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十二门论讲记 第六讲 论文结构总述 二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教理相资

这里之所以要称为也是从 来讲的,首先教法讲的是佛理,教和理是相辅相成的,其一教为理门,教是要运用语言文字乃至音声来阐扬的,理是通过教所悟的标的,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佛菩萨种种语言文字乃至音声是不能悟入佛理的。其二教为观门,在实相上来讲,诸法本来就是离言的,如我前面浅尝辄止的说,说火不烧口,想火也不烧心,那么证明实际的火本来就是离言,但离开佛菩萨种种语言文字的表述,我们又如何能够起种种观行?又如何实证诸法离言自性,当然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从闻法才能起观行故,所以教是观门。其三教即是门,大乘佛教,虚通无碍,建立种种文字的目的就是生诸功德,灭诸烦恼,此大乘佛教的文字本来就是离诸烦恼的,所以教即是门。

来讲,其一理为教门,佛所讲的法是依法界的实相理来讲的,这个实相理就是真俗二谛,所谓俗谛既是小乘安立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等等,所谓真谛属于大乘佛法的一真法界,一实相印,第一义谛,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讲此真俗二谛之理才是佛讲的法,所以理能起教,当然理为教门。其二理为观门,在听经闻法的基础上明了二谛之理,那么才能够起观行,不论是在生活工作中如是观察,还是独一静处林间树下依教理来深观细观都是如此的,明理方能起观,所以讲理为观之门。其三,理即是门,逐步通达教理的基础上,那么才能够断种种疑问,比如对于因果轮回有没有的疑问,乃至三苦八苦是否真实的疑问,有疑问就有缪执(似信非信因果轮回就是缪执,执唯心唯物都是缪执),理逐渐的通达,那么缪执就去除了,就譬如经过门进入一间大厅登堂入室一般的,所以理即是门。

这样讲教有三门,理有三门,总计就是六门,这是从教理相资来讲。

经论相资

从经论相资来讲,论这种形式本来就属于佛典十二分教之一种,但佛陀讲法随听法的众生根性而有差别,随听法的众生程度而有差别,而且广博深邃,并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随文起观,都能悟入堂奥的,所以需要菩萨们造论来解释经典的甚深意涵。那么佛陀讲的就属于能资助论典阐述的能资,论典就属于依佛经而阐述佛理的所资,经典讲的佛法,要怎么样才能够申扬?就需要菩萨们造论来申扬,这样才能够普济群生,也就是说从经为能资来讲,一切菩萨所造的论,都是由佛陀讲法为门才得发挥的,那么经典当然就是论之门。从菩萨造论发挥佛说来讲,论是发挥教理,那么论就是经的门,龙树菩萨这本《十二门论》是申扬十二分教的,就是后一种解释,所谓由论开演申扬经典的意涵,当然论是经的门

唯识属于后得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 《十二门论》等是阐扬十二分教的,可中论等并没有讲唯识的,甚至都没有阿赖耶识的名称,十二门论等是讲般若中观的这个不假,但大乘佛法并不仅仅只有中观,怎么能够说是阐扬十二分教?十二分教明明还包括唯识等内容啊!这样说就是我前面反复讲的,没有二空观的洗礼还不懂佛法。没有实证真如就谈不上学习唯识,唯识属于是后得智,是菩萨在已经亲证真如的基础上而学的,当然我们不是讲没有开悟之前不可以学唯识,但要真的学习唯识必须要经过二空观的洗礼,任何人想要成佛都是必须的,二空观的基础上实证真如才有出世间法可说可讲,不然种种言说都非关实义,在真如的基础上来讲,并没有一切分别可说可讲,此无分别智亦名根本智是佛法的首要关键,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等并没有建立唯识的名词,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实证离言离能所的真如,依此为门方有六度万行,方有十二分教,所以他讲此门当然是讲十二分教。

十二的意涵

那么这个字我们搞清楚了,为什么要称为十二门论,不可以称为十三门论?十五门论呢?如我前面说首先一个原因是这本十二门论是讲根本智的,根本智是实证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处,佛菩萨依实相理所讲的佛法就是十二分教,所以龙树菩萨这本论称为十二门论,所以不能称为十五门论,十三门论,只能称为十二门论,这是一层意思。另外龙树菩萨这本论他主要的目的是显示性相皆空,如如不二的,那么从性相来讲,一切诸法无自性故为,从相来讲,相所相无故为无相,从一切诸法如如不动故,远离能作所作故名无作,就是 无相 无作,这样就性相双泯,具体的分析十二门就足矣,当然就是十二门。

再次为什么要称为《十二门论》,此十二有何意涵?因为佛法虽然广大,但从门来说,不外乎就是染门净门,所谓染门阐述众生有无明,无明故有种种烦恼,由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报,也就是说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在四圣谛来讲就属于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在净门来讲就是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万行,初地乃至十地菩萨证十真如,离十重障,成十种智慧等等,这个在四圣谛就属于是灭圣谛道圣谛的内涵,另在人言人,在人来讲十二因缘顺十二因缘就是染法,逆十二因缘就是净法,这本十二门论通申佛法,所以龙树菩萨在第一观就观十二因缘,由十二因缘就能够彻底的得到究竟,所以接下来讲的都是以观十二因缘为本,当然此论称为《十二门论》,而不能是十三,十五,十七。

龙树菩萨在第一观依十二因缘为本,依般若智慧,乘六度之行,觅生死涅槃了不可得,那么还有什么触,爱,取,有,生,老,死等可说可讲呢?但众生根器下劣,又到了末法时代,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难以通过第一观明了诸佛无上心印,所以龙树菩萨大慈大悲继续依甚深空义无得正观,申明十二因缘之教,务必使学人能够心境双忘,缘观俱寂,如实而谈,不增不减。因此本论名《十二门论》。

最后十二是圆满的数,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经典十二分教,这就是讲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佛故,究竟圆满不离十二故。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