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下 第三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感恩世尊加被!感恩地藏菩萨摩诃萨加被!感恩慈尊加被!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上来这段经文是总表的意思,顶门就是说的第一义如来藏,如来藏第八识是一切诸法之所以成立之本,没有任何一个法可以出生如来藏,如来藏就是阿含说的本际。在十因缘观中,说本识本际,无有一法能够超过这个法,能够出生这个法故名本际,一切存在依第八识如来藏(阿陀那识)生生灭灭,种现互生,所以唯识经典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即涅槃证得般若经典一切法不可得,若有一法过涅槃者亦不可得,也就是说一切存在依如来藏生灭,是在如来藏表面幻起幻灭,虽然有幻相幻用,但无自体故不可得毕竟空,而如来藏是众生本具之法,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所谓涅槃的,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就没有任何其他法使其生使其灭,没有其他法使其生使其灭,就没有生灭相,没有生灭相所以过这一法之法不可得,这一法本身也是寂灭相

一切佛法依这一法来展开,乃至报身佛化身佛从法身佛出,所以世尊从顶门放光,这一法本身就是无见顶相的关系,所以从顶门放光,依这一法说有解脱,因为幻有不实的皆可灭,灭即解脱故,依这一法本来涅槃,把一切诸法放在如来藏的基础上来说,皆是涅槃相故,依解脱涅槃说有般若,离般若智慧不能解脱,无所谓解脱故,所以顶门放光就是法身德毫相是说的解脱德相光是说的般若德,由法身,般若,解脱交相辉映,这样就是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交相辉映有些什么光呢?依三德世尊出世讲无量无数的佛法,总而言之有哪些呢?这里说,所谓就是讲有哪些的,具体怎么样的。

白毫相光。

首先是白毫相光,白色是什么色?通常白色叫做无色,白色的明度最高,白色本身是无色相。可以将光谱中三原色的光:红光、绿光、蓝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光。但实际上白色是说的无色,是最纯粹最根本的颜色,所以是一切色彩的根本,所谓白毫相光就是说的布施,布施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有布施波罗密然后才能够舍弃贪爱,不论是学小乘还是学大乘,都要强调舍悭贪,小乘不舍悭贪就不能够成就四沙门果的,我前面也讲过,小乘佛法的重点在于离贪爱为本,大乘佛法讲,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本,方便为究竟,倘若不修布施,那么大慈悲如何体现,如何自利利他?所以这里的白毫光相就是说的布施波罗密在三德的基础上的布施波罗密。

大白毫相光。

前面说白毫相光,这里重点强调大白毫相光,这个白毫相光还有大有小?当然有,如小乘离贪爱而行布施就是属于是一般的白毫相光,如世间人做慈善等跟这个无关,因为他们搞慈善不是为了离贪爱,多数还是为名为利(有名才有更大的利),这里说大白毫相光是说的菩萨,实证如来藏的菩萨,依如来藏而行布施,虽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受布施的人,实际来讲皆不可得,皆是依如来藏而有布施这个事,而于如来藏来讲却并无这些事情,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一切法因缘生即是从如来藏中生故,从如来藏生就无生故),比如你说有布施的人?人是五蕴和合,钱财宝贝是四大和合,受布施的也是五蕴和合,人是说的主体,既然和合就没有一个单纯的主体在布施,没有一个单纯的主体在受布施,这回事情不过是依因仗缘,也就是说依如来藏为因和合诸条件而有,譬如浮云有而不真,不真就空,空故无我,就同真际等法性,无我还有什么布施呢?三轮体空,这样布施为大布施,叫做大白毫相光

瑞毫相光。

就是吉祥的意思,什么事情很吉祥?持戒最吉祥,为什么持戒最吉祥?如龙树菩萨 大智度论下人持戒,为今世乐故;或为怖畏,称誉、名闻故;或为家法,曲随他意故;或避苦役,求离危难故——如是种种,是下人持戒。中人持戒,为人中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福乐,克己自勉,为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坚固持戒。譬如商人,远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受后世福乐,亦复如是。上人持戒,为涅盘故,知诸法一切无常故,欲求离苦、常乐无为故

下人持戒可以离开种种厄难,比如说这辈子因为先世恶业要实现某种恶报,但是他持戒了,恶报实现的缘就少了,乃至能够离开种种怖畏,我是持戒的人,不做亏心事当然不怕鬼敲门嘛,或者是别人教导他持戒,于是就持戒,因为下人不得不听从有权势之人的告诫。中人持戒,是为了能够增益今生,增益后世,如一般我们讲五戒,能持五戒下辈子继续当人,难道不比大多数人下三恶道好?上等人持戒,可以得涅槃,远离生死的苦恼,并且他深心好乐依如来藏而有的清净真实境界故。当然不论哪种人,但凡持戒都吉祥,都是瑞的。

所以这里我们世尊放瑞毫光相就是在讲持戒波罗密,持戒才能够幸福,才能够吉祥。很多无知的人说,佛教不让人干这个不让人干那个,那么佛教为什么不让人干呢?其实就是不让大家胡乱造业,造恶业要受苦报,比如杀生,杀生得短命报,如果杀人,不论是教唆人杀,还是说亲自杀,果报在地狱或者饿鬼道,花报在畜生道,很久很久之后成为人还有余报也就是短命报,遇到刀兵劫什么,还要把命还给人家,你说这事儿吉祥吗?唯有你持戒,你才可以避免这些事情啊,对不对?没有人想过苦日子,没有想倒霉,而且三恶道根本不算什么日子,简直惨不忍睹,对吧?持戒能避免下三恶道,避免种种不可乐事,避免的基础上才有修福可说,然后才有善报,才是吉祥的,所以瑞毫光相就是持戒止恶方能生善故,生善才吉祥故,今生吉祥来生吉祥未来千万生吉祥

大瑞毫相光

我们持戒有三个阶段,学佛就受戒,受戒就持戒,持戒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如我们前面讲的别解脱戒是根据不同的四众,出家的情况和在家不同,分门别类的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为在家人制定的戒律,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叫做别解脱戒(分门别类)。这是有强制性在里面的,是有戒相的,比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等,就好像世间法律一样的,是有明文规定的,背下来坚决执行的,有一种被动的限制在里面的。

所谓的定共戒是说的因为别解脱戒长期的持守,导致持戒成为了习惯了,不需要特别的强调的,比如很多师兄师姐吃素多年,不需要特别的强调要吃素,不需要他们自己反复作意,我要吃素。他自己去菜市场就不去肉摊,这些习惯导致的,故名定共戒,定共戒这里的定主要是决定也就是定心所和念心所的作用,念兹在兹行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那么这里的大瑞毫相光在说什么?在说道共戒!是因为亲证本心如来藏之后依这个第一义不去作种种非法的事情,因为如来藏本来清净的,只被客尘烦恼所染污的,所谓客尘烦恼不就是贪嗔痴等乃至财色名食睡嘛。这些都是烦恼的。这儿要说一下,不是不可以求财色名食睡,是站在如来藏的立场来看这些东西都是本无得失的,因为依如来藏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如梦如幻的,有无都不可执,执之就有过患,譬如说电影是假的,你看电影本身无所谓好还是不好,但你执电影为真实的,跟着哭跟着笑跟着闹这就是莫名其妙了。

执如幻的东西,因缘和合的东西为真实有就必然有贪,贪就是烦恼就是染污,所以在实证的人来看,对于财色名食睡等应该如蜂采蜜不坏色香,你说财色名食睡是真实有的,请问从什么地方有的?如从父母来,父母从何来?如从生意来?生意从何来?如父母是四大和合而有的,无一人不是四大和合,地水火风有财富可言吗?如果有,为啥你不每天到土里面去挖呢?再说父母也是心肝脾肺肾精神的和合而有的,是一不是多,是多就不是一,既然是和合而有那么就是多,所以父母(主体)也是空的啊,你的家庭有父母有妻儿这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条件而有,分析下来也是其性本空,如何说父母本有财富?如果从生意赚钱而来,既然从做生意而来那么也是众缘和合啊,没有顾客没有经营团队有个什么赚钱可说?众缘和合不就体性是空嘛!也就是说实际理地持戒却无戒可持,因为一切人都是本空的,如幻不真的,不过是依如来藏这个幻师和合所谓的“布幔”“灯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等变来变去的(初中学过课文《口技》吧?),看起来像是真的,实际是没有的啊!而如来藏常如其性却是本有不从外得的,你为什么要背觉和尘?逐梦逐幻,埋没真性?

玉毫相光

玉是什么?上品好玉要无瑕疵的,无瑕疵才叫做好玉白玉无暇,这里是说的忍辱波罗密,能忍辱的人才不会被外境左右,才是白玉无暇,不是说你有权有势叫做白玉无暇,世俗的人都知道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成人之所不能成,不能忍就是烦恼现行就反复熏习染污的种子了,比如遇到泼妇,被她骂一顿,我们骂回去,就被她给染污了嘛!我们应该行生忍,不理她,让她如迎风扬尘,反自受污。

从佛教的角度,人人都是一块儿玉石,要这块儿玉石无暇就要忍辱,所谓八风不动,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失败是,背后诽谤是,背后称赞是,当面赞美是,当面漫骂攻击是,痛苦是,快乐是。也就是说八风不动,能不为这些事情所左右,内心波澜不惊,当然实话说也有生忍法忍的区别,我们明天分析。但不管怎么样的忍,肯定是先能布施舍弃贪爱,后能持戒规范行为,然后才能忍的,不舍贪爱,如我前面说嗔也是因为贪,贪越重的人嗔就越重,是因为贪爱不得所以才嗔的,贪是嗔出生的重要条件。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