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六十九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所谓因明具体的来说也是辩论的一种方法,辩论的格式就是宗
--自己的观点,因
--成立自己观点的理由,喻
--晓喻的意思,平常我们说的举证,比如说我们立宗
--上辈子真实有(自己的观点),因-命运各个不同故,单单就说命运各个不同,显然一般人没有办法和因果轮回真实有联系起来的。于是我们就要说喻,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原因,生来富贵贫贱不可能没有原因,所以必定有上辈子(这个格式其实不严谨的,这是对一般人讲,实战中这样会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那么和我们辩论的人就要么举出来世界上存在天上掉馅饼这种事情,要么就需要说明命运各个不同的其他道理,比如他们就会说,基因不同(老子英雄儿好汉),生傻子是因为怀胎吃了羊肉,核辐射,或者他们会说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就是这个样子,所以真正的辩论往往要反复的根据听闻的人的根性不同而有不同
,往往还有层层深入的反复用不同的道理来阐述
,不会一次就行了,
再比如我说没有上帝,为什么没有上帝?因为上帝和人的身心和合还是不和合?如果和合那么上帝就是无常,譬如水和鱼儿和合,水与鱼儿皆无常(同法喻
),如果不和合,譬如沙漠和鱼儿无关,如何能生鱼(异法喻
)?他们说上帝和众生在一起,就被我们的同法喻破
,和众生在一起是无常故,他们说和众生不在一起,那么就被我们的异法喻破
,不在一起就是无关的,怎么会是上帝创造的众生?因明三支中的“喻”可以是两面的,从正面成立我们的道理叫做同法喻
,从反面成立我们的道理叫做异法喻
。
我们接着再说宗支
,宗就是自己的观点
,宣说观点的目的,就是让他人生起智慧,接受自己的观点。既然是如此的目的,所以宗支来说不一定要大家共同认可,大家共同认可显然就不需要辩论了。比如说玄奘大师
的真唯识量的宗支,他的观点宗是真故极成色
,真
就是说依胜义
不依世俗,胜义
来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不离于眼识(这样就把唯物论,唯心论排除掉了,因为他宗支是依佛教的胜义,也就是非世俗说的离眼识还有物质),这里极成
是把范围规定在大小乘共通的色法上,不是小乘不同意的大乘同意的他方世界的色法,是大家共通承认的色法。
后面他在因支说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也就是说他的这个观点是自己承认的,自己的观点(眼根,色尘因缘生眼识),并不是其他人的观点,比如胜论
,数论
乃至一般唯物论肯定不承认的,因为他们会认为眼球肉体是眼识,所以他加了自许,就是自宗的观点,在自宗来说,唯识中来说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就没法反驳了,能看既然不是眼根当然是眼识故,总不能是色尘(桌子)自己可以见桌子吧,这样能见的色尘是眼识的相分如镜照物,物相是镜所显示故。小乘和外道就没法反驳,在外道这是依佛法胜义,在小乘这里加了大乘唯识宗自许并且加了极成。唯识
认为一切皆不离识
。
我们说宗支就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一段话比如声是无常
这段话其实分为两部分,我们叫做宗依
两部分,分别就是极成之有法
,和极成之能别
,声是无常
这段话极成之有法
就是声,我们讲声不是讲其他的就是极成之有法,再者我们既然讲声我们就排除了香味,色法,感触等等,这就是极成之能别
。任何一个宗支都包括了这两部分。讲得更深入一些就说两个宗依分别各有四名,比如有法声
对应讲的法,所别,我们既然讲声就排除了香味,色法等等,那么讲声也就是能别。声的自性就是无常,那么就把常的事物比如虚空就排除掉了,所以就显示了差别。我们前陈是声,声如何?声无常,无常就是后陈,所以我们讲真正来说宗支包括了极成之有法和极成之能别。细分就是有法
,所别
,自性
,前陈
。宗支最起码就要满足这四种定义,总而言之,不是双方都同意,必定是包含极成之有法和极成之能别的。通俗的话来说,一定要是明确的,排他的,干净利落的。
宗支就是我们的观点,我们的立论。我们用什么来成立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论呢?最重要就是因支,比如我们的观点宗支声是无常
,为什么声是无常?我们成立声是无常的理由就叫做因支,我们说所作性故
!造作的因缘和合的就是所作性的。宗支不是双方都承认的。
因支
就是你的理由,因支必须要双方都承认的。所以我们讲因支必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要遍是宗法性
,第二要同品定有性
,第三必须要异品遍无性
,这是因支
的三大特点,少一个你的理由就成立不了的。所谓遍是宗法性,也就是说你的道理必须要符合宗支的特点,比如讲声,声的特点就是所作性因缘和合的,你就不能去用和宗支无关的道理来成立宗支,比如你成立声是无常,你的因支你的道理是本来常恒
这就违背了遍是宗法性了,你的道理和宗支就无关了(声的确是造作的非常恒性的,常恒就不是声之性)。再比如说以前我们群那几个说一切存在都是不生不灭的,首先宗支就错误的,他们自己都是爹妈生的,怎么会是不生不灭呢?上来就自语相违了。更何况他们的因支是说佛经上说的,佛经上说过他们没有爹妈?!
接着说同品
和异品
,是和我们宗支,我们的立论是一致的事物或者不一致的事物。一致的事物就叫做同品,不一致叫做异品,比如我们立论,声是无常,我们成立声是无常的因支“所作性故”。凡是因缘和合凡是造作的都无常,比如手机,电脑,瓶子,杯子等,这些全部都是所作性的,都是因缘和合造作而有的全部都是无常,这样就叫做同品定有性
。那么只要不是所作性的,也就是说不是因缘和合造作而有就不是无常,比如虚空,这样叫做异品定无性
。为什么在成立自己观点一定要符合同品定有性和异品定无性呢?假如没有同品定有性和异品定无性,就有漏洞了,别人就会反驳你说声是无常,是所作性的,某某东西也是所作性,比如他说永动机(其实这东西根本不存在,我是比如说)但不是无常的!就会导致你的宗支立论成立不了,我们之所以讲同品定有
,异品定无
(比如虚空就不是谁制造的,不是因缘和合的,就不是无常性就属于异品),就是牢牢的把我们的理由紧紧的围绕我们的宗支立论上,就不能有漏洞的。
因支是来成立宗支的,因支
一定要符合遍是宗法性
,再比如说色是无常
这个宗支,我们的因支我们的道理是色法是因缘和合故就符合遍是宗法性,一切色法包括色声香味触都是因缘和合,不论是何处的色法都是这样的,不会有某处的色法它不是因缘和合的,那么都是无常性的,这叫做遍是宗法性。
最后一支是喻支
,其实在古因明
来说有五支,分别是宗,因,喻,合,结
,陈那论师
(他开悟没有开悟暂且不说),他把合以及结给取消了,就成了三支
。这样结构更加的明了,我刚才也说了,在实际的辩论中,实战上来说。甚至三支这种格式也可以不要的,比如我说华东理工大学在上海(宗),假如听闻的人还是不理解,说你怎么确定在上海?我说,华东理工在闵行区故(因),听的人虽然知道了华东理工在上海,但是不知道闵行区一定是上海的,怎么知道闵行一定在上海呢?我回答,在闵行必在上海,因为闵行区有上海市政府故(喻),实战中往往是这样的,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并不一定就要一个确定的格式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的,现在都是末法时代了,你要开示别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格式来,所以这样非格式才是我们将来用得比较多的情况)。
喻是什么?是晓喻
,立论讲了理由之后还要讲喻,使得你的宗和因更加的明确,喻是不可少的,这样你的立论才更加的紧凑环环相扣,让人家抓不住把柄。喻包括两种,一种叫做同法喻
,一种叫做异法喻
,就是说我们讲了因--所作性故,对于所作性的东西我们举例,必然如此决定如此的。我们宗支说声是无常
我们的道理也就是因
是所作性故,讲完了宗和因人家未必就明白,一般也不显了,我们就举例,首先举出来相同相似的案例,叫做同法喻
,比如我们说见彼无常,譬如瓶等
,也就是说凡是所作性的都是无常,比如瓶子,世界上没有瓶子永远不碎的,世人共知对不对?瓶子会碎是因为瓶子本身就是因缘和合就是所作性的,这样我们的立论(宗)就更加的坚固了。
当然这样还没有完全坚固,譬如我们讲话,讲了正面例子还要讲反面例子,大家这样很好不这样的话如何如何。反面的我们叫做异法喻
。比如我们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同法喻见彼无常,譬如瓶等
,就加上一个反面的论据来成立我们的说法,这就是异法喻,比如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不是所作性的创造出来的就不是因缘和合的譬如虚空,虚空就不是所作性的就是常,那么是所作性肯定就无常,所以声是无常。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成立我们的立论声是无常
!对方开解。
我们讲地藏经讲到地藏菩萨摩诃萨辩才无碍
,当然地藏菩萨摩诃萨的逻辑学,因明学已经达到化境了,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够望其项背的,他无量无数那由他(亿万)恒河沙阿僧伽劫前就是五地菩萨了。我们讲经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的人对于佛法得到了解,得到利益,所以我们就说一下。实际上因明是很复杂的,必须要自己亲证真实,事实胜于雄辩,并且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还要对世间种种戏论等有足够的了解。
一般辩论上的失败,在因明来讲,通常是宗因喻
三支出了问题,在宗支上
历代大师总结可能有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
。这九种过错,凡是你宗支上有一种这样的错误的立论就是不成立的,人家很容易抓住把柄的。在因支上
有不成因过有四;不定因过有六;相违因过有四
。因支你成立宗支的道理有十四种可能犯的错误,分为三类,犯了一种,可能就辩论不成功了,在喻支上
有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
。可能出现这五种过失,犯一种你就可以辩论失败的。
除去对于这些有起码的认识之外,辩论要有准备,要符合这四条,不符合这四条的话,不如在家写作宣传佛法。第一条首先我们要对于论辩的实质有清楚的认识,为什么要论辩,论辩不外乎四种:一随俗习
的论辩,二诡辩
,三显正理
,四教导别人
,后面两种我们才有论辩的必要,如果是前面两种我们就没有必要论辩了。
第二条我们应该对于论辩的场所
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其中有没有公证人?有没有旁听众?有没有裁判?是不是就一个问题进行辩论,还是说完全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如果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毫无规范那么就不要辩了。所以多年以来很多人诽谤正觉,正觉要求公开辩论的前提下满足这些条件,输掉的人要么当场自杀,要么拜赢的人为师,这是符合当初那烂陀寺的规矩的,没有规矩就成为了没有意义的扯淡了,还有好多愚痴人说正觉太残酷如何,如果输掉了,你拜师不就好了吗?
第三条辩论应该对于论者应有善成所立论
之功德:1、善知自他宗,2、音圆满,3、无畏,4、辩才,5、敦肃,6、应真,其中对于自己要成立的观点要非常熟悉,对于他人是个什么人要很清楚,这是最关键的,比如对方是唯物论的,对方是基督教的,对方是佛教徒,是小乘?是大乘?是喇嘛教格鲁派
?是喇嘛教宁玛派
?都要非常清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止我们要了解佛法本来的样子,还要了解凡夫们的邪见是怎么一回事情。
第四条,论堕负相
,也就是说对方输掉了主动认输,我们叫做光明磊落可知负相,知道输掉了默然无语我们叫做舍言负相,输掉了自己不承认,旁边人或者裁决者指出来,然后承认自己输掉叫做舍负相,明明自己输掉了,不承认还要死缠烂打扯七扯八,甚至要跟赢的人上演全武行,这种叫做过负相,对于会出现哪一种自己要有预见性,当然这是建立在对对方是什么人比较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是后面的他没理他非要争出几分理,或者要扯其他的,就没有必要辩论,一般讲唯物论的大概都不会这样,学密学伪佛教的很容易就喜欢扯七扯八。
真正要宣传佛法,难免就要辩论,俗话叫做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自己证解,融通经典,多阅读善知识太虚大师
,平实导师
的著作,并且因明学要反复的看,反复的阅读,反复的研究,在生活中要活学活用,特别是宗支,因支,喻支成立的特点,架构,如何相互的建立,宗因喻如何是恰当的,如何是不恰当的,错误的宗支,因支,喻支是怎么样的错误,犯了什么过失等等都要不断总结不断进步。在现实生活中平时就要反复的演练。最终的结果,就好像日本人拍的武士电影一样的,比如黑泽明的武士电影,武士决斗,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管怎么说如果做不到知己知彼
,而且辩论的场所不合适,因为没有公证人,乃至自己没有辩才,自己没有实证,或者对方就是无赖的(比如那些学喇嘛教
的)就不要辩论,你不如在家写作,写作时间比较充裕,你有足够时间思考,不用在很短的时间就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破斥对方的邪见。
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我们的世尊赞叹了地藏菩萨摩诃萨的神力不可思议
,慈悲不可思议
,智慧不可思议
,辩才不可思议
之后,就总结说道,假如十方诸佛,十方还记得我前面的解释吗?东南西北上下加上叠度也就是说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为十方,整个法界的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佛都宣说赞叹我们的地藏菩萨摩诃萨,无始以来种种利益人天的事迹,我们的地藏菩萨摩诃萨的神力,智慧,慈悲,辩才是如何如何的不可思议,这么一直说一直说,说千万劫,银河系形成到毁灭为一劫(风劫是最漫长的,风劫一到银河系就没了),都说不完。瑜伽师地论
说菩萨具足十地、六波罗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清净佛法。为众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广度众生。如是菩萨,诸佛赞叹。我们的地藏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的菩萨。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