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五十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昨天晚上我们讲了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也就是说每一个识生起都是需要条件的,我们佛教是讲缘生的,没有任何一个存在不讲条件的,这一点颇和科学有一致性。科学也讲条件,但也不同,对比科学来讲其一,科学是把一个个的东西,比如煤炭当做一个主体煤炭来研究,比如水当成一个主体实体来研究,而我们佛教是不会把煤炭当成一个主体实体的,我们把煤炭乃至一个人称为一个,也就是说所谓万事万物都不是主体,是由其他的元素组合而成的,离组合的元素无这个东西存在。比如一个人,有名言上的人的存在,实际没有人这个东西存在的,有的只是元素,就是色,受,想,行,识的组合,而科学是把这个东西先确定有个个体,然后再来研究这个主体的行为学,心理学等等。

为什么佛教会这样呢?因为无始以来现象界就没有本体,无始以来所谓的存在离构成存在的条件之外无所谓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即即因缘,离因缘都根本没有果可说,何来主体?其二科学主要是依算学,空间,时间,重量乃至说化学的,药学的,机械的来研究,也就是说科学的本质就是物体--我执法执本体论--原子论。而佛法不同,佛法是一种知识--能知所知--蕴素论。也就是说所谓科学是就能知相上执个主体为前提,比如煤炭上的分析,而佛法是一种在能知所知上的分析,所以佛教也不是唯物主义,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也就是说为什么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是因为心识刹那生灭的缘故,为什么心识要刹那生灭?因为心识不刹那生灭世间就不会存在就是静止的(科学说宇宙在膨胀,首先他们错误的立了奇点大爆炸理论,如果是大爆炸那么宇宙中奇点的位置温度应该高于其他,然而实际上宇宙中除去恒星等附近之外温度都是一致的,并没有一个广袤的区域温度特别高,其次观测者的科学家心识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他们观察的结果就是宇宙在膨胀,又根据错误的观察得出将来还要收缩),心识刹那生灭才可以有最重要的一个缘,也就是弥勒菩萨说的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加一。比如眼识,前面的眼识灭,后面的眼识才会生,如果前面眼识不灭,后面就不会生。后面不会生,那么就是静止的世界,就无所谓世界了。正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八识都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世界无常,乃至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当然我们反复的强调了第八识的体是不生灭的,这里说第八识生灭是说的第八识的种子和第八识所生的现行来说(第八识种子不断的流注才有现行不断的生起,但种子流注并不是说体是生灭的,因为种子的本意是功能差别,是依附于第八识的)。在佛教就这个问题华严宗有句著名的偈--**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一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就比如说,我现在有一把竹签子,我拿起来一根,问你是第几根?你说第一根,我拿起来第二根,问你是第几根?你说第二根……乃至我将第五十根拿起,你说多少根?五十根?!你确定!你这个回答是错的!

如果在阿赖耶识的角度来讲,我们讲阿赖耶识中已经实现的种子叫做过去,正在实现的种子叫做现在,还没有实现的种子叫做未来。正因为阿赖耶识心体不灭,种子现行不断的变换所以一切事物无常。之所以你我会老,会死就是因为这样的关系。虽然说这个生老病死这样说来很悲哀,但是你要想,成佛也是这样啊,倘若种子不是刹那生灭,不断流注乃至改异,我们如何能成佛呢?在阿赖耶识来说,阿赖耶识的种子不能转变我们也成不了佛,所以圣弥勒菩萨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加一也就是说从眼识到阿赖耶识各加一个重要的缘等无间缘。

总而言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凡是需要的条件越多越不常常生起,比如说眼识需要九个,耳识八个,其他的前面三识,睡觉都会断,缺少了作意缘等。意识需要五个条件,意识需要的缘也多,所以眠熟无梦也会断的,这些前面六识乃至脑袋挨一棍子都会断,而且越是前面的越是频繁断的,因为他们生起需要的条件多。

意根也就是末那识我们注意看,只需要三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中意根自己的种子意根作意心所。其实阿赖耶识中的意根的种子和阿赖耶识非一非异的(实际情况有差别,因为意根是相续识,阿赖耶识中他的种子会不断现行的),作意是意根自己的心所,也就是说在三界中,意根只需要阿赖耶识存在,他必然存在。我们来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出现在三界中,需要四个条件,意根阿赖耶识的作意心所阿赖耶识自己的种子阿赖耶识的境缘阿赖耶识的境缘就是他自己变现的相分,阿赖耶识自己的种子附属于他自己,作意是他的一个心所。真正需要的也只是一个意根。那么第七识和第八识在三界出现只要对方一个条件就可以了。所以这两个根本就不会断,除非是入无余涅槃了(意根灭掉了,阿罗汉因为舍弃了三界爱,所以前面意根的等无间非常的微劣,导致无法引生后面的意根),不然就会一直存在,因为他们需要的条件最少。所以我们讲阿赖耶识和意根末那识互相为根就是这个道理。

如我们前面说,每一个心识,八个心识都是老板都有自己的秘书专门给他们干活的打工人,其中阿赖耶识有五个心所,意根有十八个心所,意识有五十一个心所,前面五识有三十四个心所(具体的解释请看末学挫作《摄大乘论讲习》)。

真实来说,其实这些心所有法在第八识中都各自有自己的种子的(当然有些属于几个烦恼和合而有的,并不是真的存在的,比如说失念这个大随烦恼,其实是痴和念心所合成的,但现行上的确有失念,所以列为大随烦恼,但未必有种子),因为前面七识是没有储藏功能的,如我们说前面六识经常断每天断。第七识末那识也不具备储藏功能,因为他本身是有我的,譬如白布才能染,黑布蓝布显然没法染成红色,第七识是有我性就没法储藏种子。所以前面七识都没有熏习的功能,只有第八识有第八识故名藏识,当前面七识产生的时候,遇到境界就导致第八识为他们输出他们各自的打工人给他们打工,也就是他们的“秘书”助伴,这就是我们说的心所有法。实际情况很复杂,比如现代心理学会说思想是心理特征,在唯识来说思想是两个心所的复合产物,一个是,就是粗浅的思维推断,一个是,深入的思维推断。总而言之现象界的心理特征,是由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乃至八个识互相配合产生的。

从八个识自身来说,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比喻为一家公司,因为有八个主要成员,那么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肯定是董事长,他是初能变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投资(种子输出)所以产生的,这个公司是他的公司,他是总负责人,但并不负责具体的工作(比如去贪去嗔等,不是他的工作范围),正因为此,所以专门负责他工作展开的秘书就只有五个,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凡是识都有这个五个,不然无法了别无法认识。阿赖耶识当然不例外,需要晓得这里阿赖耶识的受完全是不苦不乐受,所以叫做相应唯舍受,这里的不是思想,是说的了知,所谓名言分齐,他能了知你的心行配合你,当然也是就是知。这里的心所是造作决定的意思,他按照前面七识所需,就源源不断的输出种子(这家公司运作需要钱,他就源源不断的给各个部门投钱,各部门赚钱也放到他这儿),这里面还是有个造作的,凡是心识都能造作,也就是说第八识有思心所,思就是造作决定的意思。

第七识末那识我们叫做次能变,他是这家公司的CEO,也就是首席执行官(ChiefExecutive Officer),因为董事长不管具体的事,所以公司具体的大政方针就是他来具体负责的,他的工作当然比董事长多得多,而且没钱就向董事长要,要是赚了钱交给董事长。一个公司好不好跟他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就一个众生来说第七识末那识是染净依,第七识CEO搞得好,这家公司就好,如好的CEO(有平等性智)了,就最终成佛。要是搞得不好,就好像凡夫俗子这样的,就撞运气了,善缘善行就往生天界乃至继续成为人类,多数情况都要搞砸就是三恶道的。正因为他是CEO,所以他的工作也不是太具体的工作,但他负责大政方针,所以他肯定有慧心所。他是给董事长打工的,衷心还是有的(执阿赖耶识为我,但这个是愚忠,因为阿赖耶识是心不是我)于是有根本烦恼痴,见,慢,爱,五遍行肯定有,他是心就有触,作意,受,想,思。但凡夫俗子的第七识都没有平等性智,所以必定有八大随烦恼,就是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掉举,昏沉,不信,就是说他这个CEO身边围绕着一大圈小人。而且他自己还有问题,他会认为董事长的一切都是他的!把董事长的一切据为己有。总计十八个心所有法。

第三能变识我们说两类,一类就是我们人人都晓得前面五识,分别是眼识乃至身识,一类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意识。这六个一般人都知道有的。首先我们讲意识,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识,因为他是总经理上对CEO意根负责下管理前面五识(对凡夫俗子来说,固然意根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执我肯定有的,意根恒内执我所以无法详细分别外在,阿赖耶识凡夫不知不证姑且不说),所以意识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负责的工作最多,因为工作最多,所以他专属的打工人也多,有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五遍行肯定有,五别境也有,善心所十一个,根本烦恼六个,二十个随烦恼,四个不定心所,总计就是五十一个心所,总而言之,对凡夫来说,意识周围也是围绕着一大票的小人奸人,还有六个内鬼,就是二十个随烦恼心所,六大根本烦恼。导致凡夫往往是为恶者多,为善者鲜矣(所以从凡夫的角度来讲,人性本恶是有道理的,哪怕伟人以及科学家哲学家都是本恶的,没有修行的凡夫的意识必定有六大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而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你说是恶多还是善多)!

前面五识属于第三能变,为什么要把前面五识归类为第三能变?因为如我们前面解释的,意识是前面五识生起的条件,我们说意根也是前五生起的其中一个条件,阿赖耶识也是其中之一啊。为什么要特别说意识是前面五识的条件?因为意识是前面五识的分别依缘,没有意识前面五识就没有分别,比如无意识的植物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为意识没有加进来。前面五识好比扫描机,意识譬如电脑。没有电脑的扫描机毫无意义,因为此我们把第六识合在前面五识一起说,统称为第三能变识。但就前面五识来讲是识,肯定有五遍行,并且也有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有贪嗔痴和无惭,无愧,以及八大随烦恼,总计是三十四个心所。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意识是分别依缘,是前面五识产生的重要条件,为啥前面五识就不能有五十一个心所呢?一来,因为前面五识了别的是当前境,比如你的视觉也就是眼识能够回忆过去,能看到明年的花?显然是不可能嘛!二来,他们不会思想,思考的。思想,思考是意识的功能,意识的工作。意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意识才会思考,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就直接把寻,伺,慢,疑,邪见,小随烦恼比如忿,恨,覆,这些需要复杂的心理运作的心所给排除掉了,也就是凡夫俗子说的,需要动脑子的心理特征给排除掉了,这样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了。三来前面五识的根是色法不是心法的缘故。

所以我们讲修行真实来说是从意识下手的,第七识意根他是恒内执我,是没有办法对于具体事物明了分别的,譬如你手里拿着个东西就没有办法再拿东西,前面五识要分别也需要意识作为分别依缘,没有意识更没办法修行,所以讲修行主要从意识上闻思修。第八识更不可能修行,他是无分别心,他不分别美丑好恶的,他自身也没有美丑,高下,增减等可说,他更不可能修了,再说第六识有五十一心所功能强大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