有,佛陀也有的,但总的说来,佛讲的或者佛印可的比如《胜鬘经》就都属于是经,凡是弟子造的就称为论,舍利弗大迦旃延之自作者,谓之论。以此区别,论为佛弟子所著作,比如舍利弗尊者写的《舍利弗毗昙论》。但也有是论称为经的,比如《瑜伽师地论》这本是慈尊造的,也称为经《地持经》百论提婆菩萨写的偈颂,也称为修多罗,再比如《六祖坛经》也称为经,也就是说经论其实是可以互通,但通常情况下,我们讲佛或者佛印可的称为经,弟子们写的解释宣扬佛法的称为论,这就是经论的区别。

论藏

在梵语中,通常我们讲论藏就有四种,分别是阿毗达摩摩怛理迦优波提舍奢萨怛罗,阿毗达摩我在《摄大乘论初分讲记》中解释过的,称为无比法,而且也有经典称为阿毗达摩,所以这个名字是通经也通论,而摩怛理迦翻译过来是尽言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各种语言,譬喻,研究,宣传佛法,宣达诸法性相,理无不尽的意思。优波提舍翻译过来是交流问答的意思,也就是说菩萨们造论用相互问答的形式,用这种书面形式来宣传佛法,奢萨怛罗翻译成为汉语是说的抉择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种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如何如何。总而言之,经论二藏,各有广各有略,如果是随缘来讲,就是散说,随宣说正义而设就是聚说,经是直宣明理,但是佛说,是佛教的圣教量,属于亘古亘今之常法是定则,没有所谓发展的可能,这是宣说的真理,是属于对于圣教的申明,申扬,可随时代而应机应理。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