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十二门论讲记 第十二讲 序分 四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好,我们接着讲十二门论,前面讲了五点大乘之所以为大的原因,接下来我们讲第六点,为什么大乘称为大乘?也就是从功能立名,所谓从功能立名是因为大乘能够尽一切诸法的边底,所以称为大乘,乘简单讲就是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就包括教,理,行,果,小乘有小乘的教,理,行,果,大乘当然有大乘的教,理,行,果。讲大乘是不共之乘,就是说大乘佛法有不共二乘之处,这个不共二乘之处即是要尽一切法之边底,最终所谓无所不知。

无所不知

这个无所不知我在《地藏经讲习》也讲过,所谓无遗知,无颠倒知,无量知,不共知,有些人可能会讲科学家也知很多,他们即便不能称为无所不知,至少也是知一部分,非也!首先科学家并没有证二空,所以科学和佛法是不同的,科学是认为有一个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事物,对这一个一个具体事物去研究,而佛法是不认为有具体的一个一个事物(我)的,一切存在不外乎是因缘所生,缘生就无自性,如梦如幻。其二科学家也是业报产生的,非是断除分段生死的菩萨,所以科学研究只能是人类这个相似业报的前提下,比如科学家可以研究水,问题是鬼道见水是脓血,倘若鬼道有科学家他的研究结果又大大不同,不彻底众生心量是没有办法真正的的,所谓的研究譬如研究梦境罢了,无常性的,苦性的,众生轮回生死的,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再怎么样研究也改变不了梦是假的啊。

尽一切诸法边底

如我们前面说大乘佛法者,尽一切众生心,佛陀能够于一刹那顿见十法界众生所见,这样才能够称为尽一切诸法之边底,所谓一切诸法的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无不彻了,这样就是澈透全法界也,由透彻一切诸法边底的佛陀来讲大乘佛法,那么这个大乘佛法是能尽一切诸法的边底的,而之所以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是因为佛陀四智圆明已尽全法界之理,法界海慧能够照了全法界所有境界,所以讲理大则教大,境大则智大,那么此成佛的法门,大乘佛法当然名,前面五段都是以胜故名大,比如前面说是大菩萨所行,是对小言大等,这一段是讲以大故大,一切诸法无量无边所以大,尽一切诸法边底的大乘佛法当然大,无底之底故。

以多名大

接着讲第七点大乘之所以为大的理由,所谓以多名大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当然你会说大藏经包括小乘佛法在内(除去密教部某些伪经伪论),一个人要是不上班每天不断的阅读,其实五六年也就读完了,怎么能够说无量无边呢?因为大乘的体就是真如,真如从本以来就无有界限,不可穷尽,而且真如从本以来就具有种种功德受用,如六祖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自性亦名藏识,藏识所显性即是真如故,我前面也讲过,那么既然以真如为体,大乘佛法也就无量无边,只是在人间就讲人类能够理解的,对于其他都是简略的介绍,如佛说,我已说法如手中叶,未说法如山林中的树叶。所以大乘佛法极多极深邃极庞大故名为

胜,大,多

以上归结起来就是三点,第一胜故,如前面五段所明,所以大乘佛法为大,第二大故,如第六段所明,第三多故,如第七段所明,因为具有三义所以大乘佛法为大。

龙树菩萨讲大分深义,所谓大分深义就是空也,我前面也反复强调了不是世间人说的没有的断灭的,末法时代很多世智辩聪又业障深重的就说他开悟了,悟了个一切都空,如伪佛教藏传佛教就讲吃肉喝酒无所谓,因为一切都空嘛,你说我吃肉喝酒是你执着了,这就是龙树菩萨说的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这些人深可哀悯,地狱种性,空是不可名而强名,也就是真如,真如本来也不可以名,因为大乘体是离言绝虑,心行处灭的,但为利益众生的缘故,不可名而强名为空(二我空故所显),强名为真如,乃至强名为如来藏,如果通达是义,就通达大乘,就能具足六度波罗密,乃至无有障碍,那么你会说,为何通达此才能具足六度波罗密?因为不通达此空,就会落在有自性上,有自性于是就会讲是无,是有,是生,是灭,是垢,是净,是增,是减等等,执实执虚就会起贪爱,就落到生死里面去了,自不能度?如何度人?但有言说,非关实义,无法超越世间,所谓自未得度,而言度人,无有是处!

大乘体用相

大乘佛法的义理是非常深邃广大的,但可以归纳起来,就是三点,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比如我们大家都学佛的当然听说过真空妙有真空就体言,妙有是就用言,但这三者体义是最深妙的,这个东西可以讲还是不可以讲?其实是可以讲的,几句话可能就讲明白是什么了,但也非关实义,这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需要离言自证的,本来这就是离四句绝百非的,他就不是在言语中的事儿,非凡虑所及,比如正觉有几个人打探出来密义,为什么后来退转了?因为不是他自己证的,他没有通过证二空这个过程,就仅仅只是知道一个答案,又慢心深重,不愿意接着接受善知识的引导,那么几乎都会退转的,我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也讲过,其一这样的人会怀疑,其二这样的人慢心深重故无法成就后得智。总而言之不经过这最深妙的一关就不能称为大乘行者,也就是说还没有入门,所以这一关是最难的,根本智证真如,后得智了万法,乃至逐渐得道种智,倘若不退转此法就决定成就阿惟越致。

真见道和相见道

通者,通明,达者,到达,成唯识论真见道相见道,所谓见道就是亲证真如,能真如,所谓非见而见慧眼所见就得无分别智,也就是讲真见道实证真如,相见道发起不思议智,真见道是了的真谛,相见道是了的真俗二谛,相见道前必有真见道,所谓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大利根人(初地菩萨)来讲真见道和相见道都是一起的,所以顿入通达位,但不要说现在这个末法时代就有很多大利根人,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学佛万万不可认定自己就是大利根人,很多人这样想,其实是我慢的体现),就是相法时代末期,比如我国唐宋开始禅宗很多都是先真见道,后相见道了,主要是根器不行了。菩萨真见道相见道就有双照真俗之不思议智,能成就大乘的相大(成就相大逐渐就有三身四智无量神通成就用大,主要是转依真如,真如无能所,久而久之的转依能断除二取习气),不然的话纵使你对于般若经典倒背如流那也非关实义。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最重要在于证大乘体,证大乘体在于首明二空,所以龙树菩萨慈悲为怀,以大分深义之空为我们解释,总而言之他的意思就是让学人由教起观依观证体发二慧、修六度。故曰:是故我今但解释空。解释空者,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