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十二门论讲记 第六十一讲 观一异门-救破-相可相一-相可相亦一亦异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相可相异

如佛说灭爱名涅槃相,爱是有为有漏法,灭是无为无漏法;如信者有三相,乐亲近善人,乐欲听法,乐行布施,是三事身、口业故色阴所摄,信是心数法故行阴所摄:是名相与可相异。

上一段我们讲了一些人反驳龙树菩萨讲的相和可相不能是一,上面那一段中那些人认为能相和所相也就是相可相是一。

这一段讲一些人又反驳龙树菩萨讲的相可相,也就是能相和所相不能是。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相和可相可以是,为什么这么讲呢?如佛世尊讲灭掉贪爱就能证涅槃,这里的涅槃是说的无余涅槃,虽然说贪嗔痴等烦恼很多,但烦恼的根本还是因为贪爱,比如嗔,爱而不得才会嗔,比如痴,贪爱越重才越不相信三世因果等法,才会痴得严重,所以有些经典特别是阿含重点就讲离贪爱为本(侧重在断我执上,我见附属于我执)。那么爱是有为有漏法,所谓有为就是造作,所谓就是烦恼,灭烦恼得涅槃是无为无漏法,那么爱为相,灭为可相,也就是讲灭烦恼为能相,爱为所相,那么一个是有为,灭贪爱为有为,谁要灭贪爱都必须要闻思修的,闻思修当然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无余涅槃是无为,灭蕴处界不在三界现身语意名涅槃故,既然讲灭爱(有为)得涅槃(无为),一个是有为一个是无为,当然是。怎么能说不异?

接着这些反驳龙树菩萨的人又说,再譬如说信仰佛法的人,起码是有三点的(所以不具备这三点根本就不算什么佛教徒),这三点就是乐亲近善人,所谓善言善行的人,乐欲听法,不论是讲小乘还是大乘,但凡是讲的正法都认真学习。乐行布施,主要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有三点才能够称为是佛教徒,这三点都是身业,语(口)业,意业的造作,比如你布施给乞丐钱财,这属于身业,你听闻正法,读诵经典这是语业的造作,有身业,语业我们才知道你意业上来讲是信仰佛教的,倘若你既不听闻正法也不布施,那么你肯定不是佛教徒啊,意业上就没有信可言,不信所以你才不听不看不作。但身业和口业属于色蕴所摄,人家都看得见的,意业上的信属于是心所有法,在五蕴中属于行蕴所摄,身业,语业属于能相,意业上的信属于所相,由身语上的造作听闻正法,亲近善人方能体现意识上的信故,但色蕴是色蕴,行蕴是行蕴,识蕴是识蕴,两者就是,怎么能说相可相不异呢?

相可相亦一亦异

如正见是道相,于道是少分;又生、住、灭是有为相,于有为法是少分,如是于可相中少分名相。

接着又有反驳龙树菩萨的说,能相所相亦一亦异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讲呢?八正道是讲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见属于能相,有正见才能分辨正邪故,才能抉择如何修道故,倘若都没有正见又如何分辨正邪呢?所以正见排第一,没有正见谈什么修道都是枉然,因此我们群才经常讲法,现在就在讲《十二门论》,主要的原因还是希望大家好心学佛,不至于到头来盲修瞎练一通(这都是好的,没有正见在末法时代很容易学了伪佛教密宗的,可就求升反堕了,这辈子不清净,这辈子结束还要下三恶道)。

回过头来,正见既然是分辨正邪的首要,那么正见就是能相,譬如我们眼识观察物相,眼识为能相,那么正见为能相,修道就是所相,但正见同时又是八正道之一,这里什么叫做正道?八正道八支都属于正道,可以分辨是不是正道以及是什么?是正见,也就是能不能修行关键看有没有正见,有正见才可以分辨修得对不对,是不是在修道,那么岂不是说正见即是能相,他同时也是所相吗(正见又是修道中八正道的一支)?

所以这里就是讲正见既属于辨别是不是正道的前提也就是能相(相对于正见的正思维,正语等就是所相),同时正见本身还属于正道之一(那么正见也就成为了所相),就是这里讲的如正见是道相,于道是少分,正见属于八正道之一就属于少分,既然如此那么正见这个能相当然和八正道这个所相属于亦一亦异,所谓一就是讲正见本身属于八正道之一当然是一,所谓异就是讲正见又是辨别是不是正道的前提,能修正道的前提,当然就是异,这当然是亦一亦异,这些人就用这一点反驳龙树菩萨的相和可相非一,非异,非亦一亦异

然后这些人又举出来一个道理讲能相(相)和所相(可相)是亦一亦异的,就是说生,住,灭属于是有为法,有为法在小乘说一切有部中分为七十二种,也称为七十二有为法,同时生,住,灭又是不相应行法中的一部分,所谓不相应就是讲的分位法,因为在一切法中只有色法心法属于是实法,不相应法既不属于是色法更不是心法,属于依色心转变而假立的,属于色心二法的分位,故是假法。既然生住灭属于有为法那么就属于能相,可生住灭又属于依色心假立的心不相应行法,那么就属于所相(依能相的色心才有所相的生,住,灭,也就是依能有所),这样的情况下就成了亦一亦异,属于有为法当然是,又属于心不相应行法当然就是,这就成了能相所相亦一亦异,龙树菩萨您为什么讲不能是一不能是异?不是亦一亦异呢?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