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六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碧毫相光。
碧玉
,碧玺是上等好玉
,碧玉价值非常高,在一切玉石中是最高的,有时候说碧海,碧空,就是说甚深广大,比如碧空万里。禅宗祖师有句偈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万里无云的话是不是碧空万里?肯定是的啊,二十年前,我最初为什么要学佛?我家破产之后给人做业务卖饼干,当时人是非常彷徨甚至想死的心都有了,跟车路过一座寺庙,是山间小寺庙,看到一副对联,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一看到特别的震撼,身上不禁战栗,汗毛直竖,接着就流泪满面,我感觉就恰似故人来,因为这首偈于是开始学佛的。当时不懂什么意思,今天试着解释一下,前一句,千江有水千江月
是说的世俗谛
,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众生有心有阿赖耶识,有阿赖耶识导致有前面七识的产生,于是有种种造作,有从阿赖耶识中流注产生的蕴处界等,所谓有水其实是说的有心,正因为有心所以能造作,正因为造作所以导致阿赖耶识产生了蕴处界,佛陀依这样的情况建立蕴处界的名相为大家说明世俗谛。
既然是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么不论是哪儿的水所显现的月亮都不是真月也非不是真月
,非真月非非真月
。就是说凡是依因仗缘
的存在,比如我们的身心,所谓阿赖耶识种子为因父母为缘,我们的身心就是依因仗缘的存在,前面七识乃至第八识能够出现在三界中都不离因缘的,需要的条件类别从眼识到阿赖耶识分别是九八七七七,后三五三四,前面眼识产生要九种条件,乃至身识产生要七种条件,意识要五种,意根要三种,阿赖耶识在三界出现要四种(学的人一定要清楚,万事万物皆有条件,少一个条件必定不会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因缘所生法
都譬如水中月
,好像是有并不真有其性本空故,不只是我们的身心是水中月依因仗缘,人家也是如此的,任何众生的身心都是如此的,故千江有水千江月。
那么后面这一句,万里无云万里天在说什么?在说俗谛所显现的真实道理是讲的真谛
,或者我们叫做阿赖耶识如来藏心体,因为第八识是万法本母,一切存在依阿赖耶识生生灭灭,如经典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固然阿赖耶识出现三界少不了他自己的种子(不是说他自己产生自己,他本住法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他生的,有生就不是本住法,他给前面七识输送种子的同时,他有他特别的功能,专属于他自己的比如大种性自性的),少不了意根等的配合,但是他却是没有生灭,垢净,增减可说的,他的心体是常住不灭的,从这个道理来讲,任何众生的第八识双具有为和无为性的
,而这个心体要由什么来显现?要由千江有水千江月来显现,因为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说的现象界的存在,现象界背后的真实理体
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无始以来,没有亲证涅槃的众生,未曾有一刹那离俗谛有真谛,未曾有一刹那离真谛有俗谛,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说的真谛
讲的般若
,而这个般若是智慧,未曾有一刹那离众生心,未曾有一刹那离众生的蕴处界而别有。
为什么一定要亲证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才能够说有般若呢?因为般若
叫做大智慧
,或者说出世间智慧
的,而出世间是说出哪里?就是出水中月
,镜中花
,水中月镜中花性本空
故,本来没有什么过错也不需要出,有过错的是执水中月镜中花为真,为真就认为这个水中月镜中花是断是常,是生是灭,是有是无(产生了种种主义种种思想就是表征)这就颠倒了。亲证本真的如来藏方能不受现象界的存在之束缚(依真来讲幻,既然是幻,那么方能知幻即离,不假方便),总而言之你想不受水中月镜中花的束缚,想了生死,关键你要找一个本来不受束缚的,依他就可以观万法皆是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不然统统都是言无实际,我还想上天呢,总得有梯子吧,而这个出世间的梯子就是阿赖耶识的实证,他出生一切如幻生灭的存在,他出生这些之后就在这些背后不断的运作,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要找到他,才有出世间的可能,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人,是决定不可能出世间的,决定不可能有般若的,如佛说若能观心,究竟解脱,不能观心,永处生死(从俗谛真谛的道理来讲也可以说同真际,等法性,找到第八识如来藏,那么现观遍计所执是颠倒的
,是本来就没有的,比如水中月就没有所执的月,所以遍计所执是相空
,依他起的水中月是如幻的,幻境的东西当然也是空故名生空
,由生空和相空所显示的真实义是离名言的,离能所的,离表示的,离言绝虑,心行处灭故名胜义空
,有言有能所的就未离遍计所执,既然遍计离方能实证胜义,当然胜义是空
,相空,生空,胜义空
故万里无云万里天!)。
大碧毫相光。
那么我们来讲,我们说造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
,如果把禅定业
单独算,就是四种,如果把净业
比如念佛等单独算就是五种业,实际都还可以分,如世间善业
就不属于出世间善业
,出世间也是布施等,世间善业也是布施等,为何世间善业在这里就不算是佛法呢?因为世间善业是没有建立在第一义如来藏上的,世间布施就纯然是在生灭法上的,纵使将来有善报,也不离世间善报的,而出世间善业才是佛教所谓的善业(含有净业在里面的),是因为出世间善业是建立在般若上的(真正的清净法有且只有一个就是真如
也就是第八识阿陀那识
,相应于他的空性才叫做净业),虽然行布施等,却没有布施相,虽为善却不求世间报的,不然始终不离生灭相世间法,就全部在世间了就是生死法了。
所谓大碧毫相光
是说的,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比如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都要依般若为前导,虽行布施却无布施相,却无能布施所布施,乃至忍辱,精进,禅定等也是如此的。学佛之人,种种行为,种种善行,皆不离般若,有般若就是出世间福德
,无般若就是世间福德
,世间福德有为有尽,出世间福德不可称量,你说可称量,你的如来藏几斤几两?而如来藏具足种种妙功德性,你在娑婆受用环境根身是他变现的,在极乐世界
也是如此,众生无始流转生死,种种造作都是因为有他的缘故,你说怎么称量?所以讲,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语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所谓四句偈,四句每一篇经文都有四句,哪一篇没有?篇篇都在讲般若,离般若没有佛法。
很多初机学人,看见佛法讲如幻,就动不动喜欢说句哎呀,无所谓了,一切都是如幻的
,看起来好像有点智慧有点不在乎的意思,其实完全是一窍不通的,因为你没有证得真实心,就好比做梦没有醒来,你没有醒来当然你还在梦中,在梦中你说哎呀,都是梦啊,无所谓了
,其实你这么说没有意义,因为你这么说是在梦中说啊!以梦谈梦
不也是梦吗?丝毫生不起来出世间智慧,更没有断除性障的一点点受用可言。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文殊菩萨
评价唯心识定
而讲的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你没有找到本住法常住法如来藏,你说一切都是如幻的
是依生灭心意识来讲这句话的啊,你用意识境界来讲意识境界,能观的意识没有依常住心如来藏而观一切存在,当然你就虚妄了,因为意识是虚妄的啊,以妄灭妄
,怎么可能灭妄
呢?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