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上 第四十九讲

主讲人: 内院看门人
校订: 李师兄,胡师兄,利行师兄
审核: 胡师兄,利行师兄,孙师姐,黄兰师姐

感恩地藏菩萨加被,祝愿诸位菩萨中秋吉祥如意,道业增上!我们接着讲地藏经,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

昨天晚上讲了佛陀十号的意义,今天我们接着讲,说亿万阿僧伽劫前有一尊佛,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时在因地的时候,因为任何人的过去世都是无量无数的,众生是无始就存在的。但是众生任何一个开始学佛,迈上这条道路却一定有一个开始的,这一切智成就如来,当时还是居士还没有出家,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成佛还在因地。这个时候他当国王小国的国王,和另外一个小国国王关系很好。两人都信奉佛道又都是在家居士,所有经常在一起讨论佛法。佛法讲普度众生,自己国家的人民的情况当然两人是非常清楚的,因地的一切智成就如来,他的国家的人民多行十善,而他的好朋友的国家的人民多造罪恶,对于他好朋友的国家,也就是那个时候地藏菩萨的国家人民的情况非常的担忧,因为造恶就会受恶报,于是他就发愿,愿意早成佛道,然后普度这些造恶的众生。因地的地藏菩萨摩诃萨,也就是无量数劫以前多造众恶的国家的国王发愿是先将这些罪恶众生度尽,令他们安乐,他才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佛陀说,一王发愿尽快的成佛就是一切智成就如来,一王发愿先把罪苦众生度尽,然后才成佛的就是地藏菩萨

那么我们回忆一下,在第一品的时候,讲婆罗门女勇闯地狱救母亲,前面也有一小则故事,讲无量无数阿僧伽劫前的地藏菩萨因为见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具足三十二相,相貌庄严而生起稀有心。请问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如何能够跟他一样,成就如此的三十二相,也就是成佛,当时的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说要具足这样的三十二相,需要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讲完这一则才开始讲婆罗门女勇闯地狱救母亲的故事,这里也是一样的,先讲因地的地藏菩萨和因地的一切智成就如来是好朋友,因为各自的国民不同的状况,而发不同的愿,讲完这则才讲光母女的故事,为什么如此安排呢?

这体现了佛陀的大慈大悲,以及经文严密的逻辑性。体现佛陀的大慈大悲是说,有愿有行,只有愿没有行动,那是夸海口讲大话,有愿必须要有行动才是实愿!愿行愿行是紧紧相扣的,有愿无行那是空愿,有行无愿那是不可能的,没人会干毫无目的的事情,任何人有行动都必须有正确的愿景,正确的目标!先通过前面的一则,讲到地藏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比如在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询问如何成就三十二相,发愿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然后讲婆罗门女勇闯地狱,就是对于这种大愿具体的实行。这则也是这样,和因地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在一切智成就如来前,发愿不度罪苦誓不成佛。然后讲光母女的故事,也是先讲愿,再讲实际行动。

乃至说中卷第一品的时候,首先发问的是谁?是我们的普贤菩萨摩诃萨,为什么要他首先在中卷第一品发问?因为普贤菩萨摩诃萨代表着,所谓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对不对?愿不离行行不离愿,这样才能够成就佛果,我们前面也讲过我们要做小鸟精卫要用六度行山生生世世不断努力填满实愿大海。所以经文要这样安排,在具体的行动前都有一则发愿的因由。然后详细的阐述因地的地藏菩萨是如何作的,就是这个道理,体现了佛陀的大慈大悲方便善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和非凡的智慧。表面是在讲如何发愿,如何行动,实际上他在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修行的重点在哪儿。

那么还有个问题,讲忉利天讲法,讲了很多的法,包括四无量音,六度波罗密,云雷音,大云雷音之后。佛陀问我们的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你观这无量无数的天龙八部来参加忉利天的大会有多少,为什么不问其他的人,而一定要问文殊菩萨呢?因为不论是大愿还是大行都是建立在大智上的。所以一定要先问大智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倘若没有智慧的愿,没有智慧的行,那也是不行的啊(凡夫俗子没有出世间智慧而讲所谓的愿所谓的行终究不过是生死无常之法)。有大智慧才会有真正的大愿,有真正的大愿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产生正确的结果。到这个地方大家也看得出来,整场法会是丝丝入扣,可见佛菩萨的智慧是如何的深邃了。

为什么最后下卷要观世音菩萨出场?因为大智,大愿,大行都要汇归于大悲(所谓江河日夜奔腾,最终汇入萨婆若海)。我们的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代表什么?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不论是先成佛还是众生度尽方成佛道,都是为了普度众生所谓大慈大悲,救拔一切苦难众生。那么我在第一卷的时候就讲过,弥勒菩萨说大乘佛教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本,方便为究竟,是不是这样?整本地藏经通过地藏菩萨的现身说法就揭示了大乘佛法的实质智,愿,行,悲

通过我这样的表述,大家就可以看出这本经典的结构。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这个因地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和因地的地藏菩萨摩诃萨,他们当时都是小国王。因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多造众恶,所以他们发了不同的愿,一个发愿要尽快成佛,然后普度这些罪苦众生。一个发愿先度尽这些罪苦众生,然后成佛。表面看是有区别的,实质没有区别,因为都必须是建立在智,愿,行,悲上的,最终都会汇归到大慈大悲上的。都是普度救拔一切罪障众生,使得他们远离火宅究竟离苦这是根本目的,目的既然如此,那么两者的发愿其实并无高下。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前面讲了愿,这里就讲具体讲行动,无量无数阿僧伽劫前有一尊佛出世,名称为清净莲花目如来。清净莲花目如来是这尊佛的德号。清净是说的他已经断除了烦恼的现行以及烦恼的种子,种现完全断除,第八识已经是无垢识种子和心体俱净莲花目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这尊佛在因地的修行,从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是说的这尊佛能够尽知过去,现在,未来以及无量世间。这尊佛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遥远的世界,他有四十劫的寿命,寿命相当长远,佛的寿命都是示现的,因为度众生的关系,示现八相成道,实际上佛的寿命是永恒的,因为早就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了,不然后面光目女为什么可以感得清净莲花目如来亲自来开示她母亲的未来呢?在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就去另外的世界普度众生了,世界无尽 众生无尽,佛的真实寿命也是无穷无尽的。

本文来源于 QQ 唯识群, 欢迎诸位学人点击 联系我们 加入。