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八十一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

这段经文主要是针对人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说最起码深信众生皆有如来藏常住本心的,只有这个最起码的前提建立才能真正深信因果轮回。深信因果轮回才能够真正的行善法。当然你会说,不信的也有做慈善的,的确是有,但那样终究是世间福德,终究不会回向法界,也就是说不能够回俗向真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且不说不会回向法界,不信因果轮回人身未来都未必保得住,因为他们会认为鸡鸭猪生来就是给人吃的,杀之屠宰之有何不可?可他们从来不说老虎生来也吃人,蚊子生来吸人血,叫他们心甘情愿用自己的肉身喂老虎喂蚊子,他们又不干了),不信本心如来藏亦名阿赖耶识心体常住,还有个什么真呢?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回向法界,法界依真心如来藏为本嘛,所谓,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即涅槃证得。所以我们讲不信本心心体常住不灭不是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地藏菩萨摩诃萨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成佛,成佛的前提在因地能够做到回向法界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这段经文虽然只是讲了闻此经典和读诵,实际包括了十法行的,所谓十法行是大乘修行的重点,在辩中边论瑜伽师地论等广有阐述,为什么是大乘修行的重点?因为大乘修行首重闻慧,二乘人包括声闻缘觉乘当然也要听闻佛法,如缘觉是在有佛的时候听闻佛法,所以在无佛之世从天界往生人间才能够无师独悟的。但不论是声闻和缘觉,重心在于远离,也就是说要守意如城,要离群索居清心寡欲。如果你真正希望解脱的话,不求大乘佛法,成就须陀洹之后,最好是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这样能够更快断除思惑,不然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今之世。去隐居你才能够真正的远离五欲。所以小乘断我执重点在远离,在有正见正闻的基础上修远离行,小乘离贪爱为本,你天天在红尘打滚,你怎么可能离贪爱呢?

修大乘佛法为什么不侧重在远离?因为大乘佛法是,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本,方便为究竟,大乘菩萨具备证无余涅槃的能力但不取证,因为要度众生,都入无余涅槃了,还怎么度众生了?都没有身心在三界中出现了度不了啦。那么大乘天天在红尘中打滚难道就不沾染?要确保不沾染主要的原因是大乘以证如来藏,也就是菩提心为因。菩提心就是如来藏,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能够证这个本心才有起码觉悟可言,故说菩提心为因。这个东西本来离能所的,本来清净的,本来无生的就是实相,依这个实相心虽然在红尘中打滚普度众生,心却超然于物外!如伪佛教藏密格鲁派否定这个本心,说什么生死即涅槃那是胡说,是依此心虽然在生死中,但现观这个本心本来涅槃,示有生死实无生死,所以我们讲整本地藏经,讲如来藏可谓是从头讲到尾,因为不求识心达本,学法无益,徒增烦恼

而如来藏真如这一法展开就非常非常多了,其实小乘也是依如来藏真如为本的,只是可以通过现象界的观察而离三界爱也就是我执,非必要亲证如来藏不可的。譬如说有个人在朋友家喝酒,看到酒杯中有蛇影,吓得不敢喝,主人家晓得他的顾虑,从墙上取下木弓,告诉他所谓杯中蛇影其实是木弓的倒影,实无有蛇也,他不就释然了嘛,小乘闻佛讲无余涅槃有本际不灭,有如来藏常住不出生蕴处界,心得安定,而断除见思惑也是同样的道理,非一定说要把房子拆了,全盘打翻嘛。要把房子拆掉,全盘打翻一法不执心行寂灭那是大乘的活儿,唯有如此才能够无执,无虚妄分别,而才能够圆满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根本智和后得智。

正因为大乘学的东西太多了,首重闻慧,在闻慧的前提下就有十法行。第一是书写,也就是我们讲的抄写,在佛世的时候,没有刊印的没有印刷术,有纸张就是贝叶,一种植物的树叶,这个树叶用铜条来刻写上去文字,然后用特殊的药水侵泡,侵泡之后晾干,每一章用线串起来,可以保存上百年,现在博物馆都有贝叶经,目前是说后来佛灭度,七叶窟内五百罗汉集结,窟外大乘集结经典记录流通,但佛在世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记录书写了,如《一切有部毗奈耶》中就有佛世有人书写经典的记载,所以往往一本佛经有不同的版本,因为记载的人并不只有一个。书写的目的一来是为了自己反复的学习,二来是为了方便流通,现在有印刷了,电子排版比以前更方便了,应当多多刻印流通,其功德是和书写相同等的。

十法行之二是供养,也就是说得到经典之后,乃至善知识如太虚大师平实导师的著作要好好保存,我们地藏经讲完了如果印刷的话也是要出版的,到时候你不能因为是我讲的就到处乱扔,也有罪过的。也就是说不能生起轻慢心,不能放在卧室,要放在书房,要是没有书房至少要放客厅,要放在高处,不能受潮被虫咬了。应当恭敬庄严供养,则所得的福德自无量了。还有最重要一定要反复的阅读,恭敬的阅读,不能放在那儿就不管不看,前者是保管好,后者是认真学习,这个叫做恭敬供养

十法行之三是施他,在古代就是说自己抄写的送给别人,现在是说自己请购的,乃至助印的经典和善知识著作,要布施给别人,不要舍不得。这样才能使得没有学习正法的学习正法,不信因果的相信因果,已学已信的人更加的增进,功德是很殊胜的。

十法行之四是说听闻,自己还没有懂得佛经的义理,一定要多听闻,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善知识讲法,要是没有机会,善知识讲解的佛经要认真阅读,这也是听闻,听闻的重点在于不能听了就算了,一定要在听了之后,看了之后,马上对照经典在自己的意识上过一遍,反复的回想回忆一遍多遍,如学生读书听讲书一样,先生读一遍讲一遍,自己听闻以后反复回想回忆,则能熟记了。

十法行之五是说的批读,就是说温故而知新,自己学过的看过的经典,善知识的著作有时间再翻翻再看看。既能熟文,又可思其义。特别是对于佛经,看过之后隔一段时间再读读,读书也是一样的,要反复的不断的复习,对于读过的善知识的著作乃至佛经,最好还是自己做做笔记。

十法行之六在于受持,受持就是说自己听闻过的文义,比如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后三五三四,乃至我们讲八不中道,我们讲因能变 果能变,我们讲阿赖耶识三藏义等等等,自己躺在床上或者出差,但凡有点闲暇的时候,常常忆念受持不忘。常常回想起来这个法义到底是个什么意思,这样叫做受持

十法行之七在于正开演,所谓正开演就是说自己学习过的法义,自己能够忆持不忘的,能够触类旁通的,自己要给他人详细的解说演说。这可是瑜伽师地论的要求,某会一些人,动不动不准讲法,动不动盗法,不准讲法是说不能泄露密义,所谓盗法是说的他不是佛教徒来偷听佛教讲的,然后改头换面(比如商竭罗那样的),或者是埋没原作者。自己讲得了的,有把握的要多讲,多给别人讲,叫做正开演

十法行之八叫做讽诵,讽诵是十法行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比如说我们前面讲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这一首颂其实是把八个心识生起的条件用类似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了,把深广的法义用简短的句子来表达,比如我们讲十法行,我们听闻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们用讽诵的形成表达书写供养及施他,听闻批读并受持,开演讽诵与思维,此是十点正修习我们这样总结了记住了,要给人家讲什么是十法行,就很容易了。总而言之,深广的法义要总结成为讽诵的形式,讽诵的句子要能够讲出来深广的法义,讽诵能够很大的法喜,久而久之能够对于文义深入浅出,总结归纳,所以十法行中讽诵很重要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世俗学习也可以把学习的内容总结为几句可背诵的诗歌形式)。

十法行之九在于思维,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说听闻佛经属于平面的,思维是让整个听闻的知识立体起来的,思维的要义在于结合现实,比如说听闻了四圣谛,苦集灭道。就要在现实中什么是苦谛,为什么说活着就是苦?为什么乐也是苦?苦是怎么来的?苦是因为集,所谓上一世无明造作。那么怎么样灭苦?灭苦之道,灭苦在于离贪爱,断见思惑,那么怎么样离贪爱,所谓三十七菩提道品,灭苦之后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苦灭圣谛,乃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蕴和五取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细细思维,结合实际,所学系统化,触类旁通,领受在心。

十法行之十在于修习,十法行每一行都是修行,这里说修习,是说的在前面九法行的基础上,身心实习体验,好比我们以前读书,听老师讲了种种实验,我们现在要亲自实验,要上机操作了。在佛法上来说就是要戒定慧了,真正的用自己来做实验了,在行来去止,在生活工作中历缘对境的运用佛法降伏自己的烦恼,包括贪嗔痴等等,真正在生活工作中修止观了,最终求实证,包括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乃至开悟,圆满真见道和相见道等等。

在没有证果以前,为了证果而修行叫做加行位,在加行位修十法行,可以圆满三慧,所谓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前面八种属于闻所成慧,后面两种属于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希望大家都能修十法行,都能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

书写供养及施他,听闻批读并受持,开演讽诵与思维,此是十点正修习。

能行十法行才叫做实修,很多人每天嘴巴叨叨的,实修实修,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实修,他们愚痴无智认为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才叫做实修,实话说,那跟学佛有什么关系?如弥勒菩萨十法行这才叫做实修(以后谁说我们没有实修,我们就反问他懂不懂十法行,不懂谈什么实修?不懂要听我们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实修就这么修,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得,本来我想今天就结束的,讲着讲着又讲多了,可能要讲到月底才能讲完。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