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七十四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

这个时候世尊就说,偈是伽陀,翻译成为汉语就是,有五字一句的,有七个字一句的,字数不一定的,类似中国的诗歌,虽无平仄但有韵律感,我们前面也讲过了,主要就是两种,一种叫做重颂,一种叫做孤起重颂是把前面讲过的散文体的经文用类似诗歌的方式再次表达,比如这段偈颂文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当然佛经中也有孤起的,比如《弥勒下生经》 舍利弗发起提问大师所授记,当来佛下生,彼号为慈氏,前面并没有经文,这样就叫做孤起颂。总而言之这段偈颂是说的,人天道是法器,可以修行悟道,所以世尊说偈,嘱咐地藏菩萨摩诃萨以神通力,护持人道天道的学佛众生,不能让他们下堕三恶道。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

世尊说完偈颂之后,这里的尔时是说这个时候,和前面的尔时不同,前面的尔时因为三界中这么多的世界,时间是不同的,比如人间百年,忉利天只是一天,所以用尔时,时间都不同的缘故。这里的尔时讲的是世尊嘱咐地藏菩萨摩诃萨之后,地藏菩萨当然能够体会佛的慈悲,自己也完全有这个智慧有这个神力可以实行这个事情,就应允下来,也是满自己的本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所以就说,唯愿世尊,不以为虑!请世尊您放心,我会尽我所能,实现世尊交与我的嘱托。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

如来示现灭度之后,会不会有人会认为世尊既然神力无边,为什么要示现灭度呢?可以示现无量无数的分身,一直在这里不更好吗?比如一直活到现在不好吗?经典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比如说为生尊贵想等要示现入灭,他一直住世,大家会觉得,反正他都在的,他摄受我们,我们晚点学,下辈子学有什么关系?

其实主要的原因就一点,还是因为他的慈悲,如果他真存世数千年,几千年乃至万年,大家会觉得成佛这个事情大家都成不了,因为人人都活不到这个岁数,唯有他可以活得这么久,他不是我们这样的身体,他能成佛我们永远都成不了的,好比过去的时代,平常老百姓为什么对皇帝敬畏有加?不敢说我也要当皇帝?除去刑罚的原因,还因为大家都知道皇帝是天子跟我们不同!既然佛陀常住世,我们却活不到百年,完全不一样啊,譬如黄瓜和土豆根本不是一回事嘛,那么我们学佛干什么呢?那么如果他运用神力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活那么久一直活下去,那么业报就没法实现,业种还是在诸位的第八识中,纵使百千劫都在的,就坏了因果了,因果一旦坏了,也就无因无果,还学什么佛呢?所以他示现涅槃的就是他慈悲的体现,这就是他的方便

地藏菩萨接着说,如来示现灭度之后,未来世末法时代,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他她能够在佛法上生起一念的恭敬,种下善根,那么就是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无漏种子和第八识体的本来清净叫做本有,说到这里,在楞伽经阿赖耶识不在如来藏中阿赖耶染污的意思,是说第八识中含藏有贪嗔痴等染污的种子,而如来藏是说的本具的无漏种子第八识体,所谓阿赖耶不在如来藏中,不是说有两个识,是说贪嗔痴等种子和第八识体不相应,譬如瓶子和瓶子里面装的谷种,谷种不是瓶体。他们文字障也重还反过来毁谤正法说不止有八个心识,还有第九识!我们前面也说了佛种从缘起,哪怕念一声佛,那也是殊胜的缘,这个念佛就和自己本具的无漏种子相应了,我们的地藏菩萨摩诃萨当然以种种方便,于生死海中,所谓生死就是世间,世间是因缘和合是无常的,就离不开缘聚缘散当然就有生死,生生死死无量无数次故名为海,只要能这样都令他们解脱。

那么有没有人会想,既然世尊示现涅槃是这么个道理,那么为什么还要地藏菩萨摩诃萨来护持学佛人呢?地藏菩萨摩诃萨为代佛呢?因为世尊的遗教还在,菩萨们演说佛法,这个佛法是世尊讲的,遗法还在就没有出现第二尊佛的必要,这里嘱咐地藏菩萨摩诃萨,是嘱咐他用他的无边神力来护持我们这些遗法弟子的,不是让他来示现八相成道的,他会护持到最后也就是末法时代结束。当然也不是只有他护持,还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这许多的菩萨以他为代表为上首菩萨(当然你说到底有没有啊?我怎么不知道?你要想倘若不是这样的话,佛教经过这么多次的大难,比如历史上三武一宗,太平天国,乃至文革……后面还有多少次大难还不知道呢,但我们现在还能学佛并且善根充沛的还能学到正法,甚至可以开悟,难道就没有菩萨的神力作用?),总而言之,但凡有人清净心,至诚心,恭敬心一念能够与佛法结缘,地藏菩萨摩诃萨都会护持,所谓千里远行,始于初步;千念万念,不离初念

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最初的一念恭敬就是成佛之因,固然说佛性本具(所谓本具其实是因为众生无始,这个本具的无漏种子也是熏习产生的,只不过是过去世熏习产生的,这个种子是和第八识心体相应的,第八识心体本来无漏和烦恼不相应,当然叫做本具无漏种子),没有这最初的缘(或者说是因)就没有以后,好比我们不迈出上幼儿园的第一步,我们也不会大学毕业。所以第一步很重要,因为有第一步的关系,就开始学佛,所谓闻诸善事,善也有很多种,如我们前面讲,有世间善,出世间善,出世间上上善,诸善事总而言之就包括了三无漏学,有第一步于是开始修三无漏学,逐渐的在如来藏第八识中的善根种子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广大,当然叫做念念修行。这样的人,地藏菩萨摩诃萨说何况,何况这样的人,前面一念恭敬都要护持,何况这样精进修行的人呢?他们这些人自己精进加上地藏菩萨摩诃萨的护念,当然是对于无上道,成佛之道永不退转的。

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那么你会说,不对吧,正觉不是有人开悟了也退转的吗?这些人关键是做不到恭敬轻心慢心的关系,也是信根不具的关系,在善知识的提携下找到了第八识,他会认为这么平常的心?这一点都不神秘嘛,我也没有三头六臂,智慧如海啊?他不信,不信的关系又轻心慢心就退失了(而且他们会认为自己解释经典才是对的,比如我昨晚举例的,楞伽经说阿赖耶识可灭,如来藏不可灭,如来藏不在阿赖耶识中,他们会认为离阿赖耶识还有个如来藏,就不愿意相信善知识的正确解释),他们不信善知识讲的就想去找一个能够让他们一下子成就四禅,一下子三头六臂,智慧如海的,这就过犹不及了,就错了。种种智慧是在开悟之后深观细观这个第八识阿陀那识的基础上逐步具备的,所以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那么你会说他们退转的人,他们不念地藏菩萨摩诃萨?不在于他们念不念,在于从始至终就没有恭敬心!对善知识都不恭敬,对地藏菩萨就能恭敬?所以地藏菩萨摩诃萨这里强调一念恭敬特别强调恭敬就是这个道理,哪怕天天念地藏菩萨,要是不恭敬,那也等于没有念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虚空藏。

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完之后,从大众中就起身一位菩萨,叫做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他是八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八大菩萨虚空藏菩萨(梵语 ākāśagarbha,音译啊迦舍嘎赫婆)根据《虚空藏菩萨经》说,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就是银河系之外八十个恒河沙世界,很多很多的星系之外,有一个佛刹类似我们银河系这种,那个佛刹叫做一切香集依,那佛刹听这个名字应该是说的不依语言文字为交流的载体,主要是香味来互相交流的(当然也许是说的那个世界不是和我们这个世界一样的物质),这个世界的众生跟我们一样的,目前也属于是五浊恶世也是染污世界。也有佛出世示现八相成道,佛名胜华敷藏如来,那个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就是虚空藏菩萨,他头顶上有一颗如意珠无量释迦毗楞伽宝而为围绕。此珠光明能够掩盖其他任何的光明,其菩萨所有功德唯除如来,余无及者。

我们这个世界是在这个香集依世界的东方,胜华敷藏如来也向那个世界的菩萨以及众生们介绍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况,佛号什么,菩萨多少等等的,所以也有那个世界的大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分身,这个虚空藏菩萨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也示现分身的。

但凡经文读到这里,其实虚空藏这个名字就是说的如来藏,而且几乎是明说如来藏了,如果真的把我们前面讲的认真看了的话就明白。所谓无一法不归空如来藏如来藏有些地方讲即是佛性异名,但我们讲佛性主要是说三种,第一、从一真法界真如性说名佛性;第二、从心心所能缘虑性说名佛性;第三、从本净种增长圆满之成佛可能性说名佛性。也就是说从一、理性佛性,二、隐覆佛性,三、行性佛性,三种来说明佛性。

所谓理性佛性,理是说的一切法无相无分别之平等真如理,就是诸法理体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一切法的根本,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所以叫做理性佛性,像六祖开悟是因为五祖金刚经,其中说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只看后面的应无所住生其心其实前面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很重要,总而言之依理性佛性说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同圆种智,石头瓦砾不也是依如来藏而有的嘛,当然一切平等平等,这是从佛即性来讲。从佛之性来讲佛性就只能是有情众生了,因为有情众生才有心识,无情是有情的依报故,是有情众生心识所变现故。

第二隐覆佛性者,是根据涅槃经讲的,一切有情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皆即佛性,讲的流转真如。因为一切现象界存在都是因缘所生,本来就空,无有实性,如来藏本来性空,离言绝虑。所以从真谛看俗谛同真际等法性的(昨晚我跟一位上年纪的善友讨论这个问题,人家一下子就明白了,经典讲一切法的实性是从第八识如来藏来讲的,因为如来藏的体性就是真如,而一切存在是依如来藏而生的,那么一切存在不离如来藏不即如来藏,和如来藏是非一非异的,当你找到如来藏,你来看一切存在岂不是一切法的实性就是真如嘛,问题没有找到之前不明白或者不信有如来藏,那么就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有个什么实性不实性真如不真如的)。了达本空不迷理事。理事明了即不造有漏业,以不造业生死解脱,对于一切法去执,去虚妄分别,所谓虚妄分别简单说就是执空执有等,隐覆之法空显现佛性,而隐覆法本性空故,故隐覆法即是佛性。生死缘生之法总名曰空;若别分别,或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达此空故即证佛性,成佛陀法。就是我们前面翻来覆去讲的,以二无我有说二我无,依二我无说二无我有,总言之,真如就是在缘生诸法上了达本空,本空由缘生诸法所显示,缘生性空在有情来讲即是流转,流转的当体即显示如来藏不二。

也就是说一切烦恼具备贪嗔痴等的众生虽然皆有佛性,因为不了达本空,无常,无我,涅槃等等正义(通俗的说就是没有亲证如来藏没有根本智所以不了达,而之所以不能亲证,是因为不学正法,之所以不学是因为无明),无明的缘故就成了众生法,而众生法并不是说离如来藏而别有的,众生法是在如来藏以及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上虚妄执着而产生的,众生法能够隐覆佛法

执我,人,众生,寿者就掩盖了真实就成了遍计所执,众生在五蕴上面错误执着般若就隐,但是他们错误执着认为有,实际是没有他们认为有的,遍计所执是真的没有,他们在因缘生的一切事物上离遍计所执,就证因缘本空义,真如即得显示(非离众生法之外有个什么佛道,所谓佛道的本质就是在众生法上离执,离虚妄分别离遍计所执也)。所以言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维摩诘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又云:云何是佛种耶?一切无明有爱等烦恼法皆是佛种。之所以这么讲,根本原因是说非别有个什么真如,真如就是烦恼生死中所显示的,离遍计当体即是。

第三:行性佛性:行是说的诸行,是说的有为法,有为法中之佛性,讲成佛的种子,由如来藏中清净种子不断现行,现行之后又不断的熏习又成为清净种子,发起菩提行,渐渐能够证菩提妙果,能够成佛,因为有无漏种子所以有成佛的可能性,依此我们叫做佛性。这主要是讲的第八识中有没有成佛的种子,有的话决定成佛,没有当然就成不了,所以就目前来看也不是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的。

根据这一点成立五种姓(有熏习大乘法立菩萨种姓,有熏习解脱道为二乘种性,无始以来没有熏习佛法为一阐提,如果有熏习大乘也有熏习解脱道的法义,皆有好乐那么就是不定种性,五种性中在现前一念心来讲,只有菩萨种性未来才决定成佛的,其他都不是的。所以依这些本具菩萨种性的立名佛性,也就是说其他就目前来讲都没有佛性的,但未来也是无有穷尽的,佛菩萨悲愿无穷或许在未来他们可以熏习产生成佛的无漏种子)。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