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四十九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
对于经典没有记忆,看过之后就忘记了叫做失念
,记忆
在佛教属于五别境心所
之一。五别境心所
总计是五个,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我们讲记忆这种现象就是心的功能,叫做念心所
。关于心所,就是心的功能,或者叫做心的助伴,心生起之后,比如是老板,老板大多不会亲自干某事,一般都有秘书。秘书就是辅助老板干某事的人(譬如国王出现必定有随从,眼识乃至阿赖耶识运作必定有心所)。心总共有八个,每一个心也有“秘书”,也就是说每一心都有自己的助伴,跟心在一起,心起心所起。比如意识起,遇到一堆黄金,意识的秘书
也就是他的助伴贪
就出现了。再次,心所附属于心,属于心的功能,比如意识能贪,就贪心所来讲一是助伴
,二是附属于心
,所以我们叫做心
所有法。
念心所
就是记忆
,属于别境心所之一,别境
是说的遇到特别的境界才会产生的,比如睹物思人,比如因某事回忆某事,这就是遇到特别的境界。所谓失念
是属于大随烦恼
(也就是忘失正见,平常人说记不住),根本烦恼
有六个,分别是贪,嗔,痴,慢,疑,邪见
(邪见
分五个萨伽耶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随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
,总计有二十个,分三大类,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之所以分大中小,是因为大随烦恼比较普遍能和很多的烦恼俱起,大随烦恼
有掉举,散乱,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
,总计是八个,凡是烦恼心所产生这些随烦恼都可以俱起故名大随,而小随烦恼
就狭窄很多,比如小随烦恼的忿和恨就不俱起,忿是对于过去的事情愤愤不平,恨是对于现在的事情咬牙切齿,一个是回忆过去,一个是现在遇到不可乐境界,所以不俱起。中随烦恼可大可小,无惭和无愧,有时可以单独用,有时候可以和其他的烦恼一起发作故,具体看情况。失念就属于是大随烦恼。
人类正常状态心识有八个,叫做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之所以要这样的排列从眼识到阿赖耶识排列,因为唯识
是觉悟我们这些凡夫的,佛菩萨都已经觉悟了,当然不需要再觉悟。我们之所以迷,迷得最粗最重的就是色尘上的迷惑,比如来一个美女,一下就两眼发直,比如美食,就流口水。因为眼识(视觉)所了别的色尘是凡夫俗子最深最重最粗最明显的,所以我们把眼识排在最前面,依次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微细难了
,所以排在最后)。
每一个识产生必须要条件
的,比如说眼识
生决定需要九个条件
,分别是1明缘,光明。2空缘,距离。3根缘,就是我们昨晚讲的浮根尘和净色根。4境缘,眼识所认识的对象,比如手机,山河大地就属于境缘。5作意缘,作意是个心所,眼识要了别一个具体的东西,首先要警醒注意。6根本依缘,就是阿赖耶识,之所以叫做根本也是因为第八识心体常住,要是生灭的显然没法成为根本。7,染净依缘,末那识也就是意根,他染前面六识全染,他净前面六识全净。8分别依缘,是说的意识,五俱意识是前面五识能了别认识的前提,不然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9种子依缘,阿赖耶识中眼识自己的种子流注。眼识生起需要九个条件,乃至耳识
需要八个
(少了明缘,黑暗中耳识也能听),鼻识七个,舌识七个,身识七个(后面三个对比眼识少了空缘和明缘,因为这三个都必须实际接触到了别的对象才有了别产生,比如鼻识要接触到气味才能嗅得到,但这三个也不受明暗的影响)。
关于前面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个,大家记住一句话就行,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你看眼识我们说要九缘,如上一段讲,耳识唯从八,耳识少掉一个明缘,对比眼识少掉了一个光明,没有光明黑灯瞎火,你也听得到啊。鼻识,舌识和身识对比眼识,每一个就只需要七个条件
(缘)就可以生起的,他们这三个,必须如眼识需要浮根尘净色根也就是根缘,要有境界缘(比如身识的境界冷暖),要有作意缘(他们自己的作意心所这个秘书
必须运作起来),要有分别依缘
(意识必须要加入进来,不然就会食而不知味,触而不知冷),还必要种子缘,阿赖耶识中他们自己的种子流注。还必须要阿赖耶识(根本缘),还必须要染净依缘(末那识,没有末那识的话就纯粹无我的,就不会在这里出现,就入无余涅槃了,还有个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我们讲,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另外需要注意前面五识只能了别当前境,比如你的眼识是无法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乃至耳,鼻,舌,身也是一样的。
后三五三四,也就是说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要在三界出现,也是需要条件的。首先意识
要五个条件
,第一意识必须要境缘,比如你想到去年的红花,去年的红花就是你意识的境缘,意识生必定有意识认识的对象就是境缘,在楞严经叫做前尘分别影事。第二意识必须要染净依缘也就是第七识,第七识染前面六识必染,第七识净前面六识净。然而意根末那识对意识的重要性远远不止如此,前面诸识的根都是物质的(不论是浮根尘还是净色根本质都是四大所成),如我们昨晚上说。唯有意识的根是心法,就是这个第七识意根。为什么意识的根是心法?!因为意识可以了别过去,现在,未来境不受制约(比如你回忆过去),而前面五识只能够了别认识当前境,如果意识的根是物质的,那么很显然就不能够了别认识过去,现在,未来嘛!第三作意缘(任何心识生起,这个第一个大秘书“作意”必须出现)。第四,意识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为种子依缘。第五阿赖耶识为根本依。
意根
也就是末那识就简单了,只需要三个
就会出现,作意缘(他的根本秘书作意心所附属于他),根本依缘阿赖耶识,种子缘末那识在阿赖耶识中自己的种子。有这三个意根就可以出现,所以意根是相续识,可以从今生到来世的,他需要的条件很少的关系。阿赖耶识
出现在三界中也需要四个条件
,第一是境缘,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所了别的境界,我们说阿赖耶识无分别,如来藏无分别是他不分别好恶,美丑等。他还是有了别,因为他是识啊,识就是了别的意思。他在了别你的心行,你起心动念全部俱知,所以维摩诘经说,知是菩提,了别心行故,你的心行不就是他的境吗?第二染净依缘,就是意根末那识,第八识和第七识是互相为根的。末那识一直很爱阿赖耶识,下地狱上天都要带着他,阿赖耶识又是傻乎乎的,就跟着跑,哎,由来都是仆人造罪主子倒霉!第三是种子缘,阿赖耶识有自己专属的种子的,这个不属于前面七识,比如大种性自性就属于他特有的。第四,作意缘,他自己也有个大秘书他的作意心所。
后面三个都是经常现起的,因为境缘容易满足故,比如意识的境缘
相比较前面五识就容易得多,他可以缘过去现在未来的境。第七识末那识的境是阿赖耶识的见分,阿赖耶识的心体是常住的,所以末那识当然也是相续常的,没有入无余涅槃是常在的。阿赖耶识的境是根身,器界,种子,这些当然也是常在的,他又和第七识互相为根,所以没有断除我见我执的凡夫们的阿赖耶识也不会入无余涅槃,在三界是常现起的。
再来一遍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建议背下来,因为因缘生是佛教根本理念,而一切诸法都可以汇归为八识
。佛教之所以不是唯心论
的基督教等,也不说什么三魂七魄,是佛教讲缘生
,你看,他们说的上帝是不需要缘生的,我们说阿赖耶识也需要缘,虽然说心体不灭,但他出现在三界中也需要缘,并不是外道上帝
,基督教
,三魂七魄
说的不需要条件的存在嘛!学唯识的一定要清楚,万事万物都是缘生,而且需要的缘必须全部完备,这个事物才会产生,比如视觉也就是眼识倘若少了一个光明,还看得到什么?所以好多无知的说佛教是唯心主义,这些人搞懂啥叫唯心主义,佛教的唯心是什么意思没有?佛教讲缘生
就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的唯心是说的唯一根本心
也就是如来藏
,虽然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出现世间也需要条件,但他需要的条件很少
,其实就一个意根,虽然是说四种,但阿赖耶识和阿赖耶识自己的种子非一非异不可以说是二,作意是他自己的心所,这样真正的就只需要一个意根就可以,然而意根也是他生的,所以实际上来说万事万物都是如来藏直接或者间接生的
,比如九缘生眼识,其中空缘,明缘等是如来藏和其他众生的如来藏共变的,这些缘满足如来藏又流注了眼识的种子出现,不可以说空,明,意识,意根,眼睛等生眼识,如我们前面说三个臭皮匠是凑不成一个诸葛亮的,之所以产生眼识是因为缘的满足使得如来藏中眼识的种子流注产生了眼识的现行,现行之后眼识还依如来藏为根本依,不然就断掉了,再也不会生起来,正因为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不断的流注种子,所以即便眼识断掉也会再次生起。
其实“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这样叫做顺八识
,顺凡夫的由粗到细的排列就是如此的。我们把这个次序倒过来“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身识,舌识,鼻识,耳识,眼识”倒过来之后,第一个就是生命的大本营阿赖耶识
,这样就叫做唯心,唯一根本心,为什么呢?从阿赖耶识中出生了意根
,意根有遍计所执性,反而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了,这个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就是无明,我们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有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这三相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阿赖耶识中烦恼障的种子乃至意根有俱生无明于是产生的,我们可以叫做道生一,一生二,道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生意根现在不是两个了吗?现在有两个了,二生三,于是有意根就有意识
出现,因为末那识遍计又恒内执阿赖耶识的关系就没有办法对于特别的对象详细的分析,于是从阿赖耶识中产生了意识,这样就是三个。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有这三个了,意识为前面六识的统管,那么意识统管什么?就是前面的五识
,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个细分上讲,比如眼识分别色尘,耳识分别声尘……),有了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他们都有相分,分别是色尘乃至触尘,那么六粗的条件就存在了,于是有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于是天地位焉(八识),万物育焉!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德经的解释一下,学者要清楚,众生实际都是无始存在
,没有这种先后可说,这样说一来从每一世说,二来从八识的关系说的,八识都叫做转识,第八识就是初能变识,依第八不断的转变就有前面诸识,而前面诸识自身也可以转变的,于是有万事万物)。
八个识可以分为三类,初能变
只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次能变
也只有一个就是末那识,三能变
有六个,分别就是眼识乃至鼻识意识,总计就是六个。其中第三能变
六个又可以分两类,一是第六识,二是眼识,鼻识,耳识,舌识,身识。
为什么我们把八个识叫做能变?因为识都有四分
,如我们前面讲的有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所谓相分见分
都是自体分
所变的,而证自证分
和自体分
本来就是一个,比如眼识生起,这个桌子就是他变的相分,能见的功能就是眼识自己的见分,识都有四分,当然都是转识
,转
就是转变
的意思,再次,我们说一切存在,归根结底就是这八个识变的,比如色声香味触,没有阿赖耶识的眼识种子生眼识你会看见美食?而你看到的美食其实有本质相分
和你眼识的影像相分
两种了,而本质相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由阿赖耶识所变现才有你的眼识所见,你所看到的其实就是这八个识互相配合(种现互生
),不断的转变形成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归根结底不离色声香味触法嘛!人如此狗猫也如此!那么我们就说三能变
,分成三类来说就叫做初能变阿赖耶识,次能变末那识,三能变是前面六识。这就是三能变识。另三能变要分两种,一种是因缘变
,一种是分别变
,意识意根
有显著的分别变,阿赖耶识
是因缘变,前面五识
有因缘变也有分别变,所以佛教根本就不是世俗的唯心主义,世俗主观唯心主义只是稍稍涉及到分别变而已。
另外就前面六识来说有三种分别,一是自性分别
,前面六识都有,所谓直接的感觉,直观的认识。二是随念分别
,念是回忆的。三是计度分别,就是推论的推想的,在前面六识来说前面五识只有自性分别,唯有第六识有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也就是说所谓修行主要是从第六识下手。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