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中 第八十一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地神护法品二2021年4.23~2021年4.29)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复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消灭。

这个时候地神接着对佛禀白,世尊!如果在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居住的地方。自己供养肯定是在家里面安放菩萨圣像,所以说于所住处,前面是讲供养菩萨画像或者塑像,这里提到了这本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什么这里要指出来还有这本经呢?因为你拜佛像得福德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够学习佛法,学习佛法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所谓了生脱死。纵使你将来因为这辈子或者说现在年轻力壮一直到老年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画像塑像,下辈子乃至将来你得到福报大富大贵,还能够不忘初心?所谓贫穷布施难,富贵修道难,你看穷人拿出钱财布施,很难的!不说大布施,就算是小布施,因为自己没有什么钱也很难掏出来。富贵的人沉溺在现在所谓的种种享乐,声色犬马,你要他出离,他当然不愿意嘛,我前面也说了,越迷(贪)越真,越真越迷(贪)!所以拜菩萨像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的目的是要说到学佛修行上,而学佛修行不能离开经典,所以地神这里说到有此经典及菩萨像。

然而有此经典就不一样了,因为你读诵经典就熏习在你的心地,也就是说如来藏中了,那么未来遇到佛法就会发芽,因为你过去已经播种了,就好像舍利弗尊者,他本来是在外道出家的,当时已经是外道的一方大师了,有一天碰巧走集市上过,遇到马胜比丘(佛教最初的五比丘之一,这五比丘本来是净饭王给释迦太子派的卫士),这个马胜比丘因为托钵乞食,人家供养他了,他就为人家祝愿并且讲佛法,不能白吃人家的于是念了一首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尊者刚巧听到了,就问这谁说的?说是佛说的,于是就跟马胜比丘去见佛,然后在佛门出家了,为智慧第一。你想,他要是没有过去世学习佛法,会一听这个偈,就莫大的感触,就不当外道大师,在佛门出家?我们也是一样的道理,拜佛像不是目的,只是缘因佛性的一种,还要了因佛性,就是说闻思修戒定慧,这都离不开经典的。

坚牢地神当然是非常清楚这个道理的,所以他说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这个叫做正因佛性(正因佛性也指的众生本具的无漏种子),所谓众生皆有第八识如来藏的,不然也不会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没有能熏所熏,也就没有三世因果,有三世因果,必然众生皆有如来藏皆有佛性,因为如来藏体是常住本来清净,并且具备成佛的清净种子无漏种子故名佛性,有正因佛性,还要有缘因佛性,比如你我得拜佛菩萨像,积攒福德,得遇善知识从善知识闻法,比如我们从平实导师太虚大师闻法。然后还有了因佛性,所谓自己要闻思修戒定慧等等,三因佛性都不可偏废的,所以地神慈悲讲了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画像塑像,接着重点提到经典,因为只有依法不依人,才能够满足了因佛性的关系。

而且这里提到转读经典,转读转是说的不间断的,也是说的持之以恒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显然不叫做转读。而且读还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说的读经典,就是这样读,比如很多师兄读地藏经数千遍的我都见过的,末学读得少,也就百来遍。第二是要读懂经典的意思,但是经典的意思很深的,往往不是表面的意思,比如我今天看到知乎上有人上传一则解释心经的视频,心经人人会读人人会背,他说他的解释不看的话我失去大利益,因为他解释得最正确,总而言之难得一见的正解,我充满好奇心也点开了,哎!一塌糊涂,什么心经在说禅修,在说活在当下。且不说根本没有当下,因为意识三分之一秒就有九百次生灭,我们的细胞每一秒就有很多在死亡很多在生起,你界定什么为当下?不变的肉体还是精神?肉体精神都无常啊!心经在说众生皆有的根本心阿陀那识也就是如来藏,这个本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打坐不打坐都是这样,倘若他是有生灭,有垢净,有增减的,那么众生显然没有成佛的可能了,因为他本身垢如何净?好比煤炭再怎么洗不也是黑色的嘛,只有他不垢不净,与垢净不相应,无垢净可讲,所以众生才有转染成净的可能(可转的是他含藏的烦恼种子以及烦恼现行不是心体,心体是远离垢净,增减,生灭的),前面七识乃至阿陀那识中的种子才有转染成净的可能嘛。

所以说转读的第二层意思是要读懂经典的真义,而要读懂经典的真义这就要不断的阅读善知识的著作,当然大多数人未必分得清楚谁是善知识,谁不是。你要是不相信我说的太虚大师平实导师是善知识,那么你就要大量的读各色人等的著作,自己如理思维如理比较了,原则上四依四不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因为此我们还是大概来说说四依四不依是个什么意思,不然我们如何转读呢?四依四不依是判断善知识的标准,而善知识是你我能不能真实转读的前提,如大乘心地观经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所以不可不讲也!

第一点依法不依人,就是说要依法来定人,不能够以人来定法!也就是说不管他出家在家,不管他大名声的还是没有名气的,乃至说他戒律很好戒律很差,这些统统不是判断善知识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只有一条他说的符合不符合佛经符合不符合正智?符合我们就向他学习,不符合不管他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统统都不应该听他的,那么怎么样来依法不依人呢?我就是个例子,我早年其实也是学藏密伪佛教格鲁派(就是达赖喇嘛那一派,藏密最显赫的那一派)的,我后来之所以不学了,因为我把杂阿含经等来回读了好几遍,我把摄大乘论也看了几遍,虽然当时也不怎么看得懂,但是我发现不是他们那么说的,他们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存在,然而经论是讲有阿赖耶识有阿陀那识如来藏的,比如摄大乘论阿陀那识真实是有,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显然不是他们说的方便建立的,方便建立还摄藏什么诸法呢?能摄藏诸法肯定真的有嘛!我到超市买很多东西,我叫柜员给我拿个口袋,他回答我口袋是方便建立的?!那不就是没有的吗?我怎么装东西?于是我就放弃学伪佛教藏传佛教了(那个时候我还不确定他们核心修法是男女双修,虽然早有耳闻但没有证据,直到我在上海书城恭读了藏传佛教至尊宗咯巴 “大师”《密宗道次第广论》,白纸黑字真的必须要双修啊!)。

总而言之依法不依人的要点就在于不能偏听偏信不能有情执,你看我这么多年宣传正法,早些年因为我宣传正觉的跟学相似佛法的师兄闹矛盾,后来我又讲太虚大师的,跟学正法的师兄闹矛盾,之所以支持正觉,并不是说正觉对我有多好,其实还不如学相似佛法的对我客气一点,也不是说太虚大师对我有多好(他是我师公,我的皈依师是释惟贤,我推崇太虚大师完全是因为太虚大师讲的佛法真的胜妙),太虚大师在1947年就示寂了,我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依法不依人,符合佛法的就学习就赞叹,不符合的就远离,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哪怕是我爹,在这个事情上都没得商量的余地!所以要做到依法不依人也不难,难在一定要远离情执(所谓情执就是表相崇拜,比如对方是出家人,或者有名气的大居士,或者人家喊“活佛”,网络上请的写手吹牛皮他有神通,于是就深信不疑,这就是情执!)。依靠法,依靠自己。当然既善言又善行的毕竟是少数,善言和善行比较来说,善言为第一,古来禅师呵佛骂祖,其实不外乎叫人依法不依人也。

第二点是说的依义不依语,我们读经典读善知识的著作,其实包含了两种,一种是我们看到的文字,一种是由文字所显示的真义,也就是说用文字显示真义,凡是语言都跟时代有关系的,比如成唯识论天爱,在我们今天说就是老天喜爱的人,在唐代其实是说的傻子,不考虑时代背景以及前后文义的关联性,导致遇到经典等往往就会出现误解,所以读经典也好,读善知识的著作也好,求真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求真义万万不可取一段话,一句话就认为必然是这个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然后根据时代背景来考察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符合逻辑的理解。再比如说同样的真如这个词,在成唯识论某些地方说的是依**名、相、分别、正智、真如(如如)**之五法(这里讲真如侧重在智慧上来讲,智慧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所以这里的真如是智慧的意思),其实真如在这里是说的世间出世间的真相,也就是亲证如来藏而了解的真相,因为如来藏是世间出世间的根本,只不过这里是把亲证如来藏和亲证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的真相统名真如(智慧的)。

而在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也讲真如,这里的真如相对杂染法来讲,比如众生的前面七识,眼识乃至意识,末那识等为杂染法(没有离无明的缘故就是杂染),乃至如来藏中的种子贪嗔痴等种子为杂染法,杂染法就是生灭的(因为杂染无明可以通过修行去除的,所以在起信论说是生灭和不生灭和合,不生灭是第八识心体),而把第八识如来藏体和本具的清净法无漏种子叫做真如(第八体和本具的清净种子不可去除),是五法中的正智真如统名叫做真如,这里的真如侧重在第八识体本来清净,本无生灭乃至众生本具清净种子上讲的,并不是侧重在成唯识论说的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按照起信论解释真如,为何不可以说真如和生灭同俱呢(因为起信论的真如是说的第八识体和无漏种子,杂染是说的烦恼种子,这本来就是同俱的)?真如是说的第八识体生灭第八识出生的烦恼现行以及第八识含藏的有漏种子,难道不是同俱?绝对同俱啊,对不对?所以真如在成唯识论和大乘起信论所指的不一样,而因为这个问题导致近代唯识大师韩清净欧阳竟无对于起信论大加驳斥,他们实在是误会一场,所以我们读经论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切不可取支言片语。

第三点,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等有能诠所诠,语言文字是能诠所诠的是真义,但是真义有了义不了义,所谓了义就是究竟真实,绝对的真实的道理。所谓不了义,是说的这话是对的,是真实的,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整个法界都对的。或者说这个话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隐藏了真实,正因为有这种差别,所以导致不够聪慧的了解的义就有含混了,就比如说阿含经讲前面蕴处界,实际上是隐覆宣说了第七识和第八识的,比如其中说第七识,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只是说他是心,意,识之一,不是物质,不可眼见,这样讲当然是极为简略的,相比较大乘来说第七识恒内执我,有心所十八个,乃至详细解释心,意,识三,这里的必定是第七识,说第七识默容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处处做主时时做主……那么大乘的解释当然是了义的,是彻底的。在阿含中还有外道来问,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佛陀回答说此是无记也就是说不予回答,这是因为外道智慧低劣,如果跟他们讲如来藏,讲中观般若他们根本就找不到如来藏,如何讲到底有边无边呢?如何跟他们讲法界缘起呢?所以这些相对大乘来说当然是不了义的,我们应该依了义的而不依不了义的。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